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pdf
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2019 ) JOEE 引 言 01一、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演变 02(一)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溯源 03( 二 )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演变 05二、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 08( 一 ) 理念建设 091. 对“国际理解教育”了解的广度 092.对“国际理解教育”了的深度 10(二)课程设置 111. 培养目标 112.隐性课程 113.显性课程 12(三)主题活动 1 3(四)教师培训 15(五)对外交流与合作 161.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162. 与政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173. 与民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18三、结论与展望 19(一)出台国家级专项文件,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的战略地位 20( 二 ) 营造全民研习氛围,深化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 20( 三 ) 开发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践行教育精准扶贫 20(四)丰富教师培训形式,提升全球议题与跨文化教学能力 21目 录CONTENTS JOEE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中提到,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为此,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以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中外语言互通,进一步深入推进友好学校教育深度合作与人文交流,在青少年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根基,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教育理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国际理解教育最初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动的教育理念,旨在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宽容,加强合作,以便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一理念被引入中国后,越来越得到教育界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有新的探索出现。中国国际学校自诞生以来,就与国际理解教育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然而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何特殊之处,却鲜有报告加以分析。本报告尝试通过呈现中国国际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情况,以弥补这一不足。具体来看,报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为报告的主体,从理念建设、课程设置、主题活动、教师培训和对外交流与合作五个方面呈现并分析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第三部分对报告主体部分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中国国际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展望与建议。 JOEE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演变一( 一 )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溯源二十世纪上半叶,传统教育很少关注国际事件以及不同民族、国家或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国际理解”的理念。在随后的几十年中,UNESCO不断完善着国际理解教育的涵义、宗旨和方法。1952年,UNESCO指出希望人们能够通过教育意识到一个全球性国际社会和组织的存在,促使人们承认各文明和民族的同等地位,加深对于不同民族间相互依赖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让人们为提升国际理解和合作尽到自己的责任。1964年,UNESCO表示,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的方法包括推广最新的教育方法并且传播与联合国、普世人权以及其它国家情况相关的知识和信息。UNESCO认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可以与世隔绝地存在,强调了国家间通过国际舞台寻求和解的必要性。同时,UNESCO也表示,世界各国不能够否认冲突的存在,否认这些事实是不负责任且危险的。在实践层面,UNESCO开始与别的联合国机构一起试着在不同阶段调整教育的目标和行为,同时在不断变换的世界环境中推动国际理解。冷战期间敌对的意识形态给UNESCO的工作造成了挑战,但UNESCO仍试着通过教育消除仇恨,推动国际理解。1974年,UNESCO第十八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书。该文件特别强调了国际理解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性,着重突出了包含“国际理解”、“合作”和“和平”在内的“国际教育”,这样的国际教育以发展人民与人民之间、拥有不同社会和政治系统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善关系为原则,以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理解教育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全球公民教育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理念一同在UNESCO的工作中被推广, UNESCO.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s (April 1951 to July 1952), Chapter VIII R/OL. (1952-10)2019-05-03: 211-212. UNESCO.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xamples and Suggestions for Classroom Use R. UNESCO, 1964. UNESCO.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 and Education Relating to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Adopted by the General Conference at Its Eighteenth Session, Paris, November 19, 1974 C. Paris: UNESCO, 1974.portal.unesco/en/ev.php-URL_ID=13088&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演变 03 JOEE 相辅相成。和平教育兴起于20世纪后期,这一理念认为,个人以及国家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应为了共同生存而团结在一起。和平作为为了实现社会发展和正义的动态社会-政治过程,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而国际理解则是为和平打下基础的重要途径之一。冷战的结束和新世纪的到来见证了国际社会所经历的新改变,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仇视、以及其它各类仇恨和暴力活动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UNESCO于1995年发布和平、人权与民主教育行动宣言与综合框架,倡导建立一个由多行为体组成的教育系统,以实现和平、人权、民主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这一文件还指出,国家和全球层面的知识、理解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促使全球相互依存、推动地方行动的重要力量。2001年,UNESCO大会通过了第39条决议,再次指出了国际理解的重要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命的核心,宽容、普世性、相互理解、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以及促进和平文化等价值观,鼓舞了国际组织、国家、民间社会和公民个人采取更多行动”。在最近的二十年里,国际理解教育与联合国推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的基本价值观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诺在地方和全球构建一个宽容、非暴力以及和平的文化”。宣布2016年为国际全球理解年(IYGU)进一步解释了全球理解教育的内容,指出为了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 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遵循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便十分重要。因此, UNESCO. Final Report of the 44th Sess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Geneva R.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1994.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ndbook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 a Means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R. German Comm. for UNESCO,1989. UNESCO. Adult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Human Rights and Peace: Report of the Workshop Held at UIE, Hamburg,18-19 April 1991R. Hamburg: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1991. UNESCO. Declaration and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ction on Education for Peace,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based on the 199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ndorsed by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UNESCOC. Paris: UNESCO, 1995. UNESCO.