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分析.pdf
伦敦经济月刊( 2013 年 1月) 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 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 展望 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 : 高玉伟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电 话 : 010 - 6659 6222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 宗 良 周 景 彤 联系人 : 范若滢 李 赫 电 话: 010 - 6659 2780 对外 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 材料 2018 年 8 月 7 日 2018 年 第 19 期 (总 第 225 期 ) 贸易战背景下我国宏观 经济政策调整 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不 确定性上升 ,市场预期分化,宏观调控难度增大。近期,“宏观政策转向 ”“财政政策不积极 ”“ 货币政策全面宽松 ” 等论调频现。分析把握宏观调控难点,辨析澄清这些观点,对于引导 市场 预期、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7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了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有助于我们理解贸易战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国际金融研究所 宏观 观察 2018 年第 19 期(总第 225 期) 1 贸易战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不确定 性上升 ,市场预期分化,宏观调控难度增大。近期,“宏观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不积极”“货币政策全面宽松”等论调频现。分析把握宏观调控难点,辨析澄清这些观点,对于 引导 市场 预期 、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很 重要的意义 。 7 月 31 日, 中共中央 政治局 会议研究 了 当前经济形势, 部署 了下半年 经济工作,明确了 宏观经济政策 方 向 ,有助于 我们 理解贸易战 背景下 的宏观 经济政策 调整。 一、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三大难点 第一大 难点 :宏观调控复杂性上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比较复杂 的内外部环境, 不确定性上升,明显增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外部方面 ,主要体现在中美贸易摩擦走向不确定。在 7月 6日美国和中国对对方 34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后, 7月 10日、7 月 20 日美国称将对额外 2000 亿美元和总额 5000 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8 月 2日进一步提出将 2000 亿美元中国商品税率从 10%提高至 25%,贸易摩擦存在升级可能性。由于美国采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国际贸易冲突可能会蔓延,损害全球产业链和经济复苏。此外 , 主要经济体 货币政策 转向 , 全球流动性 收紧 , 金融市场风险上升,伊朗 核问题 等地缘 政治形势复杂,给我国 宏观 调控带来更大挑战 。 内部 方面 ,主要体现在金融风险上升,经 济下行压力增大。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萎缩,股市、汇市、债市波动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著贬值,债券市场违约数量增加,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问题显现。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 2.1 万亿元,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明显收窄;年初至 8 月 3 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 5.3%,债券违约事件发生 32起,相关债券余额 329亿元;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时有发生,隐性债务形式多、增速快,各类融资方式交织,违约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投资增速显著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今年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步减速,消费和投资增长放缓,净出 口规模减小。由于资金来源不足、项目监管趋严,上半年2 2018 年第 19 期( 总第 225 期 ) 投资仅增长 6%,增速比去年同期低 2.6 个百分点,为 2000 年以来最低;基建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更大,比去年同期低 13.8 个百分点(图 1)。此外,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乱象。今年以来,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较快,引发了“抢房”“一房难求”等市场乱象, 6 月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为 63 个和 66 个,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房价上涨城市数量最多的一个月。 图 1:基建投资增长 放缓拉低 整体 投资增速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第二大 难点 :宏观调控有效性下降。 财政政策方面, 财政支出 资金 使用 效益 效率不高, 拉动 经济增长 作用减弱 。 上半年 , 1 单位财政支出仅能增加 0.34 单位 GDP, 低于 2008-2017 年 同期 0.53 的 均值 ; GDP 增长 1%所需财政支出 占 GDP 的 4.22%, 高于2011-2017年同期 3.41%的均值 。货币政策方面, 合意中介目标 缺失 , 传导机制不畅 。由于 M2 可测性 可控性 降低 ,与 经济 相关性 减弱 , 今年政府不再 将 M2 增速作为 预期目标 (图 2) ,也 不再设定 社会融资规模增速 预期目标。然而 , 在当前转向 价格型调控的 过渡期, 货币 政策 仍缺少清晰 中介目标 。由于 金融市场 化 广度深度 不足 , 直接 融资占比低,货币政策 无法 有效 传导 ,融资难 融资 贵问题持续 存在。产业 政策方面, 规划文件多 , 落实评估少, 有效 引导 不足。这突出表现 在, 资源型、 重化工产业 转型 效果宏观 观察 2018 年第 19 期(总第 225 期) 3 不显著 , 新产业 新模式新业态 所获 支持 不足 , 房地产 调控以 “限” 为主 、乱象 频发,产业 升级产业 转移方向 不明,产业创新 步伐不快 。区域 政策 方面, 缺少协同 协调 , 针对性不强 , 对经济下行 压力大的地区 关注不足 , 支持力度 有待加 大。