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贝类生产与贸易动态研究.pdf
322 国际贝类生产与贸易动态研究 中国水产学会 一、贻贝生产与贸易动态 (一)概况 与 2014 年同期相比, 2015 年上半年世界贻贝贸易规模略显萎缩,这主要是由于几大贻贝主产国产量下降造成的,特别是传统出口国新西兰、丹麦和西班牙的出口量明显减少。但是,其他一些国家如智利和荷兰的贻贝产量和出口量则有增加,因而部分抵消了国际贻贝贸易的下滑趋势。 2014 年前 10 大进口国共进口贻贝 27.69 万吨,这一数字与 2013 年大致相同。 9 个欧洲国家主导了贻贝进口, 9 国进口量之和在世界贻贝进口总量中占比高达 67%,进口品种包括紫贻贝 (Mytilus edulis)、地中海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智利贻贝 (Mytilus chiliensis)。智利 2013-2014 年的出口规模虽然略有缩小( -1.1%),但依然是世界第一大贻贝出口国。 (二)主要进出口市场 1、欧盟 与 2014 年同期相比, 2015 年上半年欧盟贻贝进口总量微降 2.4%,但不同国家的表现差别很大。虽然进口大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进口量都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增加,但进口小国荷兰、英国、德国和比利时的进口量却明显减少,下降幅度分别为 40%、 19%、 11%和 9%。 2014 年,欧盟贻贝进口量只有 19.81 万吨,与过去 6 年( 2009-2014)的年均进口量相比下降了 4.2%。实际上,过去 6 年中, 2014 年是欧盟进口贻贝最少的年份,最高的年份是 2011 年,当年进口量达到 22.47 万吨。过323 去 6 年间,法国一直都是最大的进口国,在欧盟贻贝进口总量中占到 27%的份额,比位居第二的意大利高出了 7 个百分点。比利时和荷兰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两国占比分别为 14%和 13%。 2014 年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法国和意大利的贻贝进口量分别增加了 2.5%和 4%,而荷兰的进口量同比减少了0.81 万吨,下降 幅度高达 29.9%。 2、法国 2015 年上半年,四大贻贝出口国智利、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继续维持了其在法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2014 年和 2015 的上半年四国出口量之和在法国贻贝市场上都占据约 78%的份额。从连续 6 年( 2010-2015)的情形来看,爱尔兰对法国的贻贝出口量经历了明显的下降,从 2010 年上半年的0.68 万吨下降到 2015 年上半年的 800 吨。这是因为爱尔兰贻贝产量连年下降,从 2011 年的 1.20 多万吨下降到 2014 年的不足 0.30 万吨(来源: 2014 BIM Annual Aquaculture Survey)。 从 2009 年至 2014 年的情况,向法国出口贻贝的几个国家的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班牙在法国贻贝市场上虽然还是最大的卖家,但其市场份额从 2009 年的 37%骤降至 2014 年的 25%。荷兰继续保持了第二大供应国的地位,但所占份额已从 2009 年的 28%下降到 2014 年的 23%。智利向许多更传统的贻贝出口国发起了挑战, 2014 年对法贻贝出口量增加到 1.01 万吨,比 2011 年增加了 91%,其在法国贻贝市场中的位次从 2009 年的第九提升到第三。 3、意大利 与 2014 年同期相比, 2015 年上半年意 大利贻贝进口量略有增加( 2.4%),西班牙维持了其在意大利贻贝市场上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智利和希腊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供应国。在过去的 5 年中,希腊迅速扩大了其在意大利的贻贝销售量,从 2010 年上半年的 0.16 万吨增加到 2015 年上半年的 0.48 万吨。就产量而言,意大利属于中等规模的地中海贻贝( Mytilus 324 galloprovincialis)生产国,近年来开始扩大在西班牙市场上的销售量,从2013 年的销售量为零开始增加到 2015 年上半年的 600 吨。 2014 年,意大利贻贝进口量达到 4.39 万吨,这是迄今为止 的最高水平,与过去 6 年( 2009-2014)年均进口量 3.58 万吨相比增加了 23%。