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通往繁荣的处方.pdf
2020年 9月健康第一通往繁荣的处方执行摘要Prioritizinghealth:Aprescriptionforprosperity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自 1990年 创 立 以 来 ,麦 肯 锡 全 球 研 究 院( MGI)始终致力于深刻理解全球经济的演变。作为麦肯锡公司的商业和经济研究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旨在为商业、公共、社会等领域的各界领袖把握塑造全球经济的趋势与力量。 我们的研究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整合商业领袖的智慧洞见,形成独特的经济学分析工具。我们运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论,通过剖析微观经济的产业走势,以求更好地把握影响商业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宏观力量。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深度报告覆盖了 20余个国家和 30余个行业。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六大主题:生产力和增长、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全球金融市场演变、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近期的研究报告评估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自然气候风险、收入不均、生产力难题、解决两性不平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全球竞争新时代、中国创新以及数字和金融全球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由以下三位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领导:联席主席 James Manyika和 Sven Smit,主 席 华强 森( Jonathan Woetzel)。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包括 Michael Chui、 Susan Lund、 Anu Madgavkar、 Jan Mischke、 Sree Ramaswamy、 Jaana Reme、成 政 珉( Jeongmin Seong)和 Tilman Tacke。 Mekala Krishnan是资深研究员, Sundiatu Dixon-Fyle是访问资深研究员。我们的项目团队由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以及资深研究员领导,囊括了麦肯锡在全球各地分公司的咨询顾问。各个团队依托于麦肯锡公司遍布全球的合伙人网络和行业及管理专家。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委员会成员均为麦肯锡的领导人: Michael Birshan、 Andrs Cadena、 Sandrine Devillard、 Andr Dua、 Kweilin Ellingrud、 Tarek Elmasry、 Katy George、 Rajat Gupta、 Eric Hazan、 Acha Leke、 Gary Pinkus、 Oliver Tonby和 Eckart Windhagen。委员会成员参与塑造研究议程,牵头重要研究,并将种种发现分享给全球各地的决策者。此外,我们的研究顾问还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诸多一流经济学家。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使命是帮助企业和政策领导人了解改变全球经济的力量并为下一轮增长做好准备,本报告也为该使命做出了贡献。与所有 MGI研究和报告一样,这项工作是独立的,反映了我们的观点。本报告未受到企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委托,目的也并非促进麦肯锡客户的利益。欲了解麦肯锡全球 研 究 院 的 详 细 信 息 并 下 载 报 告 ,请 访 问 mckinsey/mgi。健康第一通往繁荣的处方执行摘要作者: Jaana Remes, 旧金山Katherine Linzer, 芝加哥Shubham Singhal, 底特律Martin Dewhurst, 伦敦Penelope Dash, 伦敦华强森 (Jonathan Woetzel), 上海Sven Smit, 阿姆斯特丹Matthias Evers, 汉堡Matt Wilson, 纽约Kristin-Anne Rutter, 伦敦Aditi Ramdorai, 柏林2020年 10月前言 健康通常被视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直到问题出现。这既适用于全球经济,也适用于个人生活。当前的新冠疫情就是最直接的例证。百余年来,疫苗、抗生素、卫生水平提升及增加营养等带来的健 康 改 善 挽 救 了 千 百 万 人 的 生 命 ,并 构 成 了 经 济 增长的强大催化剂。