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输变电工程环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1基本情况 表1项目名称 武隆长途河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 国网重庆武隆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唐斌 联系人 陈忠联系电话 13896697875 邮政编码 408500通讯地址 重庆市武隆县巷口镇建设中路5号附12建设地点 重庆市武隆县巷口镇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电力总投资 4643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 48万元环保投资比例 1.03% 评价经费 /用水量(万吨/年) 分类 年用水量 年新鲜用水量 年重复用水量生产用水 / / /生活用水 / / /合计 / / /目的和任务,为了满足武隆巷口镇长途河及其附近区域用电需求,国网重庆武隆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拟在武隆县巷口镇中堆坝村建设武隆长途河110kV输变电工程,本工程包括新建110kV长途河变电站一座,新建一回110kV武隆变至长途河变的线路;另外,拟将110kV城黎线接入拟建长途河110kV变电站,分别形成长途河至黎明110kV线路,以及城关至长途河110kV线路。2总论 表2(一)项目由来为了满足武隆县长途河片区用电需求,国网重庆武隆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拟建设武隆长途河110kV输变电工程,该工程包括:新建110kV长途河(户外)变电站一座,新建110kV线路1回,将110kV城黎线接入拟建变电站。变电站:本项目新建长途河110kV变电站一座,户外GIS布置,主变容量远期为350MVA,本期250MVA,评价按变电站远期主变规模评价;变电站电压比为110/35/10kV。110kV出线:远期4回,本期3回(其中1回至220kV武隆变电站,1回至110kV城关变电站,1回至110kV黎明变电站)。输电线:新建一回110kV武隆变至拟建长途河变的线路,全线采用单回、双回架空及电缆混合架设,其中单回架设段路径长约9.2km,双回架设段路径长约0.9km;将110kV城黎线接入拟建长途河110kV变电站,分别形成长途河至黎明110kV线路(以下简称长黎线),以及城关至长途河110kV线路(以下简称城长线),两开断点间线路作废。拟建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该工程的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国网重庆武隆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重庆宏伟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对本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单位在现场踏勘、收集资料基础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通知书渝(辐)环评通201413号的要求,编制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2011年3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年4月1日;(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29日;3总论 续表2(7)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第18号令,1997年3月25日;(8)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国务院239号令,1999年3月18日;(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部第2号令,2008年10月1日;(10)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2010年7月修订;(11)重庆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年4月2日起施行;(12)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70号);(13)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01年修订版);(14)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3号,1999年1月1日起实施;(15)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1999年1月1日起实施;(1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程及电力行业设计规范(1)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2)HJ2.4-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3)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4)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5)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6)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7)HJ/T10.3-