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公安厅用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 目 名 称:安徽省公安厅业务技术用房项目建设单位(盖章): 安徽省公安厅编制日期:二0一四年三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第 1 页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 安徽省公安厅业务技术用房项目建设单位 安徽省公安厅法人代表 联系人 花科长通讯地址 合肥市安庆路282号联系电话 0551-62803191 传真 - 邮政编码 230061建设地点 合肥市安庆路282号省公安厅大院内立项审批部门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批准文号 皖发改投资涵2013909号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及代码 K7290其他房地产业占地面积(平方米) 3800 绿化面积(平方米) 500总投资(万元) 3431.48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64 占总投资比例 1.87%评价经费(万元) - 预期投产日期 2015年12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概况公安业务技术用房是人民公安行使侦查权、依法办理公安业务的法定场所。现状的警务保障部始建于 1985年,建设年代久远,不仅屋顶多次出现漏水,墙体也出现多处裂痕,现状建筑处于危房状态。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公安机关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标准、安徽省“十二五”政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以及公安厅现有人员编制数,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同意在省公安厅机关院内新建业务技术用房。安徽省公安厅业务技术用房项目于2013年8月8日经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发改投资函2013909号文同意备案。项目建设地点位合肥市安庆路282号省公安厅大3院内,地势较为平坦(详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业务技术用房,项目总投资3431.28万元人民币,总用地面积3800m2,总建筑面积1280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办案用房、刑事技术用房、物证以及收缴物品保管用房、警务技能训练用房、备勤用房及设备用房等。项目具体位置为大院内西侧中间区域,南侧靠近安徽省劳改局机关大院,西侧靠近环城西路围墙。项目东侧为公安厅大院小广场,东隔广场为宿舍;南侧安徽省劳改局机关大院;西侧为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北侧为宿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文件,建设单位委托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单位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资料。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文件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编制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请环保主管部门审查、审批,以期为项目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二、建设内容(1)工程规模及功能布局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办案用房6998m2、刑事技术用房1332m2、物证以及收缴物品保管用房1665m2、警务技能训练用房500m2、备勤用房1665m2及设备用房640m2。业务用房由公安厅大院安庆路西侧入口进入,规划设计遵循合理有序布置场地的原则,结合功能、使用要求进行建筑布置。建筑整体沿南北布局,业务办公及配套用房在东侧和北侧,同时靠近主路,方便办公及进出;整体建筑四周有环形消防车道,并且满足消防车对火灾扑救面的要求。三、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3800m2,总建筑面积12800m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经济技术指标情况分别见下表所示: 表1 项目组成内容一览表序号 类别 工程内容 工程规模 备注1 主体工程 办案用房 位于1F,建筑面积6998m2 新建刑事技术用房 位于3F,建筑面积1332m2物证以及收缴物品保管用房 位于4F,建筑面积1665m2警务技能训练用房 位于2F,建筑面积500m24备勤用房 位于2F,建筑面积1665m2设备用房 位于-1F,建筑面积640m23 环保工程 垃圾收集 每个楼层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箱,每栋楼下设置垃圾桶,距离建筑最近距离约15m 新建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预处理达到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排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处理 新建4 公用工程 供水 最大用水量250m3/d,由区域自来水厂提供 新建供电 依托公安厅内电力设施 新建电信及通讯系统 依托当地通讯设施 新建供热 使用VRV空调 消防 设置完善的消防设施 新建5 景观工程 绿化 绿化率达20% 新建表2 建设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项目 数量总用地面积 3800m2总建筑面积 12800m2其中 办案用房 6998m2刑事技术用房 1332m2物证及收缴物品保管 1665m2警务技能训练用房 500m2备勤用房 1665m2设备用房 640m2建筑占地面积 2432m2建筑密度 64%容积率 3.37绿地率 20%四、功能布局及平面布置业务用房由公安厅大院安庆路西侧入口进入,规划设计遵循合理有序布置场地的原则,结合功能、使用要求进行建筑布置。