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原的过去与未来.pdf
gh C b中外对话报道专题集(一) 中外对话每天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和分析文章,并对以中国为重点的全球环境问题展开讨论。更多内容请浏览: chinadialogue中外对话、新浪环保联合出品选取文章来自中外对话网站前言目录草原退化 2移民与定居 10治理之路 23国外案例报道 31开发与保护之困 42中外对话进行深度环境报道已经有五年多。在五年里,我们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研究者、实践者和媒体人士的鼎力支持,中外对话驻北京、伦敦、旧金山及印度的编辑们通过约稿或采访撰写,发表了大量文章。像记忆的流逝一样,这些精彩的特写文章不断被我们每个工作日发布的新文章所覆盖。但偶尔打开阅读,我们发现许多内容仍有借鉴和反思作用。我们不忍将其白白搁置,因此特地按内容分类,编辑成集,将这些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观点再次呈现给世人。中外对话2011年11月1封面图片提供:舒泥草原退化【编者按】在中国大部分牧区牧民们近一二十年的记忆里,草原退化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生活。舒泥的草原上的沙尘暴记录了曾经水草丰美的东乌旗草原的春天。沙尘暴成为春天内蒙古草原的主旋律,退化的土地从定居点向周围蔓延。美国康奈尔大学发展社会学博士W查德弗特勒尔的内蒙古:在黄沙统治之下中提到:“草原正在丧失水分自然渗透和保持能力,导致了呼吸作用和蒸发作用速度的改变。”这对其他地区的降水也会造成连带性的影响。中外对话伦敦办公室编辑玛莉安贝德的简述:沙漠化和森林砍伐是五年前的一篇旧文,你可以看到,在中国北方沙尘暴大范围肆虐的时期,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沙漠化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草原上的沙尘暴.3舒泥 2011年5月27日 内蒙古:在黄沙统治之下.5W查德弗特勒尔 2008年4月7日简述:沙漠化和森林砍伐 .8玛莉安贝德 2006年7月7日2图片提供:周维草原上的沙尘暴舒泥 2011年5月27日沙尘暴季节再次降临中国北方草原,牧民备受其难。舒泥回忆了她在内蒙古遭遇到的“沙漠之风”的经历春天,北京的大风和扬沙天气又来了。在北京北方600公里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今年已经历了四次沙尘暴。乌珠穆沁草原是目前内蒙古地区保存最好的典型草原之一,但这里也发生大面积草场退化。城市里的人们讨论沙尘暴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从维护城市利益的角度出发实施许多治理措施,经过几年努力,北京的沙尘暴缓解了很多。但更广阔的地区,生态退化却在加剧。2010年春天,我在东乌珠穆沁旗不幸遇到一场沙尘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住在东乌珠穆沁旗一户牧民家里。他家的儿子、媳妇都在城里,只有老夫妇在牧场上。那天风特别大,整夜都在呼啸,我醒来的时候,天很阴,有一点发黄,是起土了。天亮以后,风越来越大,外面的颜色渐渐变成灰黄、桔黄,最后天空和大地变成了一样的颜色。阿爸元登和额吉(阿妈)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眼看天气越来越坏,他们穿上防风的衣服,带上风镜,阿爸去准备摩托车,额吉去拿套马杆,他们要去找羊!草原上气候严寒,到了三、四月份,天气开始回暖,零下三、四十度的那种寒冷过了,人们就说是春天了,但是牧草还没有开始生长,草原还是黄的,还会下雪,温度也会降到零度以下。这时候在能见度很低的天气出去很危险,如果迷失方向,可能在野外冻伤或冻死。但是这么大的风,阿爸和额吉担心羊出事,他们还是骑上摩托拿上套马杆出去。出门前,额吉特别认真地嘱咐我,千万不要出门,外面很危险。所幸的是,那天下午下了一点雪,风小了一点,沙尘暴被压住了,额吉和阿爸平安回来了,羊群也没有遇到什么大事。阿爸那天下午非常不高兴,一直看着窗外发愁,沙尘暴已经预示着一年的坏年景。在草原上沙尘暴有很多种,不同的沙子来自不同的地方,有黄沙子、白沙子、粗沙子和细沙子,但对牧民来说,简单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远方吹来的沙子,一种是本地的沙子。我在阿爸家遇到的那场沙尘暴就是本地的沙子。草原上本地起沙子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农耕地在春天裸露在阳光下,草原上蒸发量大保不了墒,风一吹就起土;第二种是草场退化,比如阿爸家门前这片草场,长期定居,牲口把门前都踏平了,风一吹就起沙子;第三种是河流、湖泊退化,干湖盆和干河床底都有很多沙子,会被春天的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但现在有了第四种起沙子的原因,就是露天采矿。那天风特别大,整夜都在呼啸,我醒来的时候,天很阴,有一点发黄,是起土了。 