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与标准;(8)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9)SL20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10)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11)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测量方法;(12)HJ/T10.2-1996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13)GB/T7349-2002高压架空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14)GB15707-199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4总论 续表2(15)GB50545-2010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范;(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1995年7月1日。(17)变压器和电抗器的声级测定 GB7328-87(18)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3、本项目相关文件(1)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通知书,渝(辐)环评通201413号,附件一;(2)关于项目选址意见的说明,附件二;(3)武隆长途河110千伏输变电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电力设计院,2013年5月;(4)背景监测报告,附件三;(5)电缆类比监测报告,附件四(6)变电站类比监测报告,附件五;(7)公众参与调查表,附件六。(三)评价范围及评价因子1、评价范围鉴于本工程的电压等级为110kV,参照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的要求,考虑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与电压等级的关系,确定评价范围如下:(1)变电站 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评价范围:站址为中心半径为500m范围内的区域;重点以站址场界外100m范围内的区域。 无线电干扰评价范围:变电站场界外2000m范围内区域;重点是变电站场界外100m范围内的区域。 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场界噪声:场界外1m处;环境噪声:场界外200m范围内,重点场界外100m范围内。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5总论 续表2场界外100m范围内。输电线:噪声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区域。电缆排管两侧100m内区域。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区域。无线电干扰输电线路:线路走廊两侧2000m带状区域,重点关注两侧30m带状区域。以上评价范围均以有环境保护敏感点的区域为主。生态输电线路走廊两侧200m内区域。2、评价因子(1)现状评价因子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声环境:等效连续A声级。(2)预测评价因子施工期:施工噪声、扬尘、生活污水、固体废物;运行期: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水平、等效连续A声级。(四)评价目的(1)该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国家及重庆市有关输电线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求。(2)对本工程沿线地区的电磁环境、声环境等现状进行监测,对工程涉及区域有关环境现状资料进行收集、调查,了解和掌握本工程周围的环境质量现状、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环境状况。(3)根据输电线工程特性和当地环境状况,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对周围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当地社会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4)根据环境影响分析,对不利影响提出防护措施,把不利影响减小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程度,使本工程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更好地统一。6总论 续表2(5)为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五)项目建设概况工程基本组成见表2-1。 表2-1 工程基本组成项目名称 武隆长途河110kV输变电工程工程性质及功能 新建、送电建设地点 武隆县巷口镇建设单位 国网重庆武隆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 重庆电力设计院主体工程1)新建长途河110kV变电站一座,户外GIS布置,主变容量远期为350MVA,本期250MVA,电压比为110/35/10kV。110kV出线:远期4回,本期3回(其中1回至220kV武隆变电站,1回至110kV城关变电站,1回至110kV黎明变电站),占地面积5295m2。