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助于壮大劳动力群体,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在成熟经济 体 中,医 疗 成 本 持 续 攀 升 的 问 题 正 在 成 为 政 策的 主 要 关 注 点 ,健 康 作 为 投 资 方 向 则 在 很 大 程 度上 被 忽 略了。眼 下 这 场 令 人 措 手 不 及 的 疫 情 提 醒 了我们,健康问题对于个人、社会及全球经济是多么的举足轻重。本报告重点关注了改善世界人口健康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并计算了这些措施能给个人、社会及经济带来的收益。作为麦肯锡公司历时一年的研究成 果 ,本 报 告 是 麦 肯 锡 全 球 研 究 院( MGI)与 麦 肯锡在医疗、生命科学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携手合作的成果。这份研究依托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方面深厚的研究经验,麦肯锡在医疗健康方面的丰富专业知识,以及过去关于各类主题的出版内容,包括医疗、数字、分析与技术趋势、医疗系统改革、更广泛的健康决定 因 素 以 及 此 次 的 新 冠 疫 情 。本 报 告 旨 在 根 据 我们的研究和当前可获得的信息提供洞见,但不提供医疗或其他方面的具体建议。这项研究的牵头人是麦肯锡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 Jaana-Remes(常驻旧金山)、麦肯锡医疗业务全球董事合伙人 Katherine-Linzer(常驻芝加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华强森(常驻上海)以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院联席主席 Sven-Smit;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Penelope-Dash和Martin-Dewhurst(常驻伦敦) Matthias Evers(常驻汉堡); Shubham Singhal(常驻底特律); Matt-Wilson (常驻纽约),以及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Kristin-Anne Rutter(常驻伦敦)。项目团队的牵头人是 Aditi-Ramdorai,成 员包括 Julia- Chin、 Ada- Cierkowska、 G ra il Dorling、 Bartosz-Jarocki、 Obiaku-Ohiaeri、 Eike Pfefferkorn、 Thilo Rattay、 Armin Reinert和 Justin-Shamoun。 Jacob Aptekar、 Emma-Arias、 Rodrigo Castilla、 Sophie-Clarke、 Nicholas-Fox、 Badri Gopalakrishnan、 Eric Koskins和 Madeline Penn提供了额外的分析 和 研究支持。感谢挑战我们思维并提供专业知识和咨询的几位人 士 ,包 括 我 们 的 学 术 顾 问 Richard-N.-Cooper博士 ,哈 佛 大 学 国 际 经 济 学 教 授 Maurits-C.Boas;哈佛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 David M.-Cutler;伦 敦 帝国理工学院国际卫生政策和经济学教授 Franco-Sassi博士。我们非常感谢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 Institute of Health Metrics and-Evaluation)提供的持续支持和真知灼见。特别要感谢副教授Joseph-Dieleman;全 球 服 务 总 监 William-Heisel;客户服务 部负责人 Charles Jonscher,以 及 总 监Christopher J. L. Murray。许多人慷慨贡献了自己的时间、数据和专长。我们 要 感 谢 阿 斯 利 康 制 药 公 司( AstraZeneca)首席商务数字官 Karan-Arora;国 际 卫 生 系 统 加 强中 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ystems Strengthening)执 行 主 任 Cristian-Baeza;阿 尔伯特 爱因斯坦医学院衰老研究所创始所长 Nir Barzilai;明斯特大学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研究所 所 长 、教 授 Klaus Berger;哈 佛 大 学 陈 曾 熙 公共卫生学院经济学与人口学教授 David-Bloom和 Clarence-James-Gamble;哈 佛 大 学 肯 尼 迪学院高级研究员 Camilla-Cavendish;斯 坦 福 大学斯坦福长寿中心副主任 Martha-Deevy;老 年生 活 促 进 中 心( Centre-for-Ageing-Better)首 席执行官 Anna-Dixon;卫 生 基 金 会( The-Health Foundation)首 席 执 行 官 Jennifer-Dixon;国 家 医学院院长 Victor-Dzau;蓬 特 韦 德 拉 大 学 附 属 医院综合外科主任 Alberto Eduardo Paraj Calvo;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Wolfgang-Fengler;剑桥大学休斯学院院长、大学理事会成员 Anthony