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道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送 审 本) 项目名称:花城新区干橄路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攀枝花市花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2014年4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制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 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2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花城新区干橄路项目 建设单位 攀枝花市花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 唐成斌 联系人 张燕军 通讯地址 攀枝花宾馆南楼5楼 联系电话 13982332527 传真 邮政编码 617000 建设地点 花城新区巴斯菁 立项审批部门 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 批准文号 攀发改2013472号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及代码 市政道路工程建筑 E4813 占地面积(平方米) 36993 绿化面积(平方米) 4237 总投资 (万元) 8956.4 其中:环保 投资(万元) 34.7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3.9% 评价经费(万元) 建设工期 2014.72015.6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 根据攀枝花市城市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年9月),花城新区是以行政办公区集中、高端服务业集聚、生态优美宜居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北起金沙江,南至总发下线口,西起攀枝花大道,与旧城相接,东至内环路、成昆高速与机场路。共分为流沙坡、炳草岗、渡仁、沙沟、总发五大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 59.2km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33.92km2,规划总人口42万人。 本项目为花城新区配套基础设施,位于花城新区渡仁片区(花城新区巴斯菁),作为连接花城大道(拟建)与阳光大道(拟建)和攀枝花大道南段的主要次干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 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本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所在区域已完成了规划环评,按照当地环保局的要求,本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3 为此,攀枝花市花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北京华路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环评单位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在完成工程初步分析和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环评技术导则”等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完成攀枝花市花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花城新区干橄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现上报审批。 二、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订版),本项目符合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二项“城市基础设施”第4条“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条目要求。因此,本项目属于鼓励类项目。 2013年10月31日,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了关于同意花城新区干橄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攀发改2013472号,见附件1):同意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前期工作。 综上,本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 三、外环境关系及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1、外环境关系 本项目共包括两条道路,分别为干橄路和干箐路(连接线,见附图3)。 干橄路、干箐路沿线均不跨越河流,仁和沟在干橄路 K0+000 西面 610m(最近距离)处流过。根据攀枝花市城市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图(见附图 5)可知,干箐路沿线两侧主要规划为“其他非建设用地”,本次主要对干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环境空气和声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进行阐述,具体见表1-1。 