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桥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表.doc
目 录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2 工程内容及规模 . 3 选线合理性分析 . 15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 16 建设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 17 环境质量状况 . 21 评价适用标准 . 2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 25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及排放情况 . 30 环境影响分析 . 31 污染防治措施 . 40 建设项目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治理效果 . 45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 46 结论与建议 . 47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XX 大桥项目 建设单位 XX 县公路建设指挥部 法人代表 王铁汉 联系人 芮仁 通讯地址 XX 市 XX 县通河街 联系电话 13634505577 传真 邮政编码 154800 建设地点 XX 省 XX 市 XX 县 立项审批部门 - 批准文号 - 建设性质 改扩建 行 业类别及代码 F52 道路运输 业 建设规模 拆除:桥长 249.7m,宽 8.4m 新建:主桥长 277.72m,宽12m,线路全长 909.418m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总投资 (万元 ) 2801.0599 环保投资 (万元 ) 101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 3.61% 评价经费 (万元 ) 1.8 预计投产日期 2014 年 10 月 3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由来 XX 大桥位于同江至 XX 公路 (G221)XX 段,距城区 0.5km,中心桩号 K362+230,建于 1971 年。上部结构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 曲拱,共11 孔,跨径为 216m、 520m、 422m;下部结构在改建时,利用日伪时期建造墩台基础,对墩、台身外围加宽,即重力式墩台身,天然扩大基础。长 249.7m,宽 8.4m。目前,该桥是连接佳木斯市和 XX 县的主要交通枢纽。 XX 大桥病害逐年加剧, 桥面铺装破损严重,出现坑槽、麻面; 拱底漏水、拱肋白化、裂缝,腹拱漏水,竖向开裂,拱波顺桥向裂缝;墩身混凝土麻面,脱皮,河床下切明显,桥墩基础外露,有产生位移的趋势;鉴于该桥修建年代久远,且桥梁上、下部主要承重部件病害较为严重,存在安全隐患,故此拆除新建。新桥长 277.72m, 宽 12.0m, 线路 全 长909.418m。 XX 侧为同哈公路 XX 县城过境段,佳木斯侧为山地, XX侧为城郊, 佳木斯 侧桥头曲线半径 R=70m。从 XX 至佳木斯方向过桥后 50m 处 T 型交叉,为通乡公路,交通量较大。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XX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 )(修正 )中限制及淘汰类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根据国务院 1998 年第 253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相应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受 XX 县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委托,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 工程内容 2.1 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 XX 省 XX 市 XX 县城东,拆除的旧 XX 大桥位于同江至 XX 公路 (G221)XX 段 ,距 XX 口 1.7km, 起点桩号 K362+105.15,终点桩号 K362+354.85, 长 249.7m,宽 8.4m。拟改扩建新大桥位于 原桥 4 下游,约 50m 处,与原桥 XX 侧为同哈公路 XX 县城过境段, 起点桩号 K362+091.14,终点桩号 K362+368.86。新桥 佳木斯侧为山 地, XX侧为城郊,拟新建大桥 桥长 277.72m, 宽 12.0m, 线路 全 长 909.418m。XX 大桥具体位置详见附图 1。新旧桥位置关系见附图 2。 2.2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XX 县公路建设指挥部 项目性质:改扩建 建设地点: XX 市 XX 县 总投资: 2801.0599 万元 项目实施计划:工程计划于 2014 年 5 月开工, 2014 年 10 月竣工。 