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开版)项目名称: 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建设单位: 钦州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4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写。1.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目 录建设项目基本情况.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16环境质量现状.22评价适用标准.26建设项目工程分析.28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37环境影响分析.39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61结论与建议.64附图: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 项目在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位置图附图3 项目沿线环境现状图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 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建设单位 钦州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联系人通讯地址 钦州市兴桂路体育馆三楼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535000建设地点 钦州市主城区立项审批部门 规划受理号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E4890其他土木工程建筑占地面积(m2) 9067 绿化面积(m2) 2520总投资(万元) 9652 环保投资(万元) 207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2.14%评价经费(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 2015年1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钦江一桥东西连接南珠东大街与南珠西大街。一桥建于上世纪6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东、河西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交通量也随之大幅增加,目前该节点交通拥堵情况严重,其双向2 车道的通行能力已远不能满足现有及未来发展的交通需求。为了提升河西、河东两区道路人流物流通行能力,进一步满足钦州市总体发展需求,钦州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9652万元建设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项目。工程全长500m,其中:南珠西大街段长265m,道路拓宽后为48m;桥梁段长150m,在旧桥两侧各拓宽16.8m,拓宽后的宽度为44.10m;南珠东大街与现状道路接顺,长为85m,宽度46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以及绿化工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修订)的有关规定,该建设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受钦州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单位立即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拟建项目路线进行现场踏勘和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在此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3基础上,依据国家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法律法规等,编制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项目概况1、总投资本项目总投资9652万元人民币,其中业主自筹30%,其余70%申请银行贷款。2、工程地理位置项目拟建地点位于钦州市主城区,西起南珠西大街与新兴街叉口,跨钦江后东接南珠东大街现状路。3、工程建设规模(1)改扩建前工程现状南珠西大街段(新兴街路口至一桥)现状机动车道为沥青砼路面(后期整治),非机动车道为水泥砼路面,人行道为彩板铺面。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4 车道,受现状钦江一桥限制,跨桥段限速30km/h,规划红线宽度为55m。现状路幅布置为:510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16m(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510m(人行道)=40m。南珠西大街2009 年对机动车道进行了整治,目前机动车道除已出现部分轻微病害,非机动车道病害较严重。由于钦江一桥建于上世纪60 年代,桥面较窄,为双向2 车道,随着近年越江交通量的快速增长,钦江一桥处的交通拥堵导致南珠西大街近桥路段的拥堵严重。总体看,该路段路况较差。钦江一桥段桥梁于1958 年开始筹建,并于1961 年正式通车,是当时钦州城区唯一一座跨越钦江的桥梁。现状桥梁总长170m,桥面全幅宽度为13.5m(机非混行),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2.25m,车行道宽9m,双向2 车道,机非混行。