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路演见闻与基金经理的回忆录:回望1981年贸易代表东京会谈,可以说不吗?.pdf
宏观经济 宏观研究 证券研究报告 权威报告解读 2018 年 05 月 06 日 回望 1981 年贸易代表东京会谈,可以说不吗? 日本路演见闻与基金经理的回忆录 相关研究 中兴禁售,折射出中国高技术行业的集体焦虑 -IO 表测算禁售扩大化对不同行业的量化影响 2018 年 4 月 20 日 以战止战,增大可置信威胁是中国的最优策略 中美贸易战走向的最新推演 2018 年 4 月 9 日 “ 本轮中美贸易摩擦有哪些影响? 基于三种可能性的推演分析 ” 2018 年 3 月 23 日 “ 301 条款和贸易战的前世今生 大国经贸关系系列报告之二 ” 2018 年 3 月 23 日 证券分析师 李一民 A0230515080002 liymswsresearch 联系人 汤莹 (8621)23297818010-66500578 tangyingswsresearch 结论或者投资建议: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率 七人 代表团 访华,就 中美贸易问题进行协商 ,美方 将 拿出怎样的谈判 牌面 ,中方应做出怎样的 回应,中美交锋还有怎样的往来交锋? 我们在 4 月赴日本客户路演之机,特意向东京的相关专家与投资者讨教,回望 30 年,日本人是怎样回忆那段日美摩擦,又能为我们的代表团和投资者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在交流过程中,一位 QFII 基金经理 曾经提到一本书日本可以说不,出版于 1988 年左右,轰动日本。 当时日本汽车和电器产业称霸全球, 对谁说不呢?当然是要冲着美国人。这 本书也许我们并不很熟悉,当时作者拒绝出英文版,但前后的历史事件我们耳熟能详。1985 年 9 月美国联合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迫使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以及之后日本的发展问题等等,看来说不没那么容易。 此外,被反复提到的是 1981 年美国卡特政府贸易代表布鲁克与日本通产大臣田中六助在东京举行会谈。对于今天的中美会谈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布鲁克要求日本实施对美国汽车出口的自主限制,在反复磋商之后,日本政府最终同意实施自愿出口限制, 忌惮 美国议会的保护主义立法和美国政府的进口限制政策 。 在 1981 年 5 月 1 日,日本政府以通商产业大臣声明的形式发表对美国出口轿车的限制措施,同意自愿限制对美国汽车出口 。 前后日本做出的让步包括: 1957 年日美 两国政府签署日美纺织品协议 , 5 年有效期内每年向美出口棉纺织品在 2.55 亿平方码之内。 1976 年签订特殊钢进口配额限制协定 ,1977 年签订了维持出口市场秩序的日美彩电协定,要求 从 1977 年 7 月开始的 3 年期间内日本对美国彩电出口每年必须控制在 175 万台以内 。 “广场协议” 之后 ,美国仍不罢休,1985 年 11 月美国以启用 301 条款迫使日本达成日美半导体协议 。 我们看到美国的行径与近期我们读到的来自美方代表的一些言论与文件有极高的相似度。 日本之行,让我们看到 日美贸易战历程对当前中美贸易问题有重要启示: ( 1)美国在贸易磋商中胃口很大, 极难满足, 擅长使用贸易、金融、汇率等多重手段打击对手 ; ( 2)发生贸易战的行业不一定是对手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一些新兴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也有可能成为目标 ,尤其是已初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行业 ; ( 3) 1981 年美国卡特政府贸易代表东京会谈只涉及汽车行业, 最终日本政府同意自愿限制汽车出口。 此次中美北京会谈涵盖了 诸多议题,美方要价 更高 ,破局不易。 考虑到日美特殊的双边关系,中国仍有很高的主动权,做到地位对等、策略对应,发挥中国的优势拿出积极对策,共同构建中美关系新局面,共同制定全球贸易新规则。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 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2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1. 贸易摩擦初发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60 年代) . 5 1.1 美国要求日本就棉纺织品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 5 1.2 美国要求日本就合成纤维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 5 1.3 美日 双方达成纺织品协议 . 6 2. 贸易摩擦升级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80 年代前期) . 6 2.1 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手表、电视机等制成品激增 . 6 2.2 贸易摩擦主要领域双方磋商 . 8 2.2.1 美国要求日本 就纺织品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 8 2.2.2 美国要求日本就纺织品出口实行自愿限制和最低限价制 . 