西班牙虽然一直都是意大利最主要的贻贝供应国,但其市场份额已从 2009 年的70%降至 2014 年的 53%。过去 6 年,作为意大利进口贻贝第二大供应国的希腊,其市场份额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2012 年以来,智利在意大利进口贻贝市场中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 2014 年所占份额达到了 18%。 4、西班牙 2014 年,西班牙贻贝进口量稳定在 2 万吨,这一数字刚好等于过去 6年的年均进口量。 2009 年以来,智利一直都是西班牙主要的贻贝供应国,2014 年所占份额高达 60%,是第二大供应国意大利所占份额的 3 倍。 5、丹麦 丹麦也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贻贝生产国,目前正在转向生产有机认证的产品。据 2015 年 9 月发表在世界水产养殖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估计,该国9 家生产单位每年生产 0.35 万吨贻贝,占该国贻贝总产量的 10%,贻贝浮筏养殖区位于北日德兰半岛西部的利姆海峡。 6、智利 据 FIS 报道, 2014 年前 11 个月智利共出口智利贻贝 (Mytilus chilensis)61,421 吨,与 2013 年同期出口量 62,263 吨相比微降 1.4%。值得注意的是,仅 2015 年 1 月,智利就出口贻贝 4,144 吨,与 2013 年同期出口量 2,197 吨相比几近翻了一番。 (三)重大事件 1、政策、标准与认证 2013 年 10 月 29 日,位于德国西北部的下萨克森瓦登海紫贻贝业( blue mussel Mytilus edulis fishery in the Wadden Sea of Lower Saxony)325 获得了海洋管理理事会 (MSC)认证。当地既有生长于海床上的野生贻贝,也有人工悬绳养殖和网袋养殖的贻贝。收集到的野生和养殖贻贝必须在指定的养殖区( culture plots)中生长 至成熟,才能销往市场。虽然下萨克森州的瓦登海是一处国家公园,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但据 MSC 报道, 2010 年当地贻贝上岸量达到 1,070 吨。 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包括贻贝在内的贝类养殖者很难获得有机贝类种苗 (organic shellfish seed)。鉴于此,欧盟委员会 (EU commission)于 2013年 12 月修改了若干具体规定,降低了有关有机贝类养殖 (organic shellfish aquaculture) 的条件。根据 2013 年 12 月 17 日的(欧盟)法规No.1364(regulation (EU) No 1364/2013 of 17 December 2013), 2014 年 12月 31 日之前,有机生产单位 (organic production unit)使用来自非有机双壳贝类孵化场 (non-organic bivalve shellfish hatcheries)的种苗的最大比例不得超过 50%。 2015 年 12 月 31 日以后,所有贝类种苗必须都是有机的。 2014 年,一家葡萄牙公司 Testa & Cunhas 将首次向市场投放获得有机认证的紫贻贝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该公司今年预计将生产 700 吨得到认证的贻贝,但每一生产单位实际上都有生产 1000-1200 吨的能力,目标市场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和比利时。公司执行欧洲的有机标准,且得到了 SGS 和 IPAC 的认证(信息来源: Portuguese Certification Institute)。 2014 年 1 月, the Norlantic Processors Ltd. (NPL)的工厂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贻贝最佳养殖实践 (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 BMP)认证的企业。全球水产养殖 联盟 (Global Aquaculture Alliance)声称, NPL 已经通过了严格的认证过程,并于 2013 年 11 月末通过了认证。 NPL 位于纽芬兰东北部圣母湾的 Pleasant View,除加工业务外,公司还拥有三处贻贝养殖场,总养殖面积 728 公顷,公司正考虑未来继续为其贻贝养殖场申请 BMP 认证。近年来,公司每年生产 1 百万磅( 45.36 万吨)紫贻贝,产品品牌为 NPL,产品326 销往整个北美市场(信息来源: CBC News)。 