2010 年由广西大学设计研究院对该桥进行了检测,并编制钦州市钦江一桥检测及安全评估报告,同年实施了钦江一桥加固维修工程,目前,主体结构仅满足15 级荷载要求,极大制约了道路越江交通,急需维修加固。现状桥面为沥青砼铺装,由于桥面车道宽度较窄,交通状况不佳。旧桥人行道采用牛腿式钢架撑托向外侧悬臂2.25m,部分综合管线从人行道下位置穿过,较为凌乱。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4南珠东大街段现状车行道为水泥砼路面,人行道为彩板铺面。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 车道,接桥段规划红线宽度为46m。现状南珠东大街已采用四幅路的断面形式,接桥段已按规划实施到位,双向6 车道规模,在钦江一桥维修加固前后均能满足交通需求,目前路况较好,南珠东大街与安州大道交叉口采用圆盘形式,目前道路交通流量不大,路况较好。现状道路横断面布置为:3.5m(人行道)2+4m(非机动车道)2+3m(机非分隔带)2+11m(机动车道)2+3m(中央分隔带)=46m 实施宽度(红线宽46m)。通过对钦江一桥两岸道路现状的路况调查分析,钦江一桥东岸南珠东大街现状道路路况较好,能够满足双向六车道的交通需求,无需改造。而钦江一桥西岸南珠西大街现状道路规模为双向四快两慢,与新兴街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较为混乱,故南珠西大街(新兴街至一桥路段)需按“四改六”进行拓宽渠化,同时完善南珠西大街与新兴街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以满足钦江一桥维修加固后迅速增长的交通需求。(2)改扩建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项目全长500m,其中:南珠西大街段长265m,道路拓宽后为48m;桥梁段长150m,在旧桥两侧各拓宽16.8m,拓宽后的宽度为44.10m;南珠东大街与现状道路接顺,长为85m,宽度46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以及绿化工程。详细见表表1-1 项目建设内容组成工程类别 单项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位置 工程规模主体工程 道路工程 南珠西大街(新兴街路口至一桥段) 旧路改造全长265m,道路红线宽度为48m南珠东大街(钦江一桥引桥段) 旧路改造全长85m,道路红线宽度46m桥梁工程 钦江一桥 旧桥利用,在旧桥两侧各拓宽16.8m,新建桥梁总长150m配套工程 排水工程 南珠西大街段排水干、支管 D400-D600,265m南珠东大街段排水干、支管 排水设施维持现状照明工程 道路 平均照度301x桥梁 平均照度301x交通工程 道路 标志牌5面信号灯2处桥梁 标志牌3面绿化工程 道路 绿化面积2520m2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54、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工程根据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以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确定本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道路等级:南珠西大街、南珠东大街均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现状道路钦江一桥(含桥接坡)路段限速为30km/h,一桥维修加固及道路规模“四改六”后,道路通行能力有较大提升,由于受道路现状条件限制,为保证道路交通安全性,设计速度取50km/h;路幅型式、车道规模、车道宽度及实施宽度表1-2 路幅型式、车道规模、车道宽度及实施宽度一览表路幅型式 路幅型式 车道规模 道路宽度南珠西大街路段 三幅路 双向6车道 48m南珠东大街路段 三幅路 双向6车道 46m道路设计年限: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20年。路面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荷载机动车道净高4.5m;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净高2.5m。(2)桥梁工程汽车荷载:城A 级;人群荷载3.7KPa。设计安全等级:一级。桥涵结构设计基准期:100 年;通航标准:根据关于广西钦州市钦州五桥通航净空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批复,新建跨钦江大桥应采用级航道通航净空标准,尺度要求为:净宽大于220m、上底宽大于192m,净高大于13m、侧高大于8m。三、工程设计概况1、道路工程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道路路线根据规划结合现状道路走向进行设计,在保证与现状道路接顺的前提下,尽量贴合规划线位。道路设计起点接现状南珠西大街(桩号K0+100),自西向东跨钦江,设计终点接现状南珠东大街(桩号K0+600),全长500m,全线共设有2 个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6转角交点,设置2 个平曲线;表1-2 平面线形要素一览表交点 桩号 X坐标 Y坐标 左转角a1 右转角a2 曲线半径RJD1 KO+142.151 429520.720 564419.409 24627 1500mJD2 KO+327.072 429345.565 564419.49 04627 5000m南珠西大街路段采用旧路机动车道利用、维持侧分带现状位置、两侧加宽辅路的方式,断面采用三幅路的形式。具体为对旧路机动车道拉毛加罩,维持现状侧分带中行道树位置不动,按路线重新拟合新排侧平石,破除旧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新建辅路及人行道。南珠东大街路段南珠东大街现状道路路况良好,本次设计将钦江一桥引桥段与南珠东大街现状道路接顺(桩号K0+600)。