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阶层“空洞化”,美国梦何去何从.pdf
伦敦经济月刊( 2013 年 1月) 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 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 展望 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 : 边卫红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电 话 : 010 - 6659 2776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 钟 红 联系人 : 梁 婧 李 艳 电 话: 010 - 6659 4097 对外 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 材料 2017 年 12 月 26 日 2017 年 第 34 期 (总 第 205 期 ) 中等收入阶层 “ 空洞化 ” , 美国梦何去何从 一般而言,当社会结构呈现以 中等收入阶层为主导的 纺锤型 或者橄榄型 时,最 有利于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 。长期以来,中等收入阶层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也是美国梦实现的基础。 1970-2000 年,美国升至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要比跌入低收入阶层的家庭要多。但是 2000 年以来,美国仅有 0.25%的家庭升入高收入阶层,而跌入低收入家庭则有 3.25%。可见,美国收入分配正在两极化,即空洞化。这使得 美国中等收入阶层为主导的纺锤 型 或者 橄榄型社会 结构向着不稳定的 贫富 两极分化的沙漏型社会转变 。 这种转变无疑将对美国的消费 、经济 增长潜力 和社会稳定 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国际金融研究所 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34 期(总第 205 期) 1 中等收入阶层“空洞化” , 美国梦何去何从 一般而言,当社会结构呈现以 中等收入阶层为主导的 纺锤 型 或者橄榄型 时,最 有利于社会的 稳定 和发展 。长期以来,中等收入阶层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也是美国梦实现的基础。 1970-2000 年,美国升至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要比跌入低收入阶层的家庭要多。但是 2000 年以来,美国仅有 0.25%的家庭升入高收入阶层,而跌入低收入家庭则有 3.25%。可见,美国收入分配正在两极化,即空洞化。这使得 美国中等收入阶层为主导的纺锤 型 或者 橄榄型社会 结构 向着不稳定的 贫富 两极分化的沙漏型社会转变 。 这种转变无疑将对美国的消费 、经济 增长潜力 和社会稳定 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美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空洞化令人担忧 不论是 从中等收入阶层人数、财富占比 , 还是收入从中等 收入阶层 向两极移动的衡量指标 来看,美国中等收入阶层“纺锤型”效应正在被蚕食 。 图 1: 各收入阶层人数占总人数份额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 (一)中等收入阶层 人数占 比 下降 如果将 中等收入阶层界定为 税前家庭实际收入处于全美中位数的 50% 150%之间14% 15% 17% 18%20% 21%61% 59%56% 54%51% 50%25% 26% 27% 27% 29% 29%0%10%20%30%40%50%60%70%1971 1981 1991 2001 2011 2015高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2 2017 年第 34 期( 总第 205 期 ) 的群体,我们发现,美国 生活 在中等收入家庭的人口份额从 1971年 的 61%降到了 2015年的 50%。 同时, 高收入 人群 占比 从 1971 年 的 14%上升到 2015 年的 21%, 低收入 人群占比 从 1971 年的 25%上升到 2015 年 的 29%(见 图 1) 。 (二) 中等收入阶层财富 占比下降 除了在数量上呈下降趋势外, 中 等收入阶层 所占财富也处于下降趋势 , 财富向 高收入 群体集中 趋势明显 。 中等收入阶层 的 总收入 占社会总收入的 份额 由 1970 年 的 62%下降到 2014 年的 43%, 高收入 群体的总收入则由 1970 年占总收入的 29%上升到 2014年的 49%(见图 2) 。 图 2: 美国不同 阶层 收入占总收入 的 比例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 (三) 中产 收入阶层空洞化 比贫富差距 问题 更 严重 收入不平等是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的差距 ,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衡量 。而 收入两极化是衡量收入从收入分配的中间向两极移动的程度。 1970 年以来, 美国 基29%49%62%43%10% 9%0%10%20%30%40%50%60%70%80%90%100%1971 2014高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34 期(总第 205 期) 3 尼系数一直呈 上升 趋势,说明 美国 的贫富差距一直 在 加大 。同时 , 从 两极化 指数 1的 变化情况 看 , 2000 年 超过了 基尼 系数,说明 中等收入阶层 空洞 化 问题 比贫富差距 问题 更令人堪忧 。 图 3: 美国 收入不平等与 收入两极化趋势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当前人口普查以及 IMF 西半球部高级经济学家:阿里阿里奇 (Ali Alichi)的测算 二、美国中等收入阶层空洞化的原因何在 进入 21世纪以来,美国乃至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析美国 中等收入阶层空洞化 的原因 , 主要体现为 以下几点: (一)美国产业结构 演变 ,恶化了劳动力的就业环境 从 美国的产业结构 来看, 去工业化 特征 非常明显 。