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报告.pdf
1 编委会 主 任 : 徐玉长 副 主 任 : 苏会志 主 编 : 杨 苜 吕雪辉 执 行 主 编 : 曹占忠 周金忠 执行副主编 : 高 铭 编 辑 : 白卫涛 宁 宇 朱昕彦陈 嘉 陈瀚哲 信跃龙(按姓氏笔画) 专家委员会 李毅中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刘燕华 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 朱宏任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王小康 中国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协会会长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郭云涛 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 邓向辉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研究员、秘书长助理 罗仲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庆喆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高级统计师 张卓颖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巫曼曼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业所总工程师 杨 洁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研究部部长 郑立伟 中国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 赵立金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副部长01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经济信息社 2018 年 6 月 20170203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前 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是 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 在现代制造业当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经济信息社,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经济研究单位,在专家委员 会的指导下,首次聚焦城市维度,创新构建“中国绿色制造发展指数评价 模型”,从发展环境、发展能力、发展质效三个方面,量化评价城市制造 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将指数模型与“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市实 践经验相结合, 深度挖掘湖州绿色制造发展脉络, 多方采集产业发展数据, 验证模型弹性,量化“湖州经验”,为中国城市工业“低碳发展”提供范本。 目前,绿色制造在城市维度的深入量化研究,是一项创新性举措。囿 于我们对于产业发展的理解和认知,项目研究仍处初步阶段,加之数据获 取现实困难,本报告作为一项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难免有不足之处。 未来我们将不断修正、 更新迭代, 并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扩展评价对象, 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评价工具。 新华指数是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的战略性研究部门,负责研发新华 社旗下全部指数产品,是我国指数领域的“国家队”。希望通过中国(湖 州) 绿色制造发展指数的研发, 充分发挥中经社经济思想库和智囊团职能, 助力“中国制造 2025”绿色制造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将绿色制造的“湖 州模式”做大做强。0405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摘 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国工业面临着发 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面临 着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及社会民生问题。实施绿色増长战略已成为中国实现 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项目,是由中国经济信息社聚合国内外业内科研机 构联合研发、浙江省湖州市政府予以支持的,战略性前瞻研究。该指数聚焦城市发展, 量化测评其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 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的“绿色制造”特色试点 示范城市,拥有大量绿色制造先进经验。该报告以湖州绿色制造实践经验为数据支撑, 以中国制造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为比照基准, 编制形成了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发展指数, 综合评价湖州市制造业绿色发展环境、 发展能力和发展质效, 为中国城市工业 “低碳发展”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范本。 指数以 2014 年为基期,以 2014 年全国绿色制造各指标得分为 100 分,指数结果 高于 100 分说明发展水平优于 2014 年全国平均水平,指数结果越高,绿色制造发展水 平越好。基于对评价对象的理解和认知,研究团队将发展环境、发展能力、发展质效这 三个维度,作为基础框架首创了“中国(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模型,具体包括 3 个一 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33 个三级指标。 结果显示,2014-2016 年,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分别为 147.61,158.78 和 168.74, 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 6.92%, 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 湖州市绿色制造科技创新发展能力较为突出,污染减排效果明显,政策机制取得创新突 破,制造业生态效益发展水平赶超经济效益。相比之下,湖州市可再生能源使用效率仍 有较大提升空间。06 01 03 05 08 10 12 13 15 CONTENTS 目 录 前言 摘要 绿色制造:中国制造业转型崛起之路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制造业 专栏一:工信部将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环境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专栏二:“绿色 + 智能”成制造业下一个风口07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02 03 04 05 16 18 20 21 22 24 26 30 34 36 38 42 46 48 50 54 56 58 59 59 60 68 72 75 84 86 87 90 96 99 研究模型 绿色制造概念认知 指数内涵 评价模型 评价体系 评价结果 湖州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样板” 专栏三:湖州样本:开创“绿色制造”新路径 湖州绿色制造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专栏四:完善政策新体系 强化绿色保障 专栏五:绿色金融改革助推湖州形成“生态 +”与“金融 +”叠加效应 湖州绿色制造科技创新能力优势显著 专栏六: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强化创新引领能力 