(2)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基本以维持原道路路面标高为原则,尽量按高于旧路标高412cm 控制,并按城市主干路标准及50km/h 设计速度技术指标对不符合规范控制要求的路段进行调整和优化。道路设计范围分界处标高均按相接的现状道路标高控制,以保证接顺。全线共设3 个变坡点,最小纵坡0.10%,最大纵坡3.5%,坡长199.636m,最小竖曲线半径2350m,其余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控制要求。最小纵坡0.1%位于交叉口范围内,将根据交叉口情况统一进行交叉口竖向设计,以满足排水要求。路段标高基本控制在高于旧路420cm 范围内,以便实施旧路利用。(3)道路横断面设计本工程属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道路工程主要是配合桥梁维修加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以满足桥梁维修加固后未来的交通增长需求。桥梁两端均有现状道路,南珠西大街部分路段双向4 车道规模不能满足未来的交通需要,需维修加固。在此条件下,现状道路的断面形式及两侧地块拆迁等都对道路横断面布置有较大影响。南珠西大街路段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7根据现状道路断面布置情况、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及两侧建筑情况,本方案南珠西大街路段横断面布置为:4m(人行道)2+10m(辅路)2+2m(侧分带)2+16m(机动车道)=48m 实施宽度(近期红线宽48m)。钦江一桥维修加固段道路横断面布置为:0.3m(护栏)2+3m(人行道)2+3.5m(非机动车道)2+0.5m(分隔墩)2+8m(机动车道)2+0.5m(护栏)2+1m(管廊)2+0.75m(间隙)2+9m(旧桥)=44.1m 实施宽度(红线宽46m)。南珠东大街路段道路横断面布置为:3.5m(人行道)2+4m(非机动车道)2+3m(机非分隔带)2+11m(机动车道)2+3m(中央分隔带)=46m 实施宽度(红线宽46m)。设计路拱曲线:路段采用三次抛物线型路拱,以利于机械摊铺,交叉口采用修正三次抛物线路拱。设计道路横坡:车行道1.5;人行道为2.0。道路全线无需设置超高。(4)路基设计一般路基设计:本项目为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两端道路均为形状道路,路基已基本稳定,本次考虑尽量利用旧路路基。土基回弹模量E030Mpa。路基边坡:道路标高基本维持旧路标高,局部略有抬高,填方边坡(除新建桥接坡路段)最大高度均小于0.5m,基本被两侧地块消化。全线不存在挖方边坡,故边坡坡率采用1:1.5。根据桥梁设计方案,桥台后填土高度约4m 左右(地形未修测),且该段路基处于钦江防汛堤外侧,考虑防汛、防冲刷等因素,桥台后边坡采用浆砌片石永久性防护形式。路基排水:道路路面地表水通过雨水口汇入雨水管道内,通过雨水管排出路基外。不良地基处理:工程范围内建设场地多为旧路,基本无需清表,无不良地基需要处理。特殊路基处理:钦江一桥维修加固桥梁桥台后路基采用砂砾石反挖回填,以降低桥台后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保持路基稳定。路基填方材料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8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和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表1-3 路基填方材料CBR值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堤 上路床 00.3 8 10下路床 0.30.8 5 10上路堤 0.81.5 4 15下路堤 1.5以上 3 15零填及挖方路基 00.3 8 10路基压实度本工程属改维修加固项目,建设场地基本为现状旧路,基本不需清表。对于拓宽新建部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采用重型击实标准为指标,压实度要求见表3。表1-4 路基压实度(重型压实标准)填挖类型 路槽底面以下深度(m) 压实度(%)路堤 路床 00.8 95路堤 0.81.5 93路堤 1.5以下 92零填及路堑路床 00.3 950.30.8 93(5)路面设计沥青砼路面具有行车舒适性好等诸多优点,目前国内大部分新建城市道路均采用沥青路面,很多已建成的水泥路面也换为沥青路面,为了将来避免二次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推荐沥青砼路面作为推荐方案。车行道(主路及铺路):表1-5 沥青砼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结构组合 厚度(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4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6粗粒式沥青砼下面层 8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0.6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0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0级配碎石底基层 20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9非机动车道(仅南珠东大街路段):表1-6 沥青砼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结构组合 厚度(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4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6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0.6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 20级配碎石 20旧路利用路段拉毛加罩表1-7 旧路拉毛加罩设计结构组合 厚度(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4旧路路面拉毛人行道(全线)表1-8 人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结构组合 厚度(cm)彩色机压透水砖 61:5 水泥中砂干拌 5级配碎石垫层 15对沿线相交的一些非规划现有道路,为减少对主线交通的影响,车辆采取右进右出的形式,接坡处按牛腿式进口坡处理。