9 2.2.3 美国要求日本就彩电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 9 2.2.4 美国要求日本就汽车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 9 3. 贸易摩擦全面爆发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90 年代前期) . 103.1 广场协议的诞生及影响 . 10 3.1.1 初步引导日元贬值 的共同报告书 . 10 3.1.2 广场协议的诞生 . 11 3.1.3 广场协议的后果 . 11 3.2 日美双方就半导体协议 的内容再次谈判 . 12 3.3 美日双方其他磋商与美方无底的要求 . 13 目 录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3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图表目录 图 1: 1970-1987 年日经指数 . 4 图 2:从日元美元委员会发布报告到签订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对美元汇率 . 11 图 3:从签订广场协议到签订卢浮宫协议期间日元对美元汇率 . 12 图 4: 1995-2017 年中日占美国贸易逆差的比重 . 14 表 1: 20 世纪 50-60 年代美日贸易协议 . 6 表 2:日美贸易的商品结构比较 . 7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4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图 1: 1970-1987 年日经指数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特朗普政府为缩减美国贸易逆差挑起对华贸易战,自 2017年 8月对华启动 301调查后,美国采取了加征关税、封杀中兴等一系列措施 。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率美方代表团于 5 月 3日至 4 日访华 协商 中美贸易 问题, 并 进一步商讨 减少贸易逆差、保护知识产权、限制中国对美敏感型科技投资、取消美国对中国的投资限制、贸易和非贸易壁垒、服务和农产品 市场准入等议题。 我们回顾 日美贸易战时 美国卡特政府贸易代表布鲁克访问日本,在东京与日本通产大臣田中六助 举行会谈 时 的历史过程 、 磋商细节及最终 协定 , 以 作为当前中美贸易协商的参考指引 ,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 1981 年 美国卡特政府贸易代表布鲁克与日本通产大臣田中六助 在东京 举行 会谈 ,布鲁克要求日本实施对美国汽车出口的自主限制,由于害怕美国议会的保护主义立法和美国政府的进口限制政策,日本政府同意实施 自愿 出口限制。 随后 ,在 1981 年 5 月 1 日,日本政府以通商产业大臣声明 的形式发表对美国出口轿车的限制措施,同意自愿限制对美国汽车出口,主要内容包括: ( 1) 1984 年 3 月底,根据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对出口美国的汽车进行审查并做出报告; ( 2)第一年( 1981 年 4 月到 1982 年 3 月)自愿将出口限制在 168 万辆以内; ( 3)第二年 ( 1982 年 4 月到 1983 年 3 月) 限制额在原有基础上再加上市场扩大量16.5%; ( 4)根据需要对汽车出口实行出口认可制;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东京日经指数贸易摩擦升级贸易摩擦全面爆发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5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 5)第三年( 1983 年 4 月到 1984 年 3 月)根据美国轿车市场动态,研究第三年是否继续实行数量限制。 至于日美 贸易会谈及摩擦 和交锋 的完整过程,我 们将 在下文详细论述。 1. 贸易摩擦初发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60年代) 1.1 美国要求日本就 棉纺织品 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上世纪 50-60 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主要体现在纺织品行业。由于在 1950 年朝鲜战争中出现了所谓“绞丝旁景气” (由于纺织品的汉字与绞丝旁有关 ,故名 ), 企业销售出大量的积存商品 , 获得了高额收益 , 从而到 50 年代中期 , 日本纺织工业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 , 其后由于合成纤维生产的发展 , 日本纺织工业的产量进一步增加。朝鲜战争结束后,库存积压,国内消化不了,日本纺织自然瞄准了国际市场 , 但是欧洲在战后也遭受重创,因此日本将目光瞄准美国。在 1955 年 ,日本棉纺织品对美出口比上年增加了 1.9 倍 , 其在美国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也从 1951 年的 17.4%上升到 1955 年 54.7%, 1956 年则进一步上升到 60%以上。结果 , 这种大量的对美出口引起了美国纺织业界的不满 , 特别是其中的“ 1美元女式衬衫事件” (即日本在美国市场上以 1 美元的低价销售女式衬衫引起的问题 )使美国厂商认为日本有价格倾销的嫌疑 ,要求美国政府对其进行限制。 1.2 美国要求日本就 合成纤维 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20 世纪 60 年代后,伴随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对外贸易摩擦日趋增多。