阿爸家的草场为什么退化呢?先从阿爸家现在草场的情况说起。阿爸现在的草场是一个细长的长条,大约二至三公里宽,十几公里长。这是草场承包到户以后,很多地方承包到户以后分草场的方法。因为好草场的位置比较集中,每家都想分一点,不好的草场大家都不想要,所以承包时把好草场平分了,然后一直延续到很远的地方,以保证“公平”。分草场之前,牧民是游牧的,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集约经营的,分了草场之后,牧民就不能走动了,被限制在自家的长条上,定居下来。随着定居,蒙古包便捷、容易搬动的优势就消失了,房子成了大家的选择。阿爸家也有一处房子,房子周围几平方公里的地方都因牛羊的反复踩踏变得秃秃的。在冬去春来,草还没返青的季节,几乎就是露天的沙土。除了人定居,牛羊也定居了,房子离棚圈大约七百到八百米,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宽阔的退化带。在牧民定居政策刚刚推行的时候,就有学者指出,定居会造成“斑秃状”退化,现在阿爸家的周围就是非常典型的“斑秃状”退化。我刚到阿爸家的时候不了解这个情况,曾经问过阿爸:“您盖房子为什么不选一个草好的地方?”阿爸说:“我们这是老地方,以前过冬的地方。以前这草可好了!”草原上冬天是最难过的季节,气候严寒,羊羔、牛犊容易死亡,没有青草生长,所以3以前过冬的草场是最好的草场。但是现在已经定居十年了,这里已经看不出这种景象。“现在不行了,春天沙漠风一刮,羊粪蛋全刮跑了,草就不行了。”阿爸称沙尘暴为“沙漠风”。关于“沙漠风”,阿爸叨唠过许多话,“我们年轻的时候,哪见过沙漠风呀?”“一刮沙漠风草就变了,羊草不长,长灰菜,猪吃的那种草,到秋天一干什么都没有了。”“自己家的草场保护好没有用,有一家的草场坏了,沙漠风一刮就都坏了!”这些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在我刚听到这些话时还是挺迷惑的,但是经历一次沙尘暴就知道了。那天的沙尘暴结束后,我到门外做了点观察,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阿爸家门前秃秃的地面上有一层毛茸茸的草。额吉说,那是风把表土刮走了,草根露出来了。这是沙尘暴的隐形打击,阿爸家门前退化的土地下面还有草根,但是有了这场大风刮走表土,草根露出来,对草返青后的生长恢复很不利。我在沙尘暴后的第二天清晨,试图靠双脚去寻找阿爸的那一群马。我向东走了几公里,发现东边的草地上落着一层沙土。我把它拍下来,回家拿给阿爸看,阿爸看了说:“这就完了!要长灰菜了!”灰菜又叫猪毛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草原上牧草生长期短,春天不是牧草生长季,这一点需要务必注意,在春天大风来临的时候,青草还没有开始生长,不能覆盖定居后反复踩踏而露出土的地面。因此草原特别要靠多年生草本植物才能在漫长的秋天、冬天、春天持续提供草料和巩固表土,但是沙尘暴会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旺盛,多年生牧草退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过去,我们看到过一些说法,如牧民定居造成的斑秃状退化不太要紧,离家远的草场可以得到保护,矿山对土地的影响范围比放牧小等等。但问题不是这样的,沙尘暴会影响整个系统,造成全面退化,这就是阿爸说的:“自己家的草场保护好没有用,有一家的草场坏了,沙漠风一刮就都坏了!”阿爸家所在的村子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划定草场,到2000年前后陆续定居,他定居的地方是过去草最好的冬牧场,现在那里退化了,而那里的退化会因为沙尘暴而影响更大的地区。几天前,北方再次刮起大风,风依然是贴着地走,北京土不大,但是草原上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在春天呼啸的大风里,总能想到阿爸忧愁的目光。舒泥,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人与草原”项目志愿者,长期关注草原的自由撰稿人图片为草原沙尘暴中的牧民,由舒泥提供。更多内容请看原文链接:chinadialogue/article/show/single/ch/4318-Grit-on-the-grasslandsEnglish Version:chinadialogue/article/show/single/en/4318-Grit-on-the-grasslands 4内蒙古:在黄沙统治之下W查德弗特勒尔 2008年4月7日在一块风景令人陶醉的古老土地上,一片辽阔的中国草原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正在化为尘埃。中国的发展和资源管理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W查德弗特勒尔 报道。亚洲的一块沙漠每年都在向北京移动,与之越来越近,风沙遮蔽了天空,在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都产生了环境难民和社会动荡。