进口坡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结构为22cmC30 水泥混凝土15cm级配碎石。(6)交叉口设计为满足钦江一桥维修加固后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南珠西大街与新兴街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是本工程的重点。结合交叉口相交道路现状条件,保证南珠西大街城市主干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对交叉口进行针对性设计。根据现状及区域规划路网情况,与工程沿线相交的道路主要有新兴街及江北路,共形成交叉口2 处,均为现状交叉口,均包含在本工程范围内。新兴街交叉口新兴街规划为城市支路,规划红线宽度为22m,现状车行道宽度仅10m,近交叉口段宽度约12m,本次设计根据道路现状条件在规划范围内对交叉口两端一定范围内的路段进行改造。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0受交叉口东北方向建筑限制,本次将新兴街东侧车行道展宽至14.5m,增加一根左转专用车道,西侧车行道展宽至15m,增加一根左转专用车道。展宽段长度为30m,渐变段长度为20m,与现状道路断面接顺。南珠西大街北侧路段断面维持现状,通过划线方式偏移双黄线,在进口道增加一根左转专用车道。南侧进口道主路通过偏移双黄线增加一条左转专用车道,展宽段长度为70m,渐变段长度为30m。右转车全部通行于辅路,在辅路设置一条专用右转车道。南侧出口道缩短侧分带进入交叉口长度,端部设置右转车指示标志牌,提示右转车提前进入辅路。江北路交叉口江北路规划为城市支路,现状道路路况较好,交通流量不大,但路幅较窄,且与南珠西大街相交处纵坡近3.5%,纵坡较大,不利于行车安全,同时为保证道路越江段城市主干路的交通功能性,江北路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管制方式,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取消信号灯控制。新兴街交叉口、江北路交叉口南珠西大街出口道方向均设置一处路边式公交停靠站,站台宽度为2m,长度为45m,并结合交叉口渠化进行一体化设计。表1-9 工程沿线相交叉口情况一览表里程桩号 道路等级 交叉方式 聚化方式 控制管理形式KO+142.223 支路 十字平交 / 信号灯控制KO+327.759 支路 十字平交 右进右出 /(7)道路无障碍设计为建设城市的无障碍环境,确保行动不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城市道路和相关设施,本项目全线人行道部位布置盲道,盲道宽度0.4m,交叉口及人行过街横道线处结合斑马线布置三面坡路缘石坡道。2、桥梁工程设计(1)桥梁总体设计根据原桥梁跨径,保证改维修加固桥梁墩台与原既有桥梁墩台对齐,不占用航道,桥梁跨径布置为35+3x27+35m。因本工程道路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等级高,选用整体性好的连续结构。本方案采用先简支后连续的预制拼装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该方案是上部结构采用工厂预制,可以与下部结构同步施工,缩短施工周期,工厂预制保证了桥梁构件质量,上部结构通过后处理,结构变为连续结构,桥梁结构整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1体性好,便于养护。(2)桥梁横断面布置桥梁设独立的二幅桥,左幅0.3(栏杆)+3.0(人行道)+3.5(非机动车道)+0.5(分隔墩)+8(机动车道)+0.5(护栏)+1.0(管线桥)=16.8(m),右幅同左幅,桥梁总宽33.6(m)。左右幅之间为既有桥梁利用。(3)桥梁景观设计人行道铺装及栏杆考虑到本桥所在的航道有按规划拓宽的可能,同时桥梁侧面装饰对桥梁泄洪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节约工程投资,可以通过对人行道铺装、桥梁栏杆的包装设计,体现桥梁结构的美感和亲和力,人行道是桥面以上最能体现桥梁景观效果的部位,通过造型新颖材质各异的栏杆和丰富多彩的铺装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4)桥梁结构设计桥梁上部结构: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梁高1.8 米。桥梁下部结构:桥台根据台后填土选用桩柱式桥台,桥墩采用圆柱式墩,基础均为钻孔灌注桩基础。(5)桥梁附属工程台后搭板:为了减少桥台台后填土沉降造成行车跳动,机动车道桥台台后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搭板长8m,厚度40cm。伸缩缝:伸缩缝设置原则考虑车辆运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伸缩缝均采用防水型型钢伸缩缝,在伸缩缝两端采用钢纤维砼。抗震措施:桥墩、台盖梁两侧设防震落梁挡块。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桥面铺装:桥面铺装采用10cm 钢筋混凝土+10cm 沥青混凝土,中间加设聚合物防水层。栏杆:人行道侧设人行道栏杆,机动车道侧设防撞护栏。管线过桥:桥梁设计时预留管线设置通道,宽1m,供不大于600 的自来水管过河,桥梁上不允许煤气管、大于10kV 的配电电缆以及对桥梁有破坏作用的液、气体通过,其余管线可通过桥梁两侧人行道下预留管线通道跨越河道。