其中,日本与美国之间围绕纺织品、钢铁、家电、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摩擦此起彼伏,不断升级。美国面对日本蒸蒸日上的国内经济,内心暗自不爽,加之美国内纺织品行业低迷、尼克松竞选总统获胜后兑现贸易自由化承诺的诉求,美国继续找日本碴,这次瞄准了日本合成纤维。日本是在 50 年代通过引进美国等国的先进技术 ,开始合成纤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 ,但到 60 上代中后期 , 日本合成纤维的出口便迅速增加 , 在 1962 年日本纺织品出口中 , 合成纤维仅占 14%, 到 1965 年即上升为 31%, 而到 1971 年则进一步上升为 51%, 在合成纤维出口增加的过程中 , 对美出口也在急剧地增加 。 1968 年日本合成纤维的对美出口已居于纺织品出口的首位 , 达 10651 百万美元 , 同时 , 其它纺织品的对美出口也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 到 60 年代末期 , 日本提供了美国人身上穿的毛衣的 1/3, 衬衣的 1/4。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6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申万宏源宏观 1.3 美日双方达成纺织品协议 1955 年美国要求日本实行自愿限制。 1956 年日本纺织业 同意美国要求 实行自愿出口限制。 1957 年 两国政府 签署日美 纺织 品协议 , 主要内容是 5 年有效期内,每年对美国的棉纺织品出口限制在 2.55 亿平方码之内 。 以政府间协议的方式实行自愿出口限制,此后 分别在 1962 和 1963 年达成日美棉纺织品短期及长期协议 ,使日本依其协定的规定来进行对美出口 , 由此来回避日美纺织品摩擦。 表 1: 20 世纪 50-60 年代美日贸易协议 年份 协议名称 1957 美日纺织品协议 1962 美日棉纺织品 短期 协议 1963 美日棉纺织品长期协定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2. 贸易摩擦升级 阶段 ( 20 世纪 70 年代 80 年代前期) 2.1 日 本对美国出 口 汽车、 手表、电视机等制成 品激增 战后日本以机械工业为主体非均衡发展的、高度依赖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出口的产业结构,导致日本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在短期内某一种或几种商品对美国出口激增。下表列举了日美的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 1979 年与 1960 年相比,日本对美国出口的汽车从 216.4 万美元增长到 824572.7 万美元,增长了 3809.4 倍;手表、电视机、录音机、台式计算机、摩托车、科学工程及其、金属制品、合成纤维、钢铁分别增长了 322.3 倍、 133.8 倍、 124.8倍、 93.8 倍、 88.5 倍、 69.1 倍、 56.4 倍、 42.0 倍、 37.2 倍;而同期日本从美国进口的木材、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7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玉米、铁矿石、航空机、办公用机械、高粱、大豆、煤炭、小麦、纸浆分别增长了 124.3 倍、90.0 倍、 18.9 倍、 16.5 倍、 16.3 倍、 13.0 倍、 10.4 倍、 10.2 倍、 8.7 倍、 7.1 倍。 表 2: 日美贸易的商品结构比较 1960(千 美元 ) 1970(千 美元 ) 1979(千 美元 ) 1979/1960 对美国出口 汽车 2,164 536,039 8,245,727 3810.4 制表 584 22,124 188,814 323.3 电视机 1,721 264,838 232,025 134.8 录音机 6,068 256,171 763,375 125.8 台式计算机 - 2,561 242,827 - 摩托车 9,928 280,076 888,104 89.5 科学工学机器 18,923 - 1,327,093 70.1 金属制品 68,624 323,834 910,775 13.3 合成纤维 3,542 2,135,447 152,444 43 钢铁 71,684 899,037 2,739,243 38.2 从美国进口 木材 18,337 517,791 2,297,108 125.3 玉米 1,119 75,006 1,018,537 910.2 铁矿石 1,276 48,849 254,059 199.1 飞机 40,904 245,174 716,189 17.5 办公用机器 30,597 - 530,131 17.3 高粱 18,566 133,514 259,086 14 大豆 102,997 32,961 1,169,288 11.4 煤炭 91,561 632,012 1,021,376 11.2 小麦 62,982 173,698 612,599 9.7 纸浆 27,779 64,197 224,082 8.1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由于日本产业结构从重工业化转向技术集约化,对美国机械制品出口迅速增长,其中机械主要品种是小汽车与微电子( ME)技术相关机器。