建筑整体沿南北布局,业务办公及配套用房在东侧和北侧,同时靠近主路,方便办公及进出;整体建筑四周有环形消防车道,并且满足消防车对火灾扑救的要求。本项目业务用房主出入口设在东侧的主路上,次要出入口位于北侧,这样方便人5流进出。沿整体建筑周边形成环形车道。方便进出,整个流线设计尽量做到简洁、方便。五、配套公用工程(1)给水水源由区域市政自来水厂给水管道接入项目区,在区域内沿主环路形成环网和枝状,主管管径DN150,然后由枝状支管通至建筑内,以保证供水安全和经济要求。室外给水系统项目室外采用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合用管道系统。市政供水水压暂按0.25MPa(需经当地自来水公司核准)设计,项目区内给水管网上设置若干DN25mm洒水栓,供室外绿化及道路浇洒使用。室内给水系统项目用水由市政供给,依托原公安厅内给水管网。(2)排水项目用水主要为办公用水,排水主要为办公污水。项目排水采用污、雨分流制。结合项目区域内道路和办公楼平面布置情况,各建筑的污水就近接入污水支管,并连接主环路上的污水干管,最终汇集到区域主入口,排入项目区污水管网内。经调查了解,本项目所在地为王小郢污水处理厂的收水范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排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南淝河。(3)供电区域供电由区域市政电力干线接入,电力线路采用电力电缆在电缆沟内敷设。项目用电依托省公安厅内现有的电力设施。(4)通信通讯线路埋设采用电话电缆套筒直埋方式,管道孔数与规格除满足其服务范围内终期通信线路的需要外,尚预留12孔作为备用,用以将来发展新的业务,减少施工对项目道路和其它管线的破坏。通讯线路敷设在绿化带及车行道下,埋设深度在0.6m1.0m。(5)供热系统区域由办公通过VRV空调进行集中供暖和供冷,VRV空调是一种新型空调,没6有冷却塔。六、产业政策符合性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本项不属于国家鼓励类、限制类及淘汰类之列,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7与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经现场勘查,建设地块目前为空地,不存在与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8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等):1、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合肥市合肥市安庆路282号省公安厅大院内,项目东侧为公安厅大院小广场,东隔广场为宿舍;南侧安徽省劳改局机关大院;西侧为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北侧为宿舍。项目具体地理位置图相见附图1。2、地形、地貌合肥地处江淮腹地丘陵地区,由西向东的江淮分水岭贯穿该市,形成低缓的鱼背地势。合肥地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扬子板块交接部位,基底成因复杂,除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地层未间出露外,侏罗纪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岩浆活动,构造变动频繁。新生代晚期由于地泰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这样垄坳相间的大面积第四纪地层覆盖。本区土地类型多样,分为低山丘陵、低丘岗地和平原圩区三大类,分别占陆地总面积的5,87.2和7.8。3、气候、气象合肥位于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多年统计年平均气温15.8,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20.6,年均风速2.7m/s。合肥市的无霜期在220240天之间。多年统计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左右,分布特点呈北多南少。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特点为:夏季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合肥市平均降水量为998.4mm,最大降水量1541.9mm(1954年),最小降水量557.3mm(1978年),降水量年内分配明显不均,其中68月份降水量最多,约为全年的42%,历年年平均蒸发量1514.7mm。合肥市全年主导风向为东(E)风,夏季多东(E)风和东南偏东(ESE)风,冬季多东(E)风和西北偏北(NWN)风。历年最大风速为21.3m/s,多年平均风速为2.8m/s。4、地表水系建设项目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区域主要地表水系为南淝河和巢湖。(1)南淝河9区域内主要地表水系为南淝河。南淝河发源于合肥市肥西县西北部的防虎山,河长约60km,流域面积571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亿m3/a,主要水源来自流域地区内的降水和沿岸部分城镇的工业、生活废水。南淝河环境功能区划为类水体,主要为农业灌溉和景观用水。(2)巢湖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距合肥市约15km。巢湖流域面积 13350km2,其中巢湖闸以上9130km2,多年平均水位为8.31m,平均水深3.06m,水位变化幅度平均为2.5m,水位为7.57.8m时湖泊水域面积约760km2。巢湖是巢湖市等地主要饮水水源。巢湖入湖河流有店埠河、南淝河、南淝河、南淝河、丰乐河、杭埠河、兆河等33条水系,主要通过裕溪河与长江进行水交流,因建巢湖闸和花溪河闸,巢湖山原来的过水性河流性湖泊变成了受人工控制的半封闭、封闭式湖泊,其水域的水基本上不与长江水交流。合肥市地下水位低、水层深、储量少。据有关部门调查,地下水只能供人畜饮用,河、湖沿岸地下水日出水量为50260m3。5、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以人工生态环境为主。该区无自然状态的森林,无珍稀或濒临物种。