2.3 项目规模 原 XX 大桥建于 1971 年,上部结构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共 11 孔,跨径为 2 16m、 5 20m、 4 22m;下部结构在改建时,利用日伪时期建造墩台基础,对墩 、台身外围加宽,即重力式墩台身,天然扩大基础。桥面宽 6.3+2 1.05m 人行道。设计洪水频率 1/50,设计荷载汽 -15 级,拖 -80。待新桥建成通车后,对旧桥进行拆除,采用 爆破拆除方案。 新建大桥紧邻现有桥梁,位于 原桥下游 ,约 50m 处 。新桥 XX 侧为同哈公路 XX 县城过境段,佳木斯侧为山地, XX 侧为城郊,佳侧桥头曲线半径 R=70m。全桥上部结构为 9-30m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简支转连 续结构,全桥两联,联孔长度分别为 120+150m;下部结构采用肋板式桥台、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墩台盖梁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桥台 肋板厚度 1.0m,桥台桩基直径 1.2m,桥墩柱径 1.4m,桥墩桩基直径 1.6m。桥面宽为:净 -10 2 1m 人行道,新桥长 277.72m, 宽 12.0m,线路 全 长 909.418m ,引道起点桩号 K361+837.698 ,终点桩号K362+747.116,大桥中心桩号 K362+230。 佳木斯侧 道路 已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 8.5m,路面宽 7m;XX 侧 道路 已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 40m,路面宽 30m。 5 受线位中心线及设计标高限制,推除 K361+837.7-K361+920.6 段旧路结构层及土方,基底换 填 60cm 土方。同时线位左侧原有旧路作为交叉道予以保留,在交叉位置( K361+920.6),为与原有旧路标高衔接顺畅,推除部分路段旧路结构层,调整标高后重新铺筑结构层。K362+599.07-K362+741.3 段,原有路面状况较好,为了对原有旧沥青路面不形成扰动,本工程完全利用原有沥青混凝土路面,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接至旧沥青路面边缘。 2.4 工程建设内容 本项目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旧桥拆除工程、新建桥梁工程、辅助工程、环保工程等几方面,见表 1。 表 1 工程组成一览表 工程分类 工程组成 工程规模与数量 主体工程 旧 桥 拆 除 工 程 旧 XX 大桥建于 1971 年,上部结构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共 11孔,跨径为 216m、 520m、 422m;下部结构在改建时,利用日伪时期建造墩台基础,对墩、台身外围加宽,即重力式墩台身,天然扩大基础。桥长 249.7m, 桥面宽 6.3+21.05m 人行道。设计洪水频率 1/50,设计荷载汽 -15 级,拖 -80。 待新桥建成通车后,对旧桥进行拆除,采用 爆破拆除 方案 进行拆除;待拆除完成后对 废弃圬工 和河道进行 清理,将废弃物运至指定的废弃地点。 新 建 桥 梁 工 程 XX 大桥 中心 桩号 位于 K362+230 处, 引道起点桩号为 K361+837.698 穿越 XX 河后,引道终点为 K362+747.116,佳木斯侧 道路 已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 8.5m,路面宽 7m, XX 侧 道路 已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 40m,路面宽 30m。 路线全长为 909.418m,平面设计: 路线全长 909.418m,总交点个数 2 个,圆曲线最小半径 200m,平曲线长 356.79m,占线路总长 39.23%,直线最大长度 547.14m。 纵坡设计:路线所经地带地势比较平坦,全线最大纵坡 1.599%,最短坡长 450m。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 6000m、凹型: 6000m,变坡次数 3 次,平均每公里变坡 3.299 次。设计标高为路中心标高。 新建主桥长 277.72m,宽12.0m。 新桥上部结构为 9-30m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简支转连续结构,全桥两联,联孔长度分别为 120+150m;下部结构采用肋板式桥台、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 K361+837.7-K361+920.6 段旧路结构层及土方,基底换填 60cm 土方。同时线位左侧原有旧路作为交叉道予以保 留,在交叉位置( K361+920.6),为与原有旧路标高衔接顺畅,推除部分路段旧路结构层,调 整标高后重新铺筑结构层。 K362+599.07-K362+741.3 段,原有路面状况较好,为了对原有旧沥青路面不形成扰动,本工程完全利用原有沥青混凝土路面,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接至旧沥青路面边缘。 6 辅 助 工 程 排水工程 路侧有汇水路段设置浆砌片石梯形边沟,底宽 80cm,沟深 80cm,边坡坡率为 1:1.5。 交通安全管理设施 路侧护栏主线设置 A 级波形梁护栏,行车方向上游设置圆端头与人行道栏杆相接,行车方向下游设置圆头式端头,其技术条件按符合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 GB/T 700-2006)的规定执 行。 