2014 年 2 月,智利野生贻贝采捕业和悬浮式养殖业获得了 MSC 认证,上述贻贝产区位于地 处 FAO 第 87 统计区 (FAO statistical area 87)的东南太平洋海域。当地贻贝的收获期集中在每年的 10 月至来年的 7 月,西班牙是当地贻贝最大的目标市场(来源: MSC)。 智利的佩斯奎那尼亚 (Pesquera Catalunya)位于东南太平洋, Grupo Dani 罐头公司用该海区养殖的智利贻贝( Chilean mussel)作原料,因而被“海之友( Friend of the Sea)”于 2014 年 4 月认定为符合其标准。 2014 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智利抓住机遇推销其食品产品,其中也包括该国出产 的贻贝。 2015 年 1 月,美国全食超市( Whole Foods,也称“全食有机食品连锁超市”)发布了一套有关养殖双壳贝类的综合性标准,涵盖了在全食食品超市所有连锁店销售的所有牡蛎、贻贝、蛤类和扇贝。全食超市将向消费者推介这一第三方认证标识,保证携带该标识的所有贝类都符合“不含杀虫剂、海区水质得到严格监控、沿海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养殖场到超市全程可追溯”等标准。 2、灾害与应对措施 2013 年,由于细菌泛滥曾导致苏格兰一些生产者有几个月自愿地停止了生产。尽管如此,当年投放市场的紫贻贝产量依然达到 6,757 吨, 较上一年度增长了 8%。 2010 年苏格兰的紫贻贝产量曾达到 7,199 吨,这在当地是迄今为止的历史最高水平。 2014 年年初,西班牙加利西亚贻贝规制委员会 (Galician Mussel Regulatory Council)向当地主管部门和欧盟委员会发出预警,称由于受到毒素、气候变化和免税进口贻贝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地贻贝产业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据当地贻贝生产者协会报告,一些贻贝企业的收入减少了 40-50%。贻贝产业是加利西亚主要的就业来源之一,雇佣了 1.15 万劳动力或者327 说 17.5%的工龄人口(来源: FIS, Undercurrentnews)。 2014 年 2 月,加里西亚宣布,它将向已经停产的当地贻贝养殖公司提供高达 150 万欧元的政府援助。 2014 年 5 月,因当地海区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浓度过高,康沃尔海区的紫贻贝已被禁止采捕。英国政府负责食品安全的食品标准局( Food Standard Agency)把当地 10 余处河口地段的水质从 B 级降为 C 级,这意味着从这些河口地区采集贝类属于非法行为。当地海区水质之所以变差,是由于降雨导致大量污水流入河口。 2014 年夏季,法国西海岸的贻贝养 殖者损失惨重,主要元凶可能是Vibrio splendidens(一种弧菌),虽然也有人认为当地较差的水质和多种寄生虫的出现也是此次损失的肇事者。 2014 年 9-11 月,爱尔兰沿海地区受到了一种常见有毒藻类鳍藻(dynophysis)大量繁殖即人们常说的赤潮的严重影响。受影响贻贝不适于人类消费,因此在来年 3 月自然产卵之前不能被采收。这导致本地贻贝销售暂停,直接影响到 24 家公司及其雇用的约 200 个工人。 3、其他 法国一家负责海产品促销的公共机构 FranceAgriMer 启动了一项市场调查计划,旨在了解贻贝在 法国国内市场中的地位和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的动机,调查结果发表于 2014 年 9 月。 据 FIS 网站报道,丹麦奥胡斯大学 (Aarhus University),丹麦有壳类动物中心 (Danish Shellfish Centre)和鲁米诺 A/S(Lumino A/S)正在共同开展一项新的研究,以调查海星和贻贝是否可用作蛋鸡和幼猪的替代蛋白源,以及若可行,这种替代在经济上是否划算。在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中心,研究者用采自丹麦湾( Danish fjords)的贻贝和海星来喂养 6 头瘘管猪( fistulated pig) 。研究人员注意到,因为贻贝能从海湾去除营养物质,他们有助于降低污染对海湾的影响,同时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这328 方面,贻贝有很大潜力,因为贻贝生产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产成本也显著下降,从而使得这种选择在经济上更加可行。 据 SeafoodSource 引述尼尔森 (Nielsen)的报道,在 2014 年 8 月 9 日前的 52 周内,美国有 1.1%的家庭购买了贻贝,与上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在美国,贻贝销售高峰期是圣诞节(每家商店平均销售额是 39 美元),第二个高峰期是与新年相对应的一周。 