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野生动物稀少,仅有鸟类、蛙类、蛇类等。家畜家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天然鱼类资源很少,主要是人工养殖的经济鱼类,如鲢、草、青、鲫等。10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合肥市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1408.48km2,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km2;市区总面积838.52km2,市区建成区面积为320km2(2010年),5年间建成区扩大约100km2,据最新统计数据,截止至2011年7月,合肥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39km2。常住人口达7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庐阳区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庐阳老城区是历史上的古庐州城,众多的人文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交相辉映。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张辽威震逍遥津”古战场,至今游人如织;曹操点将“教弩台”,依旧古木森森;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明教寺,仍然香火鼎盛;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故居,现今古韵犹存。庐阳区交通便捷高效,商贸服务日益繁荣,老城区内商业网点密布,现代化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全省之最。经过多年发展,以长江中路为主轴、四牌楼中央购物区和三孝口核心商务区为重点、淮河路步行街和宿州路特色商业街区为补充的核心功能区初步形成,成为全省商务发展的首选之地。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是“十五”末的2.84倍;财政收入连跨10个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48.8%、41.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1亿元,年均增长42.6%;引资总量、利用外资分别是“十五”末的7.8倍、6.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7倍、2.8倍。“十一五”,是庐阳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11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等)本项目位于合肥市合肥市安庆路282号省公安厅大院内。根据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监测数据,环境质量现状如下:1、空气环境本项目所在地区2012年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表4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监测项目 PM10 SO2 NO2年均值mg/m3 0.107 0.022 0.031GB3095-2012二级标准 24小时平均值mg/m3 0.15 0.15 0.08年均值mg/m3 0.07 0.06 0.04根据监测结果可知,项目区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指标中PM10不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年均值最大超标倍数为0.53,超标原因是由于道路扬尘、房地产开发扰动地表所致。其余各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区域环境质量一般。2、地表水环境建设项目预处理后的废水通过区域污水管网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南淝河,最终进入巢湖。常规监测断面2012年水质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表5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监测点 pH CODcr 石油类 NH3-N TP长江东大街与南淝河交叉口 7.28 43.4 0.405 10.5 0.785GB3838-2002中V类标准 6-9 40 1.0 2.0 0.4由上表可看出:南淝河水体水质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超标污染物主要为COD、TP、NH3-N,超标倍数分别为0.085、0.96、4.25。主要超标原因是受区域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造成。3、声环境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项目区区域噪声监测,其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12表6 项目区域噪声现状值表 单位dB(A)项目 监测结果(昼间) 监测结果(夜间)实测值 55.2-64.0 46.1-54.5(GB3096-2008)中2类标准 60 50从上表可看出,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类标准。13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点和文物古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对象,总体上不因本项目的实施而改变区域环境现有功能。具体环境保护目标如下:(1)保护该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3012)中的二级标准值要求。(2)保护该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功能区标准。