防护栏:人行道外侧设钢制栏杆 标志、标线设置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2-2009)的有关规定执行;版面的颜色指标应符合 GB/T 18833 和 GB/T 23828 的具体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两侧桥头逐次设置醒目的警告、禁令标志及指路标志,确保施工及行车安全 环保工程 生态恢复工程 本工程永久性占地 17749m2, 其中荒地 8606 m2、旱地 4576 m2、林地 4567 m2( 15cm 材树 265 株);临 时性占地 20000m2(临时占地为项目堆料场,推土场等用地, 均为荒地,对农田等无影响 ) 。主要生态恢复工程为大桥施工区域的水土保持工程。 2.4.1 原桥状况及拆除工程 原桥状况: XX 旧桥,中心桩号 K362+230,建于 1971 年。上部结构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共 11 孔,跨径为 216m、 520m、 422m;下部结构在改建时,利用日伪时期建造墩台基础,对墩、台身外围加宽,即重力式墩台身,天然扩大基础。长 249.7m,宽 8.4m。该桥是连接佳木斯市和 XX 县的主要交通枢纽。 桥面宽: 6.3+21.05m 人行道。 设计洪水频率: 1/50。 设计荷载:汽 -15 级,拖 -80。 该桥引道公路 等级为三级公路,路基宽度:佳木斯方向 8.5m, XX方向 40m。 主要病害: XX 大桥病害逐年加剧,桥面铺装破损严重,出现坑槽、麻面;拱底漏水、拱肋白化、裂缝,腹拱漏水,竖向开裂,拱波顺桥向裂缝;墩身混凝土麻面,脱皮,河床下切明显,桥墩基础外露,有产生位移的趋势;鉴于该桥修建年代久远,且桥梁上、下部主要承重部件病害较为严 7 重,存在安全隐患。 原桥拆除工程: 待新桥建成通车后,对旧桥进行拆除。确保旧桥拆除工作安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采取 爆破拆除 方案 进行拆除;待拆除完成后对 废弃圬工 和河道进行 清理,将废弃物运至指定的 废弃地点。 2.4.2 新建桥梁工程建设内容 一、桥位选择和引道方案 XX 大桥现有桥位较为合理,桥位河段上、下游较顺直,无汊流,河槽呈 U 形断面。 XX 大桥引道起于本次设计新桩号 K361+837.698 处,穿越 XX 后,引道终点为 K362+747.116, 大桥起点桩号 K362+091.14,终点桩号 K362+368.86, 路线全长为 909.418m。 路基宽度 12.0m,行车道宽度为 2 3.75m,硬路肩宽度为 2 1.50m,路拱横坡度 1.5%,土路肩宽度为 2 0.75m,土路肩横坡度 3.0%;边坡坡率采用 1:1.5。 其中 K361+837.7 K361+887.7 段,路基宽度由 8.5m过渡至 12m,路线引道走向方案服从桥位走向与原旧路衔接。 新桥上部结构选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小箱梁;下部采用肋板式桥台、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 技术标准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情况见表 2。 表 2 技术标准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情况一览表 序号 技术指标 单位 标准指标 采用指标 1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2 主桥长度 m 277.72 3 路线长度 m 1.29 4 设计速度 km/h 60 80 5 桥面宽度 m 12 12 6 路基宽度 m 12 12 7 车道宽度 m 23.75 23.75 8 硬路肩宽度 m 21.5 21.5 9 土路肩宽度 m 20.75 20.75 10 圆曲线最小半径 m 200 200 11 最大纵坡 % 6 1.599 12 竖曲线最小半径 m 凹型 2000 凹型 1500 凸型 6000 凹型 6000 8 13 停车视距 m 75 75 14 超车视距 m 350 350 15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 -I 级 公路 -I 级 16 设计洪水频率 1/50 1/100 二、平面设计 路线全长 909.418m,其中桥长 277.72m, 总交点个数 2 个,圆曲线最小半径 200m,平曲线长 356.79m, 占线路总长 39.23%,直线最大长度 547.14m。 三、纵断面设计 路线所经地带地势比较平坦,全线最大纵坡 1.599%,最短坡长450m。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 6000m、凹型: 6000m,变坡次数 3 次,平均每公里变坡 3.299 次。设计标高为路中心标高。 四、安全设施 大桥人行道外侧设钢制栏杆。 标志、标线设置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2-2009)的有 关规定执行;版面的颜色指标应符合GB/T 18833 和 GB/T 23828 的具体规定。标志板均采用 3mm 厚的 5A02铝板制作,槽铝采用 7A04 铝制作。标志版面全部采用三级反光膜。 桥面设置双向 1.5%横坡,排水采用横向泄水管。 五、路基 1、路基横断面布设 路基宽度 12.0m,行车道宽度为 2 3.75m,硬路肩宽度为 2 1.50m,路拱横坡度 1.5%,土路肩宽度为 2 0.75m,土路肩横坡度 3.0%;边坡坡率采用 1:1.5。 