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31st session, Paris, 15 October to 3 November 2001. v. 1/ ResolutionsC. Paris: UNESCO. PIGOZZI M J. A UNESCO view of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Review, 58(1), 2006: 1-4. UNESCO. Proclamation of 2016 as International Year of Global Understanding (IYGU) R. UNESCO Executive Board, 2013. UNESCO. Measurement Strategy for SDG Target 4.7, Global Alliance for Monitoring Learning Fourth Meeting C. Spain: UNESCO, 2017. 杨欢.从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公民教育的新主张J.高等理科教育 ,2017,(5):60-66.人们需要丰富他们关于不同社会化背景的知识,并且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弥补国家间、地区间以及地方间在行为和决策上的差距。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还在UNESCO对全球公民教育的推动中得到了体现。为了实现2030年议程,全球公民教育在培养能够实现和平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之下,所有国家和人民都正处于一个实现长期命运共同体的中间阶段。因此,培育有担当的全球公民成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目标主张,全球公民教育旨在帮助人们获得能够解决全球挑战的认知和技能,以及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宽容、包容及安全的世界。全球公民教育包含认知、社会心理及行为等维度的教育。认知维度包括人们对全球议题及不同国家、人口之间相互联通和依存有关的知识、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社会心理维度则涉及人类的归属感、共享的价值与责任、心灵相通、团结以及对差异和多元的尊重。行为维度则倡导建立一个各层面上更加和平和可持续的世界。由全球公民教育的具体内涵可知,国际理解教育在世界公民教育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 )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演变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渐入人心,不断地启发着社会各界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些思考在不同时代的教育政策中都有所体现。我国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萌芽。1983年9月,邓小平在景山学校题词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后,于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作为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部分第十四章指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演变04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演变 05 JOEE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EB/OL.(1993-02-13)2019-04-06.moe.edu/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发展纲要 (2010-2020 年 )EB/OL.(2010-07-29)2019-04-06. moe.edu/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838/201008/93704.html.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教育协会秘书处 . 浦东新区 2009 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圆满落幕 J. 浦东成协工作简报 . 2009, (4). (2009-12-14)2019-09-04 021edu/modules/cjxh/transfer.php?c4/232/print. 孙成 . 上海市闵行区专题研讨“国际理解教育”J. 上海教育 , 2012(9):36.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演变06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演变 0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姜英敏 . 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理论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 176. 一帆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J. 上海教育 , 2016(27). 注:全面发展的人需具备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以及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三类共六大素养。 甘肃教育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孩子这 6 种素养最重要 ( 家长老师都该知道 )N/OL.(2017-01-17)2019-6-2. learning.sohu/20170117/n478979399.shtml.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该政策的颁布拉开了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繁荣发展的序幕,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理解与交流做了铺垫。1995年,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宣布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拓宽了国际理解教育导入我国的外部条件。2010年,“国际理解教育”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在国家政策文本中。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十六章提出,面对国际化,我国应做到“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可知,我国政府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与此同时,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始积极推出多元化的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例如,2009年浦东新区出版了世纪名片国际理解教育系列读本;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之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普陀区、浦东新区等地选定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对中小学各阶段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量、教育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闵行区于2012年开展了“多元共生融合”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研究;2012年5月,山东省淄博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同年10月,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2014年9月,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委员会宣布全面实施中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内陆地区的四川省成都市也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宣布自2016年开始在中小学普及国际理解教育。2016年,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标志着我国国际理解教育政策走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该框架由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组成,“国际理解”被归为六大素养之一“责任担当”中的一个要点。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该框架规定:“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较之于纲要,该框架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弱化了国际竞争力,更强调人类的和谐共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家认同”作为另一个要点,与“国际理解”相伴相生,印证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梳理,本研究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概念。