专栏七:湖州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 专栏八:湖州“堵疏提”统筹结合破解“低小散”治理难题 湖州绿色制造经济和生态效益 “双增长” 结论及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政策建议 专栏九:湖州绿色制造发展之路(2005-2016) 专栏十:传统产业绿色崛起的安吉实践 专栏十一:聚焦高新产业 德清县培育发展新引擎 专栏十二:湖州绿色制造的企业“群英谱” 编制方法 编制原则 理论研究 指标解释 计算方法 调查问卷0809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绿色制造: 中国制造业转型崛起之路 第一章10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 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 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竞争格局,制造 业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 2015 年 12 月 18 日至 21 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 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 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 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 势。 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经过数代人几十年来的不 懈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齐 全、独立的工业体系,完全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分 类中制造业的全部大类 1 。2017 年,我国工业增 加值达到 279997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到 33.9%,与 2016 年的 33.3% 相比提升了 0.6 个 百分点,扭转了自 2009 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在 500 余种主要工 业产品中,我国有 220 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特 别是钢铁、化工、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污染 行业,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均超过了 50%。上述情 况奠定了我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基础。 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制造业的发展环境也随 之发生了变化: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 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 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从内部发展看,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亟待转型升 级的阶段性矛盾愈加突出,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 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 强化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及社会民生问 题。如何破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实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工 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 实问题。1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Rev. 4.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200811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建设美丽中国,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 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其本质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绿色发展;之后,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五大发展理念,明确绿色发展的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为解决上述一系列不可持续发 展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 部署,“美丽中国”、“制造强国”等战略被重点提及,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 图。绿色制造相关产业链中长期内有望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重点推进。 目前,在“美丽中国”、“制造强国”等战略的共同推进下,绿色制造的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逐渐细 化,绿色制造的政策支持力度正在不断。 图 1 绿色制造相关政策稳步推进 2015 年 5 月 关于加快推 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意见 提出大力推进 绿色发展 2015年5月 中 国制造 2025 加快实施传统行 业绿色改造升 级;积极引领新 兴产业高起点绿 色发展;推进资 源高效循环利 用;积极构建绿 色制造体系 2015 年 9 月 生 态文明体制改革 总体方案 要求建立统一的 绿色产品体系 2016 年 9 月 绿 色 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年) 传统制造业绿化改造示 范推广、资源循环利用 绿色发展示范应用、绿 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 化、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四大任务 2016 年 11 月国 务院关于建立统一 的绿色产品标准、 认证、标识体系的 意见 对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总体方案提 出的“建立统一的 绿色产品体系”作 出部署 2017 年 10 月 绿色制造 2016 专项向东实施方 案 制造业绿色改造 升级为重点 2016 年 7 月 工 业绿色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 系,大力发展绿色制 造业,绿色发展推进 机制基本形成 2016 年 9 月 绿 色制造标准体系建 设指南 提出了绿色制造标 准体系框架,提出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的目标 2017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 部关于发布 2017 年第一 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的通知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 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率先 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先进典型12 专栏一:工信部将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新华社发13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绿色制造是环境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绿色制造的必要性 绿 色 制 造(Green Manufacturing) 最 早 在 1996 年由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提出,是综合考虑环 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 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 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 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根据联合国测算,到 2050 年,全球人口将达 90 亿,远超地球的承载能力。