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狱中题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狱中题壁 近现代:谭嗣同 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版本一 )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版本二 ) 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注释 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 “结党 ”,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 张俭传。 狱中题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 杜根传。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 ”指 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 ”指自己。 赏析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 “去留 ”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 “去留 ”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 “昆仑 ”不是指人, 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 “去留 ”不是指 “一去 ”和 “一留 ”,在诗人的该狱中题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诗句中, “去留 ”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 “肝胆 ”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 “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 “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 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变法。 1898 年 9月 21 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 “各国变 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 “望门投止 ”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 “忍死须臾 ”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狱中题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 ”的 “去 ”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 “去留下 ”, “去留得 ”,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 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 “去 ”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 “去想一下 ”, “去死吧 ”, “明天去做什么 ”等等。这里的 “去 ”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 “去 ”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中的 “去 ”,应是时间意义上的 “去 ”,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 “去 ”。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 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 “去 ”。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 “去 ”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 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 “肝 ”(一昆仑)和如昆狱中题壁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仑一样的 “胆 ”(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 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谭嗣同( 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 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 “戊戌六君子 ”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