(3)项目区域地表水南淝河水环境质量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进行保护。表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环境要素 保护目标名称 与项目相对位置 功能区划分方位 距离(m) 规模地表水环境 南淝河 WN 3400 小型河流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空气环境 宿舍 E 30 100户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安徽省劳改局机关大院 S 20 120户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W 25 50人宿舍 N 30 150户安徽省博物馆 EN 348 50人安医大三附院 EN 717 2000病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ES 415 60人合肥市第四中学 ES 345 800人琥珀花园 WS 293 600户声环境 宿舍 E 30 100户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安徽省劳改局机关大院 S 20 120户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W 25 50人宿舍 N 30 150户14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标准值如下表: 表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序号 污染因子 标准限值1小时平均 24小时平均 年平均1 SO2 0.50 0.15 0.062 NO2 0.20 0.08 0.043 PM10 / 0.15 0.072. 地表水环境质量南淝河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质标准。表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除pH外均为mg/L)项目 类水质标准 标准来源pH 6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V类标准COD 40氨氮 2.0石油类 1.0TP 0.4(3)声环境区域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表10 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单位:dB(A)适用区域 昼 间 夜 间2类 60 5015染物排放标准(1)废水废水排放执行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接管要求具体数值,经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中的A标准后外排后最终汇入南淝河。表11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单位:mg/L(pH除外)项目 接管要求 标准来源pH 69 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接管要求COD 320BOD5 150SS 25NH3-N 200*接管标准未包含部分指标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要求。(2)废气本项目无生产废气产生(3)噪声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运营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表13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类 别 昼间 夜间 依据噪声限值Leq:dB(A) 60 50 (GB22337-2008)2类表14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LeqdB(A)噪声限值昼间 夜间75 55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十二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结合项目实际产生及排污情况,确定本项目总量控制因子为COD、NH3-N。项目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后流入市政污水管网中,污水量为701.25t/a,COD排放量为0.035t/a,NH3-N排放量为0.0035t/a(污水处理厂排放一级A标准核算);评价适用标准16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生产工艺流程(图示)1、施工期建设项目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物环节如图1所示:图1 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框图2、营运期 图2 营运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框图商品混凝土填土、夯实钻孔灌注基砖墙砌筑门窗制作屋面制作管线安装抹灰、贴面油漆施工附属工程*噪声砂浆水、噪声、建筑垃圾砂浆水、噪声、建筑垃圾废钢板、噪声砂浆水、噪声、建筑垃圾粉尘、噪声、建筑垃圾砂浆水、噪声、建筑垃圾有机废气、垃圾砂浆水、噪声、建筑垃圾地基土、建筑垃圾建材、水建材、水砖、建材、水钢板防水涂料、建材管材建材、涂料建材、水油漆 旧房拆迁 噪声、粉尘、建筑垃圾办公污水、固废17主要污染工序及源强分析:一、施工期1、施工期污染工序(1)基础工程施工包括土方(挖方、填方)、地基处理与基础施工。基础工程挖土方量会大于回填方量,在施工阶段会有弃土产生;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运行时将产生噪声,同时产生扬尘。(2)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施工将产生混凝土振捣棒、卷扬机等施工机械的运行噪声,在挖土、堆场和运输过程中的扬尘等环境问题。(3)装饰工程施工在对构筑物的室内外进行装修时(如表面粉刷、油漆、喷涂、裱糊、镶贴装饰等),钻机、电锤、切割机等产生噪声,油漆和喷涂产生废气,废弃物料及污水。