机械制品在日本对美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率快速增长, 1965 年为 28.5%, 1970 年为 47.8%, 1980年为 73.4%, 1988 年高达 82.5%;与此同时,日本从美国进口机械机器数额则相当 低 下,机械制品在日本从美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率增长缓慢, 1970年为 25.4%, 1980年为 20.5%,1990 年为 34.2%。日本这种产业贸易发达而产业内贸易落后的对 外贸易结构特征,致使 20世纪 80 年代前半期,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1980 年为 69.59 亿美元, 1985 年达到 394.85 亿美元, 5 年时间内增长了 5 倍。其中,对美国机械机器制品贸易顺差 1980 年为 180.06 亿美元, 1985 年达到 449.17 亿美元;按照美国商务部关于高技术产品 DOC3 的定义,日本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从 1981 年的 58.78 亿美元,迅速增加到 1987 年的219.22 亿美元。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8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2.2 贸易摩擦主要领域 双方 磋商 2.2.1 美国要求日本就 纺织品 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20 世纪 70 年代日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 70 年代初,日美贸易摩擦的焦点是纺织品摩擦。 60 年 代以后,随着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对美国纺织品出口急剧增加,美国的纺织业处 境越来越困难,许多中小企业相继倒闭。 1968 年尼克松在竞选总统时为争取南方的选票许诺要保护国内的纺织产品, 1969 年尼 克松就任总统不久就要求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实行对美国出口自愿限制 。 对于美国的要求,日本的产业界反应冷淡,日本政府最初也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 1971年 7 月,尼克松总统发表了即将访华的爆炸性声明; 10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把台湾当局驱逐出联合国的一切组织;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问中国,签署了中美上海公报。出于对于日本政府态度的不满,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改变事先并未通告日本政府,使得日本政府在恢复中日关系的谈判中陷入被动,而这一系列事件是佐藤内阁垮台的重要原因(此前佐藤政府曾大谈台湾“归属未定论”,插手台湾事务;拒绝中国代表团入境;阻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面对美国政府的报复性外交手段,同时为顺利实现归还冲绳而决定让步。 1971 年 10 月,日美正式签订了“ 美日纺织 品贸易协定 ”,该协定规定了日本在 1971 年以后 3 年内对美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即:把毛纺织品和合成纤维制品的年平均出口增长率分别控制在 1%和 5.2%以内,并将商品划分 7 个部类,具体确定了限制出口的目标。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申万宏源宏观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9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2.2.2 美国要求日本就 纺织品 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和最低限价制 70 年代中期美国钢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出现高潮, 1974 年美国要求日本自愿限制对美钢铁出口量。 1976 年,日本被迫和美国签订特殊钢进口配额限制协定。 1977 年以后 美国钢铁业 连续多次指控日本厂家对美国搞“倾销”,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措施以“纠正不公平竞争”。 卡特政府在 1978 年 12 月还制定了有关外国对美国钢铁出口的“最低限价”制度(又称扣扳机价格制度),并于 1978 年 1 月开始实施。 最低限价制度是以当时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的日本钢铁产业为标准,计算出各类钢铁产品生产上的具体成本指标,由此来计算一个标准销售价格。如果外国厂商 以低于这种价格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产品,则可以不等待产业界的倾销起诉,而由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进行倾销调查,若情况属实,便予以限制。由于这种最低限价的制定和随时可 行的倾销报复,使美国在钢铁产品贸易中掌握了主动权,美国政府之所以采取上述强硬态度与日本对美国出口的急增及美国钢铁业的困境密切相关。1976 年日本对美国钢铁出口量由 1974 年的 470 万吨增至近 800 万吨,在美国钢铁进口数量中高达 55.9%的份额。而此时期恰好是美国钢铁业面临严重困难的时期,不少钢铁厂因销售不振而倒闭,其钢铁业失业人数多,美国钢铁行业的税后利润率从 70 年代上半期的 63%左右下降到 1977 年的 0.06%。 