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政绩评价的主体意识.docx
彰显政绩评价的主体意识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彰显政绩评价的主体意识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马克思说过,所谓世界历史, “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论的思想,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表现为 “人化自然 ”(创造物质财富、改造生存环境)过程和 “人化自我 ”(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过程的有机统一。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要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尺度。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每个人都有从自身 生活状况对发展结果作出评价的绝对话语权。 在价值哲学的视域当中,人是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的主体。离开人的存在和发展,整个世界就成为一种主体 “空场 ”或缺失的世界。这种与人无关的世界作为一种纯粹 “物 ”的存在,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因此,离开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或者忽视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简单把人作为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工具,片面谋求所谓物质财富的最大增长,就必然导致意义世界的价值流失和现实社会的道德沦丧。 不论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还是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都意味着发展要以人为本,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也要以人为本。 换言之,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求,也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和基彰显政绩评价的主体意识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人的需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对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 “物本主义 ”发展观的否定,而且更重要的还是对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 “官本位 ”意识的消解。 “物本主义 ”的发展观是一种急功近利的、 “只见物不见人 ”的发展观。尽管 “物本主义 ”的发展观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特点都是把人的存在看成是纯粹的 “经济人 ”的存在,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把发展的目的看成是经济指标( GDP)的实现,把发展过程看成是对自然的不断征服和经济利益的不断扩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往往容易受 “物本主义 ”价值观的影响。这种以物欲追求为目的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人格的严重扭曲和社会道德的严重失范。进入 21 世纪,面对各种恶性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迫切需要认真反思自己在价值观上所存在的急功近利的 “物本 ”偏误,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摆脱发展困境。 “官本位 ”意识则 是封建社会盛行的 “官谋文化 ”的思想遗毒。 “官本位 ”意识虽然也考虑人的利益要求,但它所考虑的并不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而只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少数当权者 “升官发财 ”的利益。所以,在 “官本位 ”社会中真正的历史主体是被忽视的。尽管今天 “官本位 ”的制度在我们国家已经被消除,但是 “官本位 ”的思想意识还大量彰显政绩评价的主体意识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存在,影响着公仆意识的践履。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实际上是在执政理念上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维护。因为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如何,人民群众看 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对政绩的评价也最有发言权。虚假政绩、虚假数字骗得了上级,骗不了群众。所以,在政绩评价中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领导干部创造政绩不能 “只见物不见人 ”,更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必须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