“沙漠化不是一项自然功能”,刘登立说,他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新闻记者、研究人员,他还是环境保护媒介教育中国项目(EEMP)的主任,这是一家位于北京的环保组织,已经成立10年了。“按照科学方法讲,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是,草原正在丧失水分自然渗透和保持能力,导致了呼吸作用和蒸发作用速度的改变。这影响了相对湿度,并且可能对其它地区的降水造成影响。”“从社会和政治上来说,你们正在讨论的是早些时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所作出的政策决定。而现在,这些错误正在使他们切实地遭受痛苦,”刘登立补充道,自1979年以来,他一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他们必须应对那些年里所作出的决定。在内蒙古,这些决定已经造成了一些可怕的后果。在这一地区大片土地,植物已无法生长。”当北京正在为2008年8月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做准备的时候,沙尘暴和内蒙古草原的环境恶化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环境科学家和农学家所优先考虑的问题。7月的第一周,中国将在呼和浩特举办国际草地与草原大会,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首府,是一座拥有230万人口的高原城市。2008年大会的筹备委员会主席、草原科学家洪绂曾说,将使来自全世界3000名牧场专家集中关注内蒙古的环境、人口和工业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正在把内蒙古的草原变成沙漠。由于中国在推进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土地、水、社会和人群面临着污染、垃圾和资源减少,而这些是地球上从未出现过的。简而言之,扬沙天气明显是由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的不理智的发展与环境的冲突所导致的。中国是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他一直是空气和水的质量最差的地区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中国每年由于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大约为75万,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中国也付出了经济代价。今年早些时候,世界银行保守地估计,每年中国环境退化的代价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5% 到8%。世界银行认为,每年水缺乏所导致的沙漠化的代价大概为31亿美元。虽然很多金融理论家预测,本世纪中国也许将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环境经济学家认为,为了维持如此高速度的发展,中国正在透支其自然资源能力,相反,中国将经历一场令人恐惧的生态崩溃。扬沙已经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环境拥护者的注意。陈继群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画家,专攻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画。1967年陈继群20岁的时候,他去了东乌珠穆沁旗,那里位于内蒙古东部,距中国首都以北6万英里。当时,内蒙古的风景有着惊人的美丽,未经开发。虽然总是刮风,土地干燥,但是大片长草一直铺向地平线,像天空下翻滚的巨浪。夏季短暂且炎热。冬季严酷,其标志是大风雪和刺骨的寒冷。数以千计的蒙古人一个强壮、坚韧的民族沿着游牧道路,自由放牧,从一个牧场到下一个牧场。陈继群在这里居住了13年,一边作画,一边从事着不同的工作。这些绘画记录了陈继群学生时代的草原:辽阔的土地,骏马疾驰在羊群之间,河水泛起涟漪,岸边的青草有一英尺高,牛羊在吃草。现在,这些记载着个人经历和记忆的绘画仅能存在于艺术幻想中了。内蒙古和中国其他北方省份的草原正在消失,变成小型沙漠,慢慢扩大、彼此相连,形成沙海。在内蒙古的某些地区,70%的草原已经变成了沙漠。据保守估计,每年内蒙古都有1500到2000平方英里(大概3900到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沙化。草原沙化的速度快得令人吃惊。作为中国的第三大省,内蒙古从东到西延伸1500英里(2400公里),在某些地方由南至北超过600英里(965公里)。据中国政府机构的估计,就在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的四分之三还是草原。内蒙古稀薄的土壤、每年15英寸(381毫米)的降雨量、以及游牧者养育着地球上最生机勃勃的野生牧场之一,这块草原生态系统的面积接近法国的两倍。但是这一切都不再存在。