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研究.pdf
1 报告编码19RI0796 头豹研究院 | 电子系列深度研究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研究 报告摘要 TMT 团队 锂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又被称为二次电池或蓄电 池,工作原理为通过锂离子(Li+)在正负极之间移 动来实现充放电功能。锂电池主要依靠含锂元素的 正极、碳元素的负极、介于正负极之间的电解液和 隔膜这四部分运作。据沙利文数据统计,中国锂电 池市场规模从 2014 年 645.3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1,494.7 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 23.4%。伴随电 子产品的不断升级更新、新能源汽车强势发展以及 政府对于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锂电池的市场空间 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294.8 亿元。 热点一: 3C 产品普及率提高推动行业发展 热点二: 新能源汽车促进行业研发升级 热点三: 氢燃料在续航、快充方面更占优势 虽然智能手机进入存量竞争状态,未来中国手机市场增 速会放缓,但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较庞大,更新换代需 求较为强势,保证了未来锂电池增速的稳定。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首先要解决动力续航等的问题,如 何有效在有限空间内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是关键。巨大 的市场空间将促使锂电池厂商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锂电池 的研发和生产中。目前动力领域已是锂电池整体发展方 向,且所占份额最大,约为 60%至 70%。 氢燃料电池相较于锂电池更加环保节能,电池性能也更 加优越。氢燃料电池车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氢和氧,其主 要排出物是水,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锂电池的正负 极材料含有镍、钴等重金属,如果处置不善,极易对环 境造成污染。 梁安兴 邮箱:csleadleo 分析师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电子系列深度研究2020 中国通信能源研究报告 电子系列深度研究2019 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精 品报告 1 报告编码19RI0255 目录 1 方法论 . 4 1.1 方法论 . 4 1.2 名词解释 . 4 2 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综述 . 7 2.1 锂电池定义与分类 . 7 2.2 中国锂电池发展历程 . 8 2.3 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 . 10 2.4 锂电池产业链 . 11 2.4.1 上游 . 12 2.4.2 中游 . 15 2.4.3 下游 . 16 3 中国锂电池行业驱动因素 . 17 3.1 3C 产品普及率提高推动行业发展 . 17 3.2 新能源汽车促进行业研发升级 . 18 4 中国锂电池行业制约因素 . 20 4.1 氢燃料在续航、快充方面更占优势 . 20 4.2 事故频发导致消费者失去信心 . 20 5 中国锂电池行业相关政策 . 22 2 报告编码19RI0255 5.1 提升中国整体制造业水平 . 22 5.2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 . 22 5.3 锂电池产业相关政策助推发展 . 23 6 中国锂电池行业发展趋势 . 24 6.1 去低端产能,促高端产能 . 24 6.2 推广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 24 6.3 鼓励梯次利用和电池回收 . 25 7 中国锂电池行业竞争格局 . 27 7.1 力神电池 . 27 7.1.1 企业介绍 . 27 7.1.2 企业优势 . 27 7.2 孚能科技 . 28 7.2.1 企业介绍 . 28 7.2.2 企业优势 . 28 7.3 中航锂电 . 29 7.3.1 企业介绍 . 29 7.3.2 企业优势 . 29 3 报告编码19RI0255 图表目录 图 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7 图 2-2 锂电池分类(正极材料) . 8 图 2-3 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 11 图 2-4 锂电池产业链 . 11 图 2-5 锂电池成本结构 . 12 图 2-6 锂资源产业链 . 13 图 3-1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2014-2023 年预测 . 17 图 3-2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014-2023 年预测 . 18 4 报告编码19RI0255 1 方法论 1.1 方法论 沙利文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 累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从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着手, 研究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 业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 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弗若斯特沙利文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05 月完成。 1.2 名词解释 新能源汽车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 (汽油、 柴油) 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 包括纯电动 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3C 产品计算机 Computer、 通信 Communication 和消费电子类产品 Consumer 5 报告编码19RI0255 Electronics,也称为信息家电,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 GWh电量单位,亿瓦时,1GWh=100 万 KWh(千瓦时) 。 