4 表1-1 干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环境空气及声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表 道路 桩号 对应地块 编号 规划用地 性质 方位及距离道路红线距离(m) 规模 K0+000K0+098 渡仁IVB02-R2 二类居住用地 右侧,0200 规划居住人口1572人 K0+228K0+470 渡仁IVC01-R2 二类居住用地 右侧,0189 规划居住人口3129人 K0+470K0+683 渡仁IVC02-A33 中小学用地 右侧,0133 规划36班 (小学24班,初中12班) 干橄路 K0+707K1+160 渡仁IVD01-R2 二类居住用地 右侧,0130 规划居住人口2822人 2、规划及选址合理性分析 根据攀枝花市城市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年9月),花城新区共分为流沙坡、炳草岗、渡仁、沙沟、总发五大片区,本项目位于花城新区渡仁片区,为规划的城市道路用地(见附图5)。 2013年12月13日,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出具了关于印发攀枝花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函(见附件8)。 本项目干箐路全线及干橄路部分路段均位于巴斯箐沟弃土场内。2012 年10月30日,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出具关于花城新区巴斯箐沟弃土场工程用地的预审意见(见附件3)。 2012年11月15日,攀枝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了关于花城新区干橄路项目拟选址的复函(攀住规建函2013469号,见附件5):同意该项目在花城新区巴斯菁拟选址。 项目所在区域无自然保护区、文物景观、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项目区附近无重大环境制约要素,项目建成后不影响当地区域总体发展规划。 综上,从项目所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分析,评价认为项目规划选线从环保角度是可行。 5 四、建设项目概况 1、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1)路线走向 见附图 3,干橄路起于花城大道张家屋基处(K2+582),沿巴斯菁沟从西向东到达道路终点阳光大道商务办公区段K1+843.446处。 见附图 3、附图 5,干箐路(连接线)原规划的起点为干鑫路 K0+815 处 ,终点为干橄路 K0+241.523 处。由于阳光大道商务办公区段与干橄路接线处标高进行了调整(整体升高9m),造成干鑫路与干橄路标高进行了相应调整,干箐路如按原规划线位已无法实施,故将规划的干箐路线位进行了展线调整,具体如下: 干箐路起点由干鑫路 K0+815 处改为 K0+690处,沿东北向西南方向,穿过巴斯菁沟弃土场,止于干橄路K0+241.523处(止点不变)。 (2)主要控制点 干橄路起点花城大道张家屋基处,终点阳光大道商务办公区段K1+843.446处。 干箐路起点干鑫路K0+690处,终点干橄路K0+241.523处。干箐路穿过巴斯菁弃土场,在考虑路线方案时,应尽量减少本工程道路建设对该弃土场的影响。 2、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两条道路,分别为干橄路、干箐路(连接线)。各条道路主要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附属工程、环保工程及拆迁安置工程等,详见表1-13。 3、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主要工程数量见表1-2: 6 表1-2 本项目主要工程数量表 工程数量 序号 工程项目 单位 干橄路 干箐路 备注 一 路基土石方工程 1 路基挖方 m3 394000 5800 2 路基填方 m3 310600 284000 3 路基弃方(废方) m3 83400 0 2118m3作为后期绿化覆土,其余81282m3运至龙塘沟弃土场 4 路基借方 m3 0 278200 借至“阳光大道” 二 路面工程 1 机动车道 1.1 4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m2 22340 5200 1.2 8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m2 22340 5200 1.3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m2 25680 5930 1.4 20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基层 m2 25680 5930 1.5 25cm厚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m2 26790 6170 1.6 15cm厚级配碎石 垫层 m2 27630 6350 2 人行道 2.1 人行道面层 m2 5800 1260 2.2 花岗石路缘石 m 2320 505 三 桥涵工程 1 1-2.0m1.5m拱涵 m 38 - 2 1-3.0m1.5m拱涵 m - 80 四 交通及安全设施 1 标线 m2 1066.66 248.4 2 标志 套 20 6 3 公共汽车停靠站 处 5 - 五 道路照明工程 1 太阳能路灯 组 93 20 六 道路绿化 1 行道树 株 388 86 2 人行道绿化带 m2 3480 757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3: 7 表1-3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表 路线长度 单位 干橄路 干箐路(连接线)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 城市次干路 线路长度 Km 1.160 