据报道, 2015 年位于新斯科舍省 St. Anns 港口的布雷顿角双壳贝类有限公司 (Cape Breton Bivalve Inc.)将有一条新的加工生产线投入使用,该项目将扩大和更新 St. Anns 港口原先采用的 5M AquaFarms 养殖设施。该公司计划向当地市场供应鲜活贻贝,向欧洲、中国和日本出口冻熟贻贝产品。 智利是与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最大的西半球国家。协定规定,从 2015 年开始智利水产品进入中国将享受零关税待遇,智利的三文鱼和贻贝出口商都期待着增加其产品在中国的销量。智利出口促进会 (Prochile)和智利贻贝 (Mytilus chilensis)生产者协会为推销其产品, 2014 年 12 月初在上海举办了主题为“发现巴塔哥尼亚美味,发现智利贻贝” (Discover the taste of Patagonia, discover the Chilean musse)的研讨会。类似的促销活动也分别于 2011 年至 2012 年在俄罗斯和 2013 年至 2014 年在巴西举办过。 据新西兰官员透露,该国与韩国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有利于新西兰贻贝进入韩国市场,因为关税税率将被削减 20%。 目前,美国还需要从国外进口贻贝来满足国内需求。为鼓励国内 生产,美国首次对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罗得岛和马萨诸塞州外联邦海域内的贻贝养殖设施发放授权,批准在这些海域内开展贻贝养殖。 二、牡蛎生产与贸易动态 (一)概况 在快速增长的国际牡蛎贸易中, 2015 年上半年观察到的最显著趋势是中国进口量陡增 与 2014 年同期相比, 2015 年上半年中国牡蛎进口量增加329 了 1.03 万吨,而日本和美国的牡蛎进口量同比增幅也分别高达 60%和20%。全球范围内,牡蛎零售价格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牡蛎生产者担忧消费者可能会对如此高价位做出反应,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传统消费旺季。 2014 年,世 界牡蛎国际贸易据估计在 5.20-5.40 万吨之间,与 2013 年的水平大致相同。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是 3 个主要的进口市场,分别占世界进口总量的 19%、 13%和 12%。第四大进口市场法国 2014 年的进口量在2013 年的基础上增加了 800 吨( 15%)。韩国是主要的出口国, 2014 年的出口量为 0.93 万吨,占当年世界牡蛎出口总量的 18%,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和法国,两国占比均为 16%。 2014 年 10 月和 11 月,法国的牡蛎进口部分地抵消了因病毒引发高死亡率而造成的国内产量下降 (GLOBEFISH Highlights Issue No1, 2014)。英国牡蛎生产者发现法国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出口市场, 2014 年 10 月英国向法国出口的活体牡蛎高达 300 吨, 11 月份的出口进一步增加到 500 吨,而在往年的这一时期英国出口法国活体牡蛎的平均数量只有 50 吨左右。 据报道,欧洲对俄罗斯实施农产品出口禁运,这一政策可能影响到法国布里多尼 (Breton)的牡蛎出口量,长期向俄罗斯出口欧洲平牡蛎 (Ostrea edulis)和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的法国生产者如 Cadoret、 Parc de St Kerber 和 Prat ar Coum 不得不中止对俄出口。 长期以来,牡蛎在英国一直被视为奢侈性食品,但目前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美味。 2014 年圣诞节期间,总部位于德国的折扣零售商利德 (Lidl)向市场投放从一家苏格兰合作社购买的鲜活长牡蛎, 6 个一扎,按扎销售,以其他商家无法与之竞争的 2.79 元英镑售出。 由于近年来当地牡蛎产量处于历史低水平,路易斯安那州持续从墨西哥湾和东海岸各州采购牡蛎。与之不同的是,切萨皮克湾 (Chesapeake Bay)牡蛎产量达到了 1987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总体看来,由于“牡蛎吧” (oyster 330 bars)大量涌现,美国国内市场的牡蛎需求持续增长。需求增加与国产牡蛎产量下降的共同作用,导致 2014 年最后三个月美国国内市场的牡蛎零售价格同比上涨了 20%。 (二)重大事件 1、政策、标准和认证 据暗流新闻( Undercurrents News)最近的报道, 2013 年 11 月,欧洲委员会证实,英国的康沃尔 Fal 牡蛎( Cornish Fal Oyster)获得了该委员会颁发的欧洲食牡蛎( the flat oyster, Ostrea edulis)原产地保护证书,希望此举能为 30 个左右的相关渔民提供一种金融刺激。 原产地证书的颁发具有深远意义,因为这一因伦理因素和环境友好型捕捞方式而闻名于世的牡蛎业在欧洲同类产业中是首个获此殊荣的产业(来源: DOOR)。 2014 年,澳大利亚“天使牡蛎公司 (Angel Oysters)”生产的长牡蛎通过了“海之友”的环境认证。该公司的牡蛎养殖在斯莫基湾海区 (Smoky Bay),斯莫基湾是位于南澳大利亚艾尔半岛 (Eyre Peninsula)的一个小村庄。在此之前,该公司就已经持有了澳大利亚国家可持续水产养殖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颁发的 NASAA 生态标签。 2015 年 3 月,位于英国皇家属地泽西岛(地处诺曼底半岛外海 20 公里处的海面上)的泽西牡蛎养殖公司 (Jersey Oyster Ltd)成为世界上获得 ASC认证的牡蛎公司。 ASC 双壳贝类标准是针对双壳贝类养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设计的。该标准关注的主要领域包括自然生境保护、场地影响、污染和废弃物管理、负责任使用药品和抗生素、养殖场工人的权益。 40 多年来,泽西牡蛎公司一直从事长牡蛎养殖,其苗种来源于陆地育苗场。据报道,在泽西还有另外 2 家牡蛎养殖场,西摩牡 蛎公司 (Seymour Oyster Company)和泽西海洋牧场 (Jersey Sea Farms),也在等待 ASC 的评估结果。上述 3 家养殖场是许多独立的小型养殖场的典型代表,它们看到了ASC 认证能够带来的价值,成为负责任养殖的领跑者。 331 泽西牡蛎公司的技术经理 (Technical Administrator)查理 穆兰特 (Charlie Mourant),解释了 ASC 认证对其公司业务的重要性。“参与 ASC 双壳贝类标准的认证过程,用全球负责任养殖的最高标准来检验我们的生产方法,这对当地牡蛎养殖业是一次 非常宝贵的经历。” 2、灾害与应对措施 法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牡蛎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牡蛎产业近年来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面。 2008 年夏季以来,疱疹病毒已经造成了 26%的法国牡蛎产量受损。星状疱疹病毒 1 型 (Ostreid herpes virus-1),又称“长牡蛎死亡综合症” (Pacific Oyster Mortality Syndrome),能非常迅速地杀死大部分幼体牡蛎的养殖种群,且一直被认为是造成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牡蛎死亡的主要“元凶”。 法国牡蛎产量因此急剧下滑,从 2006 年官方公布的 1.26 万吨 到 2011年的 0.84 万吨,因供给短缺而导致法国市场上的牡蛎价格迅速飙升,市场零售均价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2014 年 2 月首次超过了 10 欧元 /kg( 1 欧元 =7.9146 元人民币,查询时间 2014.9.11)。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and Economic Studies)的数字显示, 2008 年12 月以来,法国国产牡蛎零售价格已经上涨了 53%。 由于食品安全警告级别不断提高,整个欧盟牡蛎市场都得到了严密的监控。 2013 年欧盟食品与饲料快速 警报系统 (RASFF)向成员国发出了 9 次预警通报(都是因为诺如病毒), 2012 年 7 次( 5 次是因为诺如病毒, 1 次是大肠杆菌, 1 次是麻痹性贝类中毒), 20111 次(大肠杆菌) (来源: RASFF)。 在美国,气候变化和特定海湾的酸化水平的快速漂移对整个西北太平洋肥沃海区的贝类产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美国牡蛎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再加上贝类养殖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个早期预警系统,向牡蛎和其他贝类养殖者提供有关水质酸化情况的信息。有了实时数据,牡蛎经营者就能够对其养 殖系统进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