2)新建一回110kV武隆变至拟建长途河变的线路,全线采用单回、双回架空及电缆混合架设,其中单回架设段路径长约9.2km,导线采用JL/G1A-300mm2截面钢芯铝绞线,双回架设段路径长约0.9km(与接后形成的城长线同塔架设),电缆长度为 0.315km,电缆型号选用ZR-YJLW03-66/110kV-630mm2阻燃交联聚乙烯绝缘皱纹铝包防水层聚乙烯护套单芯铜芯电力电缆。3)将110kV城黎线接入拟建长途河110kV变电站,分别形成长途河至黎明110kV线路(以下简称长黎线),以及城关至长途河110kV线路(以下简称城长线)。两开断点间线路作废。开断后形成的长黎线新建段长0.7km,采用单回架空及电缆混合架设,导线型号采用JL/G1A-300mm2截面 钢 芯 铝 绞 线 , 电 缆 长 度 为 0.285km , 电 缆 型 号 选 用ZR-YJLW03-66/110kV-630mm2阻燃交联聚乙烯绝缘皱纹铝包防水层聚乙烯护套单芯铜芯电力电缆。开断后形成的城长线新建段长1.7km,全线采用单回、双回架空及电缆混合架设,其中单回架设段长0.8km,导线型号为JL/G1A-300mm2截面钢芯铝绞线,双回架设段长0.9km(与新建武长线同塔架设),导线型号为JL/G1A-300mm2截面钢芯铝绞线。电缆长度为0.315km,电缆型号选用ZR-YJLW03-66/110kV-630mm2阻燃交联聚乙烯绝缘皱纹铝包防水层聚乙烯护套单芯铜芯电力电缆。辅助工程 生产综合楼 1层建筑,368m2,布置有10kV配电装置室和二次设备间。7总论 续表210kV配电装置室层高4.8m,二次设备间层高3.8m。门卫附属房间 门卫室、卫生间等,62.78m2。消防系统 化学灭火器、移动灭火器、移动式消防沙池,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等。站区道路 4.0m宽公路,占地面积464m2。公用工程 给排水 站内生活及绿化用水引接武隆县巷口镇自来水管网,生活污水、雨水分流,生活污水经生化池处理后回用;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入站外排水沟。环保工程 生化池 门卫室南侧,处理能力为7m3/d绿化 绿化面积600m2。事故油池 一座,生产综合楼西侧,容积25m31、变电部分1)站址地理位置概况拟建110kV长途河变电站站址位于武隆县巷口镇中堆坝村三队(距武隆新县城镇约1.2km),拟建址目前为农地,其北侧靠近X788县道,南侧为坡地,西侧为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高约20m,东侧、北侧均为民房。变电站地理位置图见附图二。2)电气规模变电站总平面按户外站进行布置,站内主要设以下建筑物:35kV配电房、10kV配电室、主控楼、门卫室等,建筑面积约为602.72m2;事故油池一座(约25m3),污水处理装置一座(约7m2)。变电站主要技术参数见表2-2。表2-2 变电站主要技术参数项目 本期 终期 备注主变压器 250MVA 350MVA 电压等级110/35/10kV110kV进出线 3回 4回 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35kV出线 4回 6回 单母线三分段接线方式10kV出线 16回 24回 单母线三分段接线方式110kV配电装置 户外布置35kV配电装置 户内布置10kV配电装置 户内布置8总论 续表23)总平面及竖向布置该变电站布置为110kV户外GIS变电站,站区总平面根据电气工艺要求以及地块的规划,110kV户外GIS落地布置在南侧;35kV配电装置室、10kV配电装置室、二次设备间及其他附属房间组成单层式生产综合楼布置在站区北侧;主变压器布置在110kV开关场和生产综合楼之间;10kV电容器成套装置布置在站区东北侧;事故油池、生化处理池布置在站区东侧卫生间旁;变电站大门设置在站区东北侧。站内设置运输道路,满足消防需求,设备运输方便。站区场地设计采用平坡式,有组织排水。变电站平面布置图见附图三。4)电气布置110kV配电装置布置在站区的南侧;35kV及10kV配电室布置在北侧;主变压器布置于站区中部,110kV配电装置和35kV及10kV配电室之间;二次设备室及保安室布置于站区东侧;户外电容器组布置于站区东侧。进站公路从站区东侧引进变电站,主变压器运输方式为正面推进,留有足够的检修场地。主运输通道为4.0米,设有T字形回车道,设备运输较方便。110kV线路采用电缆出线,主变压器侧采用架空进线;35kV线路采用电缆出线;10kV线路及电容器采用电缆出线;10kV、35kV主变压器侧户外采用铜排母线桥,户内均采用封闭母线桥进线。各级电压配电装置电气连接如下:110kV采用电缆进线;110kV装置与主变压器之间采用架空软导线连接;35kV配电装置与主变压器之间采用架空铜排连接;10kV配电装置与主变压器之间采用架空铜排连接;10kV开关柜与电容器之间采用电缆连接;35kV及10kV出线全部采用电缆出线,经电缆隧道接至站外预留的电缆排管。5)站区道路及绿化站内道路以满足生产运行、检修、施工安装的需要为原则,其路面设计宽度为4.0m,采用郊区型混凝土路面。进站入口位于站区东北侧,与县道X788相接,路长93.3m。道路从站址东北侧接入,位于变电站南侧,延伸至变电站西侧,站内设置有回车场,道路宽4.0m,方便设备运输兼消防通道。站区内除山坡绿地外,在站内道路、建构筑、事故油池旁均设有绿化用地,绿化面积约600m2,绿化系数约为13.4%。9总论 续表26)辅助设施 给排水给水:变电站用水由武隆县巷口镇自来水管网供水。站区给水包括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生活给水由工作人员生活及少量绿化用水等组成。排水:变电站排水采用有组织排水和自然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大量场地地表雨水散排,少量雨水通过雨水口、检查井,将雨水汇集后排入站外。站区生活污水设置生化池处理,生化池布置在站区东侧卫生间旁,处理能力为7m3/d,处理达标后作为站区绿化用水。 事故排油系统主变压器事故排油经主变下方的油坑收集,并通过地下排油管道汇入事故油池内。工程设置一座事故油池,布置在站址内主变东侧,事故油池设计容积V=25m3,具有对事故排油进行油水分离的功能。事故油池为地下式方形,顶底板采用200mm厚钢筋砼现浇结构,池壁采用300mm厚钢筋混凝土池壁。