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人于无形:恐同言语欺凌的特点和危害.pdf
魏重政 刘文利撰写恐同言语欺凌的特点和危害作者魏重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育学硕士,francis.weifoxmail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心理学部,博士,教授,liuwenlibnu.edu目 录致谢 11 概念和定义 22 背景介绍 33 目的和意义 54 方法 54.1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54.2 研究对象 54.3 研究不足 75 研究结果 85.1 恐同言语的特点 85.1.1 恐同言语来源广泛 85.1.2 恐同言语欺凌伴随其他欺凌 125.2 恐同言语欺凌的危害 135.2.1 恐同言语欺凌破坏人际关系 135.2.2 恐同言语欺凌伤害心理健康 135.2.3 恐同言语欺凌损害正当权利 155.2.4 恐同言语欺凌阻碍学业发展 166 行动建议 17附:性少数学生的真实故事 19致谢感谢荷兰驻华大使馆对本报告的资金支持。感谢报告作者魏重政及其导师刘文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用心和研究。感谢杨湃(爱白项目经理)为本研究和报告投入的努力。感谢卢立涛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对本研究及报告的支持与指导。感谢中国青年同伴网络(黄源)以及同语为招募受访者所提供的帮助。感谢所有受访者真诚地分享他们生命中的宝贵故事。感谢关注本报告的所有人,以及那些投身于预防校园内恐同欺凌的所有人。爱白文化教育中心2017 年夏1概念和定义1性倾向和性别身份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每个人对异性、同性或多种性别的人发自内心持久的情感、爱情和性吸引,并与之发生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1。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指每个人对性别深切的内心感觉和内心体验,可能与出生时被认定的性别一致或不一致,这包括对身体的个人感觉(比如用医学、手术或其他方法改变身体外观和功能)和其他性别表达,包括衣着、言语和独特的行为举止1。性少数群体(LGBT)性少数(简称LGBT)包含性倾向上为少数的人,如同性恋(女同性恋Lesbian、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等,或者性别认同上为少数的人,如性别认同与他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跨性别(Transgender)。还有一种说法是 LGBTI,I 指的是间性人(Intersex)。恐同恐同(Homophobia)在本报告中泛指一种对性少数群体负面的信念、态度、刻板印象和行为2。恐同欺凌欺凌(Bullying)是一种强势者对弱势者的重复攻击行为3。恐同欺凌是一种基于社会性别的欺凌现象,即针对他人实际的或主观判断的性倾向或性别身份而实施的欺凌4。为了方便,本报告中的恐同欺凌是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欺凌的简称。欺凌行为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即行为的故意性、行为的重复性和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5。12345国际法学家协会 .(2007). 日惹原则 .Wright, Jr L. W., Adams H. E., Bernat J. (199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homophobia scale.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21(4): 337-347.Wolke, D.(2000). Book review: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14(2): 187.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013). 艾滋病与健康教育领域好的政策与实践手册 8:教育部门应对恐同欺凌 . 巴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张海燕 , 刘丽 .(2005). 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综述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0), 53-54.2背景介绍22015 年,联合国 193 个会员国一致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有一个美好的变革愿景,那就是全世界人民一起努力来创建“一个公正、公平、容忍、开放、有社会包容性和最弱势群体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世界”。议程中还明确指出,成员国要“为所有人提供安全、非暴力、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6。中国作为成员国在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改善兼顾儿童、残疾和性别平等的教育设施,为所有人提供安全、非暴力、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并且要“采用和加强合理的政策和有执行力的立法,促进性别平等”7。近年来,校园暴力与欺凌事件引发政府、家庭、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2016 年 11 月 11 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8。意见反映了国家对于防治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决心,同时也明确指出,“学生之间的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2017 年 4 月 28 日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中小学和幼儿园要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从而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9。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发生形式有很多,比如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而很多研究都发现,言语欺凌所占比例最高10。虽然各部门和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和预防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与欺凌问题,但是性少数学生的需求却容易受到忽视。性少数学生不仅要面对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压力,还要面对因为性少数身份而产生的少数者压力(Minority stress),比如他人的偏见与歧视。美国旧金山一项对22所公立中学中2730名中学生(68年级)的随机调查发现,3.8% 的学生自我认同为男同性恋、女同性恋或双性恋,1.3% 的学生自我认同为跨性别11。如果将5.1%的学生比例放在中国人口基数下,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生人群,而这部分学生对于安全、包容的校园环境的需求也同样重要,需要得到父母、教师和教育政策制定者的更多关注。