据联合国估计,自从1980年以来,在中国北部,沙漠已经吞噬了200万英亩(81万公顷)农田、将近600万英亩(243万公顷)牧场、和1600万英亩(650万公顷)森林。几乎四分之一中国已经是沙漠了。中国北方持续的沙漠化已经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一个拥有13亿人口5的国家推向了全球淡水危机的前沿。毫无疑问地,陈继群所描绘的内蒙古景色奔驰的骏马和流动的牧群大部分已经消失了,这是采用那些试图控制沙漠扩展的无效的、充满争议的政策的结果。中国政府的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强制游牧者和他们食草牲畜停止游牧。然而,沙漠和沙尘暴仍在增加。陈继群的目标是帮助他认识的牧民找到解决沙漠扩张的方法。他相信,牧民有办法,这些方法是建立在数百年来所积累的土地和当地环境的知识的基础上的,而不是过去40年北京所颁布的技术理论,其中很多失败了。在土地已经焦干的地区,降水模式的改变导致了淡水严重短缺,这在沙漠化的扩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观点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根本的社会经济动力上达成一致并解决问题方面,中国的科学界、以及政府和人民之间却形成了分歧。人们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来固定沙丘,包括飞机播种并种植了一道树木的绿色长城,它占地7400万英亩(3000万公顷),长达2800英里(4500公里),从东北穿过内蒙古一直到远东地区的新疆。中国官员采取的相应政策也是五花八门,有时候甚至互相矛盾。1994年,中国加入了新成立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UNCCD)。两年之后,它发表了一系列管理计划,号召中国种植9500万英亩(3900万公顷)的草、灌木和树木,以在2050年前实现在19000万英亩(7700万公顷)土地上改善沙漠环境。几乎没人相信这种方法能够保土固沙,陈继群对此尤其表示怀疑。“科学家们用篱笆隔开草原来进行他们的试验,但那是不自然的,所以在现实世界里不会起作用。”虽然他承认中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回忆起过去政策时他很痛苦。“他们到处种植白杨!草原没有树,那么他们怎么能认为白杨就是合适的呢?而且,在一个地区起作用的经验常常被作为模范经验,到处推广,不管降雨量、土壤和气候是否相同!”其他政策影响了人类的行为,其中一些引起了强烈的争论。争议最大的是“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2001年在内蒙古启动,要求64万蒙古族、哈萨克族和藏族牧民从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的草原迁移到城镇中来。政府表示,这项强制运动的目的是减少过度放牧给草原造成的压力。但是蒙古人认为这项政策具有歧视性,其目的是保证中国汉族的企业和移民更方便地利用水、矿产和土地。这个迁移项目已经导致了频繁的抗议活动,有时甚至是暴力的。然而,目前几乎所有评估都显示,技术项目和政策项目都不能阻止沙漠,甚至中国政府的评估也是如此。每次回到内蒙古,陈继群都看到更多曾经长有草的土地暴露出来。沙地在扩张,小型湖泊和河流干涸了。1998年,陈继群感到他必须有所行动了。“我不断地看到草原上有新的事情发生,但是这些从不曾从蒙古牧民的观点出发过。实际上,人们总是把牧民们当作造成沙漠化的凶手,而非受害者,”他说。陈继群开始利用他的艺术热情,不仅是他积攒的感情、智慧和愤怒,还有专业视角和交流技巧。换句话说,他拥有一名活动家的素质。陈继群能够流利的使用中文和蒙古文。他文笔流畅,绘画娴熟。面对内蒙古人民的痛苦和环境的退化,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开创一个蒙古文和中文的双语网站曾经草原,来发表蒙古牧民的意见。“曾经草原”是一家形式自由的网站,发表图片和简短文字报道,介绍所发生的事情,其中充满了牧民的轶事,很多出自陈继群之手。这个网站引起了“自然之友”的注意,这是一家教育和宣传组织,1994年成立于北京,是中国第一个合法的、专门研究环境问题的非政府组织(NGO)。梁从诫是中华文化书院的教授、自然之友的共同创始人和会长,他本人对陈继群用文字和图片来描述内蒙古环境退化的工作很感兴趣。陈继群的报道和图片使他很快成为了内蒙古沙漠化问题的一流专家之一。到2002年的时候,陈继群本人已经在组织由中国的学生、积极分子和感兴趣的市民组成的草原旅行团了。他还研究了涉及财产权、草原和沙漠化的法律。利用来自旅行团的收益和他自己的钱,陈继群开始翻译这些法律并发表在“曾经草原”上。“当人民连法律都不能读懂的时候,中国怎么能成为一个法治国家呢?”陈继群说。最后,他在网站上加入了英文翻译,以提高国际上对内蒙古形势的关注。他频繁地在内蒙古旅行,其间向牧民散发了法律文本。()“沙漠化是复杂的,我们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陈继群说。“但是,人们还没有听过蒙6古牧民方面的意见。