Freeling;未 来 城 市 实 验 室( Future Cities Lab)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uzanne Holt Ballard;密 歇 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David-Hutton; Apples and Honey Nightingale CIC总监兼负责人 Judith Ish-Horowicz; Leapfrog to Value创始人 Chintan Maru;剑 桥 大 学 教 授 Patrick-Maxwell;麻 省大 学波士顿分校老年医学研究所老龄化社会与人口研究中心主任 Jan Mutchler;伊 利 诺 伊 大 学 芝 加哥分校公共卫生教授 Jay Olshansky;寒 武 纪 生物 制 药 公 司( Cambrian-BioPharma)首 席 执 行 官James Peyer;斯坦福医学院卫生政策中心助理i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教授 Maria Polyakova;华 盛 顿 大 学 健 康 指 标 与评估研究所助理教授 Gregory Roth;韦 尔 科 姆 信托 基 金 会( Wellcome-Trust)德 国 办 事 处 负 责 人Caroline-Schmutte;基 尔 世 界 经 济 研 究 所( Kiel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y)高 级 经 济 学 家 Michael Stolpe;米尔肯研究所老龄化研究中心( Milken-Institute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Aging)高 级 主 任Nora Super; AARP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公共政策官Debra Whitman。非常感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和麦肯锡公司过去和现在的同事提供的宝贵帮助,包括Vivek Agrawal, Gaurav Agrawal, Alan Alexander, Jeff Algazy, Tera Allas, Richard Bartlett, Ashita Batavia, Axel Baur, Mohammad Behnam, Joachim Bleys, Molly Bode, Julius Bruch, Nitin Chaturvedi, Keval Chauhan, Philipp Chen, Josef Christensen, Neel Chudasama, Michael Chui, Erica Coe, Michael Conway, Matt Craven, Kush Das, Sundiatu Dixon-Fyle, Elizabeth Doshi, Bonnie Dowling, Anas El Turabi, Kana Enomoto, Ellen Feehan, Alan Fitzgerald, ukasz Frydrych, Greg Gilbert, Tristan Goodrich, Ezra Greenberg, Zachary Greenberg, Lars Hartenstein, Scott Hayton, Viktor Hediger, Tania Holt, Gareth Jones, Tomasz Kaczmarczyk, Sari Kaganoff, Amina Kandil, Omar Kattan, Pip Kindersley, Dmitriy Kolodin, Mekala Krishnan, Pooja Kumar, Brian Latko, Steven Lee, Thomas London, Susan Lund, Ian Lyons, Anu Madgavkar, Aditi Mallick, Nadine Mansour, James Manyika, Laura Medford-Davis, Elena Mendez Escobar, Philippe Menu, Jim Oatman, Peter Okebukola, Ivan Ostojic, Seema Parmar, Angela Pathiraja, Henry Philofsky, Gary Pinkus, Laura Pittman, Rosa Poetes, Pradeep Prabhala, Vikram Ranade, Saif Rathore, Erwan Rolland, Adam Rudin, Nikhil Sahni, Simone Sandler, Jimmy Sarakatsannis, Ethan Sarnoski, David Saunders, Corinne Sawers, Tobias Silberzahn, Gurneeth Singh Dandona, Katarzyna Smietana, Jeff Smith, Adam Somauroo, Atsushi Sorita, Sunny Sun, Nicole Szlezak, Tilman Tacke, Karishma Tandon, Florian Then, Amy Toporowski, Jenny Tran, Dilip Wagle, Jin Wang, Qianyi Wang, Guang Yang, Hann Yew, Celia Zermatten, Alice Zheng和 Rhyenne Zimmerman。本报告的编辑人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高级编辑Anna Bernasek,制 作 经 理 是 Julie Philpot,设计师是 Laura-Brown、 Marisa-Carder和 Patrick White。 