mAh/g电池克容量单位,毫安时每克。 Wh/kg锂电池比能量单位,瓦时每千克,数量越大,能量越高。 能量密度单位体积或质量所能释放的能量, 理论上能量密度越大, 所能释放的能量 也越多。 振实密度在一定条件下, 容器中粉末经振实后单位容积的质量; 锂电池体积有限, 若振实密度低,单位体积的活性物质太少,体积容量就会变低。 热管理系统通过对电池组加热或散热的方式,使工作环境温度处于可以使锂电池 发挥最大能力的适宜范围,同时利于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电池管理系统 (BMS)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用于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单 独的电池单元, 防止出现过充电或过放电, 有益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避免发生安全事 故。 梯次利用将达到使用寿命的产品, 通过其他方法使其全部恢复或部分恢复功能, 进 而继续使用的过程。 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 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传输速度可达 10Gbps,是 4G 的数百倍。 分辨率屏幕图像的精密程度,分辨率越高,画面越精细。 三元材料三元电池材料, 正极由镍钴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两种成分组成, 主流锂电 池的一种。 国家 863 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以中国政府为主导,以高科技领 域为研究目标的国家性计划。 6 报告编码19RI0255 VDA6.3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制定的汽车工业质量标准。 智能制造试点项目由中国工信部于 2018 年 7 月 31 日颁布, 旨在推进中国智能制 造的发展。 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由中国工信部于 2016 年 7 月 7 日颁布,旨在引导 和规范中国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的发展。 比亚迪中国汽车品牌,成立于 1995 年,总部位于深圳。 宁德时代中国新能源电池制造商,成立于 2011 年,总部位于福建宁德。 威马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成立于 2015 年, 造车新势力之一, 目前上市车型有 威马 EX5/Pro。 戴姆勒戴姆勒(Daimler AG) ,总部位于德国,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旗下品 牌有奔驰、Smart、AMG、迈巴赫等。 法拉塞斯能源公司孚能科技股东之一。 7 报告编码19RI0255 2 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综述 2.1 锂电池定义与分类 锂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 又被称为二次电池或蓄电池, 工作原理为通过锂离子 (Li + )在 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实现充放电功能。 锂电池主要依靠含锂元素的正极、 碳元素的负极、 介于 正负极之间的电解液和隔膜这四部分运作。 当充电时,锂离子从电池的正极脱嵌,通过电解液,穿过隔膜,运动到负极。而碳材料 组成的负极呈层状, 且有许多微孔, 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将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 达到富锂状 态,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当电池放电时,嵌在负极的锂离子将原路返回至正 极。 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 放电容量越高。 在充放电这一过程中, 锂离子从正极运动到负极, 再由负极返回到正极(见图 2-1) 。 图 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锂电池可分为多种,按照正极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 酸锂和镍钴铝酸锂等(见图 2-2) ;按照电解质的不同,可分为液锂电池和聚合物电池,两 者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前者的电解液以液态存在, 而后者以固态或胶态聚合物来充 当电解液。 8 报告编码19RI0255 图 2-2 锂电池分类(正极材料)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钴酸锂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池领域, 而非采用容量更占优势的三元电池, 主要原因是钴 酸锂工艺最为成熟, 且制作工序简单, 压实密度也大于三元电池。 在 3C 体积较小的设备中, 优势更为明显。 而动力电池方面, 主流车厂一般采用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作为主要解决方案, 磷酸铁锂在安全和循环性能上更为突出, 且价格相对便宜, 在补贴退坡趋势下, 可有效降低 车企成本。而三元电池中的钴在中国产量较低,多数需要进口,成本很高;镍钴铝和镍钴锰 在高温工作环境下结构不稳定,安全性能稍差,但三元电池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振实 密度高,可为电动汽车带来更长的续航里程以及更快的充电效率。 