0.25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30 30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 BZZ-100 标准路基宽度 m 24 24 平曲线最小半径 m/个 98.55/1 49.028/1 平曲线 平曲线占线路总长度 % 54.402 83.789 直线最大长度 m 215.968 36.499 最大纵坡 %/处 7.700/1 2.899/1 最短坡长 m 95 252.31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个 1500/1 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个 1500/1 竖曲线 竖曲线占线路总长 % 29.112 抗震设防 度 VII 汽车荷载等级 城A 城A 路面类型 沥青砼路面 桥涵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50 4、占地与拆迁 (1)占地 项目占地面积合计3.7hm2,分永久性占地和临时性占地。项目永久占地面积为3.12m2,临时性占地0.58hm2。 永久性占地包括道路工程各级建筑物(路基、涵洞、路线交叉设施等)占地范围。 由于项目路线较短,周边路网完善,不设施工便道。项目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均外购成品,施工现场仅设水稳层拌和站。项目临时性占地主要包括水稳层拌和站、材料堆场(用于堆放施工材料)、表土临时堆场、施工营地等占地,具体位置见附图4。 干箐路全线及干橄路部分路段均位于巴斯箐沟弃土场内,弃土场后期规划为城市绿地(项目建设期间为“空闲地”)。根据四川涪圣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项目占地类型及面积分布见表1-4。 8 表1-4 工程占地类型及面积统计表 土地类别及数量(hm2) 项目 果园 林地 空闲地 (巴斯箐沟弃土场内)合计 (hm2) 占地 性质 占地 时间 道路工程 0.48 0.58 2.06 3.12 永久 / 水稳层拌和站 0 0 0.01 0.01 材料堆场 0 0 0.39 0.39 表土临时堆场 0 0 0.15 0.15 施工营地 0 0 0.03 0.03 临时 12个月 总计 0.48 0.58 2.64 3.7 / / (2)拆迁数量 本项目需拆迁房屋2726.7m2(砖混2719.4m2,棚房7.3m2,均为工程占地拆迁设施),共7户,移民安置22人。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线不涉及专项设施改迁建。 5、工程土石方平衡 根据四川涪圣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399800m3,填方总量594600m3,借方量为278200m3,总弃方量83400m3。弃方中2118m3(剥离表土)堆存于项目区表土临时堆场,作为项目后期绿化覆土;其余弃土(废方,不能作为填土使用)81282m3运至龙塘沟弃土场堆存。 本项目路基土石方数量估算情况见表1-5。 表1-5 项目路基土石方数量估算表 填方(m3) 路段名称 挖方 (m3) 总数量 利用方 借方 弃方(m3) 备注 干橄路 K0+000K1+160 394000 310600 310600 0 83400 弃方中2118m3送表土临时堆场,其余81282 m3送龙塘沟弃土场 干箐路 K0+000K1+252 5800 284000 5800 278200 0 借方借至“阳光大道” 合计 399800 594600 316400 278200 83400 - 6、交通量预测 本项目道路于2015年6月建成通车,项目交通量预测年份为2015年、2021年、2029 年。本次选择 2015 年为预测基准年,预测特征年为 2021 年、2029 9 年。预测特征年交通量均根据现有交通量,并结合当地未来规划方案推算。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工程道路交通量预测见表1-6。 表1-6 本工程道路交通量预测表 单位:辆/日 路段名称 2015年 2021年 2029年 干橄路 10098 13962 21199 干箐路 9016 12466 18928 车型分为小、中、大三种,车型分类标准见表1-7。 表1-7 车型分类标准 车 型 汽车总质量 小型车 3.5t以下 中型车 3.5t以上12t 大型车 12t以上 注:小型车一般包括小货、轿车、7座(含7座)以下旅行车等; 中型车一般包括中货、中客(7座40座)、农用三轮、四轮等; 大型车一般包括集装箱车、拖挂车、工程车、大客车(40座以上)、大货车等。大型车和小型车以外的车辆,可按相近归类。 表1-8 项目交通车型比及昼夜比 车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车型比例(%) 92 6.5 1.5 昼夜比 昼间(06:0022:00)占90%,夜间(22:0006:00)占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为日交通量的10% 表1-9 车辆折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车辆折算系数 1 1.5 3 表1-10 交通量及车辆车型分布(高峰小时、日平均) 高峰小时流量(辆/h) 日平均流量(辆/h) 路段名称 特征年 小型 中型 大型 小型 中型 大型 2015 874 62 14 364 26 6 2021 1209 85 20 504 36 8 干橄路 2029 1836 130 30 765 54 12 2015 781 55 13 325 23 5 2021 1079 76 16 450 32 7 干箐路 2029 1639 116 27 325 48 11 10 表1-11 交通量及车辆车型分布(昼、夜间平均) 昼间平均流量(辆/h) 夜间平均流量(辆/h) 路段名称 特征年 小型 中型 大型 小型 中型 大型 2015 492 35 8 109 8 2 2021 680 48 11 151 11 3 干橄路 2029 1032 73 17 229 16 4 2015 439 31 7 98 7 1 2021 607 43 10 135 9 2 干箐路 2029 922 65 15 205 14 3 7、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施工期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12。 