上半年 , 东北 地区 GDP 增速连续 14 个 季度低于 或 持平 5%, 天津、内蒙古、 甘肃 经济增速 较低 ,分别仅 增长 3.4%、 4.9%和 5%,重庆、天津 经济 增速下滑较快,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 4 和3.5 个 百分点。区域 经济 增长 较慢 影响当地民生改善,经济下滑过快 也会 影响当地就业 和 金融 稳定 。 图 2: M2 增速实际值 与政府预期目标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第三大 难点 :宏观调控协调性不足。 我国宏观调控 涉及部门 众多 ,不仅包括财政部 和 央行 , 还包括发改委 、 工信部 、商务部、 住建部等 ,并且 政策手段较多 。在 追求各种 调控 目标时,不同政策相互叠加 或者 对冲 ,既可能 加大经济波动 , 也可能削弱政策 效应。当前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 , 是我国 必须打赢 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去年 以来 , 金融 去杠杆、严监管持续推进, 宏观 杠杆率 升 势 放缓, 金融风险 防控成效初显。货币政策力求松紧适度 , 保障 流动性 稳定,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叠加 , 客观上导致融资渠道收紧 , M2 和社融增长放缓,实体经济所需资金受限。同时,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去年底财政部启动清理 PPP 项目库,严格规范地方4 2018 年第 19 期( 总第 225 期 ) 政府举债,大量项目被叫停,在建项目到位资金不足,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 。从单一部门看,上述每项政策都是好政策,都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但不同政策同步实施却带来“超调”,导致了融资紧张、违约上升, 增大经济下行压力,这是典型的萨缪尔森提出的“合成谬误( Fallacy of Composition)”。当宏观经济环境复杂时,宏观调控任务更艰巨,更需要增强协调性。 二、近期宏观调控有关论调的辨析 进入二季度以来,随着 中美 贸易摩擦演变、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金融风险有所 上升 ,市场 对于 宏观调控 政策理解 显著 分化,有的 论调在 媒体 上 广泛传播, 但与政策实际存在较大 偏差。比如 , 有 的 认为宏观政策 已经转向或“全面 修正 ” , “放水”论调开始 出现 ; 有 的 认为 财政政策 不积极;有 的 认为货币政策全面 放 松 ,去杠杆阶段已经 结束等 。如果对 这些论调 不 予辨析 澄清 , 它们不仅 会 影响 舆论,也会影响市场预期,干扰宏观调控实施, 以至 影响经济 金融 稳定。 首先 ,宏观调控并未全面转向。 从政策 逻辑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总 基调, 稳是大局,这 决定了 我国 宏观调控 要 以稳为主。 从调控对象 看,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 平稳, 增长率、通胀率、 失业率等主要指标 均 处于 合理 区间, 整体上 不存在大问题 。这决定 了 我国“ 宏观政策 要 稳” 大方向 不变 。 从未来走势看 , 我国 经济 外部 不确定性 较大 ,存在 潜在金融风险,有必要提高政策 前瞻性,做好政策储备 ,注 重 预调微调 ,但宏观调控没必要过度反应。从 7月 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看 ,要求 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 财政政策积极取向 未变 ,货币 政策 稳健基调未变 。因此,目前 宏观调控难言 转向,只是 根据 当前 形势 和 任务 , 进行了 一些预调微调 。 其次 , 财政政策将 更加积极。 有人 质疑财政 政策 积极性, 主要 是对积极财政政策存在 误解 , 也没有 考察近几年财政预算实际 安排。 积极财政 政策是相对于稳健 或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而言的, 是指在一定 情况下 采取 扩张性 政策 ,安排一定 规模 财政赤字 ,以实现 宏观调控目标。从我国财政实践看 , 1994-1998 年上半年实行适度从紧财政政宏观 观察 2018 年第 19 期(总第 225 期) 5 策, 1998 年下半年 -2004 年以及 2008 年 11 月至今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2005-2008 年11月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积极 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赤字一定增加, 2004年 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但赤字 规模持平于 2003 年, 类似 于 今年 的情形, 2011 年和 2012 年 赤字甚至是减少的 (图 3)。此外 , 看待财政政策是否积极 , 还需 考虑 具体 财政安排 。2015 年 以 来,我国 创设地方政府 专项 债券 ,当年 发行 1000亿元 , 2016年 4000亿元 ,2017 年 8000 亿元 , 今年 1.35 万亿元。 这部 分不 列入 赤字,但 纳入 地方政府性基金,用于支持 在建项目,实际起着扩张 财政作用。 如果 将 专项债券 也作为 赤字, 2018 年 赤字率可达 4.1%,高于 2017 年 的 3.8%。从全国 政府性基金预算 收支 看, 2018 年基金预算 赤字 13884 亿元 , 而 2017 年盈余 762 亿元, 2015 年 、 2016 年赤字 仅 1721 亿元 和4248亿元, 2018年 财政政策 积极性 可见一斑。市场之 所以认为“财政政策 不积极 ” ,主 因 在于财政支出进度 慢、 专项债券发行慢 ,而 财政收入 增长 较快 。上半年财政支出增长 7.8%,增速比去年同期低 8个百分点,比财政收入增速慢 2.8个百分点,为 2011年以来首次慢于财政收入增速。同期,地方 政府专项债券 发行 3673亿元 , 仅为全年 发行任务的 27.2%, 进度 明显 滞后。 下一步,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在落实已有安排。 7月23 日 国务院常务 会议 明确 , 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在聚焦减税降费的同时 , 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 支持 在建基础设施项目。 图 3: 预算赤字规模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6 2018 年第 19 期( 总第 225 期 ) 第三, 货币政策 不会 全面放松。 防范化解金融 风险 , 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 。当前 ,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 ,防范 化解金融风险处于关键 期。 如果 此时全面 放松货币政策, 再度“大水漫灌”,那就回到 老路上, 金融风险继续 积聚, 可能 酝酿更大危机 。 7 月 31 日中共中央 政治局会议 明确 , 把好 货币供给总闸门 ,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 这表明 ,货币 政策闸门不会大开 “放 水 ”,当前并未 如有人 声称 的进入 “稳杠杆”阶段,未来还 将 继续 推进结构性去杠杆,降低地方政府和国企杠杆率。 