2.2 中国锂电池发展历程 1990 年以来,中国锂电池产业从最初的模仿借鉴到逐渐自主创新,从最初只能提供消 费电池到后期一跃成为动力电池的主要供应商, 中国在锂电池行业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经 过几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锂电池生产厂从最初的几家到现在的上百家,完成了数量的突破,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政策、 补贴的双重推动下, 中国锂电池产业 诞生出众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2016 年,全球前三强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中,中国企业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而 2017 年,宁德时代超越了日本厂商松下,位 9 报告编码19RI0255 居动力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 1991-1999 年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锂电池行业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1995 年,由胜利客车厂与北 京理工大学联手研发出中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 “远望号” 纯电动客车。 但受制于技术和 成本等问题, 该车并未在市面销售。 但纯电动车的出现, 让其他中国厂商意识到锂电池的商 用价值,纷纷相继投入到锂电池的研发大军中。1996 年,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中国电 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可批量生产的 18650 型电池,标志着中国已在锂 电池行业实现了一定层次突破。 但总体而言, 中国此阶段锂电池企业数量仍较少, 只有几家具备研发实力的大型机构或 企业有所涉及, 且所研究范围多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锂电池为主。 此阶段的全球锂电池市场 主要由日本占据, 但中国凭借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国内低成本的原材料, 以低价优势占据了 锂电池的中低端市场,也促使锂电池整体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1-2008 年 伴随着比亚迪、 比克、 力神等锂电池企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锂电池行业进入了快速成长 阶段。2001 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中国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启动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北 京市政府通过了 “科技奥运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 联合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 2006 年, 科技部发布了“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现代交通领域“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 ,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也加速了锂电池的研发与应用,正式表明新能 源成为中国战略产业之一。 2008-2016 年 智能手机的普及对电池续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 厚 度也逐渐变薄,这些需求推动了锂电池厂商研发新的技术。从 2007 年至 2010 年,由于消 10 报告编码19RI0255 费锂电池从普通液态锂改为锂离子聚合物, 电池能量密度实现大幅度增长, 锂电池需求也呈 现上升势头。从 2011 年至 2015 年,受益于移动设备的快速增长,锂电池的需求也快速攀 升。2014 年,中国锂电池产量已超 52 亿只,占全球产量比重也超过 70%,居世界首位。 但随着消费锂电池领域扩展难度较大, 增量趋于平稳, 消费锂电池市场份额逐渐被动力电池 吞并。 在全球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趋势下,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呈现爆发性增长。 在新能源 汽车高销售的带动下, 中国动力电池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政策的鼓励以及资本的涌入, 使 动力电池实现了对消费电池的超越,成为锂电池下游最大的应用出口。 2016 年-至今 受政策利好,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锂电池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动力电池也已进入 了黄金期, 仍是锂电子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消费电池虽增速放缓, 但凭借移动设备的高拥有 率,仍占据锂电池使用端大部分份额。未来锂电池安全性能提高、能量密度提升,锂电池将 逐步运用到军工产业中,同时受益于 5G 的广泛应用,储能锂电池也将成为新的亮点。 2.3 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 随着电子产品的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消费者对于电源和储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锂电 池逐渐取代铅酸等传统电池,大量应用于电子、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锂电池体积小、循 环寿命长、充电快、能量密度高,同时不含铅、镉等有毒重金属,具有传统电池不可比拟的 优势,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据沙利文数据统计,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从 2014 年 645.3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1,494.7 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 23.4%。伴随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更新、新能源汽车强 势发展以及政府对于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锂电池的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294.8 亿元(见图 2-3) 。 11 报告编码19RI0255 图 2-3 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fsTEAM 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2.4 锂电池产业链 锂电池的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参与者原材料供应商、 中游参与者锂电池生厂商和下游的终 端客户三部分组成(见图 2-4) 。