事故状态下废油交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废水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用于站区绿化,不外排。 通风主控楼:采取机械通风。设置2台玻璃钢轴流风机,作事故通风兼排热通风。进风为自然进风。35kV和10KV配电室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机械通风设备选用玻璃钢防爆轴流风机。 生活设施及辅助生产用房本站为无人值班有人值守变电站,生活设施齐全(设有休息室、卫生间、宿舍等),改善了工作人员的生活环境。生活垃圾统一收集交环卫部门处理。7)劳动定员变电站为无人值班有人值守变电站,守护人员1-2人。8)变电站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3。表2-3 变电站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 名 称 单位 数 量 备 注1 项目占地面积 m2 5295 合7.917亩10总论 续表22 站房、设备、道路占地 m2 3316 合4.974亩3 建筑面积 m2 602.724 绿化用地面积 m2 6005 绿化覆盖系数 % 13.49)变电站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本项目选址已经取得了武隆县规划局的规划意见。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市500232201400003号)见附件二所示2、线路部分1)变电站出线间隔情况武隆220kV变电站110kV进出线已建的武隆220kV变电站位于武隆县巷口镇,其110kV出线间隔采用单母线分段兼旁路的接线方式,全为架空出线方案,根据搜集的资料显示,该站现已有4回出线,且规划有两回至仙女山110kV变电站的出线。本工程武长线采用新扩建的一个出线间隔出线。出线间隔布置见下表2-4。表2-4 武隆220kV变电站110kV出线间隔布置表线路出线侧武长线(本次扩建) 武仙西线(已规划) 武黎线 武土西线 分段兼旁路 分段兼旁路 武城线 武土东线 武仙东线(已规划)武隆220kV变电站侧拟建的 110kV长途河变电站110kV进出线拟建的110kV长途河变电站位于武隆县巷口镇中堆坝村董家沟,其110kV出线间隔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共4回出线,本期3回,全为电缆出线。出线间隔布置见下表2-5: 表2-5 长途河110kV变电站110kV出线间隔布置表线路侧间隔序号 1Y 2Y 3Y 4Y出线名称 城长线 长黎线 分段 武长线 预留长途河110kV变电站侧110kV城关变电站 110kV进出线已建的110kV城关变电站位于武隆县城附近的芋荷村,其110kV出线间隔采用单11总论 续表2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根据搜集的资料显示,该站共有4个110kV出线间隔,现已有3回出线。本工程城长线为原城黎线接进入长途河变电站,属改建工程,利用用原城黎线出线间隔,出线间隔布置见下表2-6表2-6 城关110kV变电站110kV出线间隔布置表线路侧木城线 武城线 分段 预留 城长线(原城黎线)城关110kV变电站侧2)路径方案武隆-长途河110kV线路(武长线)架空部分:线路从武隆220kV变电站西北侧出线后,沿110kV武黎线南侧约100m走线,经砍田沟、大湾至反背,然后转向西侧走线,经麦地坡、绿冲坪、李家堡至九滩子,然后转向西北侧走线,穿过220kV武涛南北线、110kV武黎线后至石庙附近,在此处与改建的110kV城长线同塔架设,然后经大泥湾、董家沟后进入长途河110kV变电站。电缆部分:本工程新建110kV武长线在长途河110kV变电站侧采用电缆出线,线路从GIS终端通过电缆终端头引出,沿新建站内电缆隧道(1600mm宽2000mm深)敷设约35米至站外电缆竖井处,后沿新建站外电缆排管(B-6-3模块)敷设约35米至终端塔处,后电缆沿塔敷设约35米与架空线路引线相连。电缆线路路径长度约0.105km,电缆长度约0.315km。城关-黎明接入长途河变110kV线路(城长线、长黎线)架空部分:将110kV城黎线分别在苦草坪及水井湾附近开断。然后黎明站侧线路经马颈子接入长途河110kV变电站,形成110kV长黎线;城关站侧线路经油房沟后至石庙附近,然后在此处与新建110kV武长线同塔架设,沿武长线线路路径接入长途河110kV变电站,形成110kV城长线。电缆部分:本工程接后形成的110kV长黎线在长途河110kV变电站侧采用电缆出线,线路从GIS终端通过电缆终端头引出,沿新建站内电缆隧道(1600mm宽2000mm深)敷设约35米至站外电缆竖井处,后继续沿新建站外电缆排管敷设约25米至终端塔处,后电缆沿塔敷设约35米与架空线路引线相连。电缆线路长度约0.095km。电缆长度约0.285km,新建电缆排管长度为25米。12总论 续表2接后形成的110kV城长线在长途河110kV变电站侧采用电缆出线,线路与110kV武长线敷设与同一电缆隧道,电缆长度长度相同。线路路径示意图见附图二,路径图见附图四。3)线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线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2-7。表2-7 线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线路名称 110kV武长线 110kV城长线 110kV长黎线线路长度 线路全长约10.1km,其中单回架设约9.2km,双回架设约0.9km(与改建后的城长线同塔架设),曲折系数1.12。长途河变电站端电缆段长约0.315km.。 段后形成的城长线新建段长度约1.7km,利旧段1.0km其中单回架设段长0.8km,双回架设段长0.9km(与新建的武长线同塔架设),曲折系数1.27。电缆段长约0.315km。 长黎线新建段长度约0.7km,利旧段21.5km,采用单回架设,曲折系数1.13。电缆段长约0.295km。