我希望人们从牧民的观点来了解蒙古草原的历史,因为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草原就没有未来。” W查德弗特勒尔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发展社会学专业的在读博士。最近,他完成了历时两年的关于采取跨国环境合作来阻止沙漠化并保护东北亚湿地的实地研究。本文摘自“蓝色圆圈”发表的黄沙统治之下内蒙古一文。“蓝色圆圈”是太平洋研究所的一个项目,致力于研究地球上逐渐减少的淡水、清洁水的供应。本文获许在此转载。更多内容请看原文链接:chinadialogue/article/show/single/ch/1876 English Version:chinadialogue/article/show/single/en/1876 7简述:沙漠化和森林砍伐玛莉安贝德 2006年7月7日沙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影响着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土地和超过一百个国家的十余亿居民的生活。由于认识到了沙漠化的巨大危险,联合国宣布将2006年作为“国际沙漠和沙漠化年”。联合国指出,由于脆弱的干旱地区失去了生产能力,沙漠化中潜藏着毁灭性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包括贫穷、饥荒和政治动荡。认识到上述沙漠化与经济社会事务的关联,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召开之后,订立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公约中将沙漠化定义为“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是第一个针对农村地区的贫困和环境退化问题的国际公约。根据联合国的说法,这个公约创造了很多项第一:第一个“承认一般民众中的能源利用者是决策的中心 支持者和实行者”;第一个将当地妇女和男子一样都吸收到发展进程中;第一个强调需要整体性的解决方案;第一个呼吁建立一个全球机制来通过伙伴关系进行资源 动员。(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上,该公约被作为在干旱农村地区消除贫困的一个关键措施。) 在宣布“国际沙漠和沙漠化年”的同时,联合国大会强调,为了在2015年之前实现联合国的八项“千年发展目标”,必须加强对沙漠化及其影响的关注。其中的一项目标就是保障环境稳定。这个目标牵涉到众多的问题,包括在国家政策和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原则;挽回环 境资源的损失;将长期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数量减少50;到2020年,使至少亿贫民窟居住者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中国处于与沙漠化斗争的最前线。中国的草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草原的土壤受到过度放牧、干旱、开矿和其他各种形式开发活动的侵蚀。造成沙漠化情况不断恶化的另一个因素是森林砍伐原本森林茂密的地区变成了不毛之地,其原因分为有意的(如由采伐、农业和大坝建设造成的)和无意的(如由山火灾害造成的)。树木的根系对于固定土壤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它们的作用,将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壤流失和洪水等后果。在中国,大家已经认识到沙漠化问题的重大。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沙漠展望中指出,“长江源头的植被破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洪水问题”。“现在需要花大力气来处理黄土高原巨大的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在陡峭的山坡上所进行的密集的农业活动”。黄土高原位于中国西部的沙漠和华北平原之间。由于水源涵养遭到破坏,当前至关重要的事情一个是控制地下水位,一个是直面广大平原的盐碱问题。 中国已经有2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漠化所吞噬,几乎占到了国土的三分之一。 根据新华社2006年5月的报道,由于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即“世界屋脊”)的冰川正在以每年的速度缩退。中国科学院的董光荣教授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后退,高原正在变成沙漠,这将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干旱和沙尘暴。董教授在其研究中使用了中国681个气象站四十多年的数据。中国国家气象局的韩永祥(音)向新华社记者表示,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9摄氏度,导致了冰川融化的加快。