其中 K361+837.7 K361+887.7 段,路基宽度由 8.5m过渡至 12m。 2、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要求 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中的规定执行,路基填料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压实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9 3、原有旧路使用情况 K361+837.7-K361+920.6 段:原有旧路路基宽度为 8.5m,路面宽度为 7.0m,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旧路面结构为 20cm 水泥混凝土面板+18cm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路面产生了露骨、破碎板等病 。 K362+599.07-K362+741.3 段为城镇断面,原有路基宽度为 40m,路面宽度为 30m,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旧路面结构为 9cm 沥青混凝土面层 +18cm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 +18cm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旧路面较为平整,仅出现少量的横向裂缝。旧路基总体强度较高,使用状况良好。 4、旧路处理 ( 1) K361+837.7 K361+920.6 段 受线位中心线及设计标高限制,推除 K361+837.7-K361+920.6 段旧路结构层及土方,基底换填 60cm 土方,推除旧路土方 80%利用,不足部分借土回填。同时线位左侧原有旧路作为交叉道予以保留,在交叉位置( K361+920.6),为与原有旧路标高衔接顺 畅,推除部分路段旧路结构层,调整标高后重新铺筑结构层。为与主线桩号区分,推除交叉道结构路段桩号定义为 JK。推除工程量( JK361+920.6-JK361+940)计入特殊路基工程数量表中,重新铺筑结构层工程量计入平面交叉篇章。 ( 2) K362+599.07-K362+741.3 段 原有路面状况较好,为了对原有旧沥青路面不形成扰动,本次设计完全利用原有沥青混凝土路面,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接至旧沥青路面边缘。 桥梁及搭板范围内路面结构均计入桥梁工程数量表中。 5、路基设计 ( 1)一般路基设计 路基设计标高为路 中心标高。 ( 2)桥头路基设计 为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桥梁两侧均设置过渡 10 段加强处理。过渡段采取分层填筑砂砾的处理措施,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 20cm,达到路基的设计压实度要求。 过渡段范围:桥涵台后填土高度为路基高度减去路面厚度,台后换填宽度采用路基顶宽。桥涵底面换填长度采用 5m,纵向采用 1:1 的坡率挖台阶与路基衔接;若顶面换填长度小于搭板长度时,顶面换填长度采用搭板长度。纵向采用 1:1 的坡率与路基衔接,并预留台阶。 ( 3)特殊路基设计 1)利用旧路路基 利用原有旧路线位路段,将旧路结构层及土 方挖除,基底换填 60cm土方,推除旧路土方利用 80%,其余部分借土回填,重新填筑路基。 2)与交叉道标高衔接 线 位 左 侧 原 有 旧 路 作 为 交 叉 道 予 以 保 留 , 在 交 叉 位 置( K361+920.6),为与原有旧路标高衔接顺畅,推除部分路段( JK361+920.6-JK361+940)旧路结构层,调整标高后重新铺筑结构层。重新铺筑结构层工程量计入平面交叉篇章。 3)基底潮湿路段 通过挖探及试验结果分析,对于基底为淤积粘土,含水量大的路段换填 100cm 天然砂砾。 6、路基防护方案 对于填高 6m 的路段采用植草防护。 对于填高 6m的路段,采用浆砌片石拱形流水带防护。 六 、路面 路面结构为: 面 层: 24cm 水泥混凝土 基 层: 20cm6%水泥稳定砂砾 底基层: 20cm5%水泥稳定砂砾 七、 桥梁、涵洞 1、设计标准 11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汽车荷载:公路 级 桥面宽度:净 10+2 1.0m 人行道 设计洪水频率: P=1/100 2、桥型 上部结构选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小箱梁;下部采用肋板式桥台、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 3、 桥梁结构及总体布置 1)全桥上部结构为 9-30m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简支转连续结构,全桥两联,联孔长 度分别为 120+150m;下部结构采用肋板式桥台、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墩台盖梁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桥台肋板厚度 1.0m,桥台桩基直径 1.2m,桥墩柱径 1.4m,桥墩桩基直径 1.6m。桥面宽为:净 -10 21m 人行道,桥梁全宽 12.0m,桥梁全长 277.72m。 2)伸缩装置:本桥在 0、 9 号桥台及 3、 6 号桥墩处设置伸缩缝。 