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厂粒子源增量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北京市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辐射项目) 建设单位 :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公章) 项目名称 : I-125粒子源增量 2013 年 12 月 1表 1 项目概况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22 号 法人代表姓名 郭传瑸 电话 62179977 邮编 100081 联系人及电话 辛鹏举 62167128, 13466607393 项目名称 I-125 粒子源增量 项目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22 号 项目用途 治疗 项目依据 工作需要 总投资(万元) 200(万元) 核技术项目投资 180(万元) 核技术项目环保投资 20(万元) 应用类型 放射性同位素应用 密封源 射线装置 其它 I-125 粒子源, 6000 粒 /年 / / / 核技术应用的目的和任务: 1.1 单位简介: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22 号,是卫计委管理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是目前国际上口腔专科医疗服务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现有临床科室 15 个,医技科室 8 个,下属分支医疗机构 5 个,牙科综合治疗台 510 台,开放病床 157 张,职工 2000 余人。 2012 年门急诊量超过 117万人次,日均门急诊近 4000 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 5000 余人。承担着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患者的诊治工作,还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离退休老干部、各国驻华使节、外国专家及海内外侨胞的口腔保健与服务。在长期学科建设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步凝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口腔医学临床学科群。目前有四项口腔类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牙体牙髓病科、牙周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自 2009 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排行榜”口腔专科第一名,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还设有卫计委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华口腔医学会、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等全国性口腔医学机构挂靠在北京大学口 2腔医院。 1978 年以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共获得科研基金、人才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200 多项,获科技进步奖 140 多项,同时也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英文版中华口腔研究杂志 、 精粹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 、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 口腔正畸学杂志的主编单位。 1.2 项目背景 1.2.1 辐射安全管理现状 ( 1)现有射线装置基本情况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已于 2011 年 12 月 13 日取得了北京市环境保护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 (京环辐证 F0025,有效期至 2016 年 12 月 12 日) ,许可的种类和范围是:使用类射线装置,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具体包括 33 台类射线装置及 2 个使用粒子源的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现有射线装置使用情况见表 1-1。 表 1-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射线装置使用情况 名称 类别 数量 工作场所位置 牙科 X 射线机 类 14 本部放射科、 第一门诊部放射科、 第二门诊部放射室、第四门诊部放射室、第五门诊部放射室 牙科曲面断层机 类 11 牙科 CT 机 类 4 本部放射科、第一门诊部放射科、第二门诊部放射室医用 X 射线机 类 3 本部放射科 医用 X 射线 CT 机 类 1 本部放射科 合计 3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见表 1-2。 