从2006年2月开始,北京沙尘暴的严重程度不断刷新年以来的纪录。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戈壁沙漠每年扩大大约950平方公里,越来越逼近首都。中国 已经制定了一个与沙漠化斗争的十年计划,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绿化地带来保护北京。政府计划建立起一个总长达到2,800英里的防护林网,总共有数十亿棵树木,以制止沙漠的侵袭。这些林带被形象地称为“绿色长城”,因为它与数百年前修筑的抵御入侵者的长城非常相象。中国政府指出,中国已经有2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漠化所吞噬,几乎占到了国土的三分之一。但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2006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妇女与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上的报告中说,中国的沙漠面积正在以每年7,585平方公里的速在第五篇一系列有关全球变暖热门话题的背景介绍文章中, 玛莉安贝德 写到,中国面临着一场复苏退化和不毛之地的战役。8度缩小,相比之下,上个世纪末则是以每年10,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另一些人则并不这么乐观。设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认为,一个覆盖了整个华北的尘暴区正在形成,这“是世界上肥沃土地变沙漠的一个最大的例证尽管到处都是试点项目,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从总体上来控制情况。沙漠正在不断扩大。”布朗还指出,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来自中国的沙尘已经被带到了美国和加拿大。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太平洋环境组织(该组织致力于环太平洋地区的生活环境保护,主要通过提高一般民众参与性、加强交流和改革国际政策)对于宏观的情况也十分担忧。该组织指出,“中国农民由于土地干涸而颗粒无收的状况,将迫使该国转变成一个世界性的食品进口国,这将会给美国和加拿大等谷物生产国造成进一步的压力。”祝列克表示,中国在沙漠化治理上所要做的工作“仍然艰巨”,尽管每年的投入已经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5亿美元),但要在2050年之前将全国 “能够治理”的沙化地区(共53万平方公里)全部恢复原状,是十分困难的。他还说,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2385亿元(相当于298亿美元)。祝列克说,政府在沙漠化治理上遇到了资金短缺的困难,这使四亿人口的生活受到了影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540亿元(相当于67.5亿美元)。他 强调,在环境脆弱地区,过度放牧(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幅度增加)、过度采伐、薪柴燃料的收集以及其他的人为活动仍然在不断发生,另外,全球变暖也 使得沙漠化的趋势进一步向前推进。祝列克说,这一仗必须要打,办法就是完善法律制度、对破坏环境者予以严惩及加强国际合作。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总工程师杨维西在2006年4月接受洛杉矶时报的采访时指出,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未来仍将是沙尘暴的源头,我们不能期望问题能在一夜之间消失,这不现实。在四月份的一周之内,大风给北京刮来了30万吨的沙尘,把屋顶变成了黄色,居民们不得不戴上了医用口罩。同时,华南地区发生了洪水和泥石流(由暴雨引起,有时会因森林砍伐而加重),造成了多名人员死亡,并迫使许多人逃离家园。中国的气象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0年中,该国的气温已经在不断上升。世界观察研究所预测,“专家认为到2015年,北旱南涝的天气模式将会崩溃,原本多雨的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量将会减少,而中国北部的降水量将会增加”。但是该机构又谨慎并担心地补充说:“不过,这种预测也可能改变,因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了。”玛莉安是一位驻伦敦的记者图片来自:天下溪更多内容请看原文链接:chinadialogue/article/show/single/ch/173English Version:chinadialogue/article/show/single/en/17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