从上述污染工序说明可知,施工期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建筑扬尘、施工弃土、施工噪声、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混凝土搅拌废水、施工生活垃圾。这些污染几乎发生于整个施工过程,但不同污染因子在不同施工阶段污染强度不同。2、施工期污染源分析(1)废气施工期,频繁使用机动车运送原材料、设备和建筑机械设备以及临时采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这些车辆及设备的运行会排放一定量的CO、NO2以及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物HC等,同时产生扬尘污染大气环境。扬尘污染造成大气中TSP值增高,根据类比资料,施工扬尘的起尘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影响起尘量的因素包括:基础开挖起尘量、施工渣土堆场起尘量、进出车辆夹带泥砂量、水泥搬运量、弃土外运装载起尘量以及起尘高度、采取的防护措施、空气湿度、风速等因素有关。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研所等单位在市政施工现场的实测资料,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2.5m/s,建筑工地内TSP浓度为其上风向对照点的22.5倍,建筑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50m,影响范围内TSP浓度平均值可达0.49mg/m3。当有围栏时,同等条件下其影响距离可缩短40%。当风速大18于5m/s,施工现场及其下风向部分区域的TSP浓度将超过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而且随着风速的增加,施工扬尘产生的污染程度和超标范围也将随之增强和扩大。但为了减轻影响,本项目应对施工场地进行围挡,并且对道路进行洒水抑尘,建议每天洒水45次。此外为了控制扬尘对周围环境和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建设单位应加强对施工现场可能产生扬尘的每个环节的严格管理,严格按照合肥市声环境控制要求以及合肥市人民政府令第172号合肥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2)废水施工期的水污染主要源自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主要污染物是COD、SS和氨氮等。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可用于建设区的地面除尘。项目施工期主要道路将采用砼硬化路面,场地四周将敷设排水沟(管),并修建临时沉淀池,含SS、微量机油的雨水以及进出施工场地的车辆清洗废水排入沉淀池进行沉淀澄清处理后回用。此外,在施工期的注基阶段会产生一定量的泥浆水,根据类比监测调查SS为10003000mg/L,肆意排放会造成管道的堵塞,必须排入沉淀池进行沉淀澄清处理后回用,不得随意排放。工程用水主要用于工程养护,工程养护中约有70%的水流失,流失时同时夹带泥沙、杂物,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必须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无法回用时,应处理满足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以免对区域地表水体造成污染。(3)噪声建设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和运输车辆噪声。施工机械噪声由施工机械所造成,如挖土机械、混泥土搅拌机、升降机等,多为点声源;施工作业噪声主要指一些零星的敲打声、装卸建材的撞击声、施工人员的吆喝声、拆装模板的撞击声等,多为瞬间噪声;运输车辆的噪声属于交通噪声。在这些施工噪声中对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施工机械噪声。建设期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源强见表15,当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产生噪声叠加,根据类比调查,叠加后的噪声增加38dB(A),一般不会超过10dB(A)。19表15 施工期噪声声源强度表施工阶段 声 源 声源强度dB(A) 施工阶段 声 源 声源强度dB(A)土石方阶段 挖土机 786 装修、安装阶段 电钻 100105冲击机 95 电锤 100105空压机 7585 手工钻 100105卷扬机 90105 无齿锯 105压缩机 7588 多功能木工刨 90100底板与结构阶段 混凝土输送泵 90100 云石机 100110振捣器 100105 角向磨光机 100115电锯 100-105 - -电焊机 9095 - -空压机 7585 - -物料运输车辆类型及其声级值见下表:表16 交通运输车辆噪声施工阶段 运输内容 车辆类型 声源强度dB(A)主体工程 钢筋、商品混凝土 混凝土罐车、载重车 8085装饰工程 各种装修材料及必备设备 轻型载重卡车 7580在建筑施工期间向周围排放噪声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严格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进行控制。施工期高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禁止使用高噪声机械设备,杜绝深夜施工噪声扰民,另外,根据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对施工场地平面布局时将施工机械产噪设备尽量置于场地中央,进行合理布设,减少施工噪声对民众的污染影响。对因生产工艺要求和其它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超过噪声标准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向有关部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4)固废施工期的固废主要有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各种建筑垃圾等。生活垃圾经统一收集后由高新区环卫部门统一清运。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主要有开挖土地产生的土方、建材损耗产生的垃圾、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等,包括砂20土、石块、水泥、碎木料、锯木屑、废金属、钢筋、铁丝等杂物。