欧盟提出为满足可持 续发展需求,至 2050 年,碳排放量要比 1990 年降 低 80% 以上。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 发达国家还是新型经济体纷纷出台国家战略规划发 展绿色工业,各国政府纷纷加大了绿色制造技术研发 投入,并出台相关政策以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进 程。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 长的一极。 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我国传统制造业亟待绿 色化改造。目前,我国工业存在粗放式发展的弊端, 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国二氧化 碳排放量、工业废水及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上升,环 境污染问题治理刻不容缓:2016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 放量 91.23 亿吨 2 ,世界占比 27.3%,自 2006 年超 越美国后一直位居世界首位;2016 年我国废水排放 总量达 711.10 亿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尚处于较低水平; 2016 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30.92 亿 吨,从 2010 年起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4.2%。 考虑到治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与日趋增长的 “三废”排放量之间的矛盾,绿色制造成为传统工业 领域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根据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单 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下降 22%,单位工 业增加值用水量要下降 23%,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 排放强度要下降 20%,绿色制造产业产值要从 2015 年的 5.3 万亿元上升至 10 万亿元。 在工业 4.0 的背景之下,绿色化也是制造业升级 的必然要求。伴随劳动力薪酬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能 源成本不断上涨,中国制造长期依赖的人力与能源 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根据工信部和工程院联合研究显 示,从能效来看,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平均水平与国 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 6%-7%,建材落后 10% 左右, 石化化工落后 10%-20%。 实现能效提升的目标与绿色制造概念中降低资 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内涵相匹配,在提升生产过 程中的环境绿色标准的基础之上,生产的物耗与能耗 也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提升生产过程的整体效 益。 因此,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升级可以大幅度提升 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的工业体系,中国制造可以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制造 转型,实现产业全面升级。根据“中国制造 2025” 规划要求,到 2020 年,我国要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 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到 2025 年,制造业绿色发 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 基本建立。2 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 版;英国石油公司14 绿色制造的实际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是 实施绿色化改造的重点领域。 一方面, 在监管层面上, 环保税、排污权、新排放限值等快速推进,执行层面 环保督查也趋于常态化,前三批中央环保督查中问 题企业主要集中在石化、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 这些供给侧过剩较为严重的领域有望成为绿色改造 重点;另一方面,我国先进环保装备工艺投入加大, 市场增量空间广阔。根据工信部规划,环保装备行业 产值将从 2016 年 6200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 10000 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 12.69%,从政策重点推 进的细分领域上来看,包括大气、污水、固废、土壤 修复、监测等。 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绿色化产业而 言,绿色制造的理念已深深融入其血液,这些产业 有望成为我国绿色制造的支柱力量,增长空间十分 广阔。以新能源制造产业为例,“十三五”是我国 能源结构的优化期,根据规划,到 2020 年非化石能 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要达到 15%,上游能源结构 改善加快推进中游制造向绿色化转型。以光伏为例, 2017 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 53.06 GW,其中, 光伏电站 33.62 GW,同比增长 11%;分布式光伏 19.44 GW,同比增长 3.7 倍,发展态势迅猛。我们 有理由预计,以新能源制造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绿色产 业在未来将延续良好的发展趋势。 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观察,绿色制造涵盖了产品的 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制造、材料包装、 产品运输、产品使用、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在绿色 制造大旗的驱动之下,上述涉及绿色制造的薄弱环节 将获得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快速成长壮大。 2017 年 7 月工信部公示了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 建设示范名单,其中涵盖了绿色制造的全产业链, 按照重点包括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 绿色供应链等。