表1-12 施工期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可能产生的 主要环境问题 主体 工程 施工场地:占地3.7hm2。 废气、噪声、废水、固废 辅助 工程 水稳层拌和站:占地100m2,设1台拌和机(400t/h),配套有4个上料仓、1个水泥罐仓(50t)、1个成品料仓(仓底设卸料口),用于拌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施工便道:项目路线较短,周边路网完善,不设施工便道。 废气、噪声 公用 工程 给水系统:接市政供水管网; 排水系统:见环保工程; 供电系统:接当地电网。 / 办公生活设施 施工营地:占地300m2,活动板房,设置有办公和施工人员生活用房。 生活垃圾 生活污水 环保 工程 移动式喷水软管:每个开挖面设2条移动式喷水软管,对土石方开挖、填筑及装卸过程喷水抑尘,接当地供水管网; 洒水车:1台,5m3; 车辆冲洗区:见附图 4,30m2,混凝土硬化地面,设 5%坡度,配套设置有洗车废水收集地沟(长20m,断面30cm30cm,砖混结构,水泥抹面)、洗车废水隔油沉淀池(10m3,砖混结构); 临时截水沟:夯实土沟,断面视汇水面积而定,位于挖方路段路堑坡口外侧; 挖方路段临时排水沟:夯实土沟,断面长度视汇水面积定,位于路基边缘,用于引排施工期间挖方路段内雨水; 填方路段临时排水沟:夯实土沟,断面长度视汇水面积定,位于路堤坡脚处,用于引排施工期间填方路段内雨水; 临时雨水沉淀池:夯实土坑,容积、个数视汇水面积而定,入口接临时排水沟;化粪池:5m3,砖混结构; 垃圾桶:3个,50L/个,塑料材质,内衬专用垃圾袋。 废水 固废 废气 仓储 工程 材料堆场:见附图 4,共 2 个,占地 2000m2、1900m2,露天,四周敞开,用于堆存级配碎石等; 表土临时堆场:见附图 4,占地 1500m2,表面使用彩条布遮盖,堆场坡脚四周设土袋临时挡墙(总长约60m,断面为梯形,顶宽0.5m,底宽1m,高1m),上游修筑临时截水沟(长 40m,断面 20cm20cm,夯实土结构),表土用于后期绿化覆土。 固废 粉尘 废水 11 项目营运期组成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13所示。 表1-13 营运期项目组成及主要的环境问题 主要环境影响 项目组成 工程内容及规模 施工期 营运期 路基工程 干橄路、干箐路路基横断面宽度均为 24m:2.5m(人行道)+1.5m(绿化带)+0.25m(路缘带)+23.75m(车行道)+0.5m(双黄线分隔带)+23.75m(车行道)+0.25m(路缘带)+1.5m(绿化带)+2.5m(人行道)=24m; 干橄路路基设计标高为1135.161199.78m,最大纵坡 7.70% ; 干 箐 路 路 基 设 计 标 高 为1141.971149.28m,最大纵坡2.899%。 路面工程 干橄路、干箐路行车道全程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为铺装花岗岩路面。 车行道从上往下依次为:4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8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乳化沥青透层油、乳化沥青稀浆封层+20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基层+25cm厚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15cm厚级配碎石垫层; 人行道从上往下依次为:5cm彩色釉面砖+15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涵洞工程 共两道,具体如下: 干橄路K0+698.03涵洞:长38m,断面2.0m1.5m,砼拱涵; 干箐路K0+068.18涵洞:长80m,断面3.0m2.5m,砼拱涵。 主体工程 交叉工程 共设平面交叉口3处。 占用土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噪声、扬尘、废水、固废,施工对沿线居民生活、生产、交通出行的影响 交通噪声、汽车尾气,道路运营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改善的正影响、 运行安全等 交通工程 交通标志和标线,防护设施,交通服务设施(公交停靠站)等。 附属工程 市政管网 包括给水管网、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电力电缆及燃气管网(输送天然气)。 噪声、施工 扬尘 环境风险 环 保 工 程 排水工程 路基排水: 干橄路 K0+030K0+230 排水沟:长 200m,断面视汇水面积定,浆砌片石结构,位于路段左侧; K0+270K0+390排水沟:长200m,其它同上; K0+510K0+570排水沟:长60m,其它同上; K0+640K0+925排水沟:长285m,其它同上; K0+980K1+120排水沟:长140m,其它同上; 干箐路 K0+015K0+240排水沟:共2条,长225m/条,断面视汇水面积定,浆砌片石结构,分别位于路段左侧和右侧; 路基排水设施均接入周边自然冲沟。 噪声、施工 扬尘 废水、固废 12 路面排水: 干橄路 A雨水主管:总长1160m,DN400、DN500、DN600,均为钢筋砼承插雨水管; B雨水联络管横跨道路,将道路两侧路缘石处雨水口收集的雨水送至雨水主管; C雨水检查井(含沉泥井,每隔两个检查井设一个沉泥井)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间距 2540m。 干箐路 雨水主管:总长252m,DN900,其他同干橄路。 道路景观 工程 人行道上种植474株行道树(小叶榕);人行道绿化带总面积为4237m2。 水土流失,固废、扬尘 / 拆迁安置工程 项目征用土地涉及住户拆迁7户,移民安置22人。 