2.2.3 美国要求日本就 彩电 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20 世纪 70 年代上半期,由于美国采取了较严厉的进口限制措施,日本彩电的对美国出口一直徘徊在 100 万台左右的水平上。但是,在美国建国 200 周年和总统选举的 1976 年,日本彩电对美国出口数量增至 283.6 万台,比 1975 年增加 133%,其在美国进口市场构成中的比例亦升到 30.9%。为了保护美国市场, 1976 年 8 月,美国企业界成立了“保护美国彩电产业协会”, 9 月,协会根据 1974 年贸易法 201 条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实施特殊保障条款, 10 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次年三月协会做出判决,向总统提出报告,要求提高从日本、 韩国等国进口彩电的关税。同时决定就日本的“不公平贸易习惯”问题(指倾销、政府提供出口补贴等)进行调查。 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提出实行自愿出口限制,与美国签订了维持出口市场秩序的“日美彩电协定”。 根据该协定,从 1977 年 7 月开始的 3 年期 内日本对美国彩电出口每年必须控制在 175 万台以内,其中成品彩电 156 万台之内,半成品 19 万台之内,从而使日美彩电摩擦告一段落。 后来随着日本彩电厂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增加,日本彩电对美国出口急剧增加,上述协定未到期便自动失效了,日美彩电摩擦也随之结束。 2.2.4 美国要求日本就 汽车 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日美贸易摩擦的焦点则转移到汽车贸易领域。第一次“石油冲击”后日本的汽车凭借小型、节能、设计与性能好等优势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急剧增加。 1978 年为 152 万辆, 1979 年达到 164 万辆, 1980 年进一步上升为 192 万辆,日本在美国进口汽车中所占的比例达到 80%左右。汽车产业是美国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0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的传统战略性产业,它在世界范围曾有用很强的优势。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率的急剧扩大使美国的汽车厂家深感震撼。由于当时美国的汽车行业严重不景 气,临时解雇人员超过20 万人,因此在美国看来,日本的出口攻势即等于“失业出口”。在这一背景下 , 1980 年2 月 12 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裁在全美 汽车协会的总会上正式要求美国政府对外国汽车的进口进行限制,并在国 会展开游说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 会相继提出了许多保护主义的法案,例如, 1980 年 3 月在众议院委员会的贸易小委员会召开的有关汽车贸易的听证会上,众议院议员特斯拉那提出了 35%的比率削减汽车进口的提案; 1980 年 6 月参议院以90 票对 4 票的优势通过了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汽车问题决议案”; 1981 年 1 月在国 会中也出现了针对日本汽车的限制提案;同时,在议会中还成立了“汽车议员联盟”,共同开展保护主义的活动,并迫使政府采取行动。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了紧急进口限制措施。 但在事实上,由于美国汽车产业的不景气,日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虽然 自愿 出口限制计划约定三年结束,但实际上,这一计划在 1994 年才最终取消。日本对美国汽车自愿出口限制的时间长达 13 年。 3. 贸易摩擦全面 爆发 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90 年代前期) 3.1 广场协议 的诞生及影响 3.1.1 初步引导 日元贬值的共同报告书 随着日美双边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日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国 80 年代之前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并没有显著改善对外贸易逆差,于是美国开始将汇率作为解决贸易收支不平衡手段之一。 1983 年,美国总统在访日期间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被认为是日美金融摩擦的起点。在美国的不断施压下,美日双方成立日美政府间日元美元委员会,经过多轮谈判就共同报告书达成一致。在日本国内也制定了一份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 两份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是促进日本资本自由化和日元贬值 。 日元美元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促进东京资本市场自 由化和日元贬值等,然而事与愿违,到 1985 年美元仍然处于强势状态,甚至相对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发布时期升值了2%,美日双边贸易逆差毫无改善之势。