其中,绿色工厂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 色化,实现用能结构优化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产 品将在产品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 处理等各个流程实现绿色化;绿色园区将实现园区内 工厂间的统筹和协同,提升能源、资源与时间效率; 绿色供应链将实现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 根据工信部规划,到 2020 年将在重点行业出台 100 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10-20 项绿色工厂标准, 建设百家绿色园区和千家绿色工厂,开发万种绿色产 品,创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相关 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基本建成。15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专栏二: “绿色 + 智能”成制造业 下一个风口 随着环保督察持续加码及专项资金设备补贴等 利好政策落地,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步伐将加 快。智能制造在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中发挥的作用日渐 凸显,“绿色 + 智能”制造双翼齐振正成为新风口。 反向约束和正向激励双管齐下,倒逼绿色制造加 快发展。一方面,环保督察高压态势仍在持续。第三 批中央环保督察组成绩单刚刚发布覆盖 23 个省 份,初步罚款约 8.8 亿元,立案侦查 1183 件,第四 批环保督察日前又全面启动。 2017 年 8 月 9 日,环保部公布了工业集聚区污 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截至 7 月底,八成以上 全国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但仍有十个省份进展缓慢。其中,云南、甘肃、新疆、 青海等地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比例仅为 35%、40%、47%、50%。环保部表示,将会同相 关部门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对于逾期未完成任务的工 业集聚区暂停审批和核准增加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 目,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园区资格。 “不断加码的环保督察,对钢铁、水泥、煤炭等 行业的生产都提出了很高的环境要求。达不到环保标 准,工厂不能开工,相关产能一定要关闭。这就会倒 逼相关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开展和实现绿色制造。”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绿色制造 联盟专家组成员渠慎宁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 访时表示。 另一方面,利好政策加快落地,也在提高地方和 企业开展绿色制造的积极性。“中国制造 2025”部 署实施的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五大工程目 前已经全面启动;工信部统筹各地工业发展基础和产 业布局,批复同意宁波等 12 个城市和苏南 5 市、珠 江西岸、长株潭、郑洛新等 4 个城市群为“中国制 造 2025”试点示范城市 ( 群 );工信部于 7 月 28 日 到 8 月 3 日,对拟入选 2017 年第一批绿色制造体 系示范名单进行了公示。 赛迪智能制造测评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 理安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制造业向绿色化、 智能化转型的方向已经明确。 “不容忽视的是,在通过绿色制造实现绿色发展 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比如,绿色制造往往需要 上一些环保项目和环保设备,这会增加一定的成本, 一些企业不一定能负担得了这部分成本。”渠慎宁 说,“最近工信部指导成立了首个国家级绿色制造联 盟中国绿色制造联盟,提供了一批绿色制造专项 资金,每年大概在 10 亿到 20 亿元的规模。对于那 些上了环保项目的企业来说,如果通过工信部的相关 认可,符合绿色制造的标准,将获得一定的设备补 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开展绿色制造的积极 性。”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正在加速融 合,在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经济转型方面发挥叠加作 用。 安琳表示,智能制造是发展绿色制造的重要途 径。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本质上是通过制造过程效率 的提高,以更小的消耗和排放来实现同样或者更大的 产出价值。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排放无害化 处理过程的效率和能力。 渠慎宁指出,智能制造追求的是精益化、数字化 和网络化,它可以通过机器人、集成电路、高端数控 机床、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 打印、生 态制造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强化产品的全生 命周期管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和绿色制造中 的循环化和集约化节能改造相吻合,将在发展循环经 济、促进绿色转型方面发挥叠加作用。 “种种迹象表明,绿色 + 智能制造已经成 为热点和新风口,我们目前承担了多个与此相关的国 家重点课题,正在抓紧研究,预计明年会出成体系的 成果。”渠慎宁透露。 来源:新华网1617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研究模型 第二章18 绿色制造概念认知 绿色制造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 为了进一步揭示绿色制造的内涵,本研究梳理了与绿色制造相关的绿色增长、 可持续制造、 环境意识制造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 客观认知绿色制造基本内涵。 绿色增长 实施绿色増长战略已成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必然选择。早在 2005 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第届环境 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亚太地区将实施环境可持续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 式”;汉城绿色增长倡议首次提出了“绿色增长”的概念,并将其定义 为环境可持续性的经济増长。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摆脱经济危机的 影响,创造就业机会和增长的新动力,美国、韩国、日本、英国、欧盟等国 家和地区纷纷实施了“绿色新政”、“低碳绿色增长”、“低碳经济”、“绿 色经济”等一系列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增长也随之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将绿色増长定义为“在 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产能不断提供人类福祉不可或缺的 资源和环境服务”。国际上另一个权威组织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GGGI)认 为绿色増长掘弃了传统“先发展,后治理”的惯例,不鼓励投资会造成环境 破坏和碳排放密集的产业,寻求通过投资和创新获得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増 长和发展。19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可持续制造 为节约资源和能源,将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 化,许多工业项目将可持续制造纳入决策过程。美国 商务部将可持续制造定义为“使用无污染、节约能源 和自然资源及在经济上对员工、社区和消费者有利的 生产流程制造产品”。 Haapala 等(2013)认为可持续制造需要考虑 与生产和货物运输阶段相关的经济、 环境和社会影响。 Jayal 等(2010)认为可持续制造包含两点:一要制 造与绿色和社会公平相关的产品,二要考虑产品生命 周期内的可持续性。