社会影响 / 8、工期安排、投资估算 本项目建设工期为12个月,2014年7月开工,2015年6月建成。 本工程估算投资总金额为8956.4万元。 9、施工期主要设备一览表 项目施工期主要设备情况分别见表1-14所示。 表1-14 施工期主要生产设备设施一览表 序号 设 备 名 称 规 格 型 号 单位 数 量 备注 1 挖掘机 DWZL5ZL50 台 3 2 推土机 TY160C 台 3 3 装载机 ZL50 台 4 4 平地机 160B 台 2 5 乳化沥青洒布车 / 台 2 6 水稳层拌和机 400t/h 台 1 7 上料仓 5m3 个 4 8 成品料仓 6m3 个 1 9 水泥罐仓 50t 个 1 水稳层拌和站设施,水泥罐仓顶部设置有1台袋式除尘器(风量3000m3/h,=99%) 10 摊铺机 SMP90C 台 4 11 压路机 徐工XS302 台 2 12 挖桩机 中联重科ZR250B 台 2 13 汽车 45t 辆 20 14 水准仪 AL1528 台 3 15 划线车 / 台 3 16 洒水车 5m3 台 1 17 临时雨水沉淀池 夯实土坑 个 / 容积视汇水面积定 13 18 洗车废水隔油 沉淀池 10m3,砖混结构 个 1 处理施工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冲洗废水 五、主要原辅材料及动能消耗 本工程施工期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情况见下表。 表1-15 工程施工期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一览表 类别 名称 耗量 来源 主要成分 级配碎石 (垫层、底基层、上基层)21240m3 TiO2、TFe、SiO2、CaO、MgO等 水泥 (底基层、上基层) 1700t 购于仁和区 3CaO.SiO2、2CaO.SiO2等 乳化沥青 (下封层、透层及粘层) 190t 沥青、乳化剂、稳定剂、水等 AC-20C沥青混凝土 (下面层) 2203m3 沥青、矿粉、砂、碎石等 AC-13C沥青混凝土 (上面层) 1102m3 购于五道河 片区 沥青、矿粉、砂、碎石等 商品混凝土 (涵洞工程、防护工程) 300m3 硅酸钙、石膏、砂、石、H2O等 花岗石路缘石 85m3 硅酸钙、石膏、砂、石、H2O等 彩色釉面砖(人行道) 7060m2 SiO2、CaO、MgO等 砂浆 (防护工程、人行道) 2000m3 SiO2、CaO、MgO等 片石(防护工程) 450m3 SiO2、CaO、MgO等 钢筋(涵洞工程) 42t Fe、C等 砼管(雨水、污水工程) 2722m 硅酸钙、石膏、砂、石、H2O等 钢管(给水、燃气工程) 2824m Fe、C等 照明灯具 113组 铁支架、灯泡等 小叶榕(胸径12cm,高约3.5m) 474株 / 薄膜(养护材料) 6000m2 聚乙烯等 彩条布 (表土临时堆场防扬散) 1580m2 购于仁和区 聚乙烯等 原 (辅) 材 料 借方 278200m3 借至“阳光大道项目” SiO2、CaO、MgO等 柴油 200t 附近加油站 C9C18的烃类、S等 能源 电 20000kWh 当地电网 / 水量 自来水 44474.5m3 当地自来水厂 H2O 14 1、沥青混凝土理化性质 经与业主核实,本项目不设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混凝土均外购成品。沥青混凝土配料比见表1-16。 表1-16 沥青混凝土配料比 成分 碎石料 砂料 石油沥青 矿粉 质量比(%) 53.3 38.4 5.8 2.5 石油沥青:色黑而有光泽,具有较高的感温性。石油沥青的软化点55,沸点470,相对密度1.151.25,闪点230,引燃温度485。石油沥青不溶于水、丙酮、乙醚,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蒸馏至 400以上,因而所含挥发成分甚少,但仍可能含有未挥发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沥青混凝土中矿粉主要成分见下表。 表1-17 沥青混凝土中矿粉化学组成表(%) 成分 SiO2 Al2O3 Fe2O3 TiO2 V2O5 H2O 不可 燃S CaO CaSO4 MgO C 其他 含量 (%) 32.55 40.98 12.63 20.56 1.69 3.24 8.3 9.2 0.1 0.2 0.5 0.7 1.09 2.43 18.87 27.51 4.69 10.32 2.67 5.44 0.96 1.85 1.0 5.0 2、乳化沥青理化性质 乳化沥青是将石油沥青经过机械搅拌和化学稳定的方法(乳化),扩散到水中而液化成常温下粘度很低、流动性很好的一种道路建筑材料,主要由石油沥青、乳化剂、稳定剂和水等组分所组成。乳化沥青常温下稳定性较好,不易挥发。项目透层(PC-2)、下封层(PC-3)、粘层(PC-1)均不在现场拌和,均外购成品。 项目透层、下封层、粘层配比见下表。 表1-18 路面透层、下封层、粘层大致配比 成分(质量比%) 沥青 乳化剂 稳定剂 水 透层(PC-2) 60 1.2(季铵盐) 0.2(纤维素醚类) 38.6 下封层(PC-3) 50 1.5(季铵盐) 0.2(纤维素醚类) 48.3 粘层(PC-1) 50 1.3(季铵盐) 0.2(纤维素醚类) 48.5 15 乳化沥青中的乳化剂为阳离子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其化学成分为季铵盐(如十二烷基氯化铵等),其化学结构由亲油基和亲水基组成。 乳化沥青中稳定剂为纤维素醚类,是由纤维素制成的具有醚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可溶解于水、稀酸、稀碱或有机溶剂,并具有热塑性。 16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干箐路全线以及干橄路部分路段均位于巴斯菁沟弃土场内,巴斯菁弃土场项目已开展了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前期工作。 综上,不存在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17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一、自然环境简况 1、地理位置 仁和区位于四川省西南角,地处北纬 26062647,东经 1012410156之间。