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1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图 2: 从日元美元委员会发布报告到签订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对美元汇率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3.1.2 广场协议的诞生 1985 年 9 月,美国联合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迫使日本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广场协议”, 主要是目的是希望联合各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使美元贬值,从而提高美国出口竞争力进而改善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这就是闻名历史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商定的合作期限是 6 周,也就是截止日期为 1985 年 10 月。在这一时期,各国政府干预资金总额为 102 亿美元,其中美国 32 亿美元,日本 30 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总计 20 亿美元。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申万宏源宏观 3.1.3 广场协议的后果 日元大幅升值。广场协议的计划是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推动美元贬值10%-12%,而日本央行原定的日元升值目标是 200 日元 /美元,但是情况很快失去控制。234236238240242244246248250252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2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到 1986 年 9 月,日元已经快速升值到 187 日元 /美元。 1987 年 10 月的“黑色星期一”之后,日元升值到 120 日元 /美元。在 1980-1990 年期间,日元汇率是一个三段的变化曲线:第一阶段,从 1980 年至 1985 年签订广场协议前,这个时候的日本币值一直在相对剧烈的变化,有升值也有贬值 。 但大体都集中在 1 美元兑 200-250 日元之间;第二阶段,从签订广场协议到签订卢浮宫协议( 1987 年)之间,持续升值;第三阶段,从签订卢浮宫协议至 1990 年, 日元币值在经历一段小幅升值后开始贬值。因此,日元币值真正剧烈且明显的时间段为 1985 年至 1987 年之间,时长约 3 年。 图 3: 从签订广场协议到签订卢浮宫协议期间日元对美元汇率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日本贸易顺差稍有回落,经济增长短期下滑影响较小。在 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的 5 年里,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贸易顺差不断下降。 1986 年至 1990 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由 858 亿美元降至 358 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下滑的趋势大约维持了 5 年,随后在1991 年开始回升, 1992 年大幅增加至 1176 亿美元。因此,广场协议的签订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日本的贸易顺差,但是作用时间较短,从长期来看,日本对外贸易顺差扩大趋势并没有因贸易战而停滞不前。日本经济增长受到短期冲击。 1986 年,日本实际 GDP 增长率由 1985年的 6.2%下降至 2.5%,但随后在 1987年经济增长动力恢复,增速回升至 4.8%,1988 年进一步回升至 6.0%。因此,从日元经常项目顺差来看,贸易战对日本的影响大约维持了 3 年至 5 年。因此,通过日元升值调整对美贸易顺差的做法短期虽然有效,但 是长期并不见效。 3.2 日美双方就半导体协议的内容再次谈判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日本在美国的 半导体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在日本的份额,日本厂商在 全球 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日美半导体行业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 1985 年中期,美国 半导体行 业协会提出倾销调查要求,指控日本制造商低价向美国市场倾销,同时日本政府通过限制外国厂商保护国内市场。 1985 年 11 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日本公司存在倾销行为。美国以启用 301 条款迫使日本达成日美半导体协议 ,协议满足了美国政府提的所有要求。 