锂电池的上游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和隔 膜等供应商; 中游企业为锂电池生产商, 通过对上游原材料的加工, 生产出不同规格的锂电 池电芯,根据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锂电池电芯、模组和电池包方案;下游则为 使用用户,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储能领域、动力领域和消费领域。 图 2-4 锂电池产业链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12 报告编码19RI0255 2.4.1 上游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的材质是影响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正极材料的购买成本决 定着锂电池的总成本。据沙利文数据显示,锂电池成本中,正极材料约占总成本的 30%以 上(见图 2-5) ,其次为隔膜、电解液和负极材料。根据目前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主流的正 极材料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 ,其中三元材 料凭借高能量密度的优势, 是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首选, 而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振实密度 的钴酸锂是 3C 设备的主流选择。 图 2-5 锂电池成本结构 来源:fsTEAM 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由镍、钴、锰、锂有价金属组成,其原材料提供商主要包括镍矿、 钴矿、锰矿和锂矿。中国的镍矿储量偏低,约为全球镍矿储量的 3.3%,锂电池所需镍材料 主要依赖进口, 其中中国红土镍资源匮乏且品位低, 而红土镍是用来提取三元材料中镍的主 要来源,中国每年需从印尼、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进口。中国钴资源同样匮乏,据中国国 土资源部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陆地钴资源约为 2,500 万吨,储量 720 万吨,中国钴储量 仅为 8 万吨,占比仅为 1.11%,主要分布在中国甘肃省,而中国是钴消费的大国,钴加工 13 报告编码19RI0255 量占全球总量的 50%,中国消耗的钴主要依靠从非洲刚果等国家进口。由于非洲地区政治 局势并不稳定,可能会影响钴的供给。 中国锰矿资源丰富,是全球陆地锰矿主要产出国之一,2017 年产量超过 200 万吨,但 锰矿仍是中国紧缺的战略矿产之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 锰矿资源的消耗和对外依 存度逐年升高,提升锰矿储存量迫在眉睫。 锂资源主要以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存在。 上游从两种形态的锂矿中开采提取, 并进行冶 炼提纯, 将锂进行初加工, 生成氯化锂、 氢氧化锂和工业碳酸锂等中间产物, 经进一步提纯、 合成得到深加工锂产品, 并将其运用于电池、 医药、 工业和新材料等多样下游应用场景中 (见 图 2-6) 。 电池类产品是锂资源最重要的应用领域,约占锂下游应用场景的 30%,主要用于动力 电池、 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 受益于中国国内下游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的发展, 中国锂消 费量出现结构性增长,约占全球总消费的 40%。中国锂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约为 700 万吨, 占全球锂资源总量的 15.0%, 但基础锂产品仍然依赖进口, 主要因为因环保要求和固 态锂矿资源的减少, 硬岩型开采缺乏市场竞争力, 而卤水型受限于锰锂分离技术的限制, 产 能较难扩张。 图 2-6 锂资源产业链 14 报告编码19RI0255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有价金属属于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 中国原矿数少且单位可提取含量低, 如红土镍中的 镍含量只有 0.5%,而废旧电池的镍品位是原矿的 40-100 倍,提高回收废旧电池中有价金 属的技术将有利于降低元素提取成本, 且环境友好, 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 具有较强的市场 竞争力,电池回收已成为锂电池产业闭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负极材料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系材料和非碳系材料。 碳系材料中, 使用较多的为天然石 墨和人造石墨。 中国天然石墨储量丰富, 短期内不会因新能源电池概念导致供给紧张或价格 大幅波动。 而人造石墨是通过对有机物进行高温碳化处理加工后得到的, 制作工艺较天然石 墨复杂,价格也更高。在锂电池领域,人造石墨要比天然石墨更具优势,人造石墨因其循环 性和安全性更受动力电池的青睐,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拉动, 已逐步成为市场主流材料。 而天 然石墨价格较为低廉、 工艺简单且成熟, 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池领域。 但随着石墨类材料的 制作工艺不断完善,实际容量已经接近理论容量 372mAh/g,而压实密度也将达到极限, 严重限制了锂电池的整体发展。 非碳系材料主要由钛酸锂(LTO)和硅基组成。钛酸锂具有安全性和热稳定性高、循环 寿命长、快充性能强等优势,但钛酸锂市场份额小,远不及石墨碳类材料。因为钛酸锂价格 昂贵和能量密度低,对于没有体积空间要求的领域,如风电储能、公交车,尚存在一定成长 空间,但乘用车和消费电子领域成长空间将极为有限。硅基材料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4,200 mAh/g,是石墨碳类材料的 11 倍,具有显著的高容量优势,然而在嵌脱锂离子过程中会 产生体积膨胀和收缩问题,直接影响电池循环寿命。由于硅基材料不可替代的高容量性能, 硅基材料是目前各大机构研究的热点。 