线路起点 220kV武隆变电站 110kV城关变电站 110kV长途河变电站线路止点 110kV长途河变电站 110kV长途河变电站 110kV黎明变电站电压等级 110kV 110kV 110kV接地方式 中性点直接接地 中性点直接接地 中性点直接接地架设方式 采用单回、双回架空及电缆混合架设,架空为主,仅长途河变电站接入段为电缆 采用单回、双回架空及电缆混合架设,架空为主,仅长途河变电站接入段为电缆 单回架空与电缆结合方式,架空为主,仅长途河变电站接入端为电缆导线型号 架空线:JL/G1A-300mm2钢芯铝绞线电缆线:ZR-YJLW03-66/110kV-630mm2型 架空线:JL/G1A-300mm2钢芯铝绞线电缆线:ZR-YJLW03-66/110kV-630mm2型 架空线:JL/G1A-300mm2钢芯铝绞线电缆线:ZR-YJLW03-66/110kV-630mm2型基础型式 现浇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掏挖基础杆塔使用 共计26基,其中单回转角塔9基,单回直线塔17基,与110kV城长线共用双回塔5基 共计7基,其中5基双回塔与110kV武长线共用,包括双回转角塔4基,双回直线塔1基。 共计5基,单回直线塔1基,单回转角塔4基土石方 挖方:1850m3;填方:1812m3 挖方:975m3;填方:958m34)线路架设方式架空线路段本项目结合工程实际特点,铁塔采用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A1、1A3、134.2m总论 续表21D1、1D2子模块系列自立式角钢塔:武隆-长途河110kV线路工程:拟选用铁塔26基,其中单回转角塔9基,单回直线塔17基;城关-黎明接入长途河变110kV线路工程:拟选用铁塔11基,其中单回直线塔1基,单回转角塔5基,双回转角塔4基,双回直线塔1基。各线路工程具体使用杆塔情况见下表2-8:表2-8 杆塔使用情况表序号 塔型 档距(m) 呼高(m) 转角度数 备注水平档距 垂直档距1 1A1-ZM1 350 450 24 02 1A1-ZM2 400 600 30 03 1A1-ZM3 500 700 36 04 1A3-J1 400 500 21 0205 1A3-J2 400 500 21 20406 1A3-J3 400 500 21 40607 1A3-DJ 300 450 21 090 终端塔8 1D1-SZ1 350 450 24 09 1D2-SJ2 450 700 24 204010 1D2-SJ4 450 700 24 609011 1D2-SDJ 300 500 24 090 终端塔综合比较武隆-长途河110kV线路工程和城关-黎明接入长途河变110kV线路工程所选杆塔,本环评分别选取架设最不利的单回1A3-DJ塔形和双回1D1-SDJ塔形进行预测;项目塔形一览图见附图六,线路架设方式简图如下图2-1。图2-1(a)1A3-DJ型杆塔示意图6.5m3.5mX XY14总论 续表2电缆敷设段本工程长途河变电站采用电缆出线,站内电缆隧道长约35m。站外接后形成的长黎线新建电缆排管按布置1回110kV电缆设计),长度25m;形成的城长线新建电缆排管按布置2回110kV电缆设计,另一回预留给武长线电缆排管敷设进站用,长度35m。电缆保护管内径0.15m,埋深0.85m,电缆排管布置详见附图七。本工程所有电缆出线在站内均采用电缆隧道敷设,站外均采用电缆排管敷设,敷设时,电缆通过玻璃钢架及尼龙扎带固定并水平布置于电缆隧道支架上。电缆隧道出入口处设防火墙(材料采用防火包)。防火墙周边采用防火堵料沿电缆支架进行封堵,在敷设电缆后,防火封堵两侧的电缆上刷1-2m的防火涂料,并加绑防火带。电缆隧道排水坡度不小于0.5%,电缆隧道及排管采用防渗混凝土。5)沿线主要交叉跨越沿线主要交叉跨越情况见表2-9。表2-9 主要交叉跨越被跨越物 跨越次数110kV武长线220kV武白线 1次110kV武黎线 1次县级公路 6次10kV线路 6次通信线 5次城黎线接入长途变电站110kV线路图2-1(b)1D1-SDJ型杆塔示意图Y XX 3.5m4.0m3.95m 3.5m3.5m3.4m4.7m4.2m15总论 续表2县级公路 3次10kV线路 5次通信线 2次交叉跨越要求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物的最小距离按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GB50545-2010)的规定执行。110kV线路对地及交叉跨越物的最小距离要求见表2-10所示。 表2-10 线路部分重要交叉跨(穿)越情况一览表序号 被交叉跨越物名称 最小垂直距离(m) 备 注1 220kV线路(穿越) 42 110kV线路(跨越) 33 低压线 34 通信线 35 等级公路 76 高速公路 77 民房 58 对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 4 满足间距不砍伐9 对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灌木及街道行道树 3 满足间距不砍伐6)林木保护本项目杆塔组立、放线及走廊清理需砍伐部分林木,砍伐量36棵,均为小叶榕。7)拆迁安置情况本项目不涉及拆迁安置。8)线路协议本项目为输变电工程,线路与变电站以整体的形式取得了武隆县规划局的批复。详细见附件二。16总论 续表2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变电站及其线路路径位于武隆县巷口镇境内,站址现状为农地,无洪涝灾害,无明显的环境污染,未发现断层、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及其周围电磁环境、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沿线为丘陵地,无不良地质情况。沿线敏感点较少,无军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贵野生动物分布,无重大电磁辐射污染源。本项目为新建,无原有的环境问题。17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表3(一)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质、气候、自然资源等):1、地理位置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距重庆市区170公里,处于重庆“一圈两翼”的交汇点,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辖26个乡镇,40.84万人,县城所在地为巷口镇。