3)支座布置: 1、 2、 4、 5、 7、 8 号桥墩设置 GYZ37577 型板式橡胶支座 。 0、 9 号桥台 , 3、 6 号桥墩设置 GYZF427565 型四氟滑板式橡胶支座。 4)桥面铺装采用 15cm 抗渗抗冻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内设双层钢筋网。 5)防护栏:人行道外侧设钢制栏杆。 6)桥面排水:桥面设置双向 1.5%横坡,桥面排水采用横向泄水管。 7)桥头防护:桥头锥坡纵、横向坡率均为 1:1.5,锥坡外设置桥头踏步。 2.5 主要材料及运输条件 一、材料 (一)混凝土 本项目所用施工材料均为商品混凝土,统一购买。主梁、湿接缝、桥面铺装、伸缩缝、支座垫石采用 C50 混凝土;墩柱采用 C45 混凝土; 12 墩台盖梁、台身、搭板采用 C35 混凝土;基础、人行道、踏步采用 C30混凝土。 1、各部混凝土强度等级: 主梁、湿接缝、桥面铺装、伸缩缝、支座垫石: C50 墩柱: C45 墩台盖梁、台身、搭板: C35 基础、人行道、踏步: C30 2、水泥:应采用高品质,强度等级为 42.5 及以上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3、混凝土材料:配制混凝土用原材料其规格、质量、级配等应按公路材料试验相关规程要求采用,集料试验应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E42-2005 执行。 4、抗渗抗冻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 )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搅拌机选用强制式搅拌机,强制式搅拌 2 3min。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投料过程为先投入碎石,然后投入纤维,再投入砂子搅拌两分钟,使纤维充分打开,然后投入水泥和水搅拌均匀即可。不能因掺入聚丙烯纤维而放松对砼的早期养护。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掺入量为 0.9Kg m3。 抗渗混凝土采用 QBZ-B 型防水剂,掺入量为混凝土中水泥重量的3.8,抗渗等级不低于 W6。 铰缝混凝土内掺入不大于 12%(替代水泥率 )的膨胀剂,膨胀率应在0.03%左右,施工单位应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膨胀剂的具体要求参照混 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并注明浇筑时应选在每天的低温时间。 5、钢纤维混凝土(伸缩缝预留槽) 钢纤维混凝土的钢纤维应满足混凝土用钢纤维 (YB/T151)的规定。其钢丝抗拉强度不宜小于 600MPa,其长度应与混凝土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相匹配,最短长度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 1/3;最大长度不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 2 倍,且其长度与标称值的偏差不应 13 超过 10%。钢纤维可使用铣削钢纤维和剪切钢纤维,同等条件下宜优先使用具有防锈处理的铣削钢纤维。不得使用表面磨损、前后裸露尖端的钢纤维,不得使用搅拌易成 团的钢纤维。钢纤维混凝土的搅拌,可采用将钢纤维和粗细骨料、水泥先干拌,而后加水湿拌的方法或采用混合料拌合过程中加入钢纤维拌合的方法。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入量为62.8Kg。 6、外加剂: 混凝土中掺入的可改善混凝土防水、防冻、抗渗能力、防腐蚀的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19-2003)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二)钢材 1、普通钢筋:主要受力钢筋采用 HRB335 钢筋,构造及其它钢筋采用 HPB235 钢筋,其技术标准必须符合钢筋 混凝土用钢 第 1 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1499.1-2008)及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1499.2-2007)的规定。 2、预应力钢筋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5224-2003) 标准的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其抗拉强度标准值 fpK =1860MPa,公称直径 d=15.2mm,弹性模量 Ep=1.95105 MPa,松驰率 0.035,松驰系数 0.3。 图纸中钢束采用 3s15.2、 4s15.2、 5s15.2 预应力钢绞线,锚下控制应力 0 .7 5con pkf =1395MPa。 3、其它钢材:全桥均采用 Q235 钢材,其技术性能必须符合碳素结构钢 GB700-2006 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1591-2008 的有关规定。 (三)锚具用材料 预制箱梁正弯矩钢束采用 M15-4、 M15-5 圆形锚具及其配套的配件;箱梁墩顶连续段处负弯矩钢束采用 BM15-3、 BM15-4 扁形锚具及其配套的配件,锚具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 14370-2007)标准。