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美国的制造业产出占 GDP 的 比重 呈现下降的趋势,导致美国制造业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 (见图 4)。 在制造业竞争 日益 激烈的情况下,能够留下来工作的都是一些 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较低素质的劳动力被淘汰, 导致家庭收入骤减。 同时,金融业的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见图 5) 。美国金融业精英们的收入 攀升 , 吸引了大量 高素质人才,但这些人只占总人口的 小 部分。因此,美国产1 “ 两极化 指数 ” 是 收入从中等向 两极 移动的衡量指标 。所有家庭收入相同时,该指标为 0;一些家庭没有收入,而其余家庭收入相同(非 0)时,该指标为 1。收入数据根据家庭规模调整。 4 2017 年第 34 期( 总第 205 期 ) 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恶化,使得 中等收入阶层 的境况恶化。 图 4: 1947-2016 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 图 5: 1947-2016 年 美国 金融保险业产出 占总产出的比重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 二 )科技革命影响 中等收入阶层 收入 科技 革命正在重塑着生产链条。随着 科技的发展,企业为了寻求更高的 生产效率,会 逐步 加大机器的投入,从而降低 了 工人的雇佣率, 这无疑将 提高失业率。随着互联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 未来 机器取代人工的趋势将会继续。 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受过良好教育的高 等 技术工人需求 增加, 这 将 导致部分较低素质的劳动力失去原来优渥的工作。科技的变革使得原来中等收入阶层中一些高素质0%5%10%15%20%25%30%1947 1958 1969 1980 1991 2002 20130%1%2%3%4%5%6%7%8%9%1947 1958 1969 1980 1991 2002 2013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34 期(总第 205 期) 5 的人才获得更高的收入,而更多技能匮乏的劳动力收入锐减,甚至失业,从而导致中等收入阶层呈两极分化之势。 (三)全球化剥夺 中等收入阶层 传统高薪职位,压低中低收入者工资 全球化促进了 国家之间 经济 、 文化和技术 等各方面的 交流,但同时,全球化也会加剧 了 各国 之 间的竞争。首先,全球化导致各国劳动力市场间的竞争。由于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不需要太高的素质,从而挤占了美国一些非技术工人的就业机会,降低了这一部分劳动力的工资。其次,贸易的全球化导致各国贸易间的竞争。汇率较低的国家具有出口优势,中国和印度的出口汇率相对美国来说,更加具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增加,更加依赖进口,使得本国的企业生存情况恶化, 在 这些企业就业的 部分 中等收入阶层 面临失业 的困境 。 (四)教育费用增长影响 中等收入阶层 生活成本 美国社会对于受到良好教育的高 素质人才需求非常大,这些人毕业后能得到更高的收入;而缺乏教育的人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往往收入也处于低位。 1990 年 至2008 年,美国的大学费用上涨了 60%。教育费用的上涨使得能够负担昂贵学费的中等收入家庭减少,而只有富人才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 这也 进一步加剧了 社会阶层的分化,一部分中等收入阶层 滑落至 低收入群体。 (五)种族 歧视 问题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在 一定程度上 ,美国 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也 造成 了中等收入阶层的空 洞化。在 就业方面 , 黑人存在很大的困难,许多工作 不 雇佣黑人,使得黑人的收入在社会中处于低水平 。收入低下使其无法 接受好的教育,这 阻碍 了黑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 ;另一方面,这 也使得一部分中等收入阶层的黑人落入低收入阶层 。 除上述原因以外,中等收入阶层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工会势力的下降、以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濒临破产的社会安全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都或多或少影响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地位和收入。美国政府已6 2017 年第 34 期( 总第 205 期 ) 经无法确保工薪阶层实现美国梦所倚重的高社会流动性,他们实现阶层流动的上升通道被精英所控制,越来越缺乏自我实现的机会。 三、美国 中等收入阶层 空 洞 化的影响 不容小觑 中等收入阶层 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发挥着 重要作用 ,空洞化 不仅会造成贫富差距加大, 也 会带来一 系列的 经济社会问题。 (一) 中等收入阶层 收入减少,阻碍消费 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有限,并没有太强的消费能力 ; 而富人虽然 拥有 大量的财富,但是经济学家研究指出,富人相对穷人的储蓄倾向更高,即富人会将收入中更大部分的比例用于储蓄 , 而不是消费 。一直以来,中等收入阶层 是消费的主力军。 但是,1998 年以来 越来越多的 中等收入家庭成为低收入阶层 。在这种下移过程中,其家庭收入减少 , 使得需求疲软, 进一步 阻碍消费,从而 制约了 经济增长 速度。 (二)债台高筑,金融风险加大,削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由于中等收入阶层空洞化会引发社会不满。为了缓解人们消极情绪,政府会鼓励民众举债。例如, 1981年的家庭负债占 GDP的比例为 47%,而到了 2007年,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大量民众借款买房,这一数值迅速攀升至 98%。在这一加杠杆的过程中,风险不断集聚。随后金融危机的爆发,民众的财富大幅缩水,进一步损害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导致此阶层人数减少。而债务终将要偿付,巨大的负债将以牺牲未来利益的方式削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产业结构偏向于发展金融 业,加大 了 贫富差距 富人会 利用 其 在社会上的地位 发展 金融业,而不是生产性 活动 。 金融业的发展有利于富人财富 的积累。 而 中等收入阶层 和低收入群体无法从金融业的发展中获利,同时实体经济的萎缩恶化了他们的就业环境,导致 其 收入 匮乏 。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导致了 中等收入阶层 的空 洞 化, 而 空洞化反过来又加强了这一变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圈 。 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34 期(总第 205 期) 7 (四) 贫富差距 的扩大将减弱社会的稳定性 在 纺锤型 或 橄榄型 的 社会 结构 中, 收入分配比较平均, 社会 的贫富差距较小, 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 美国 的 中等收入阶层 空 洞 化则导致社会结构向沙漏型社会转变,中等收入阶层数量减少,而 贫富 两端的人口数量增加 。 绝大多数美国家庭收入占全部家庭总收入 的 比重下滑,使得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呈下降趋势 。这 导致 了 民粹主义的抬头, 使 美国 社会 的不稳定性增加。 四、 中等收入阶层空洞化的缓解之策 不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空洞化现象为政策制定者敲醒了警钟。为遏制贫富悬殊加剧之势,塑造 纺锤型社会结构,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 (一)利用财政政策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 根据 IMF 的分析, 对于发达经济体,在税收和转移支付前的收入不平等中,有约三分之一 可以被财政政策抵消。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税收和支出的规模较小且累进程度比较低,财政政策效应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适宜的财政政策设计对于缓解不平等现象将有所裨益。 (二)改善以税收为代表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在设计以税收为主的再分配政策时,应体现本国的具体国情,包括潜在的财政压力、社会偏好 、 政府的行政管理及税收能力。 首先, 增加对 富人的征税额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一定 程度 上缩减 财政 预算赤字 。其次, 减轻对 中等收入阶层 和低收入人群的税率 ,这样可以 使得 不同 人群的收入更加 均衡 。 再者, 加大对 公共 设施的建设,为 中等收入阶层 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例如, 医疗服务、公共教育和社会 保障 等 。 投资 的增长将有助于刺激 经济的发展, 这有助于 中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和工资的提升,能够进一步缩减贫富差距。 (三)增加在教育领域的公共投资 教育的支出可以促进社会流动性 , 包括代际社会流动性。通过增加在教育领域的8 2017 年第 34 期( 总第 205 期 ) 投资,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技术性专业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竞争力 。 另外,通过 普及教育, 提高 中低收入人群整体 受教育水平, 培育 相对平等的 就业机会,使人才流动趋向最优, 以进一步 提高 劳动力的 市场效率。 (四)防控金融风险,缓解金融结构 市场化导向 收入不平等与 金融 危机之间存在双向强化的反馈机制 。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到了金融 危机引发的 负效应 。 但是 金融 危机 的爆发会进一步 加剧收入不平等 的 程度 ,此 传输渠道与作用机制 也 值得关注 。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身处债务链条中的 中等收入阶层将受到严重影响,财产大幅缩水。因此,有必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波及中等收入阶层。 此外,政府应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区域金融可及性,这将有助于缓解金融结构市场化导向对收入公平的负面作用。 (五)复兴工会,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话语权 “强工会”是大多学者建议的不平等解决之道。克鲁格曼早在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指出,工会的衰落与收入不平等存在密切联系。 工会的衰落削弱了工人在工资、福利和工作条件上的议价权,限制了无工会公司提高工资和福利以与有工会公司在员工 竞争 方面的“溢出效应”。同时,去工会化强化了雇主的权力,削弱了中低收入者获得好工作和经济保障的能力。 因此,有必要增强工会在维护员工自身利益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员工,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