Garetti 和 Taisch(2012)将可 持续制造定义为“通过借助新技术、监管措施等创造 产品或解决方案,满足经济、社会、环境目标,保护 环境和持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一种明智地利用自 然资源的能力”。由上可知,可持续制造强调在产品 生产流程内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 环境意识制造 环境意识制造又叫做环境友好制造或环境责任 制造。Sarkisd 等(2006)认为环境意识制造包括外 部环境(生态主义、法规、产品监管、绿色消费者)、 战略 (组织和制造策略) 、 运营 (研发、 计划和控制) 、 支持系统(信息、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环境实 践 (再循环、 再利用、 再制造、 环境设计、 绿色供应链、 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绩效评价、生命周期分析)等要 素。Reich-Weiser 等(2010)认为环境意识制造是 使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实现生产过程最优化和整个 供应链的环境成本最小。Venkata(2009)认为环 境意识制造在设计和制造新产品,即从概念设计、交 付使用、终端处理整个过程中,都能满足环境标准和 环境需求。 绿色制造 1997 年,Handfield 等将绿色制造定义为“减 少和消除所有与设计、制造、使用、产品和原材 料处理相关的废物流的一种经济驱动、系统集成 的方法”。1998 年,有学者提出绿色制造是一个 综合考虑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的现代制造模式,其 目的是使产品在设计、生产、运输、使用和报废处 理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 2014 年,Stuchly 和 Jasiulewicz-Kaczmarek 认 为 绿色制造是通过绿色战略和绿色技术等手段来提高 制造业生态效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2015 年, Maruthi 等提出绿色制造不是一个标准或者一个过 程,而是一种哲学,通过产品和流程设计最大限度 地减少浪费和污染,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可持续 发展。百度中对于绿色制造的定义为:绿色制造也 称 为 环 境 意 识 制 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面向环境的制造(Manufacturing for Environment)等,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 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 由此可见,绿色制造的内涵强调要实现制造业的 可持续发展,需考虑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采取对环 境友好或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的措施和手段等开展 生产实践活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实现制造业质量 效益的提升,二是实现环境影响最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绿色制造是指:在整个产 品生命周期的生产阶段,借助生态设计、清洁生产、 绿色创新、再制造、循环利用等绿色生产实践,将 绿色设计、绿色原材料供应、绿色制造、绿色销售、 绿色服务、绿色售后处理贯穿于生产制造的全生命 流程中,在保证产品的产量、质量的前提下,对环 境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的一种现代制造业发展模式, 以求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20 指数内涵 基于城市维度的中国绿色制造发展指数,聚焦城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一整套科学的量化评价方 法,测度城市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绿色制造”为 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 该指数以湖州市先进经验为依托, 通过采集湖州市制造业绿色发展数据, 编制中国 (湖 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量化测评湖州市制造业绿色发展环境、发展能力、发展质效,为中国城市工业“低 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范本。 指数以 2014 年为基期,以 2014 年全国绿色制造各指标得分为 100 分,指数结果高于 100 分说明发 展水平优于 2014 年全国平均水平,指数结果越高,绿色制造发展水平越好。21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评价模型 基于对评价对象的理解和认识,绿色制造发展必 须重点突出“绿色”和“发展”两者的结合,同时, 将“绿色”贯穿于“制造”的全流程当中。 其中,“绿色”主要考虑生态因素,体现在资源 节约和清洁生产能力等方面;“发展”则主要考虑 经济因素,体现在绿色经济的规模与质量效益方面, 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同时,鉴于我国现阶段 绿色制造才刚刚起步,产业扶持和发展环境也不容忽 视,包括产业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等。 鉴于此,在专家委员会科学指导下,编委会将发 展环境、发展能力和发展质效这三个维度作为基础框 架创新构建了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发展” 指数模型。 发展能力是基础,发展质效是成果,发展环境是引导 拉力,三者结合,为制造业绿色发展做全方位刻画。 图 2 中国(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体系的三角架构22 评价体系 根据绿色制造发展指数评价思路,指数构建了包含 3 个一级指 标,10 个二级指标,33 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主要从 发展环境、发展能力和发展质效三个维度表征中国绿色制造发展的 内在规律;二级指标是基于功能属性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展开;三级 指标在综合考虑数据真实性、数据可获得性基础上进行设置,各层 次之间通过指标加权后逐级合成。 所有指标均来自于权威机构发布, 可以由公开渠道获取的原始数据,或通过系统且科学的方法合成计 算,并有专业组织维护并定期更新的数据源。23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发展环境 (A1) 产业环境 (B1)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C1) 政策环境 (B2) 绿色制造政策支持力度 (C2)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GDP(C3) 金融环境 (B3) 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余额 /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C4)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 (C5) 境内工业上市企业市值 / 工业增加值 (C6) 发展能力(A2) 资源效率 (B4)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C7)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 (C8) 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C9) 清洁生产 (B5)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 (C10) 工业氨氮排放量控制 (C11)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 (C12) 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 (C13) 循环利用 (B6)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C14)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 (C1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C16) 资源回收利用率 (C17) 科技创新 (B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GDP(C18) R&D 活动人员数 / 万名就业人员 (C19)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 万人 (C20) 技术成交合同金额 /GDP(C21) 发展质效 (A3) 经济效益 (B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 主营业务收入 (C22) 全员劳动生产率 (C2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C24) 生态效益 (B9) 细颗粒物 (PM2.5) 浓度 (C25)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C26) 地表水 III 类及以上水体比例 (C27) 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C28) 产业质量(B10) 行业抽检合格率 (C29) 绿色工厂数量 (C30) 绿色设计产品数量 (C31) 绿色园区数量 (C32) 绿色供应链企业数量 (C33)2425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评价结果 第三章26 湖州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样板” 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总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湖州是“两山”理念 的诞生地。 多年来,湖州牢固树立和率先践行“两山”理念,出台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开展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多项国家试点改革,加大绿水青山的保 护力度,社会面貌、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数据表明,2014-2016 年,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分别为 147.61,158.78 和 168.74,复合年 均增长率达到 6.92%。同期,全国绿色制造发展指数分别为 100.00,105.21 和 118.14。湖州绿色 制造发展指数分别高出全国 47.61%,50.92% 和 42.83%。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为全国 工业领域践行“两山”理念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 图 3 2014-2016 年湖州与全国 绿色制造发展指数对比27 中国 (湖州) 绿色制造 发展指数报告 湖州绿色制造发展环境、能力、质效均稳步增长 从一级指标来看,2014-2016 年,湖州绿色制造的发展环境、发展能力 和发展质效指数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中发展能力指数最高且增长最快, 三年间从 162.17 增长至 189.27,增幅为 16.71%。 湖州制造业产业环境、科技创新能力表现突出 从二级指标发展情况来看,产业环境、清洁生产、科技创新二级指数表 现尤为突出,2016 年分别达到 293.04、228.38 和 262.09。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产业环境(B1) 政策环境(B2) 金融环境(B3) 资源效率(B4) 清洁生产(B5) 循环利用(B6) 科技创新(B7) 经济效益(B8) 生态效益(B9) 2014 2015 2016 图 4 2014-2016 年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二级指标示意图 湖州一级指标指数结果 一级指标 2014 2015 2016 发展环境(A1) 160.83 164.50 181.71 发展能力(A2) 162.17 179.72 189.27 发展质效(A3) 117.71 122.38 129.8828 指数测评结果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湖州 全国 2014 2015 2016 2014 2015 2016 发展环境 产业环境 (B1)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 加值 / 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 (C1) 312.33 321.76 293.04 100.00 110.50 122.10 政策环境 (B2)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GDP(C3) 155.69 106.46 190.32 100.00 85.95 83.39 金融环境 (B3) 金融机构制造业 贷款余额 / 金融机 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C4) 130.68 120.99 110.97 100.00 97.94 129.62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 良贷款率 (C5) 71.52 73.86 89.68 100.00 73.38 64.57 境内工业上市企业 市值 / 工业增加值 (C6) 65.49 151.59 159.54 100.00 123.74 107.95 发展能力 资源效率 (B4)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 耗 (C7) 126.45 126.44 120.66 100.00 102.75 109.89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占比 (C8) 66.31 66.78 94.19 100.00 118.37 112.49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 耗 (C9) 161.19 159.04 167.26 100.00 102.31 108.48 清洁生产 (B5)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 放量控制 (C10) 104.88 114.98 129.38 100.00 104.37 232.39 工业氨氮排放量控 制 (C11) 235.84 238.29 267.25 100.00 104.92 178.31 工业二氧化硫排量 控制 (C12) 208.47 203.71 297.84 100.00 107.41 189.75 工业氮氧化物排量 控制 (C13) 159.33 182.24 212.68 100.00 113.53 157.96 循环利用 (B6)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 (C14) 145.25 147.17 149.25 100.00 96.54 90.53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 理率 (C15) 107.69 108.30 111.77 100.00 102.39 104.8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 理率 (C17) 107.77 108.92 108.92 100.00 100.49 100.99 科技创新 (B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 费支出 /GDP(C18) 124.78 128.50 130.28 100.00 102.13 104.73 R & D活动人员数 /万名就业人员 (C19) 199.46 246.84 263.94 100.00 101.04 104.04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 量/万 人( C 20) 543.63 714.21 584.84 100.00 131.39 133.23 技术成交合同金额 /GDP(C21) 7.60 10.23 59.16 100.00 107.17 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