锚具变形、钢筋回缩按 6mm(一端 )计算。 14 (四)预应力管道 预应力 管道采用塑料波纹管,塑料波纹管的制作材料、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 JT/T 529)的规定。 (五)支座 采用板式橡胶支座,其标准应符合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JT/T4 2004)的规定。固定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滑动支座采用四氟乙烯板式橡胶支座且不锈钢板接触面应加硅脂,保证其摩阻系数不大于0.078。橡胶材料采用天然橡胶。 (六)伸缩装置 采用 160 型伸缩缝,其标准及相应材料的指标应符合公路桥梁橡胶伸缩装置( JT/T327 2004)的规定,橡胶材料采用天然橡 胶。 二、运输条件 区域内的公路较发达,运输条件便利,工程所需的建材可利用现有的道路运至工地,运输方式采用以汽车为主。 2.6 拌合站、预制场及取弃土场 本工程新桥建设过程中, 取土方量为 52327m3,弃土方量为 6696 m3,取土用于路基施工,弃土为主桥与引道衔接处(河流岸边)平整弃土,其中:路基填方 45972 m3、路基清表换填 5000 m3、特殊路基处理回填土方 1048 m3、其他填土 307 m3、其他清表弃土 1696 m3, 工程土石方基本平衡。 本工程不新设拌合站、预制场及取弃土场,所需混凝土为外购成 品,桥梁箱梁等均为外购成品运输,因此本项目不设立拌合站及预制场,本项目取弃土,均由 XX 县城镇建设管理处 统一购买和处置,因此本项目不设立取弃土场。 2.7 施工时间 工程计划于 2014 年 5 月开工, 2014 年 10 月竣工。 其中:新桥施工期: 2014 年 5 月 2014 年 6 月, 旧桥施工期: 2014 年 5 月 2014 年 10 月。 15 产业符合性分析 1 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修正)中相关内容,本项目不属于淘汰和禁止类建设项目,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是对原有桥梁进行拆除,新建桥位在原桥 的 下游 50m 处 。 新建大桥引道起于桩号 K361+837.698 处,穿越 XX 后,引道终点为 桩号K362+747.116, 大桥中心桩号 K362+230, 路线全长为 909.418m, 桥长277.72m, 新桥与原桥地理位置基本相同,因此本项目选址较为合理。 16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目前桥面破损较为严重,导致汽车通行缓慢,给该区域造成严重的汽车尾气及汽车噪声污染。同时汽车行进中易产生较大扬尘 ,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17 建设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1 地形、地貌 XX 县位于 XX 省 XX 市东北部,地处三江平原西部。西距 XX 市 251 公里,东距佳木斯市 76 公里。地里坐标处于北纬 45 50 40 46 39 20,东经 129 11 50 130 11 40之间。 地层为前寒武系中元古界 XX 群。集中分布于东北部松花江南岸、牡丹江东岸、 XX 西北各地区。 地质构造位置是属于 XX 省东部地区新华夏系第二 隆起带,即张广才岭隆起的北缘。本区地质构造运动比较强烈、频繁、复杂,初步划分为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为华夏系或华夏式构造,以及新华夏系等构造体系。版图形似枫叶,状如蝴蝶,西南东三面有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围垅,北面有小兴安岭余脉与外县相隔。四面群山环绕(海拔均为在 150米以上)。松花江、牡丹江、 XX、巴兰河 4 条主要江河纵横流经 全县。总观全县是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式半山区、半丘陵地带。 项目所在地地构造单元为松辽盆地,地貌单元为平原 -丘陵地区。地基土在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纪冲洪积形成的粘性土、卵石 ,中间夹杂砾砂及粗砂;元古代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的凝灰岩。无特殊性岩土,自然地理环境未遭受破坏和污染,无不良地质作用。 1.2 气候 ( 1)气候概况 XX 县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显著、干渴悬殊、寒暑俱烈;春季低温干旱,多风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凉爽早霜;冬季严寒干燥。春、冬季节较长,夏、秋为时较短。 XX 县年平均日照时数 2,536.2 小时,其中适于作物生长的日照时数( 5 月 9 月) 1,190 小时,占全年日照的 47%。年平均气温 3.1 18 3.6 ,松花江以北地区较江南地区低 0.5 。无霜期 141 天左右。冬季平均降雪为 13.0 毫米,积雪深度为 0.1 米左右。降水量平均为 555.6毫米。松花江、牡丹江流域 K 值(蒸发量)在 0.84 0.90 之间,为半湿润地区。 1.3 水文 全县境内江河纵横,主要有松花江、牡丹江、 XX、巴兰河,还有 112条小沟小溪,多年平均过境客水总量 343 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丰富,总储量 5. 