上半年 ,虽然央行实施了三次定向降准,但 在一定程度 上是对冲 性的 , 并不意味着政策 大幅 放松 。这是因为: 第一,外汇占款 不再是 补充基础货币 主渠道,上半年 仅增加 405 亿元 ; 第二,前 7 个月 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 1.04 万亿元; 第三, 央行 创新工具 虽然实现 货币净投放, 但 额度有限, 截至 7 月末 , SLF余额同比 减少 1272亿元 , MLF、 PSL 余额分别增加 5279 亿元和 4010 亿元。从政策 效果看, 货币 市场 、债券 市场 利率 下行, 表明 流动性稳中偏松,但 并未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 ,企业贷款利率抬升 ,新债券 发行 困难 , 融资渠道 持续偏紧。当然 ,从 妥善 应对 风险和 不确定性角度,货币 政策注重 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鼓励 支持实体经济 ,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面放松。 三、相关 政策 建议 暮色 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面对 复杂局面, 未来 做好 宏观调控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强化 政策 协调,合理引导 预期, 树立底线思维 , 念好 稳字诀 ,提高 灵活性 ,保持 经济 平稳健康 发展 。 一是健全不同 宏观 政策协调机制。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要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经济平稳,强化财经决策统筹,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等协调作用,定期研判宏 观形势,督促政策落实,评估政策效果,及时预调微调,确保最大程度发挥不同政策的协同作用。 宏观 观察 2018 年第 19 期(总第 225 期) 7 二是 做好应对负面冲击 政策 准备。 中美贸易摩擦走向未知、烈度不明,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对此,应加强外贸企业经营就业监测,积极化解冲击,确保就业稳定,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等群体就业,加大再培训再就业和民生保障力度。鼓励出口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为出口商品内销创造条件,满足国内消费者高质量需求。联合金砖国家、欧盟、东盟、日韩等经济体,在 WTO 体系下寻求应对之策,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切实发挥内需主导作用,落实 稳投资扩消费举措,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释放新一轮改革开放制度红利。 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经验。要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加快国企、财政、金融、土地、户籍等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新一轮开放举措,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以深化“ 放管服 ” 为抓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创新创业,保护企业家精神,创造更好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扩大社会资本投资。以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为目标,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全面清理整合土地相关税种,培育地方新税源,优化城镇发展方式。 四是发挥财 政政策扩内需调结构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应对冲击、破解困局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及时拨付下达资金, “ 好钢用在刀刃上 ” ,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筹集资金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在稳定基建投资上取得实效。第三,更加强调减税降费,加快完成 1.1 万多亿元目标,让市场主体尽早受益。第四,排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摸清底数,提高透明度,依法严格规范,避免风险积聚。 五是平衡好 货币政策 与 金融监管松紧度 。 要加快建立货币政策调控新机制,完善利率走廊,明确新的政策利率中介目标。在保障流动性稳定基础上,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整优化 MPA 参数,推动利率降低从货币、债券市场向信贷、信托等市场传递。把握好金融去杠杆节奏力度,避免误伤实体经济,落实好定向降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政策,支持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谨防市场过度波动,加强政策沟通,引导市场预期,减少投资者误读误判。严厉治理整顿金融乱象,依法8 2018 年第 19 期( 总第 225 期 ) 打击乱办金融、野蛮生长等,规范互联网金融,减小市场波动,避免风险传染。 六是实行关键核心技术引领的 产业政策 。 定期对重点任务重点政策开展评估,比如“三去一降一补 ” 、中国制造 2025等,及时完善政策、调整力度、优化方向,积极支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尖端科技制造企业。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打造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发挥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的合力。总结前期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实践,在更大范围推广有益经验,调整不利于生产力优化布局的政策措施。 七是实施更有针对性协同性的 区域政策。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日趋复杂,板块内部明显分化。对 此,要增强区域政策针对性,发挥 “ 一带一路 ” 对西北、西南、东北地区带动作用,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国 -中亚 -西亚、中蒙俄、中国 -中南半岛、中孟印缅等经济走廊建设,加大对经济转型困难和经济增长较慢地区支持力度。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和天津自贸区建设,发挥京津冀对环渤海、东北、内蒙古、山西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东北、山西、河北、内蒙等转型发展,尽快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发挥环渤海、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合作机制作用,加快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