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一。2、地质地貌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中,以山地为主。自然概貌为八分山,分半地,半分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横穿全境,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3、气候特征自然条件较差。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最高41.7,无霜期240天至285天。年降水量10001200mm,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主要灾害有冰雹、山洪、大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约有五个月的多雨季节,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霜期长,秋风冷露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600米以下的地区,易遭旱灾。山上山下温差10度左右,立体气候较显著。4、水文全县大小河流50多条,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水能蕴藏量240万千瓦,可开发量190万千瓦,是重庆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一)社会环境概况(行政区划、文化教育、经济概况)等:1、行政区划武隆总面积2901.3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巷口镇、火炉镇、白马镇、江口镇、仙女山镇、鸭江镇、羊角镇、长坝镇、平桥镇、桐梓镇、土坎镇、和顺镇、凤来乡、庙垭乡、石桥乡、双河乡、黄莺乡、沧沟乡、文复乡、土地乡、白云乡、后坪乡、浩口乡、接龙乡、赵家乡、铁矿乡,187个行政村,总人口为41万县城所在地为巷口镇。18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续表32、经济状况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4亿元,增长14.1%,增速居13个考核县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7.56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45.78亿元,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15.01亿元,增长31.5%;固定资产投资125.91亿元,增长18.9%;城乡居民收入20614元、6696元,分别增长14.3%、15.6%;县内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99.56亿元,年度净增17.6亿元;贷款余额103.4亿元,年度净增13.4亿元。3、旅游武隆风景绝佳,全国少有。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已开发的主要景区有:世界规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硚群天生三硚;地质奇观龙水峡地缝;山城夏宫、东方瑞士和落在凡间的伊甸园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唯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洞穴芙蓉洞;水上喀斯特森林芙蓉江等。未开发的主要景区有:世界唯一的冲蚀型天坑后坪天坑;世界口部面积最大的天坑中石院天坑;世界最大和亚洲最深的竖井群天星竖井群;亚洲最长的洞穴桐梓山洞穴群;亚热带“生物基因库”白马山;国内稀有的集群式漂流木棕河、黄柏渡漂流;水上乐园芙蓉湖以及串珠式密布武隆境内的260多处景观。19环境质量状况 表4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空气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引用2012年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武隆县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武隆县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各指标评价值数据统计汇总见表4-1。表4-1 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监测项目 年平均值(mg/Nm3) 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年平均mg/Nm3) Pi(%)SO2 0.046 0.06 76.7NO2 0.038 0.04 95.0PM10 0.083 0.07 83.0由表4-1可以看出, SO2、NO2、PM10环境质量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2、地表水本项目附近水域最终汇入长江,因此本评价采用对长江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本评价根据南岸区环境监测站提供的2011年12月长江寸滩断面监测的水质数据进行水环境现状评价。监测数据见表4-2。