为了明确研究的边界,本研究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出发,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将“国际理解教育”初步定义为为了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关注全球议题,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并理解、尊重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人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尊重实践的原则,该定义并没有对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预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秉持开放的态度,将定义教育活动形式的权利交由实践者手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及时性。 JOEE 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二图 1:国际学校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了解程度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 09当前,我国国际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都有相应的实践。基于本报告主要研究内容,项目组设计国际理解教育调查问卷,以中国国际学校的学生与教师为调查对象并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共计242份。其中,纸质问卷186份(学生填写),电子问卷56份(教师填写)。与此同时,项目组对中国国际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共计6位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本部分尝试以调查结果来呈现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 一 ) 理念建设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自缘起到后期发展,历经了层层内涵的演变,同时,调研组通过调查发现,有过半数的国际学校的学生比较了解“国际理解教育”,在对国际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深入访谈过程中发现,他们都十分强调在国际理解教育开展过程中,注意“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平衡。与此同时,部分人将“国际理解教育”与其他相似概念混淆。正是由于理念本身还存在发展的空间,因此,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更有待进一步深入。1. 对“国际理解教育”了解的广度为了解国际学校对于“国际理解教育”了解的广度,对国际学校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了解程度”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国际学校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问卷中已明确说明,“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和不同区域、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宽容,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共存的重大问题。)了解程度较高。其中,有56.79%的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较为了解,并且参与过“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活动。从未听说过“国际理解教育”的仅占11.11%(如图1)。总体而言,国际学校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并不陌生,有超半数的学生参与过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课程与主题活动。我从未听说过我听说过,但没有参与过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课程/主题活动我较为了解,参与过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课程/主题活动我非常熟悉,经常参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课程/主题活动 JOEE 图 2:国际学校学生对 “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关系的态度 陈爱苾 . 我国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策略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4):54-57.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10 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 112. 对“国际理解教育”了解的深度“国际理解教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为了进一步探讨国际学校对于“国际理解教育”本身了解的深度,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发现:(1)“国际理解教育”与其他相似概念容易被混为一谈。例如,将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混淆。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不少国际学校管理者、教师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即“国际教育”,然而,在本报告中,国际教育相较国际理解教育而言,更宽泛。并且,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2)十分注重“国际理解教育”中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平衡。受访的大部分国际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几乎都一致认为,“国际理解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加深学生对本国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弘扬。就各国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项目组对国际学校学生调研发现:表示非常认同“要想理解他国文化,首先应当认同本国文化”观点占比为49.44%,认为“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持非常同意态度的占比为44.13%,“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可以更好地促进对他国文化的理解”持非常赞同态度的比例为46.37%,“认同本国文化与理解其他文化间互不影响”持有非常同意的比例为44.69%(如图2)。由此可见,在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理解、认同本国文化与理解、认同他国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这种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是他们接受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增强国际理解力的良好基础。( 二 ) 课程设置本研究首先对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查,以此为出发点,了解国际学校课程的设置。当前,国际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可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将国际理解教育渗透进各学科课程之中,不单独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显性课程可以是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总的来看,国际学校设置的国际理解教育隐性课程占据主体地位,显性课程则是由学校在既定教学大纲之外的教学时间实施,总体课时相对较少。1. 培养目标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青少年,是国际学校教师与学生越来越关注且应当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国际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他们普遍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走向全球的青少年,应时刻关注国际上发生了什么,包含但不限于经济、政治等领域内的全球重大议题,拥有较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满激情投身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之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2)多语言能力:走上国际舞台,语言打开交流沟通的大门。具有极强的外语能力,会多国语言,能够促进个体在国际组织中的交流与融合,更利于团队合作。与此同时,学生还应该有对本国与民族的语言自信。(3)跨文化适应能力:不管走到哪个国家,在哪个国家工作,都能够深入了解当地以及所处环境内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仅要熟悉显性文化,即表面的现象,还要学会理解较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含义,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有理解、包容的能力。(4)独立思考能力:由于面临多元文化背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能够保证个体在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观点中清醒地思考,不会轻易被其他观点压倒。2. 隐性课程就国际学校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隐性课程而言,当前,国际学校的普遍做法是:一方面,国际学校开设的常规国际课程中隐含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国际学校管理 JOEE 3. 显性课程就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显性课程而言,主要开展的形式为校本课程,国际学图 4:国际学校学生参与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12 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 13者的访谈,他们认为,国际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增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最终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如IB课程、AP国际课程、A-level课程以及一部分本土化的国际课程,这类国际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具有国际化、多元文化的特征,课程本身就融合了多语言教学以及渗透对各国理解教育的内容,属于国际理解教育的隐性课程范畴。