东临会理县,南接云南省永仁县,西靠云南省华坪县,北连盐边县,全区幅员面积1727.07km2。仁和区属于攀枝花市管辖的县级区,区有23种民族杂散居住,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区政府驻地仁和镇,距离市政府13km,北至成都788km,南距昆明335km。 干橄路起点地理坐标:东经1014315.53,北纬263215.58,终点地理坐标:东经 1014356.97,北纬 263221.65;干箐路起点地理坐标:东经1014329.12,北纬263221.80,终点地理坐标:东经1014325.27,北纬263216.98。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 2、地形、地貌 仁和区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崎岖破碎,山地走向近于南北,与金沙江支流谷地走向平行排列,山谷相间,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属低中山河谷盆地地貌。境内平均海拔高度为 1500m。海拔最高点为务本乡大黑山花协巴峰,海拔 2926m;最低点为南端平地镇师庄金沙江出口处,海拔937m;最大垂直相对高差达1989m。 项目拟建区域为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斜坡、沟谷地形,地形高程介于1115.01195.0m,相对高差约80m。总体地势呈南、东南面高,中部、西、北面相对低,区内冲沟极为发育。 3、地质构造 攀枝花市地处川西高原山地南端,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西北部的接触地带。境内山脉纵横,地形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的山地面积约占92%,河谷盆地约占 7.3%。丘陵占 0.32%,盆地占 0.16%。金沙江流经本地区蜿蜒曲折,水急滩多,两岸坡陡谷深。 本项目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与滇、藏“歹”字型构造复合部 18 位,褶皱、断裂发育,断裂构造以南北向及北东向为主,东西向及北西向构造次之。场地地处攀枝花深大断裂带中部,该断裂带主要以北东向断裂以纳拉箐及倮果断裂为代表。其中纳拉箐断裂带北起二台坡,南经弄弄坪过金沙江沿纳拉箐沟延出市区,全长 74km;走向北东 1540,倾向南东,倾角4080,东盘为正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大理岩等,分别逆冲于三叠系上统之上,该断裂为活动断裂,但活动性微弱,近年沿断裂带曾发生过多次微震,最大震级为 2.7 级;倮果断裂带北起老王崖、南经倮果至棉纱湾,全长25km,总体走向为北东27,倾向北西,倾角6580,老王崖至倮果一带上盘为侏罗系地层,下盘为中生代花岗岩,金沙江以南上盘以闪长岩及混合岩为主,下盘为辉长岩,该断裂活动性较纳拉箐断裂更弱。 4、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 本地区主要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了南亚热带干热季风气候。气候干燥,四季不分明,日照充足,阳光辐射强,湿度小,蒸发量大;又因地形以山地为主,相对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差异和地区差异显著,气温日变化量大;干、雨季明显,空气暖热干燥。主要气象特征如下; 年平均气温:21.9 相对湿度:48% 无霜期300天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596.2mm 年平均蒸发量:2736mm 年平均日照数:2798.6h 年平均风速:1.31.6m/s 主导风向:SE 静风频率:3359% 本地区河谷地带易形成辐射逆温,近地层逆温显著。年逆温天数215天,逆温层平均高度为318m。冬季逆温天数最多,春秋两季逆温较弱,夏季逆温最弱。 19 5、水文 攀枝花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00余条,主要以金沙江、雅砻江和米易的安宁河、盐边的三源河、仁和的仁和沟,这两江三河构成了攀枝花市水系主干。 仁和区的河流属于金沙江流域,分为仁和沟、金沙江两个水系,还有巴关河、摩梭河、迤资河等。 仁和沟水系: 仁和沟是金沙江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乡海拔2378m的方山南麓。自南向北经平地、大田,于岔河处纳入第一大支流大竹河,再经总发、仁和,于仁和桥处纳入小河,过前进,于渡口桥处汇入金沙江。仁和沟全长65.08km,流域面积697km2,多年平均流量为8.32m3/s。 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自云南华坪县流入攀枝花市,横穿市区,在三堆子附近与雅砻江汇合后,从平地师庄出境,流经攀枝花市江段长约 130.5km,占金沙江总长的4%。落差高达78m,江面宽约200m。金沙江径流量随旱季和雨季的变化而变化。枯水期平均流量约 500m3/s 左右,平水期平均流量多在 6001500m3/s,丰水期平均流量多在 20005000m3/s。河宽 100300m,平均比降6,平均含沙量0.77kg/m3,流速16m/s。 6、生物多样性与植被 仁和区境内有各种植物130科、372属、546种。中药材665种,粮食品种167个,蔬菜品种263个,水果品种322个。仁和的优质石榴、晚熟芒果、酿酒葡萄、木瓜、板栗、香蕉、甜瓜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帜。 项目所在地开发时间较早,受人类活动影响,在该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内,无重大文物古迹,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和濒危动物。 