建材损耗产生的垃圾和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部分可用于回收利用,其余均做为填路材料。(5)水土流失施工期场地开挖等活动将会使地表土松散,在大雨或暴雨天气下受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而发生水土流失,施工产生的弃土处置不当也可能发生水土流失。二、运营期项目为非生产性项目,营运期的污染因子主要为入住办公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1、废水供水:项目用水由市政供水管网供给,就近引DN150给水管入项目区,并在区内与市政管网成环,满足本工程的生活与消防用水。项目日平均用水量为2.5t,共计用水量约825t/a(按330日计)。下表给出了项目用水量标准:表17 项目日用水量标准项 目 用水量标准 数量 用水量(t/d)办公用水 0.05m3/人天 50人 2.5合计 2.5 排水:项目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属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安庆路市政管网已铺设完毕,因此项目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处理。项目日排废水量为2.13t(排污系数以0.85计),年废水排放量为701.25t,项目排水量详见水平衡图。建设项目水量平衡分析如下:图3 建设项目水平衡图(m3/d)化粪池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南淝河办公用水2.5损耗0.37 2.1321项目建成后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见下表:表18 废水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表 (单位:mg/L)废水种类 废水量(t/a) 污染物浓度(mg/L)COD BOD5 SS NH3-N 动植物油办公污水 701.25 300 150 120 15 化粪池预处理后出水 701.25 260.5 122.6 110 15 10污水接管量(t/a) 701.25 0.18 0.086 0.077 0.01 0.007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330 160 200 20 100排出量(t/a) 701.25 0.035 0.007 0.007 0.0035 0.0007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50 10 10 5 1注: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尾水拟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因此建设项目所排污水排放考核量以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计算。由上表可知,建设项目生活污水各项污染指标均能达到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因此项目产生的污水经预处理后可直接由市政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2、废气项目内无废气产生。3、固废项目办公产生的生活垃圾按0.05kg/m2(12800m2)估算,垃圾产生量为0.64t/d,年产生量211.2t(以330天计)。4、噪声建设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包括配套公建的通风系统、空调室外机等设备噪声,以及项目区域内车辆来往交通噪声和人群社会活动噪声,人群社会活动噪声具有随机性和暂时性,且随着活动的停止而消失。主要设备噪声声级如下表:表21 主要机械设备噪声源强一览表机械设备 台数 源强/dB(A) 位置 防治措施 降噪后的噪声空调室外机 - 80 办公楼顶 隔声、减震 6022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 排放源(编号) 污染物名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单位)水污染物 生活污水 废水量 701.25t/a 701.25t/aCOD 260.5mg/L,0.18t/a 50mg/L,0.035t/aBOD5 122.6mg/L,0.086t/a 10mg/L,0.007t/aSS 110mg/L,0.077t/a 10mg/L,0.007t/aNH3-N 30.6mg/L,0.01t/a 5mg/L,0.0035t/a动植物油 15mg/L,0.007t/a 1mg/L,0.0007t/a固废 办公生活 生活垃圾 211.2t/a /噪声 项目主要为空调外机产生的设备噪声以及项目区域内车辆来往交通噪声和人群社会活动噪声,人群社会活动噪声具有随机性和暂时性,且随着活动的停止而消失,噪声值在75-85dB(A)之间。其它 -主要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地点在合肥市合肥市安庆路282号省公安厅大院内,不属于敏感或脆弱生态系统,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建设完成后,部分地面由原有自然状态变为“不透水”地面,从而对原有生态系统内植被等生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破坏。项目绿化率可达30,且对污染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用地范围内人群活动和开发建设造成的环境破坏可减小到最低程度,不构成对建设区域内的重大影响。23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施工期扬尘的情况随着施工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其造成的污染影响是局部和短期的,施工结束后就会消失。总的来说,建筑工地扬尘对大气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工地围墙外100m以内。由于距离的不同,其污染影响程度亦不同。在扬尘点下风向050m为重污染带,50100m为较重污染带,100200m为轻污染带,200m以外对大气影响甚微。