教育机构中,恐同欺凌发生频率高,恐同言语欺凌的比例最高12。世界各地收1112109876 联合国 .(2015).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政府 .(2016). 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2016).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2017).gov/xinwen/2017-04/28/content_5189698.htm.April, G., & Helen, S. (2012). The School Report: The Experiences of Young Gay People in Britains School. London: Stonewall.Shields, J. P., Cohen, R., Glassman, J. R., Whitaker, K., Franks, H., & Bertolini, I. (2013). Estimating population size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youth in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2(2), 248-250.Bockting, W. O., Miner, M. H., Swinburne Romine, R. E., Hamilton, A., & Coleman, E. (2013). Stigma,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in an online sample of the US transgender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03(5), 943-951.3集的数据都发现,恐同校园欺凌已经非常严重 : 智利(68% 的 LGBT 学生遭受恐同欺凌,下同)、危地马拉(53%)、墨西哥(61%)、美国(84%)、秘鲁(66%)4。全球校内健康调查对众多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不久前发现有 20% 至 65% 的学龄儿童报告说在近30天内曾经遭到口头威胁或肢体恐吓13。英国Stonewall的研究表明,恐同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欺凌现象。有超过一半(55%)的英国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都表示自己在学校遭受过恐同欺凌、96% 的同性恋学生听到过恐同言论、6%的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学生甚至受到了死亡威胁10。在中国,魏重政、刘文利(2015)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了 756 名大陆的 LGBT 学生,其中有 6.0% 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22.4%受到同伴孤立,34.8%受到言语伤害,有40.7%因为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而在学校被叫难听的绰号,受到恐同言语欺凌的学生比例也是最高14。恐同校园欺凌对性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产生很大危害15-16。已有研究发现,在校园内长期遭受欺凌和LGBT学生的压抑、焦虑、失去自信、自暴自弃、孤立、愧疚和失眠有明显的联系4,而且还会增加他们的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17-18。美国的一项全国调查发现,55% 的学生在学校因为性倾向而感到不安全,校园内遭受到较多基于性倾向欺凌的 LGBT 学生有更高的抑郁倾向,且在过去一个月旷课数是未遭受欺凌学生的三倍(61.1% vs. 17.3%),经常因性倾向而受欺凌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低于未受欺凌学生,而他们在中学毕业后的辍学比例是全国普通学生的两倍19。中国的调查也发现,遭受过校园欺凌的 LGBT 学生有更频繁的自杀想法、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并在过去一年中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更高,并且有 7.6% 的 LGBT 学生在遭受欺凌后选择逃课,2.5% 选择退学14。虽然国外已经有很多研究关注针对性少数学生遭受的恐同校园欺凌和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国内外的调查都发现,恐同言语欺凌在校园中发生的比率最高,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视。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两个主要问题:1. 恐同言语欺凌的发生有何特点?2. 恐同言语欺凌对于性少数学生造成怎样的伤害?背景介绍218191716151413 Pinheiro, P. S. (2006).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s study on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Geneva: United Nation.魏重政 , 刘文利 .(2015). 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研究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701-705.Berlan, E. D., Corliss, H. L., Field, A. E., Goodman, E., & Austin, S. B. (2010). Sexual orientation and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growing up today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6(4), 366-371.Bockting, W. O., Miner, M. H., Swinburne Romine, R. E., Hamilton, A., & Coleman, E. (2013). Stigma,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in an online sample of the US transgender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03(5), 943-951.Haas, A. P., Eliason, M., Mays, V. M., Mathy, R. M., Cochran, S. D., DAugelli, A. R., . & Clayton, P. J. (2010). Suicide and suicide risk in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opulations: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58(1), 10-51.Kim, Y. S., & Leventhal, B. (2008). Bullying and suicide.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 20(2), 133-154.Kosciw, J. G., Greytak, E. A., Palmer N. A., et al.