表 4-2 长江寸滩段断面地表水监测结果一览表(mg/L)地表水 指标 PH COD(mg/L) BOD5(mg/L) 氨氮(mg/L) 石油类(mg/L) 总磷(mg/L) 粪大肠菌群(个/L)长江寸滩断面 左岸断面 监测值 7.95 12.5 2L 0.112 0.05L 0.071 7.0103评价指数 0.475 0.625 / 0.112 / 0.355 0.70中泓断面 监测值 7.93 12.7 2L 0.115 0.05L 0.064 7.0103评价指数 0.465 0.635 / 0.115 / 0.32 0.70右岸断面 监测值 8.01 12.8 2L 0.112 0.05L 0.068 7.9103评价指数 0.505 0.64 / 0.112 / 0.34 0.79GB3838-2002类标准 69 20 4 1.0 0.05 0.2 10000由表4-2可知,长江寸滩段断面水体中各评价指标的标准指数小于1.0,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的要求。3、声环境及电磁环境为掌握变电站周围及线路沿线电磁环境现状和声环境质量状况,重庆市辐射技术服务20环境质量状况 续表4中心有限公司于2014年1月23日对本项目拟建地周围环境的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及环境噪声进行现状监测(见附件三)。布点主要考虑站址区域及沿线周围环境代表性的敏感点。监测点位描述见表4-3。表4-3监测布点一览表监测点位 点位描述 监测项目 备注1-4# 武隆县巷口镇中堆坝村三社肖成玉家西侧(变电站拟建位置四周) RI、E、B、N 变电站拟建位置2# 武隆县巷口镇芋荷村水竹林组06号戴宏家门口线路经过附近3# 武隆县巷口镇城东村9社何祖川家门口注:RI无线电干扰;E工频电场强度:B磁感应强度:N噪声。表4-4监测仪器及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测试仪器 监测项目 仪器名称及型号 仪器编号 计量检定证书编号工频电场强度 电磁辐射分析仪PMM8053BEHP50C 352WN91032 XDdj2013-0855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 电磁干扰接收机PMM9010 RA-01 1130X90905 XDdj2013-0900噪声 AWA5680噪声统计分析仪 066131 2013110600369AWA6221B声校准器 2004586 2013110300371监测方法依据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10.2-1996)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T7349-2002)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199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一)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1、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在晴天测量结果见表4-5。表4-5 环境噪声测量结果 单位:dB日期 1月23日 执行标准 备注点位 昼间测量值(Leq) 夜间测量值(Leq)1# 51.4 39.0 1类 变电站拟建位置2# 50.3 40.8 1类3# 51.3 39.4 1类4# 52.2 40.5 1类5# 50.5 38.7 1类 线路经过附近6# 48.2 37.8 1类备注:监测时,风速为0.0-0.5m/s;监测高度为1.5m。21环境质量状况 续表42、噪声环境现状评价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均为农村地区,目前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由表4-3可见,1-6#监测点的昼间噪声测量值在48.252.2dB之间,夜间噪声测量值在38.740.8dB之间,声环境质量背景状况满足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值要求。(二)电磁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1、电磁环境监测结果监测值为晴天分别测量关心点位离地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见表4-6。表4-6 工频电磁场强度测量结果点位 E(V/m) B(T)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1# 0.298 0.004 0.031 0.0012# 0.243 0.008 0.028 0.0023# 0.321 0.004 0.031 0.0014# 0.264 0.004 0.031 0.0015# 0.296 0.003 0.035 0.0026# 0.258 0.001 0.027 0.0012、电磁环境现状评价从现状监测结果来看,6个监测点位工频电场强度背景值均远小于HJ/T24-1998推荐执行的110kV工频电场标准值4kV/m;磁感应强度背景值最大为0.045T,远小于HJ/T24-1998推荐执行的110kV工频磁场标准值0.1mT。(三)无线电干扰在晴天测量离地1.5m处、0.5MHz的无线电干扰水平测量结果最大为37.09dB(V/m)。说明关心点位无线电干扰水平较低,小于46dB(V/m),满足评价标准要求。(四)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本项目位于武隆县境内,沿线多为山地,植被较多,主要以杂树为主。经调查,本项目沿线走廊附近无自然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分布,无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综上分析,说明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电磁环境和声环境也处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