施工单位在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扬尘控制措施后,施工扬尘将明显减少。据类比调查,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2.5m/s),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为其下风向150m内,被影响的地区TSP浓度平均值为0.49mg/m3左右。扬尘对环境的影响仅局限在施工点周围,随着距离的增加,浓度迅速减小,至150m处符合二级质量标准。为了减少施工期扬尘对附近居民的影响,本项目应对施工场地进行围挡,并且对道路进行洒水抑尘,建议每天洒水45次。此外为了控制扬尘对周围环境和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建设单位应加强对施工现场可能产生扬尘的每个环节的严格管理,严格按照合肥市声环境控制要求以及合肥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具体措施如下:(1)施工现场地坪必须进行硬化处理,有条件的采取砼地坪;(2)开挖过程中,洒水使作业保持一定的湿度:对施工场地内松散、干涸的表土,也应经常洒水防治粉尘;(3)回填土方时,在表层土质干燥时应适当洒水,防止粉尘飞扬;(4)加强回填土方堆放场的管理,制定土方表面压实、定期喷水、覆盖等措施;(5)运土卡车及建筑材料运输车应按规定配置防洒装备,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并规划好运输车辆的运行路线与时间;(6)运输车辆加蓬盖、装卸场地在装卸前将先冲洗干净,减少车轮、底盘等携带泥土散落路面;(7)对运输过程中洒落在路面上的泥土要及时清扫,以减少运行过程中的扬尘。(8)施工过程中,严禁将废弃的建筑材料作为燃料燃烧;24(9)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必须设立临时垃圾箱,采用袋装并及时回收、清运垃圾及工程渣土、高处工程垃圾应用容器垂直清运,严禁凌空抛撒及乱倒乱扔;(10)砂石、土方、灰浆、垃圾、渣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当专用的车辆经行运输,运输车辆不能超载,土料适当加润。(11)要注意维护机器、车辆以减少排放尾气,或尽量采用电动机械。(12)施工临时生活区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用电、液化气,以减少厨房废气排放。(13)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根据平面布局,可以对建设区局部提前进行绿化,施工结束时,应及时对施工占用场地恢复地面道路及植被;在改善生态景观的同时,也可以减轻扬尘及噪声对环境的影响。2、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施工期现场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很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各种机械同时工作,各种噪声源辐射的相互迭加,噪声级将会更高,辐射面也会更大。施工机械中除运输车辆外,一般可视为固定声源。将项目施工场界噪声作点源处理,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情况下,施工场界噪声预测模式如下:1212 /r20lgrLL 12 rr ,r1取值3m经预测,项目施工噪声预测结果如下表:表22 施工噪声随距离衰减预测结果 单位:dB施工阶段 时段 距施工场界距离50m 100m 120m 150m 200m土方阶段 昼间 53.163.1 47.157.1 45.555.5 43.553.5 41.051.0夜间 53.163.1 47.157.1 45.555.5 43.553.5 41.051.0打桩阶段 昼间 58.168.1 52.162.1 50.560.5 48.558.5 46.056.0夜间 禁止施工结构阶段 昼间 48.163.1 42.157.1 40.555.5 38.553.5 36.051.0夜间 43.158.1 37.152.1 35.550.5 33.548.5 31.046.0装修阶段 昼间 58.163.1 52.157.1 50.555.5 48.553.5 46.051.0夜间 48.158.1 42.152.1 40.550.5 38.548.5 36.046.0从上表可以看出,项目施工噪声对距施工场界50m范围内影响较大,在各施工阶25段,距项目施工场界50m以内区域噪声声级均超过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项目施工噪声在昼间对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比夜间对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项目各施工阶段施工噪声在昼间不会造成施工场界100m以外区域声环境2类超标;在夜间,当项目施工处于土方阶段,可造成施工场界200m范围内噪声2类超标,其他施工阶段,预计可造成施工场界150m范围内噪声2类超标。为了减轻本工程施工期噪声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议在建设期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将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在7:00至12:00,14:00至22:00时。原则上禁止夜间施工,严禁高噪声设备在作息时间(中午或夜间)作业。如有些施工阶段确实需要夜间作业、连续作业的,需取得相关单位的批准。否则,不得违反“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在七时至十二时,十四时至二十二时”的规定;尽量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比如以液压工具代替气压工具;对施工地设置掩蔽物,在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置隔声屏障;采用商品混凝土;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尽量压缩工区汽车数量与行车密度,建材等的运输尽量在白天进行,控制汽车鸣笛;针对项目周边敏感目标,要求施工设备尽量避开放置在敏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