表 1-2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 工作场所名称 等级(类别) 核素名称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Bq) 门诊病房楼 9 层 第二手术间 丙级 I-125 粒子源 1.2 E+7 Pd-103 粒子源 5.2 E+6 门诊病房楼 1 层 放射科 CT 1 号机房 丙级 I-125 粒子源 1.2 E+7 3( 2)规章制度落实情况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已建立 X 射线操作规程 、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 、 台帐管理制度 、 保卫部门监督管理制度 、 放射源出入库制度 、 值班巡逻制度 、 保管员安全管理制度 、 粒子治疗手术防护 、 辐射粒子安全工作方案 、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 放射源库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等规章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为了加强对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工作,促进射线装置的使用,保障人体的健康,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还专门成立了“辐射安全管理小组” 。医院现有辐射工作人员 53 名,分别于 2010 年 6 月和 2012 年7 月分批参加了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班,并都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 3)辐射环境监测与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现有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已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监测频度为每 3 个月检测一次。在岗的辐射工作人员均已按照规范佩戴了个人剂量计, 3 个月期满后由医院专人负责收集剂量计送检更换,并将每季度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和每年度的个人剂量检测报告存档备案。 ( 4)年度辐射安全评估报告落实情况 2013 年度,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辐射安全防护工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医院放射性同位素 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了年度评估,编写年度评估报告。 1.2.2 核技术应用项目变更情况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是全国最大,最知名的口腔专科医院,口腔颌面 -头颈外科是北京大学重点科室,主治各种口腔颌面 -头颈部肿瘤,创伤及整形等疾病。肿瘤患者占外科总患者 60%以上。自从 2001 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放射性粒子治疗口腔颌面 -头颈部恶性肿瘤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累计治疗近 1500 例患者,是全世界应用放射性粒子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最多,水平最高的医院之一。近年来,来自全国患者到医院进行该项治疗,患者数目持续增长,在2010 年,申请 I-125 粒子增量,由 5000 粒增加到 8500 粒,已取得北京市环保局同意的批复(京环审 2010159号) 。由于卫生部将放射性粒子治疗列为类 4医疗项目,头颈部放射性粒子治疗必须由卫生部批准才能开展,至目前为止,尚未进行大规模审批,因此必然会增加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该项治疗的负担,患者数目会继续增加, 2012 年较 2011 年增长了 20%左右,达到了约 220 例,因此急需增加粒子源的使用量。 拟在总院门诊病房楼 9 层第一手术间新增使用 I-125 粒子植入,每年使用6000 粒。门诊病房楼 9 层第二手术间和总院门诊病房楼 1 层放射科 CT 1 号机房粒子植入使用量保持不变,第一手术间与第二手术间为两个独立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所有 I-125 粒子源和 Pd-103 粒子源贮存在总院门诊病房楼13 层粒子计划室( 1322 房间)储存间的保险柜内,该储存场所为已有场所,满足北京市放射性物品库安全防范要求 ( DB 11/412-2010)的要求。 1.2.3 本项目环评的内容 本项目增加 I-125 粒子源使用量, 新增工作场所使用 I-125 粒子源使用情况见表 1-3: 表 1-3 本项目环评的 I-125 粒子源使用情况表 工作场所名称 等级 核素名称 拟新增的日最大操作量( Bq) 拟增到的年最大操作量( Bq) 备注 门诊病房楼 9 层第一手术间 丙级 I-125 (粒子源)1.8107(实际 3.0107Bq/粒 60 粒 /天)3.01076000粒 新增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关于修改 的决定及国家相关辐射环境管理规定,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在建设该项目前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1.3 编制依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2003 年 9 月。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2003 年 10 月。 ( 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 253 号令, 1998 年。 ( 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 国务院第 449 号令, 2005年。 ( 5) 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 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 , 5环境保护部令第 3 号, 2008 年 12 月 6 日。 ( 6)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第 18号, 2011 年 5 月 1 日。 ( 7) 建设项目环境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环境保护部令第 2 号, 2008 年10 月 1 日。 ( 8)北京市放射性物品库安全防范要求 ( DB11/412-2010) 。 1.4 引用导则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 ( HJ/T 10.1 1995) ,国家环境保护局。 1.5 评价标准 ( 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 18871-2002) ( 2) 低能 射线粒子源植入治疗的放射卫生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GBZ 178-2006) ( 3)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 ( GBZ 133-2009) ( 4)北京市放射性物品库安全防范要求 ( DB 11/412-2010) 1.6 主要依据资料和参考资料 ( 1)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的与本项目相关的申请和技术资料; ( 2)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Vol.98 No.1, 2002; ( 3)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李德平、潘自强,原子能出版社, 1987。 1.7 评价目的 ( 1)对新增的辐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环 境水平监测,以掌握该场所的辐射环境水平。 ( 2)对新增使用的 I-125 粒子源运行期间进行辐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3)对不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把辐射环境影响减少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 ( 4)为单位的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1.8 评价范围 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 HJ/T10.1-1995 的规定,并结合该项目辐射为能量流污染的特征,根据能量流的传播与距离相关的特性,确定本项目评价范围为辐射工作场所周围 50m 区域。 1.9 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目标为该单位从事本项目粒子植入的辐射工作人员、第一手术间周围其他公众成员。第一手术间内一般没有与手术无关的人员,故环境保护目标为第一手术间周围的其他员工、公众和本项目的辐射工作人员。 1.10 评价目标 1.10.1 基本原则 对于符合正当化的辐射工作实践,以辐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使各类人员的受照有效剂量和当量剂量不仅低于规定的限值,而且控制到可以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辐射水平。这一考虑包括:正常使用、退役以及应急状态的照射情况。 1.10.2 剂量限值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 18871-2002)规定的剂量限值列于表 1-4。 表 1-4 个人剂量限值( GB 18871-2002) 辐射工作人员 公众关键人群组成员 连续五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 20mSv,且任何一年有效剂量 50mSv 年有效剂量 1mSv; 但连续五年的年平均值不超过 1mSv 时,某一单一年可为 5mSv 眼晶体的当量剂量 150mSv/a 四肢或皮肤的当量剂量 500mSv/a 眼晶体的当量剂量 15mSv/a 皮肤的当量剂量 50mSv/a 1.10.3 剂量约束值: GB18871-2002 还规定了年剂量约束值,剂量约束值是剂量限值的一个分数,公众剂量约束值应在 0.1 0.3mSv/a 范围内。 7( 1)职业照射,本项目取 2mSv/a 作为职业照射的剂量约束值; ( 2)公众,本项目取 0.1mSv/a 作为公众的剂量约束值。 1.10.4 工作场所分级和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 1)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18871-2002)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级,见表 1-5。 表 1-5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级别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Bq 甲 4109乙 2107 4109丙 豁免活度值以上 2107( 2)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18871-2002)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见表 1-6。 表 1-6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表面类型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 放射性物质) ( Bq/cm2) 工作台、设备、墙、地面 控制区 410 监督区 4 工作服、手套、工作鞋 控制区 监督区 4 手、皮肤、 衣、工作袜 410-1 8表 2 放射性同位素及密封源 核素名称 放射性活度( Bq/a) 物理、 化学性状 日等效操作量( Bq)操作方式 贮存方式与地点 用途 I-125 1.801011( 3.0107Bq/粒 6000 粒) 固态粒子源,T1/2: 60.1d,主要发射27.5keV 的 X射线和35.5keV的退激 射线。1.80107器械植入 总院门诊病房楼 13 层粒子计划室( 1322 房间)储存间的保险柜内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治疗 注: 1、密封源要注明并说明源强( Bq) ;栏 2 中放射性活度是指核素年使用量( Bq/a) 。 