Nienke-Beuwer, Julie-Coppo和 Sue Lavin-Jones负责外联。我们感谢同事 Dennis Alexander、 Tim-Beacom、 Cathy-Gui、 Peter-Gumbel、 Dedra-Henderson、 Lauren-Meling和Rebeca Robboy的宝贵贡献和支持。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所有研究和报告一样,这项工作是独立的,反映了我们的观点。本报告未受到企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委托。我们欢迎您通过 MGImckinsey发表对于这项研究的评论。James Manyika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主席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旧金山办公室Sven Smit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主席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阿姆斯特丹办公室华强森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办公室2020年 10月iii健康第一:通往繁荣的处方简述健康第一:通往繁荣的处方新冠疫情冲击表明,普遍的健康对于全球繁荣至关重 要 。初 期 估 算 显 示 ,此 次 疫 情 及 其 后 续 影 响 或 将导致 2020年全球 GDP下滑 3%8%。而 糟 糕 的 健康状况每年都会使全球 GDP缩减 15%。随 着 全 球 开始重构公共卫生系统并重建经济,我们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不仅可以恢复往日生活,还可以极大地促进广泛的健康与繁荣。健康不仅是一项需要管 理 的 成 本 ,也 是 一 个 投 资 方 向 ,本 报 告 量 化 了 健康 作 为 投 资 方 向 的 优 势 ,以 及 所 能 带 来 的 经 济 和 社会 收 益 。我 们 分 析 了从 现 在 到 2040年的 20年 ,近200个国家 /地 区 各 自 会 面 临 的 不 同 机 遇 与 挑 战 ,并在区域、收 入 原型和全 球 层面汇 总了一 份 综合 信息。主要发现包括:null未来20年,通过推广现有干预措施,全球疾病负担有望减轻约40%。70%以上的收益可通过各 类 预 防 措 施 获 得 ,包 括 创 造 更 清 洁 、更 安 全 的环境,鼓励更健康的行为习惯,化解背后的社会成因,以及拓展获得疫苗和预防医疗的途径等。其 余 收 益 将 来 自通 过 行 之 有效 的 疗 法(包 括 药物和手术)对各类疾病和急性症状的治疗。null重构健康有望带来巨大收益:到2040年,65岁的人的平均健康状况有望等同于今天的55岁的人。婴儿死亡率将下降 65%,健 康 不 平 等 差 距 将收 窄 。到 2040年 ,全 球 或 将 多 存 活 2.3亿 人 。更广泛的社会收益(指健康的福利价值)可能高达100万亿美元。null已知研发管道中的健康创新可将疾病负担进一步降低6%10%。在当今无法有效缓解的全球疾 病 负 担 中,约 60%需要仰赖于医药和医疗创新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包括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我们筛选了 10项已经展现出光明前景的重要技术,它们有望提供更好的护理,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甚至减缓衰老等。其中包括细胞疗法、再生医疗、数字疗法和基因疗法等。null健康状况改善有望将2040年的全球GDP拉升12万亿美元,即拉升8%,相当于将年增长率拉高0.4%。这些年度经济收益中约一半来自更庞大、更健康的劳动力。其余来自拓展老年人、残疾人和非正式护理人员参加工作的能力,以及随着慢性病负担减轻而改善的生产率水平。null每投入1美元用于改善健康状况,经济回报有望达到24美元。在 高 收 入 国 家 ,投 入 成 本 完 全 有望被医疗服务生产率的提高所抵消。低收入国家需要在基本的卫生设施方面进行更多投资。null把握健康增长机会需要在医疗系统内外将重心转向预防。这 并 非 易 事 ,需 要 所 有 利 益 相 关 方 携手促成以下 4个必要条件:将健康确立为社会和经济中的优先要务;将健康纳入所有人的议程;改造医疗体系;加大治疗等领域的创新。随着各国逐渐走出疫情阴霾,我们迎来了一个几十年一遇的机会,可以重新思考健康在后疫情时代的作用。将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关注点转移至回报率最高的领域,可改善韧性,缓解健康不平等问题,并 增 进 个 人 、社 会 及 经 济 福 祉 。iv麦肯锡全球研究院47%幸存于非传染性疾病37%幸存于传染性疾病16%幸存于其他疾病全球健康改善将带来什么好处?43天新冠疫情对GDP的预期影响25倍年复一年,健康状况不佳导致全球经济付出沉重代价:健康欠佳和过早死亡导致的人均生命损失 5%慢性疾病导致的劳动力人均生产率损失通过已知干预措施,我们可将全球疾病负担减轻40%以上2040年全球将多存活的人数6570% 55来自预防 包 括 环 境 、行 为 和 社 会 干 预 ,以及预防保健措施8%$2$4劳动参与度提升早亡减少健康问题减少劳动生产率提升我们筛选的健康收益将在2040年为全球经济注入12万亿美元到2040年对GDP的影响(万亿美元) 2040年GDP增加投资于健康改善的每 1 美元的经济收益4.21.4 4.1 2.0 12.015%的GDP 中年福利将成为新的 Hugh Sitton/Getty Images截止 2020年 6月,新冠疫情已在全 世界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并引发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全球GDP季 度 萎 缩 ,使 数 亿 人 失 去了 工 作1。