(2014). The 2013 National School Climate Survey: The experiences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youth in our nations schools. New York: Gay, Lesbian and Straight Education Network (GLSEN).4目的和意义3爱白文化教育中心一直致力于消除校园中的恐同欺凌行为,并为性少数学生倡导安全的校园环境。本报告的目的是希望提高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对恐同言语欺凌问题的了解和关注,并采取有效行动减少恐同校园欺凌,保证校园成为性少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安全环境。本报告的理论意义是:丰富国内关于性少数学生的研究,尤其是关注恐同校园欺凌的研究,增进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对于性少数学生和恐同校园欺凌议题的关注与了解。 本报告的现实意义是:从教育机构角度,在了解同性恋学生遭受恐同校园欺凌的基础上,帮助教育机构建设安全、非暴力、安全和有效的学习环境,推动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从社会角度,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反思中国文化(如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期待)对于同性恋学生的歧视与忽视,促进中国的社会性别平等。20 陈向明 .(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p290.方法44.1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本报告中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具体地,访谈开始前,访谈者会与访谈对象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与受访者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材料的使用、访谈保密原则和访谈礼物。访谈对象签订访谈知情同意书之后开始访谈。访谈时长为一至两个小时,访谈在 2015.10 2016.07 时间内完成。访谈过程全程录音,结束后访谈者听录音进行逐字稿转录。在对访谈资料的分析过程中,采用了类属分析的分析方法。类属分析指的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一个过程20。类属法能够对资料进行比较系统的组织,突出表现资料之间的异同,可以用于划分恐同言语欺凌的特点和影响。4.2 研究对象研究者通过以下渠道招募研究对象:(1)通过国内LGBT公益组织的社交5方法4平台发布招募公告,如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2)通过研究者在2014 年发布的关于“LGBT 学生校园生活”的调查问卷填写者所留下的电子邮件(622 位 LGBT 学生)发布招募公告;(3)从一家 LGBT 学生团体关于“全国多元校园环境”的调查问卷的填写者中主动表示愿意接受采访的男同性恋学生中进行挑选;(4)研究者在参与和同性恋权益有关的倡导活动中结识的参与者或组织者。 访谈对象选取的方法是方便抽样与目的抽样(Purposive sampling)中的最大差异抽样的结合,最大差异抽样指的是:“被抽中的样本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将最大限度地覆盖研究现象中各种不同的情况”21。使用最大差异法的原因是尽可21 陈向明 .(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p60.称呼 年龄 性别 性倾向 年级 学业背景 向父母出柜龙同学 21 男 同性恋 大二 理工类 否轩同学 22 男 同性恋 大四 社科类 是地同学 19 男 同性恋 大一 社科类 是豪同学 19 男 同性恋 大三 理工类 是笑同学 21 男 同性恋 大三 社科类 是斌同学 20 男 同性恋 大二 理工类 是源同学 22 男 同性恋 研一 社科类 是伦同学 22 男 同性恋 大三 艺术类 是琦同学 19 男 同性恋 大一 语言类 否梅同学 20 女 探索中 大三 社科类 否宇同学 16 男 同性恋 高一 职业高中 是超同学 17 男 同性恋 高一 私立高中 否米同学 17 女跨男 异性恋 高一 国际高中 是表 1 访谈对象的人口学信息能获取不同的同性恋学生应对恐同校园欺凌的不同策略。访谈对象是在北京市就读的在校性少数学生13名(见表1),最终招募到6的受访者以男同性恋为主。为了找到面对恐同言语欺凌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本报告的研究对象为“积极”性少数学生,即曾做出以下三类肯定自身同性恋身份或其他同性恋学生合理权益的积极行为的学生:(1)做自己:在学校跟多数同学或老师出柜;(2)撑他人:声援支持 LGBT 同伴、提出 LGBT 群体遇到的不平等情况;(3)做公益:组织或协助组织LGBT公益活动(讲座、沙龙、倡导活动等)、学习与 LGBT 议题有关的新知识并进行科普。访谈对象的选取上,主要由受访者主动报名,条件是曾实践过以上三种积极行为中至少一种。由于主动报名的受访者都是本科生或研究生,而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业任务和校园氛围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者在 LGBT 公益机构的帮助下联系和访谈了三名高中生。13 受访学生的平均年龄为 19.622.02。访谈对象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科和年级,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校园氛围中,也因而会面对着不同的恐同言语欺凌状况。具体地,关于做自己,大部分受访者(9 人)都已经向父母、同学或朋友出柜,这说明他们都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身份。关于撑他人,地同学在大学报社工作时就曾经报导过秋白起诉教育部的案件。中山大学秋白在学校图书馆的很多心理学教材中看到“同性恋是变态”这样的错误信息而起诉教育部的新闻事件,并拍了纪录片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豪同学也曾经参加性少数群体的活动,希望通过出境向更多的同性恋者分享自己的出柜过程。另外,接受访谈,通过分享个人故事来推动同性恋研究工作的开展,也是一种间接撑他人的行为。关于做公益,有三位同学(斌同学、龙同学和梅同学)都在自己的学校创办了支持性少数学生的社团 / 小组。米同学也在组织和参与倡导跨性别群体平等权益的公益活动。另外,斌同学、伦同学、梅同学和米同学都曾经在一家支持性少数群体权益的公益组织当过志愿者。4.3 研究不足尽管本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创新性和重要意义,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不足。本研究的受访者仍然不够全面,主要以大学生为主,研究生有1名,高中生有3名,缺少初中生。尽管有受访者回忆了初中时遭受欺凌的情境,但是访谈初中生能够了解到当欺凌正在发生时对同性恋学生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所作出的应对。同性恋学生中以男同性恋学生为主,女同性恋学生和跨性别学生的受访者不多,而他们在学校中遇到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另外,由于欺凌事件发生在过去,受访者可能会有回忆偏差,对某些事情的记忆也不太清楚了,影响了一些资料的收集。方法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