二、社会经济状况 攀枝花市工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电信、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增势强劲;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 20 行业平稳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3.39m2。 201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46258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 5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2599 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31.5%;第二产业增加值 721189 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57.9%。第三产业增加值 102470 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 50.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4842万元,在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51.93个亿。 仁和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植支柱产业,推进“一区五园”(一区指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五园指橄榄坪、迤资、布德、灰老沟、巴斯箐工业园)建设。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被省发改委规划为四川攀枝花南山经济开发区,被省经委命名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建立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官和首席服务员制度,加大扶持和协调力度,推进白云铸造、嘉利达防盗门、富邦钒钛制动毂等企业投产增效,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户。原煤产量达到283.4万t,洗精煤190.6万t,机焦产量达到84.6万t,全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3亿元,比2011年增长37.4%;工业增加值44.1亿元,比2011年增长27.5%。 三、基础设施 2012年,全区有文化馆、站1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7个。组织全区81个村的文体辅导员111人定期对乡镇、村、社区进行声乐、器乐、舞蹈辅导,开展文体活动292次。全年全区撤并学校15所,有区直属幼儿园1所,私立学校(幼儿园)25 所。小学入学率达到 100%,辍学率为 0.16%,毕业率达99.69%,15周岁人口小学完成率100%;初中入学率为98.2%,辍学率为0.54%,毕业人数 2409 人,毕业率达 98.2%;17 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7.2%。全区共有 2357 名初中生毕业,升入高中 2134 人,升学率为 89%,其中升入中等职业学校1057人,占毕业人数54%。 2012 年内,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类学科培训 4091 人次,教育部西部农村远程教育培训1049人次,省民族地区骨干教师培训12人次、民族教师培训 21 136 人次,市“4321”工程校长和教师培训 381 人次;完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5185人次。 2012 年,全区有区级医院 1 所,区直属医疗机构 6 个,乡镇卫生院 14所,设有病床422张;有村卫生站90个,个体诊所57户,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全年共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88户次,从业人员培训1978人,新办食品卫生许可证956个,检查医疗机构289户次,取缔非法摊点5户,收缴药品、器械10种;共受理投诉举报19次;处理行政违法案件44件,罚款42户共10350元;普查妇女病人数为35756人,查出妇女病5738人,患病率16.05%。仁和区科技、文教、卫生事业蒸蒸日上,2002年获国家科技部“科技步达标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 9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全区青壮年劳动力文盲扫除率达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5;三级卫生网络得到巩固,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残疾人事业和三项康复任务均取得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城镇建设繁荣,各民族间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22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一、环境空气质量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的要求,结合项目特征以及周边实际情况,本次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引用攀枝花市环境监测站于2012年9月6日9月12日对“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