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2(6)桥梁施工上部结构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吊装。下部结构现场浇筑,水上桩基施工需搭设水上平台。4、排水工程设计(1)沿线排水系统的现状经调查,工程范围内现状有市政道路,位于老城区,属合流制区域。道路路面有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道路下有一道合流渠,北侧桥头部分现状雨水管堵塞严重,雨天排水不畅。(2)排水规划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位于河西区。桥两侧均有现状道路,道路两侧街坊均已成形,排水系统也已成形,桥北侧的南珠西大街现状未按规划红线宽度实施到位,桥南侧的南珠东大街道路已按规划红线宽度实施到位。桥南侧现状排水设施基本到位,道路也未拓宽,排水设施维持现状,本次设计不作重新设计;而桥北侧的南珠西大街现状道路未按规划红线宽度实施到位,据现场调查了解,桩号K0+260桩号K0+360 段现状排水管道堵塞严重,雨天排水不畅,造成路面积水。本次结合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南珠西大街(新兴街钦江一桥)段道路改维修加固,改维修加固道路部分在原雨水口位置重新翻排雨水口,并于新增设的辅道下排设新的雨水口,工程起点桩号K0+240 处雨水口就近接入现状道路下的排污合流渠,桩号K0+280桩号K0+360 段则于道路两侧辅道下新排一根d600 雨水收集管,就近排入现状排污合流渠。现状合流暗渠结合本工程道路拓宽范围作相应的延伸,结构按原结构不变。道路两侧街坊排水侧维持原系统不变。雨水管道位于道路中心线两侧各18m 的辅道下,新设20 座平箅双联雨水口,新排雨水管200m。5、附属工程(1)交通工程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交通标线、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控制管线及交通控制、监控设备设计。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3-2009)的布设原则,本路段布设交通标线有:车行道边缘线、车行道分界线、导向车道线、停止线、人行横道线、港湾式停靠站标线和导向箭头等。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3根据标志版面尺寸大小及设置位置的需要,本路段设计采用的标志支架结构形式有单柱式、悬臂式等。考虑到防盗,面积小于1m2 的标志牌底板采用玻璃钢板,面积大于1m2 的标志牌底板采用铝合金板。此外,为了保证标志版面的平整度,小型的标志板厚度采用1.5mm,大型的标志板厚度采用3.0mm,均采用铝合金龙骨加固。标志的立柱以及连接件均采用热浸镀锌防腐处理,钢构件镀锌层厚度550g/m2,紧固件镀锌层厚度350g/m2,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2)照明工程城市道路的照明,不仅是保障交通安全、道路畅通、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它又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夜间文化。本次照明工程设计采用新颖、美观、节能、维修方便的照明设施,在满足道路照明的前提下,同时考虑环境和景观的协调配合。南珠西大街和东大街道路照明灯具布置采用双侧对称布置方式,在机非分隔带距道路侧石0.5m 处安装双臂路灯,共安装14 杆,路口安装15m 三火泛光灯(NG400 高压钠灯/火),共安装4 杆。灯杆纵向布置间距30m,如灯杆定位处遇绿树或其他障碍物,可适当调整间距。双臂路灯选用截光型灯具,机动车道侧灯具安装高度11m,配NG250 高光效高压钠灯,灯臂长1.5m,灯具仰角8;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侧灯具安装高度9m,配NG100 高光效高压钠灯,灯臂长1m,灯具仰角8。原钦江一桥上安装的为装饰性灯具,不利于道路照明,照度、均匀度、眩光均不能满足要求。改造后拆除老桥原有灯具,在新建桥梁靠近老桥一侧加装双臂功能性路灯,共安装12 杆双臂路灯,灯具安装高度均为11m,老桥一侧配NG150 高光效高压钠灯,灯臂长1.5m,灯具仰角8,新建桥梁一侧配NG250 高光效高压钠灯,灯臂长1.5m,灯具仰角8。(3)绿化工程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功能、保证交通顺畅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出发点,以提高“绿量”和生态理念为指导的“群落式种植”为绿化模式,采用多种植物品种,如榕树、凤凰木、三角梅、美人蕉等,表现地域特色的道路绿化,使本道路的景观绿化及周边道路环境达到统一、安全、美观、经济。并采用地被植物构图提炼出各种形状的图案,色彩明亮、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灵动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4的感觉,且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融和,使行车者能有愉快的驾车心情,创造了一个“人在景中游,车在绿中行”的优美景观。本次道路景观等级为级,南珠西大街道路绿地率为20%;南珠东大街道路绿地率为24.8%。本工程绿化面积为2520m2。七、建设计划初步拟定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项目,工程全长500m,项目施工期:2014年04月2014年12月,共9个月。八、交通流量预测根据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项目各特征年的交通流量预测见表1-10。