2、密封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说明是何种核素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 n/s) 。 3、等效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18871-2002) 。 9表 3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废弃物 名 称 状 态 排放口浓度 年排放总量 暂存情况 最终去向 剩余粒子源 固体 不排放 5 粒 总院门诊病房楼 13 层粒子计划室( 1322 房间)储存间的保险柜内 剩余粒子源由供货单位回收处置 注: 1、 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 mg/L,固体为 mg/kg,气态为 mg/m3,年排放总量用 kg。 2、 含有放射性的废弃物要注明, 其排放浓度、 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 ( Bq/L 或 Bq/kg,或 Bq/m3)和活度( Bq) 。 10表 4 射线装置 (一)加速器:包括医用、工农业、科研、教学等用途的各种类型加速器 名称型号 生产厂家 加速粒子 能量( MeV) 流强 ( A)用途 备注 废物类型 数量 总活度( Bq) 主要感生放射性核素 废物去向 废靶 个 放射性 废物年 产生量 气态 m3 液态 m3 固态 kg (二)中子发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 型号 生产厂家 电压( kV) 靶流( A) 中子强度 ( n/s) 用途 备注 / 氚靶情况(含废弃的) 含放射性废物年产量(含感生的和含 3H 的废泵油)活度( Bq) 保管方式 备注 数量 总活度( Bq) 放射性核素 废物去向无 气 M3 无 液 M3 无 固 kg (三)辐射,包括工业探伤、医用诊断和治疗(含 X 射线 CT 诊断) 、分析仪器等 序号 名称型号 国别厂家 管电压( kV)输出电流( mA)用途 类别 所在场所 备注无 11表 5 污染源分析(包括贯穿辐射污染) 主要放射性污染物和污染途径(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5.1 I-125 粒子源的使用 ( 1)工作原理 粒子植入治疗是将放射源准确的植入到靶组织内,并根据靶组织的体积、密度以及与邻近重要脏器的关系进行合理布源,达到“定向爆破” ,最大限度杀灭癌细胞,最小限度损伤正常组织及功能。 I-125 粒子源是目前用于癌症组织间放疗较理想的放射源。永久性粒子源植入治疗是借助 B 超、 CT、 MRI 等检查手段,采用外科手术或器械方法在病人身上放置粒子源(密封源) ,对特定部位进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技术。 ( 2)设备组成 本项目主要使用 I-125 粒子源,其内置全杆标记 I-125 同位素的靶丝,外壳为高密度钛合金管。粒子采用激光焊接使之完全密封,植入体内不参与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因此不产生放射性废物,不污染环境。 I-125 半衰期为60.1d,由于 I-125 衰变方式是轨道电子俘获,主要发射 27.5keV 的 X 射线( 79.4%)和 35.5keV 的退激 射线( 6.8%) 。 ( 3)操作流程 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植入计划设计,由宁波君安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供应,术者(粒子植入的 6 名辐射工作人员之一)在手术室将弹夹卡入植入机(厂家送货以弹夹的形式,粒子源在弹夹中) 。流程:订购 I-125 粒子源 粒子源检查,是否损坏,活度是否准确,数量是否相符,安全妥善保存 术前 1h 根据手术植入需求进行粒子源的消毒(消毒时整个弹夹一起消毒) 、装载有 5mmPb 屏蔽储源铅罐,用长柄镊子操作 植入前再次确定方案和粒子源量,手术植入并剂量监测 检查植入枪是否还有粒子源,点验手术台,检测工作环境 书写本次记录和粒子源使用情况。整个施治中,认真核实接收的购入粒子、准备施用的粒子、已用的粒子和剩余粒子,确保数量无误。在施治过程中,追随检测施治导管,体液收集瓶,及手术台、地面等,确保无粒子源意外流失及表面污染。在选用待施治粒子源前时,检查粒子源外观,核查粒子源的活度。新增粒子植入使用场所的 I-125 粒子源的运输路线如下 : 12剩余粒子源的处理: 剩余粒子源放入铅罐内,外加厂家外包装金属桶,金属桶上贴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然后及时放入保险柜内。入库后,详细登记入库记录,并检查确认无误。保险柜内的粒子源实行双保管员管理,各负其责,双人双锁,同时声像监控,剩余的密封粒子源退还供货商。 5.2 主要放射性污染物和污染途径(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5.2.1 正常工况的污染途径: ( 1) I-125 粒子源产生的 X、 射线对工作人员、周围公众和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辐射影响。 ( 2)少量的剩余粒子,由供货商回收。 ( 3)由于 I-125 是密封的,手术过程中一般不会造成手术台和植入器械放射性污染,故其它固体和液体废物将妥善收集,按照医疗废物处置。 5.2.2 事故工况下污染物及污染途径分析 在事故工况下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的污染途径主要是 I-125 粒子源被盗;或者操作失误导致 I-125 粒子源遗失在手术间内,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该事故工况采用核对粒子数量来发现。一旦发现有粒子源遗失,将采用剂量率仪寻找,确保剩余的粒子源全部回收。此外, I-125 粒子源为密封粒子源,即使遗失在地面,也不会造成表面污染,也不会产生放射性废气。 因此,医院应对 I-125 粒子源加强管理,使放射性密封源和植入手术操作始终处于监控状态。事故发生时,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向当地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报告。 