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征文.docx
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征文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无法忘记,那就是 “经济特区 ”。 没有经济特区这个 “钻头 ”,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历史空间中的掘进,就不会达到今天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试验田,作为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在新时期继续演绎着有声有色的活剧。 敢闯敢试、杀出血路:解放思想的 “探索者 ” 1977 年,刚刚结束了 “十年浩劫 ”的中国百业待兴。 1977年 11 月,复出后的邓小平第一次外出视察,首站选择了广东。在广东,邓小平的眼光盯住了深圳这个沿海小渔村,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当年,当地农民一天的收入不过 1 元钱,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为 60 多港元。怎么尽快让群众富裕?怎么尽快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1978 年 12 月 18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中国推向了改革开放时代。 1978 年 4 月,广东、福建省委向中央要求在改革开放中 “先行一步 ”,利用邻近港澳等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吸引外资、扩大出口。邓小平听说后,高兴地说: “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边区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就是特区! ” 1979 年 7 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 “经济特区 ”; 1980年 8 月 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美国纽约时报惊叹, “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 特区 “摸着石头过河 ”,但 “探索者 ”也受到争议。 1984 年,邓小平决定到特区去看一看。看到深圳由过去 “水草寮棚 ”的渔民村变成 “家家万元户、户户小洋楼 ”,看到企业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看到 “三天一层楼 ”的 “深圳速度 ”,邓小平欣然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珠海经济特区好 ”。在厦门,他又要求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 当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开辟 “长三角 ”、 “珠三角 ”,福建 “厦漳泉 ”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 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1988年 5 月,在 “中关村 ”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0 年 4 月,更是作出了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1992 年,邓小平再次来到特区。 “特区姓 社 不姓 资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经济特区,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经济特区这一 “最大的解放思想、最大的改革开放 ”,正是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改革开放的 “试验田 ” 连接着深圳与香港、全长不足 50 米的 “罗湖桥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眼里,是一座 “通往世界的桥梁 ”。 当年,封闭多年的内地人走过 “罗湖桥 ”,不仅看到了牛仔裤、蛤蟆镜、收录机,更看到了浪急潮涌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而跨过罗湖桥的香港人,看到的是内地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气魄,看到的是内地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变化。深圳发行了新中国最早的一张股票“深宝安 ”,敲响了中国土地拍卖的 “第一槌 ”;厦门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合资银行;珠海的技术入股、跨境工业区;汕头改干部委任制为聘任制 28 年间,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 27.3%; 2019 年,珠海的工业总产值是 1980 年的 1370 5 倍; 2019年,海南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是 20 年前 的 36倍;上海浦东新区 2019 年 GDP 达 2750亿,是 1990 年全上海的 3倍!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20 周年之际,江泽民专程来到深圳。在莲花山高高耸立的邓小平塑像前,他希望中国的特区 “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 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上海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前景的航空枢纽,周边城市主动 “接轨大上海 ”、 “融入大上海 ”;深圳在 “一国两制 ”的框架下,与毗邻的香港共建“深港创新圈 ”;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也风生水起,欣欣向荣,共同显示出特区的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 自主创新、和谐共进:科学发展的 “排头兵 ” 经济特区还要不要 “特 ”下去?经济特区还能不能 “特 ”下去?人们在关注中国的经济特区,中国的经济特区也在思索着自己的新内涵、新定位和新走向。 2019年 4 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深圳,要求深圳 “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同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特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仍具示范效应。 中国的经济特区在不断寻求突破。深圳率先为特区注入了 “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 ”的新内涵,在中国 “三来一补 ”发源地的深圳宝安区,淘汰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用腾出的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曾经定位能源及基础工业项目的珠海淇澳岛,今天却是 “珠三角 ”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海南正酝酿面向亚洲、面向台湾建设自由贸易区;厦门积极拓展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 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完成,中国特区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中国的经济特区已经把 “创新、和谐 ”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