协议签订不久,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认为日本厂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3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商可能存在倾销行为,日本在美国之外销售的芯片价格远低于美国商务部制定的公平市场价格。同时,美国在日本市场的销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因此,美国认为日本违反了协议,美国总统里根决定对 3 亿美元的日本电器设备加征 100%的报复性关税。 1987 年 6 月美国总统宣布降低对日本部分产品的 惩罚性关税,之后美国商务部宣布会进一步降低对日本的惩罚性关税。 1991 年日美双方就半导体协议的内容再次谈判,加入 20%的市场准入目标,对美国政府针对日本倾销的成本资料收集进行精简,同时取消了对日本的 报复性制裁措施。 3.3 美日双方其他 磋商 与美方无底的要求 市场导向的个别领域谈判。 市场导向的个别领域谈判是在 1985 年 1 月日美首脑会晤提出,最初设定将电器、电器通讯、药品和医疗器械、林产品等四个领域作为谈判的内容。1986 年 5 月加入了运输机械,在这些领域分别进行谈判。市场导向个别领域谈判主旨是让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排除妨碍市场机制在日美贸易中发挥作用的一切障碍。 美日结构性障碍协议。 1980 年代后期,美国将注意力转向影响两国贸易关系的结构性因素。 1988 年美国国会通过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案, 1989 年 5 月 26 日提出开展日美结构性贸易障碍谈判。 1989 年,美国启用超级 301 条款,美国与日本就消除美日间的结构性贸易障碍达成协议。 1993 年 7 月东京会谈上美国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日本拒不接受。因此 1994 年美国再次以动用超级 301 条款威胁日本,最终日本让步并同意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 在历时一年半的谈判中,双方认为日本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有:储蓄 -投资模式、流通领域、排他性的商业惯例、企业系列制、土地政策、价格机制等六个方面。其中,在储蓄投资模式方面,美国要求日本缩小经常收支赤字,整顿社会资本,强化内需主导型的 经济增长。在流通领域,美国要求日本提高货物返美速度,简化通关及其他进口手续;要求日本修改 大店法 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日本的商业惯例,以促进商品进口,强化反垄断法的运用。在放松管制、行政指导方面,美国要求日本减少政府干预,在民间企业的采购中强化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作用,实施有效的专利审查制度。日本被迫做出扩大公共投资、土地税制改革和修改大店法等承诺。 扩大内需和从美国进口。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出口和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总体上从“奖出限入”转向振兴出口、自由进口。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施有节制的扩大出口、鼓励进口政策,减少进口限制的种类、关税率等,简化通关手续。 1987 年 3 月 , 美国对日本四种电子产品征收 10 % 的“惩罚性”关税。 日本政府感到非常恐慌 , 中曾根首相急忙于 4 月底访问美国 , 向美国承诺 : 开放国内商品、资本和劳务市场 ; 允许美国企业参加日本机场等的建设等 。 日本对美进一步开放彩电、汽车市场,签署牛肉、橙子贸易自由化协定,修改大店法以放宽流通领域的限制。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 , 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 经济 萧条 。 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在 2000 年达到最高点后逐步下降 。 同时, 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持续增强。 1995 年中国占美国进口的比重仅为 6%, 2002 年上升至 10%,超过日本, 宏观研究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4 页 共 15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2015 年进一步攀升至 21%,超越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 1995 年美国贸易逆差仅有 19%来源于中国,远低于日本的 37%,但是在 1999 年中国 超越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国,此后依然保持不断扩大的态势,到 2015 年中国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比重高达 48%。 随着中国崛起 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逆差来源国 ,日美贸易摩擦逐渐进 入衰退时期。 图 4: 1995-2017 年中日占美国 贸易逆差 的比重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0102030405060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