表1-10 项目交通量预测表 单位:pcu/d2015年(运营后第1年) 2024年(运营后第10年) 2034年(运营后第20年)4105 6573 10973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5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1、原有污染情况本项目为改扩建项目,项目位于钦州市主城区,原有污染源情况及环境问题主要是配水管网已建道路沿线上行驶的车辆产生的汽车尾气、噪声和扬尘,以及城区人们生活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1)废气废气主要是项目已建道路往来的汽车尾气及扬尘,其主要污染物为TPS、NOx、THC、CO等,道路长短不一,车流量不定,污染物排放量很难估算。(2)废水道路交通对沿线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行车辆所泄漏的石油类物质,通过地表径流流入附近水体。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为COD、石油类、SS等,无组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很难估算。(3)固废固体废气物主要为运输车辆行进过程中撒落的运载物、发生交通事故车辆的货物、沿途人为丢弃的物品以及积聚在路面的降尘等。(4)噪声噪声源主要来自路面行驶的机动车产生的交通噪声。交通噪声主要由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制动噪声、传动机械噪声等声源组成,其中发动机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源。噪声源强主要与车速有关,一般声级在5985dB(A)期间。2、主要环境问题(1)路面破损或无路面工程,导致尘土飞扬,影响大气环境;(2)路面凹凸不平并导致噪声影响;(3)排水设施不完善,或无排水工程和防护工程,对沿线的水土保持造成影响。(4)道路狭窄,交通拥堵,交通噪声大。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6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钦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濒临北部湾,东与合浦、玉林相连,西与防城、上思接壤,北与邕宁毗邻,南临北部湾,陆地总面积10843km2,海岸线长520.8km,地理座标为东经1081055109 0912,北纬2134 5222 2801。钦州是是广西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广西区首府南宁通往北海、防城港的必经之道。钦州城区离南宁市119km,距北海市100km,距防城港市65km。市区规划面积258km2,已建成面积32km2,占规划面积的12.4%。本工程位于钦州市主城区,西起南珠西大街与新兴街交叉口,跨江后东接南珠东大街现状路,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2、地质地貌钦州市形状略为方块形,主要属丘陵地貌类型。境内东、西、北三面崇山环拱,丘陵起伏连绵,地形复杂,西北部属山区,以十万大山为主体,山高翠拔直参天,壑深飞瀑若无地;北部和西部属中丘陵区,除少数山地及高丘陵外,一般海拔在250m左右;中部属低丘台地、盆地和河谷冲积平原区,以低山和河谷平原为主,土地稍平坦;东部属低丘陵区,南部属低丘滨海岗地、平原区,有市内最大的冲积平原钦江三角洲。全市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滨海地貌为低丘台地、平原区。市区海拔高度为310m(黄海基准面)。3、气象与气候钦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季风盛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据气象资料统计,该区域年平均气温22.0,一年之中,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3.4。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7.5(1968年7月);极端最低温度为-1.8(1955年1月)。年日照达1801小时,全年无霜期354天。钦州市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273mm,年最大降雨量2692mm,最小降雨量1426mm,降雨多集中在夏季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6.7,其中以8月份降雨量最大,为449.5mm,占全年降雨量的20.1%。年降雨量大于25mm的日数为26天,日最大降雨量为360mm,小时最大降雨量为85mm。雨量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夏秋多,冬春少。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7钦州市的季风显著,每年5-8月盛行偏南风,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4-9月为季风转换季节。多年平均风速2.6米/秒,最大风速31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其次为东北偏北风,强风为南风,受台风影响较大,多年平均大于8级风的日数为7天。钦州市内雾多发生在11月至翌年4月的冬春季节,夏季出现雾的机率较低,能见度少于1000米的雾日,多年平均为13天,年最多雾日为28天,1-3月雾日最长,最长连续雾日为5天。该地区多年平均湿度为82,历年最大相对湿度100,最小为22。相对湿度以3月和6-8月雨季为最大,10月至翌年1月相对湿度相对较低。4、河流水文钦州境内有大小河流32条,河流总长2794km,河网密度0.6km/km2,流域面积在1800km2以上的较大河流有三条,即钦江、茅岭江、大风江。年均径流深在850990mm之间,三条江均自东北流向西南,大体平行分布境内,向南流注入钦州湾,属桂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钦江,发源于灵山县白牛岭,集雨面积2337平方公里,干流长202公里,多年年平均流量为63.69立方米秒,经灵山县的平山、佛子、三海、檀圩、那隆、陆屋、钦南区的青塘、平吉,钦南区的久隆、沙埠、尖山镇,入茅尾海。