相关损失前所未有,高达数万亿美元。但实际上,即使在日常环境下,健康状况不佳也会给个人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全球平均每年有 1700万人因各种长期健康问题而去世,其中许多人原本可以活下去2。每 年 约 有 800万 人 死 于 传 染 病 ,其 中 逾 1/3死于 20岁生日之前,而许多此类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全部加起来,这些人本可以再多活近2.5亿年3。全 球 近 10亿 人 患 有 精 神 疾 病 ,包 括 逾 2亿儿童4。还 有 各 类 事 故 。每 年 约 有 450万人死于 意 外 伤 害 ,其 中 80%在 70岁以下5。如果我们能成功化解可避免的健康问题,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景象呢 ?如果精神健康得到改善,事故减少,又会是什么景象呢 ?本报告检视了改善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需要做些什么,并计算了个人、社会及全球经济所能获得的 收 益 。采 用 现 有 治 疗 方 法 和 预 防 性 干 预 措 施 ,未 来 20年的全球疾病负担 有望减轻约 40%,我们将这一情景称为健康增长情景(见附文 E1,“ 我 们 的 研 究 方 法 ” )6。这意味着死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将减少约 1/3,死于热带疾病和疟疾的人数将减少约 60%。总 体 而 言 ,到 2040年 ,全 球 将 多 存 活 2.3亿人。而挖掘这些人的生产潜力将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我们估计,通过壮大劳动力和提高生产率,到 2040年,健康收益每年可将全球 GDP提高 12万 亿 美 元 ,相 当 于 增加 8%,这还不包括未来的创新和福利价值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改善全球健康状况还能增进社会和经济韧性,使它们更好地适应疫情等突如其来的健康冲击。而最好的消息是:要实现我们识别的许多收益并不需要大量的额外支出。实际上,在高收入国家,只要医疗系统内的生产率适度提高,便可抵消投入的成本。但是,这并不表示获得健康和经济收益会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转换思路,重新思考健康投资和医疗服务,营造更健康的生活条件,以及改变行为习惯。这还需要改变职场环境和经济政策,(比如)让 越 来 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参加工作。且不论疫情制造了多少悲剧,带来了多大 破坏,它让我们这个社会不得不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上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投资于全球健康以促进福祉与繁荣,还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吗 ?1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估算, 2019年 第 四 季 度 以 来 ,工 时 减 少了 10.7%,相 当 于 减 少了 逾 3亿 个 全 职 工 作 。请 见 “ILO Monitor: COVID-19 and the world of work”,第 四 版2指 70岁以下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授 权 使用 。版 权 所 有 。3指失 去 的生命 年 份( YLL)。该指标量化了死亡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年份差。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授权使用。版权所有。4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授权使用。版权所有。5同上。6我们将健康干预措施定义为旨在评估、促进、改善个体或群体健康的行动,涵盖从公共卫生项目到外科手术的各类措施,也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医学协会等领先机构推荐的各类措施。执行摘要 1700万人因长期慢性疾病去世1健康第一:通往繁荣的处方附文 E1我们的研究方法本 报告衡量了通过 在人类寿命期内推行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减轻全球疾病负担的潜在效果,并量化了这一效果从现在到 2040年 将 对 人 口 健 康 、经 济 以及更广泛的福利产生的影响。在本报告中,我们经常将 这 种 潜 在 效 果 简 称 为 健 康 增 长 情 景 。我 们 对 各 类干预措施进行了务实评估,这些措施有助于推进人口层面有意义的健康改善,并能在长期内提升全球经济 增 长 前 景 。