新能源车充电桩高价值专利报告.pdf
新能源车充电桩高价值专利报告2020年6月智慧芽-新能源行业特训营扫码申请全线产品适用目 录Contents一 新能源车充电桩市场细分与规格需求二 新能源充电桩专利布局趋势三 充电桩行业的专利竞争分析四 新能源车充电桩行业的重要专利分析五 新能源充电桩专利布局与运营策略校准1. 充电桩运营厂商2. 汽车制造商 03 06 06 09 10 10 11 12 13 15 15 18 21 253.1. IPC国际专利分类分析3.2. 按充电方式分析3.3. 充电桩+自动驾驶1. 趋势分析2. 专利集中度来分析3. 技术分析六 结论:新型基础建设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新基建中的角色为融合能源、5G通讯及信息网络的双重枢纽角色。充电桩的选址需搭配大量数据的运算协助决策,而集中型充电桩,为回应不同车主等待时间、电池SOC状态、费率以及电力网络负荷程度等因素,透过将相关数据参数藉由5G传送至云端服务器进行AI之运算,以取得满足充电桩厂商、车主、电网运营商三者利益之最佳之回应。一、 新能源车充电桩市场细分与规格需求energytrend/news/20200415-14317699.html 数据源: EVCIPA 、 广证恒生研究报告 (2019/3/6)据中汽协数据,截至 2019 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81 万 辆 。截止 2019年12月,全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计保有量为121.9万台,但车桩比仅3.5: 1。此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 2015-2020年 )计划2020年全国车桩比基本实现1:1。目前离这一目标还相去甚远,充电桩市场有很大提升空间。两大电网公司也响应政策,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中国国家电网最近宣布,今(2020)年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人民币,下同),新增充电桩 7.8万个,新增建设规模年增逾 10倍。南方电网先前已公布,计划未来4年投资251亿元(也就是平均每年60多亿)建设充电设施 。从充电桩存量结构来看,到2018年10月,全国总充电桩保有量为68.60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为 10.07万台,占比为 14.68%;交流充电桩为58.48万台,占比为85.24% 。1. 趋势分析二、 新能源充电桩专利布局趋势截至目前2020, 6月份全球共有将近15万条充电桩相关的专利公开或是公告,可以合并成8万5千个简单同族。再从各国历年的申请分布上来看,中国专利的布局在2010年之前尚在缓慢发展的状况,但在2015年至今的五年间却有了爆量的布局申请,其他日美等在近十年皆是平稳成长的趋势。自2015年起,中国的CNIPA即是受理最多新能源车充电桩案件之专利局,而后受理的数量就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专利局,日本JPO则是受理较多早期充电技术的专利局。我国直流充电桩与交流充电桩占比趋势 (2016/2-2018/10)从充电方式区分市场,大功率充电、电池交换以及无线充电三种技术路径各有优劣,但目前从业界主流动态、技术可行性和配套标准来看,大功率充电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整车企业和充电运营商巨头积极布局大功率充电技术,大功率充电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即将启动。在新基建的模式下,充电桩与通信、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利用大数据优化充电桩位置布局,提高利用率,直接提升充电桩行业的盈利能力;更可以合理安排充电时间,平滑电网负荷曲线,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围绕充电桩将出现更多的商业模式以及应用场景,比如V2G(vehi-cle to grid,车辆到电网)、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联万物)等技术的完善,车联网以及智慧能源小区等都是未来的趋势。整体申请数量来看,各国受理充电桩技术的专利申请案数量以中国最多为第二的日本专利布局量的将近三倍之多,第三为美国,除可见中国对此的重视也呼应在各国公司对于在中国布局的高度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申请案列名第四,尔后于此衍生之各国专利量将是数十倍的放大。进一步分析中国专利,由于多数专利都是近5年所申请的,所以目前约有47%为有效专利。而在有效专利之中,实用新型占比约七成。2. 专利集中度来分析再从专利集中度来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和垄断性。这里所谓集中度的定义为:申请总量排名前十位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当集中趋势下降,表示充电桩行业有越来越多新进者加入参与新技术开发,并提出专利申请。从申请人维度分析,中国的充电桩相关专利前10大申请人中有4家国内企业,6家是国外企业。从行业别来看,除了国家电网、北汽新能源有经营充换电站业务外主要申请人仍以汽车制造厂商为主,第三方的充电服务厂商的布局数量并不算多3. 技术分析3.1. IPC国际专利分类分析新能源充电桩专利技术的布局主要分布在,电动车的电力或动力装置内部电源的电力牵引类别。其中,使用到“初级电池、二次电池或燃料电池供电“的部分,与其他的技术有明显倍数上的数量差异; 而在布局数量次多的技术类别则为电能存储系统中”用于电池组的充电或去极化或用于由电池组向负载供电“的装置。其他技术类别依序为:1、电动车辆上安全用电装置;运转变量,例如速度、减速、功率消耗的监测; 2、使用或维护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来充电或放电的方法及装置3、用变换器从交流干线为电池组充电的4、专为电动汽车设计的充电柱5、燃料电池;及其制造,用于压力控制的,用于流体循环的辅助装置或方式。3.2. 按充电方式分析3.3. 充电桩+自动驾驶新能源充电桩专利技术路线规划上,电磁感应充电仍为布局趋势的主流,自2008年起的五年间高速成长后一直仍维持高峰,直流快充与电池交换这两部分则在后续的2009年后呈现稳布成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