监测计划和污染防治措施 5.3 监测计划 5.3.1 场所监测 医院使用 45IP 型电离室巡测仪和 TBM-3S 型表面污染仪,对术后的粒子储存柜(专用保险柜) 手术专用电梯 专用手术室专用消毒锅消毒 专用 手术室 13植入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发现有无遗漏的粒子源,并留存监测记录,监测数据留档,并按要求向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上报备案。 ( 1)监测项目: X- 射线剂量率和表面污染。 ( 2)监测范围:粒子植入室操作台、地面、病人床;粒子源储存间及储源容器表面等位置。 ( 3)监测项目:每次粒子植入手术完成后(内部监测) 。 5.3.2 个人剂量监测 医院的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已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监测频度为每 3 个月检测一次。在岗的所有辐射工作人员均已按照规范佩戴了个人剂量计,到 3 个月由专人负责收集人员佩戴的剂量计送检更换,并将每季度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和每年度的个人剂量检测报告存档备案。 5.4 第一手术间及其周围辐射环境背景监测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手术间及其 周围的辐射水平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调查。 ( 1)监测目的 掌握该项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环境质量现状水平,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 2)监测内容 根据污染因子分析,对拟新增的辐射工作场所周围进行 X、 辐射剂量率水平监测。 ( 3)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见图 5-1。 14图 5-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 一 手术间环境现状监测点位图 ( 4)监测仪器与监测规范 监测仪器的参数与监测规范见表 5-1。 表 5-1 X- 射线剂量率监测仪器参数与监测规范 仪器名称 环境 X- 剂量率仪 型号 /编号 GH-102A/811028生产厂家 青岛金仕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能量响应 50keV 3.0MeV 不超过对137Cs 辐射响应的 30% 量程 X-: 0.01Gy/h 100Gy/h; 检定证书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检定证书编号: DYjl2013-0520) 有效期: 2013 年 2 月 28 日 2014 年 2 月 27 日 监测规范 环境地表 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 GB/T14583-93)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HJ/T61-2001) ( 5)现状监测结果及评价 评价单位于 2013 年 11 月对第 一 手术间及其周围进行了辐射剂量监测,监测结果见表 5-2。 15表 5-2 第 一 手术间周围辐射水平现状监测结果 点位序号 测点描述 辐射剂量率( Gy/h) 备注 1 消毒间 0.11 2 第一手术间北侧走廊 0.12 3 第一手术间东侧走廊 0.12 4 第一手术间东侧门外 0.11 5 第一手术间南侧走廊 0.11 注:检测结果为 10 次检测值的平均值。 由表 5-2 中检测结果可知,第一手术间周围的 X- 辐射剂量率: 0.110.12Gy/h,为北京市的天然本底范围之内,未发现有异常高值。 根据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验收检测报告结果可知,医院现有放射性同位素相关辐射工作场所周围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检测值与本底值相当,未发现有异常高值。 5.5 污染防治措施 ( 1)已经建立了粒子源管理台账,对粒子源到货后的检验和植入病人体内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帐物相符,并留有原始记录。 ( 2)门诊病房楼 13 层储存间保险柜内的粒子源实行双保管员管理,各负其责,双人双锁,同时声像监控,储存场所已满足公安局地标要求。 ( 3)粒子源密封在储源铅罐里,外加厂家外包装金属桶,金属桶上贴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 4)每次粒子植入手术完成后,使用表面污染仪对场所进行监测,发现粒子源和污染时及时处理。 ( 5)第一手术间门外拟设工作状态指示灯和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各 1 个,指示灯箱上设有“射线有害,灯亮勿入”的警示语句,指示灯的供电线路与手术室照明线路或无影灯线路连接,指示灯开关由手术室门控制,不设独立控制开关。 ( 6)配备 6 套铅衣保证辐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屏蔽。 ( 7)使用过程中的废粒子源或因未能全部使用而剩下的粒子源按协议由 16供应商负责回收。应加强辐射安全制度的建设,配备有责任心的辐射工作人员严格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 8)门诊病房楼 9 层第一手术间的墙面、顶面材料:镀锌方管骨架,双层防水石膏板,外贴 1.2 毫米铝板饰面,接缝原子灰处理,表面氟碳漆处理 7道,天花板光滑可洗与墙壁相连处呈弧形;地面为 2 毫米自流平,光滑可洗。( 9)辐射工作人员通过相关技能技术培训和专业学习,增加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缩短植入时间,减少外照射量。 ( 10)有完善的粒子源安全工作方案。 5.6 辐射环境管理 ( 1)管理机构 单位设置了专职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辐射防护领导小组” ,负责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并对管理机构各工作人员规定了相应的职责,辐射防护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表 5-3。 