我 们 对 近 200个国家 /地区进 行了分析;全球、区域和收入水平分析是通过各国分析汇总得出的。1减轻疾病负担的潜在效果评估我 们 从 华 盛 顿 大 学 健 康 指 标 与 评 估 研 究 所( IHME)的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集中获取了从现在到 2040年的疾病负担预测。该数据集涵盖了会导致死亡或多年健康欠佳的疾病。我们将疾病广义地定义为影响人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和伤病。 为评 估健 康增长情景下疾病负担能够减轻的程度,我们对临床证据和指导方针进行了认真审查,锁定了一些现有及开发中的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最有可能大规模普及开来,减轻当前的疾病负担。我们对排名靠前的 52种疾病进行了系统评估,这些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 80%,我们通过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控制优先网络( 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Network) 和 柳 叶 刀 ( Lancet)等 领 先 机 构 的 临床指导方针和证据来评估健康改善的潜在效果。在所有评估中,我们的目标都是确定一揽子可广泛推广 的 高 效 干 预 措 施 ,总 共 约 150种 ,而 不 是 罗 列 出 资源丰富、完整全面的医疗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所有干预措施。1各 国的疾病负担数据均选择了可以获取的最佳证据;各国数据的可靠性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低收入国家流行病学数据的可靠性较差,此类国家的疾病监测、数据收集和质量保障的资源都很有限。我们使用了世界银行的分类系统,根据人均国民总收入将国家分为 4类 :低 收 入 、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例如,阿富汗和埃塞俄比亚是低收入国家,印度和肯尼亚是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巴西是最大的中高收入国家,美国、日本和西欧的所有国家是高收入国家。2以 戒 烟 为 例 ,假 设 20年 内 ,完 整 的 干 预 措 施 能 覆 盖 所 有 国 家 /地区 50%的烟民,与吸烟相关的疾病负担将减轻 59%(戒烟的成效),而整个20年内,与吸烟相关的总体疾病负担将减轻 29.5%。再以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肺炎球菌疫苗为例,假设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的接种率在 10年内提高 20%,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接种率在 15年内提高 60%。基于对临床证据的评估,我们认为该干预措施将使COPD患者的相关疾病负担减轻 29%(接种疫苗的患者死亡率降低),从而在 1015年 内 ,使 得 COPD相关的总体疾病负担降低 6%(较高收入 国 家 )至 17%( 较 低 收 入 国 家 )。对于针对 52种 疾 病 的 每 一 种 干 预 措 施 ,我 们 都 依 循了 三 个 步 骤 。首 先 评 估 其 改 善 健 康 的 潜 在 效 果 。即 评估严格应用一种能影响具体疾病患者的干预措施后所 能 减 轻 的 疾 病 负 担 份 额 。其 次 ,我 们 将 所 有 国 家 分成 4种收入原型: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 ,并 评 估 了 各 类 国 家 提 高 采 纳 率 的 潜 在 效 果 。对 于需要持续遵循治疗项目的干预措施,采纳率评估不仅涵盖了初始采纳情况,也涵盖了后续的坚持。第三,我们评估了措施全面发挥成效所需的时间。这涉及两点考量:实施干预措施所需的时间,以及从实施措施到赢得健康收益之间的时间差。鉴于有关当前或潜在采纳水平的证据非常有限,我们会根据技术附录中的原则做出合理假设。2量化经济效果为量化这些健康改善措施的经济效果,我们找来了从现在到 2040年的人口和劳动力预测数据,然后以年龄组划分,逐年纳入了健康改善措施的影响。随后,我们通过以下 4个 渠 道 ,将 人 口 健 康 改 善 转 化 为 了 劳 动 参 与度 、劳 动 生 产 率 以 及 GDP的增长:更少的过早死亡;潜在劳动力中更低的残疾率;健康老年人、非正式护理人员以及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更高的参与度;以及更健康的劳动力群体的更高的生产率。用于评估以上每个渠道效果的设定均来自现有的学术研究,并得到了一个由经济学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小组的检验。分析中的不确定性探究 20年后的全球健康改善及相关收益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围绕着全球疾病负担的演变,不同干预措施(正在使用以及开发中的措施)对于各类人群的可获取性和有效性,以及健康改善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我们会在分析的每一步通过以下方式管理这些不确定性: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