以大部分国际学校采用IB课程体系为例,该课程由国际文凭组织(IBO)开发,将“具有国际情怀的人,承认人类共有的博爱精神,分担守护地球的责任,共创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并通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等一系列课程组贯穿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国际课程中深刻践行国际理解教育最充分的课程,蕴含着国际理解教育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另一方面,将全球议题渗透进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中。项目组对国际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国际学校学生参与较多的国际理解相关课程包括:多语言课程、历史、地理与政治课程。其中, “外语课程由外籍教师担任教学”(20.43%)、“在历史课上了解不同国家文化风俗历史”(15.05%)、“在地理课上探讨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13.44%)、“在政治课上探讨国家间关系”(10.22%)等(如图3)。而学生与外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学习小语种课程的参与相对较少,这一部分需要加强。校的校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全球化知识、多语言、国际传统文化活动、国际交流体验和中国文化国际理解专题五大类。其中,全球化知识课程包括西方国家概览、西方经济学、英美文化、中外名画欣赏等,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多语言课程包括西班牙语、英语口语交流、英语课本剧等等,旨在让学生增强国际交流能力,增强国际之间的了解。( 三 ) 主题活动实施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是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国际学校师生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问卷调查中,调研组着重调查了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学生参与频率以及活动开展效果。总体上,国际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或活动机会。经由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国际组织、多元文化节以及海外交流项目是学生参与最多的三种实践形式,分别占比为19.35%,16.13%和15.05%(如图4)。结合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前期访谈,项目组发现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国际交流合作、校园主题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三大类。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三种活动形式进行具体梳理:由于自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国际学校拥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资源与机会。接待国外来访就是其中一部分重要内容。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来校参观交流,能够有效增强师生对其他国家教育、文化的了解。例如王府国际学校通过“邀请英国皇家化学学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芬兰教师等来校访问、进行相关演讲,极大扩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国际学校也积极组织师生赴外进行交流活动,使师生获得实际性的跨文化体验。一些国际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世界性大会,例如联合国妇女发展署 (UNDAW)、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图 3: 国际学校学生参与国际理解相关课程情况都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的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在生物课上了解全球濒危物种问题外语课程由外籍教师担任教学除英语之外的小语种课程学习在政治课上探讨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在地理课上探讨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在历史课上了解不同国家文化风俗历史 JOEE 图 5:国际学校学生参与国际理解主题活动的频率图 6: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对国际学校学生产生的影响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14 中国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 15国际组织举办的论坛会议,让学生对全球议题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学会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与他国公民共同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还有的国际学校通过与他国学校结成姊妹学校,互相派出本校学生赴合作学校进行为期数周到一学期的交流学习,以获得对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除此之外,部分学校采纳IB课程体系之下的CAS项目(Creativity, Action, Service),即让学生在社区中开展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例如世青国际学校的高中生去到泰国,帮助贫困地区开展幼儿园建设。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当地文化以及发展现状,与当地人进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用自己的力量改善当地的生活处境,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由此得到增强。其次,国际学校还通过举办各式的校园主题活动,加强师生对跨文化的理解。例如,一些国际学校会组织多国文化美食节,“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布置各个国家的美食展台,让学生充分了解异国饮食文化”。有的国际学校每学期设立国际日,每个教室代表一个国家,教室内按照某个国家的特色进行设计和布置。“学生每人拥有一本护照,到各个国家进行参观,并参加该国的特色活动,最后获得国家的盖章”。不管是组织还是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能够从中了解到他国文化,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国际理解。此外,国际学校借助外籍教师的资源,组织国外节日的相关活动,让外籍教师参与活动的设计以及对外国节日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他国文化的认识。最后,除了学校的引导与组织,国际学校的学生也会自发组织参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活动,这反映了国际学校的学生普遍拥有的国际视野与较强的自主性。模拟联合国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在模拟联合国会议上,学生通过扮演不同国家地区的外交代表,参与围绕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所代表国家的了解,例如该国的历史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主要的利益诉求等等。从学生参与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的频率来看,绝大部分国际学校的学生在学期内至少参与过1次国际理解教育相关主题活动(86.98%),接近半数的国际学校学生参与国际理解主题活动的频率为一学期1至2次(如图5)。从实践效果看,参与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对国际学校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影响最大。国际学校通过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与外国人的实际接触中获得语言技能的提升(64.52%),与他国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与讨论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67.74%)。其次,诸如多元文化节等校内举办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别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丰富了学生对于全球议题以及世界历史文化知识的储备(63.44%)(如图6)。相较而言,国际理解教育对学生产生更强的民族认同感影响较小。( 四 ) 教师培训国际学校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教师国籍的多元化。以世青国际学校为例,学校教师共有160多位,其中110多位是外国老师,分别来自25个不同国家。因此,国际学校往往会通过建立中外教师合作机制,鼓励外籍教师与中籍教师结对,让双方参与联合调研,学习和吸收彼此在教育教学上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而国际学校采纳的各种国际课程体系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内涵,因此教师通过参与国际课程体系的培训,例如,国际文凭组织教师培训会、AP课程教学培训、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报告会,以及会议参观性质的培训等,深入了解国际课程体系,探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培养探究精神与批判思维,从而更好地教授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内容。 JO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