表 5-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辐射防护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职位 姓名 专业 职务或职称 工作部门 专 /兼职 组长 郭传瑸 口腔医学 院长 院办公室 兼职 副组长 张 伟 口腔医学 医疗副院长 医务处 兼职 副组长 罗 奕 口腔医学 后勤副院长 颌面外科 兼职 组员 张祖燕 口腔医学 主 任 党院办 兼职 傅开元 口腔医学 主 任 口腔放射科 兼职 张 杰 口腔医学 主 任 口腔颌面外科三病区 兼职 张建国 口腔医学 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三病区 兼职 王 伟 管理 处 长 保卫处 兼职 吴 东 管理 处 长 后勤保障处 兼职 范宝林 管理 科 长 设备供应科 兼职 郑利光 药学 主 任 药剂科 兼职 康晓伟 护理 护士长 颌面外科手术间 兼职 17王世明 口腔医学 主 任 第一门诊部 兼职 唐志辉 口腔医学 主 任 第二门诊部 兼职 丁 云 口腔医学 主 任 第三门诊部 兼职 邱立新 口腔医学 主 任 第四门诊部 兼职 王 欢 口腔医学 主 任 第五门诊部 兼职 李自力 口腔医学 主 任 院感科 兼职 刘翠梅 护理 主 任 院感科 兼职 胡 凯 护理 秘 书 院感科 兼职 辛鹏举 预防医学 / 院感科 专职 ( 2)规章制度 该单位制订相应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制订的制度包括: X 射线操作规程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 、 保卫部门监督管理制度 、 放射源出入库制度 、 值班巡逻制度 、 保管员安全管理制度 、 粒子治疗手术防护 、 辐射粒子安全工作方案 、 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 环境监测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 辐射事故应急制度 、 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 放射源库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等。 ( 3)安全培训及健康管理 医院已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为工作人员保存职业照射记录。 人员培训计划 医院从事本项目的 6 名辐射工作人员于 2010 年 6 月和 2012 年 7 月分别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班学习。随着新增设备的开展,单位若再增加辐射工作人员,同样也须参加辐射防护与安全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并应组织辐射工作人员每 4 年进行复训,复训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辐射工作。 18表 6 环境影响分析 6.1 区域环境概况 6.1.1 地理位置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22 号,地理位置示意图见附图 1 所示,东侧约 10m 为外文局宿舍区,南侧紧邻大慧寺路,西侧为中关村南大街,北侧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周边及院内平面布局图见附图 2 所示。6.1.2 场所位置 本项目新增的辐射工作场所位于总院门诊病房楼 9 层第一手术间,第一手术间东侧为走廊,南侧为电梯间和走廊,西侧为第二手术间,北侧为消毒间和走廊,楼上为设备间,楼下为门诊手术室的准备间及公共卫生间,第一手术间平面布局图见附图 3。 6.2 建设期环境影响 新增使用 I-125 粒子源场所是现有场所,不进行新的改建,所以在建设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6.3 运行期环境影响 6.3.1 I-125 粒子植入 使用地点: 门诊病房楼 9 层第一手术间 使用方法 :厂家将 I-125 粒子源密封在储源铅罐里,外加厂家外包装金属桶,金属桶上贴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情况 下,送到医院暂存于门诊病房楼 13层的粒子计划室( 1322 房间)储源室的保险柜内,使用前先运到 9 层第一手术间北侧消毒间内消毒。直接从北侧消毒间消毒后 I-125 粒子源密封在储源铅罐里( 5mmPb) ,直接拿进第一手术间准备做粒子植入手术,术者(粒子植入的 6名辐射工作人员之一)在手术室将弹夹卡入植入机(厂家送货以弹夹的形式,粒子在弹夹中,消毒时整个弹夹一起消毒)。术中操作人员戴防护铅手套和防护眼镜进行操作,术后将剩余粒子保留在粒子仓内,从专用电梯运回粒子计划室( 1322 房间)储源室的保险柜内,之后由厂家回收。手术后采用监测仪器监测工作场所,防止有 I-125 粒子源遗留在手术间内,造成污染。 19屏蔽措施: 门诊病房楼九层第一手术间的四周墙壁为方管骨架,双层9.5mm 厚防水石膏板,外贴 1.2mm 铝板,地面为 120mm 厚 C30 钢筋混凝土,顶板为 150mm 厚 C30 钢筋混凝土,门为 2mm 钢质密封门。 核素用量: 本项目使用的 I-125 粒子源每粒活度约为( 2.22 3.0) 107Bq,门诊病房楼 9 层第一手术间每年治疗人数约 100 例,用量一般为( 15 40)粒/人, I-125 粒子源的年使用量为 6000 粒, 每天最大用量 60 粒, 放射性核素 I-125的日最大操作量为 1.8109Bq。 I-125 属中毒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为 0.1,操作方式与放射源状态修正因子为 10(简单操作,表面污染水平较低的固体) ,则 I-125 粒子源使用场所的放射性同 位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1.81090.110=1.8107Bq,按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附录 C,最大日等效操作量 2107Bq,故门诊病房楼 9 层第一手术间为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防护用品: I-125 粒子源植入枪,铅衣,铅手套,铅眼镜,铅围领,铅帽等。 