电解液 电解液是保证电池性能的主要材料之一, 在锂电池成本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 电解液起 15 报告编码19RI0255 到隔绝电子、 输送锂离子的作用, 以保证充放电的正常进行, 因此电解液的产品质量和技术 水平将对锂电池的安全程度、 循环效率以及储能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电解液可分为液态和固 态两种,以液态电解液为主,其成分由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构成。溶剂的主要作用为溶解锂 盐,主要类型分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和碳酸二乙酯等;而锂盐对于电池的安全稳定、 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有着较大影响, 成分的挑选尤为重要, 主要类型包括六氟磷酸锂、 四氟 硼酸锂、高氯酸锂等,其中六氟磷酸锂的安全性高、更加环保,应用前景广泛;添加剂种类 有导电添加剂、阻燃添加剂、多功能添加剂等。电解液的选择要与正负极材料相符合,并要 和电池下游的使用场景要求相适应,电解液定制化程度较高。 隔膜 隔膜的主要作用是将电池的正、负极分开,防止两极接触发生短路,同时,隔膜还必须 具备防电解质腐蚀的性能以及可以使锂离子通过的功能, 对于电池的安全性能以及循环性能 都有一定的影响。 隔膜的制作技术要求较高, 主要体现在造孔工艺难度大。 目前市场较为主 流的是单层聚乙烯纳米微孔膜(PE) 、单层聚丙烯纳米微孔膜(PP)以及复合纳米微孔膜。 受制于技术水平, 中国隔膜仍需进口, 国内隔膜市场呈现低端化,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 需求。隔膜核心技术被美国和日本的少数企业垄断,中国企业较难突破技术壁垒。 2.4.2 中游 锂电池中游主要包括电芯、模组和电池包,是将电芯加工成电池的过程: 电芯是锂电池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电池能量的来源。电芯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 隔膜组成,电池生厂商通过搅拌、涂布、冷压、分切、卷绕、烘焙、注液等工序将四种材料 制造成电芯。电芯需配备保护电路和加装外盒后方可使用。 从电芯的包装形态来区分,电池模组可分为三类:圆柱形电池、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 圆柱形电池和方形电池的外壳通常采用钢或铝制外壳,而软包电池更多的使用铝塑膜外壳。 16 报告编码19RI0255 圆柱形电池制作工艺成熟、 标准化程度高, 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且在散热方面也具有一定优 势,但圆柱形电池只能采用矩阵布列方式,平铺在车辆下方,数量多,对于电池控制系统要 求很高。方形电池的排列效率高、可塑性更强、安全性能高,可依据不同产品进行定制化设 计。 软包电池形状灵活可设计, 可根据自身需要或客户要求进行定制, 需要厂商重新制作电 芯,因此,统一类型的软包电池较少。此外,软包电池采用更轻的铝塑膜包装,体积小,有 利于提高能量密度, 也更加安全。 软包电池同样存在缺点, 如需复杂的电池控制系统以及成 本较高的水冷系统。 电池包(PACK)是专为动力电池设计,主要应用于电动客车、物流车和乘用车,应用 难度依次提高。 电池包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 为整车提供动力输出, 是新能源汽车的心 脏。电池包由电池模组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气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外壳等部 分组成。 2.4.3 下游 锂电池下游产业链可分为消费领域、动力领域和储能领域。 消费领域的成长主要归功于早期 3C 消费电池产品的普及,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中国 手机出货量增速将逐渐减缓。同样平板电脑和数码相机等其他电子设备在经过爆发式增长 后,增速放缓。电子产品市场的增速放缓影响锂电池在消费领域的增长,但由于现存 3C 设 备的高渗透率,消费领域在锂电池的应用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动力领域在下游市场中所占份额居首,高达 60%-70%,源于政策的福利和消费者对 于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比例的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刺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增长。 储能是锂电池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如风光储能、家庭储能、基站的后备储能等。在 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锂电池应用于储能领域的比例也在升高,据在锂电池研发行业从业经 验的专家推测,储能锂电池市场份额预计会从现在的 10%增长至 30%,未来前景较大。 17 报告编码19RI0255 3 中国锂电池行业驱动因素 3.1 3C 产品普及率提高推动行业发展 3C 产品是锂电池最早的应用市场。其中手机是 3C 产品中锂电池最大的需求端,智能 手机市场规模的增长与锂电池行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据沙利文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智 能手机出货量为 4.3 亿台,到 2018 年,这一数字已达 4.9 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 30.6% (见图 3-1) 。虽然智能手机进入存量竞争状态,未来中国手机市场增速会放缓,但中国智 能手机保有量较庞大,更新换代需求较为强势,保证了未来锂电池增速的稳定。 图 3-1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fsTEAM 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智能手机分辨率的提升和 5G 的应用对于手机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信制式的 升级会显著增加功耗, 而大屏幕手机在点亮状态下功耗也更高, 手机续航能力也是消费者购 买手机看重的要点。 增加手机容量会使手机尺寸、 体积变大, 如何确保手机尺寸不变的情况下, 提升手机电 池容量,实现高续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消费需求痛点会鼓励锂电池生产商加大研发力度, 可以解决消费者痛点的企业才可在未来立足。 18 报告编码19RI0255 3.2 新能源汽车促进行业研发升级 据沙利文数据显示, 中国 201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