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黔之驴 唐代: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 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 “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 ”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 (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注释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 “而 ”,表修饰。 至:到。 则:表转折,却。 之:代词,代驴。 庞然大物:(虎觉 得驴是)巨大的动物。庞然,巨大的样子。然, .的样子。 以为:把 当作。 蔽:躲避,躲藏。 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窥:偷看。 稍:逐渐地,渐渐地。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慭慭( yny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相:一方对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他日:之后的一天。 大骇:非常害怕。大:很,非常。骇,害怕。 远遁:跑得远远的。遁:跑,逃跑。 以为:认为 且:将要。噬:咬。 甚:很,非常。 恐:害怕。 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视:观察。 觉无异能:(虎)觉得(驴)没有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 与众不同的。能:本领,能力。 者:语气词,文中表示揣度语气,似的。 益:渐渐地。 习:熟悉。 终:始终。 搏:搏击,搏斗。 稍:渐渐地。 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近:靠近。 益:更加。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 不胜( shng)怒:非常愤怒。 蹄:名词作动词,踢。 因:因此。 计之:盘算这件事。计,盘算。 技止此耳:(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技,本领。止,同 “只 ”,只不过,仅仅。此,这样。耳,罢了。 因:于是,就。 跳踉( tioling):跳跃。 ( hn):吼叫。 尽:(吃)完。 乃:才。 赏析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 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 “黔 ”,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 “无驴 ”,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 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 “黔无驴 ”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 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 “好事者 ”,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 “好事者 ”一笔撇开 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 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 “放山下 ”,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 “黔无驴 ”,谁也没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 “蔽林间窥之 ”,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 “蔽 ”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 “以为神 ”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 “窥 ”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 面情节的必然发展。 “稍出近之 ”,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 由迅速离开驴子的 “蔽 ”,到立定脚跟的 “窥 ”,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 “近 ”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 “庞然大物 ”的决心。不过这里的 “近 ”,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 “慭慭然莫相知 ”,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慭慭然 ”,谨慎害怕的样子。由于 “莫相知 ”,自然 “慭 慭然 ”;而由于 “慭慭然 ”,当然也就只能 “稍出近之 ”了。这里 “莫相知 ”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 “慭慭然 ”不安心理和采取 “稍出近之 ”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 “他日 ”,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 “莫相知 ”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 “以为神 ”的阶段。所以 “驴一鸣 ”,驴子吼叫一声, “虎大骇,远遁 ”,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 “远遁 ”呢? “以为且噬己也 ”,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 “甚 恐 ”,非常恐惧。 “以为且噬己也 ”,点明了 “甚恐 ”的实质;而 “甚恐 ”,又为老虎后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7 页 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 “不过如此 ”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 “怕 ”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畏惧之心突然而起; “蔽林间 ”,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 “窥之 ”,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 “稍出近之 ”,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 “甚恐 ”,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 “以为神 ”的思想认识。 然而老虎 “远遁 ”,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 “神 ”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 “然 ”字,非 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8 页 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 “往来 ”,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 “觉无异能者 ”,并进而 “益习其声 ”,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 “又近出前后 ”,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 “近 ”,比 “稍出近之 ”的 “近 ”,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 ”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 “终不敢搏 ”,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 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 虽然 “觉无异能者 ”,但驴子的 “无异能 ”,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 “终 ”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 ”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 “觉无异能者 ”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 “终不敢搏 ”,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 “终不敢搏 ”,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 “以为神 ”到 “觉无异能者 ”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那么后来,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的呢? 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9 页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 这一节写虎对驴认识的最后完成。为了彻底摸清驴的底细,改变自己 “终不敢搏 ”的心理,虎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活动。首先, “稍近 ”,慢慢靠拢驴子。注意,这里的 “近 ”,比 “近出前后 ”的 “近 ”,又进了一步,说明虎已经非常贴近驴子了。 “稍近 ”之后, “益狎 ”,越来越轻佻起来 这是对驴进行戏弄;进而又 “荡倚冲冒 ”,摇摇它,靠着它,撞击它,甚至扒着它的脊背 (“冒 ”,古代同衣帽的 “帽 ”,覆盖的意思 )这是对驴进行挑逗。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衅性的行动,而且通过它得寸进尺、逐步发展的行动,还可以察知它大胆而谨慎、既藐视对方又重视敌手的思想。由 “近出前后 ”的观察到 “稍近 ”的试探,已经大胆了,但这毕竟只是距离的逼近;见对方没有反应,才进而由 “稍近 ”的试探到 “益狎 ”的戏弄,但这毕竟只是态度上的不恭;见对方仍然没有反应,最后才由态度上的 “益狎 ”到动作上的 “荡倚冲冒 ”。看到虎越来越无理和放肆, “驴不胜怒,蹄之 ”,驴再也压抑不住愤怒了,就踢了虎。这一下驴在虎的面前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 “虎因喜 ”,老虎因而非常高兴。显然,它是在为自己终于摸清了对手的老底 最大能耐不过一 “蹄 ”而已 而在窃窃自喜。然而尽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结论之前,还得要 “计之 ”,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对方还有更厉害的招儿没有使出来呢?想了黔之驴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0 页 想,不可能;因为自己对它 “荡倚冲冒 ”,已经使它到了 “不胜怒 ”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顾一切,哪里还能保留一手呢?一个 “计 ”字,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虎 对陌生之敌的格外重视。经过审慎地 “计之 ”以后,才 “曰: 技止此耳 ”,说:它的本领也不过这么一点点罢了。 到这里,虎已经把驴的本质彻底揭穿了。随着它对驴的认识的最后完成, “终不敢搏 ”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虎大吼一声,腾空扑去,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心满意足而去。这一小节写驴终于葬身虎腹的下场,尽管情节非常简单,只有 “吃驴 ”两字,但作者写起来并没有简单化。吃驴之前,先写虎 “跳踉大 ”,大发威风,用足令百兽魂飞魄散的一吼一纵震摄住对方,让它乖 乖就范;吃驴时,也不是一下子就 “尽其肉 ”,而是先 “断其喉 ”,击其要害,使其毙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这样描写,既生动而具体,又说明了慎重对敌的老虎是多么机警和精明。 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节。介绍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觉得黔驴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们从这里应该获得什么教训呢?这些问题,也许你还未来得及考虑。那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的议论和感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