贯穿辐射: I-125 的能量较低,衰变时发射 27.5keV 的 X 射线和 35.5keV的退激 射线,穿透能力较弱, I-125 铅半值厚度为 0.025mmPb。 据放射性核素和辐射防护数据手册 Radionuclide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Data Handbook 2002给出:在距离 1MBq 的 I-125 的点源 30cm 处,照射剂量率约为 3.910-4mSv/h(不考虑 Ag 棒和 Ti 壳两者的自吸收) ,已知每个粒子源约为 30MBq,即单个粒子源 30cm 处剂量率为 11.7Sv/h。本项目新增I-125 粒子源的年使用量为 6000 粒,假设每植入 1 粒的时间 2min,则受照射时间总计 200h,年受照剂量 2.34mSv,现医院做粒子植入手术医生 6 名,保守假设由 1 名医生( 2 人一组)完成 2500 粒粒子源的植入,则每名辐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不大于 0.97mSv。 粒子植入的 6 名辐射工作人员 2012 年度的个人剂量水平为0.138mSv0.974mSv,平均为 0.286mSv。因此,粒子植入的每名辐射工作人员年总受照剂量不大于 1.95mSv( 0.97+0.974) ,低于设定的剂量约束值 2mSv。 另外, I-125 粒子源植入枪对 X 射线具有一定屏蔽防护功能,粒子源的 Ag棒和 Ti 壳两者的自吸收,况且工作人员在铅衣、铅手套和铅眼镜等防护用品的 20防护下手术,因此工作人员的实际受照剂量将远低于 1.95mSv 的估算值。 由于患者身体组织、 9.5mm 厚防水石膏板、 120mm 厚钢筋混凝土的屏蔽作用后,手术间周边的辐射水平 为本底水平,因此, I-125 粒子源植入患者对家属、陪护者及周围公众的辐射照射剂量很小,能够满足周围公众的剂量管理约束值 0.1mSv。 6.3.2 I-125 粒子源存储 根据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验收检测报告的结论, I-125 粒子源储存间周围环境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与对照点本底值基本一致。 6.4 放射性废物处理 医院按需订购 I-125粒子源,通常不会产生剩余废粒子源。记录使用粒子数和剩余粒子数,监测工作场所辐射剂量水平,以确认无粒子丢失。使用科室建立患者的专门档案,便于了解粒子源的去处。剩余粒子源退回总院门诊病房楼13层粒子计划室( 1322房间)储存间内,认真核对剩余粒子数并作记录。废粒子源由粒子供货商回收。由于粒子采用激光焊接使之完全密封,植入体内其放射性装置不参与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无放射性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的产生。 6.5 保安措施及应急处理 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或意外闯入, 医院严格执行双人交接, 双人双锁制度,坚决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度,工作人员认真填写出入库登记、值班记录等各项登记表。在查对数量和剂量无误后厂家方可离开。储存间根据 DB11/412 的要求,已装防盗门、保险柜、红外报警器和视频监控系统等措施,加强监控管理。储存间 24 小时视频监控,发生问题随时报警。 确保实现放射性同位素不丢失、不被盗、不被抢的目标,医院制定了相应处理方案和应急措施,包括: ( 1)接到丢失报警,中控室值班人员立刻通知巡逻保安人员在 6 分钟内赶到现场,利用警戒带封锁现场,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谢绝入内,同时通知保卫处值班人员到场,控制现场情况,报告公安机关,等候公安机关人员到场处置。( 2)接到盗抢报警后,立刻通知保卫处值班人员,呼叫所有巡逻保安人 21员到场,封锁病房楼的各个出口,警戒现场,找到并控制嫌疑人,通知公安部门,等候公安人员到达现场处置。 ( 3)接到报警后,即时通知到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达现场,及时协调处理相关事宜。 ( 4)接到报警后,加强监控录像的跟踪,为公安部门提供有力的线索和证据。工作场所发生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时,有关人员应立即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 5)事件科室总结教训,严格加强对安全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的培训。 一旦发生辐射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报告,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 6.6 项目环保验收内容建议 根据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评价单位建议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内容见表 6-1。 表 6-1 项目环保验收内容建议表 验收内容 验收要求 剂量限值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18871-2002)和环评报告预测,公众、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执行 0.1mSv/a 和 2mSv/a。电离辐射标志和中文警示 在手术间门口显著位置处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告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以及工作状态指示灯。 布局和屏蔽设计 工作场所分区管理。辐射工作场所及其配套用房的建设和布局与环评报告表描述内容一致。 辐射安全设施 粒子源密封在储源铅罐里,外加厂家外包装金属桶,金属桶上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