8 亿立方米 ,可采量 3. 1 亿立方米 。 XX 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发生在 7 9 月上旬,洪峰形状 一般为单峰形,一次洪水历时,干流上游一般为 7 10d,中下游 10 15d,XX 上游山区河道坡降较陡,洪水传播时间较短;下游河道比降较缓,河滩宽阔,洪水滞蓄时间较长,马鞍山以下受松花江洪水顶托影响。河流多在 10 月下旬开始结冰,并于 11 月初封冻,次年 4 月中旬解冻,据调查,桥位附近近几十年来未发现较大流冰及冰坝现象 。 1.4 自然资源 XX 县土地面积 46.15 万公顷,其中县属 44.27 万公顷,农垦 1.2 万公顷,森工 0.68 万公顷。各类土地中耕地 40.28 万公顷,林地 17.89 万公顷,牧草地 1.61 万公顷,园地 0.052 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35万公顷, 交通用地 0.14 万公顷, 水利设施用地 0.3 万公顷,未利用土地4.1 万公顷 。 已发现矿产有 20 种,在种类上 非金属矿产 居多,在储量上以固体燃料和花岗岩居首。金属矿产为:铁矿、锰矿、铬矿、铜矿化点,四块石多金属矿点、贵重金属,贵重金属包括砂金、岩金。非金属矿产分为:煤矿 、 大 理石矿、石棉矿、石英矿、磷矿矿化点、水晶矿 化点、 蛇纹岩 、滑石矿化点、金云母矿化点、菱美矿化点、玄武矿、 花岗岩 。 XX 县森林植被属 长白山 植物区系,主要木本植物有 : 红松 、云杉、赤松 、 樟子松 、 落叶松 、 黄菠萝 、 水曲柳 、 榆木 、 色木 、 柳树 等 20 多种;灌木有榛柴、 胡枝子 、 杜鹃 等 100 多种;草本植物有 1000 多种,其中:中草药有 党参 、 黄芪 、 五味子 、 刺五加 、 苍术 等 300 多种;山野 19 菜有 薇菜 、猴腿蕨等 20 多种;藤本类有 猕猴桃 、 山葡萄 等 10 余种;菌类有 榆黄蘑 、 元蘑 、 木耳 等 10 多种。 兽类有 黑熊 、 棕熊 、 野猪 、 青羊 、 狍子 、 野兔 、 紫貂 、 猞猁 、 水獭 、狼 、 狐狸 等。两牺动物有各类 蛙 、 蛇 等。鸟类有 野鸡 、 飞龙 、 鸳鸯 等。具有食用价值的 经济 鱼类主要有 鲤鱼 、 鲫鱼 等 30 余种。 20 2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XX 县隶属于 XX 市,辖 18 个乡镇 13 个社区,其中有 2 个城镇,共 364 个行政村。人口 38.83 万。汉族为主,有满、 朝鲜 、回、蒙古、鄂伦春 、锡伯、维吾尔、 鄂温克 等 11 个少数民族。 2.2 经济和社会发展 2.2.1 经济概况 预计 2012 年,全县 GDP 实现 120 亿元,同比增长 20%。财政总收入完成 11 亿元,同比增长 1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6.2 亿元,同比增长 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90.8 亿元,同比增长 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36 亿元,同比增长 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 22233 元,同比增长 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12610元,同比增长 15%。 农业总产值实现 48.8 亿元,同比增长 17.9%。农业生产再夺大丰收,粮食总产突破 36 亿斤,同比增长 8.9%。投资 2.5 亿元,建设重点水利工程 13 项。新建水稻大棚小区 61 个,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3.2 万亩,水田面积发展到 70.2 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259 家,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转移劳动力 7.5 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 8.8 亿元。新建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 8 个,肉牛、生猪、肉鸭养殖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牧业产值实现 12.7 亿元。农机服务组织增至 3098 个,机械化水平达90%。植树造林面积 5 万亩。 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贡献率稳步提升,预计 2012 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税金分别完成 80 亿元、 23 亿元和 3.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6.6%、 18.6%和 16.7%。新增规模以上企业 10 户,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 37 户,以煤化工、新能源、绿色食品、医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为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