大风江,又名平银江,发源于灵山县伯劳镇万利水库的高架田,集雨面积1972平方公里,干流长185公里。多年年平均流量18.7立方米秒。流经灵山县伯劳,钦南区的那彭、沙埠镇的平银和东场镇,于钦南区犀牛脚镇的沙角村流入钦州湾。茅岭江,发源于钦州市钦南区的田家岭,集雨面积2959平方公里,干流长112.4公里。多年年平均流量49.3立方米秒,流经钦南区的那香、新棠、长滩、小董、那蒙、大寺,钦南区的黄屋屯、康熙岭等乡镇,以及防城茅岭流入钦州湾。5、植物、植被钦州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分类上属于桂南植被区,生长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的季雨林。但气候中的水热条件受地形影响的分布不均匀,植被生长有异,全市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温凉湿润气候灌木草地植被类型。这个类型包括浦北的官垌、六万山,即六万山和十万大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年平均气温度20.621,年积温75007600,雨量18002000毫米,气候温凉,植被以杜鹃、茅草、三叶竹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8为主,间有稀疏松、杉等用材林。高温湿润气候绿叶、针叶林兼有的植被类型,包括灵山县和浦北县的中南部,钦南区的东北部。年平均气温度21.522,年总积温78008000,年平均降雨量15001800毫米之间,该地区高温湿润,丘陵广布,植被类型的原生植被大部分已被破坏,以马尾松为主,间有椎木、荷木、杉木、油茶等,还有岗松、野牡丹、铁芒萁等植被群落,植被生长良好,覆盖率3040以上。高温少雨气候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稀树草地植被类型:由于高温少雨,气候干旱,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植被生长差,以稀树矮草群落为主,特别是画眉草、蜈蚣草、白茅草等,还有桃金娘和稀疏的马尾松、木麻黄生长。高温多雨气候雨林季雨林植被类型:低丘植被主要有马尾松、岗松、芒萁群落。6、土壤钦州市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砂页岩、花岗岩、紫色岩系、浅海沉积物、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等7种。由于成土母质较多,形成的土壤种类亦较多,全市土壤分为7个土类,12个亚类,14个土属,75个土种。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及赤红壤两个土类,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风沙土、沼泽土等5个土类。钦江一桥桥梁维修加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19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1、行政区划及人口钦州市现辖2个市辖区、2个县,即钦北、钦南2区,灵山、浦北两县,下设钦城管理区和钦州港经济开发区。陆地总面积1.08万平方公里,2012年,根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91.70万人,比上年增加0.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73万人,占总人口10.9%。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13.6万人,占54.53%;女性人口178.1万人,占45.47%。按统计部门口径,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313.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6.97万人。人口出生率15.18,人口死亡率6.57,人口自然增长率8.61。2、社会经济概况2012年钦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4.5亿元,增长12%,人均GDP由2011年的20896元提高到23202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93亿元,增长16.4%;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13.6%。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财政收入139.2亿元,增长13.1,一般预算收入33.6亿元,增长31.3%,税收收入比重达89.5%。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22.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447.3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加88.7亿元和6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0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7140元,增长15.8%。扩大内需成效明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2.6亿元,增长16.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6亿元,增长16.3%。外经贸易逆势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37.7亿美元,增长26.1%;进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