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2月 4 日,我们一行来到区开展走访慰问,并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到县镇街道、村组、农户,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对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区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困难,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区位于省西南部,国土面积 1722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85 万人,辖18个乡(镇), 2个街道办事处, 278个行政村, 28个社区居委会。2019年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共有 27 个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9 年底,贫困人口 10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14.5。 2019年,撤市设区后,区大力实施 “同城发展、富民强区 ”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紧紧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历史机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 3319.79 万元扶贫资金(其中:中央财政 2179.79 万元、省级财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1000 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 140 万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和 “雨露计划 ”等主要工作内容,以 “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 ”为抓手,以 “产业扶贫、移民搬迁 ”为重点,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019 年全区脱贫 2.4万人。 (一)实施整村推进,改善基础设施。 2019 年,区继续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围绕 27 个省级贫困村,大力夯实基础建设,有效地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础交通、农村水利在内的 村庄整治建设项目 51 个。特别是较好地完成了 41 个通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改造 311公里、桥梁建设 19 座。打开了致富枷锁,让脱贫致富梦想有路可走。 (二)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自我省实施 “四个一 ”组合式扶贫重大举措以来,区提出 “四个坚持,四条路子 ”的产业扶贫新理念,用好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持 27 个贫困村及其周边连片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 27 个产业扶贫项目,新增产业基地道路 27.7 公里,灌溉水渠、饮用水管道 7000 米,苗木种植 1600亩,安全饮用水水厂 1座。这些让老百姓直 接受益的扶持项目,激发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三)实施搬迁扶贫,开辟扶贫新路径。 2019 年,该区计划移民搬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迁扶贫 2019 人,其中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移民 1000人,进城进园搬迁扶贫移民 1000 人,上级下达搬迁移民扶贫补助资金 1000 万元。该区计划将其中 1528 人安置在蓉江街办桥口村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引导贫困群众进城就业脱贫。目前,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为水库移民5808人发放直补资金 348.48万元,安排扶持资金 381.48 万元,实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项目 27个,并已全部竣工。 (四)实施 “雨露计划 ”,就业技能得到提升。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区结合该区产业结构状况,以中职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内容,积极实施 “雨露计划 ”,举办专项培训 36 次,培训 2490 人次,使受训青壮年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五)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全区各定点包扶、定点扶贫工作组深入帮扶点 402 人次 。筹集扶助资金 1230 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 8313 人次;挂点干部职工捐款、捐物 37 万元;帮扶困难学生 604人,帮助引进人才 35 人次,引进技术 64 项;结对帮扶贫困户 2620户,其中计划生育贫困户 377户;组织劳务输出 1328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 890人。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区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到2019年底,使全区 27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38565 户 12.4万人贫困人口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实现 “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与全区人民同步迈入小康这一目标。为此,区紧紧围绕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准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给合实际,重点实施四项帮扶举措,改扶贫 “大水漫灌 ”为 “精准滴灌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主要措施包括: 1.扶持生产,实现就地致富。针对长期居住在农村,且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和一定生产资料的贫困户,通过引导帮扶,开展种植、养殖等手段,实行就地脱贫致富。 ?甜柚种植。以甜柚种植为重点,依托等乡(镇)万亩甜柚基 地建设,以 “企业 +基地 +农户 ”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种植面积达 5 亩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 5 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区域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的,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其产业实施等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 ?油茶种植。对北部山区、赤土等乡镇的种植油茶达 5 亩以上的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 ?优质稻种植。对北部山区缺少土地的贫困户、种植企业,政府帮扶土地流转,发展优质稻种植,对种植 50 亩以上的贫困户进行 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 5 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帮扶贫困人员就业的种植企业、农业合作社除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 蔬菜种植。以唐江、龙岭、凤岗、朱坊等乡(镇)为中心区域,鼓励土地集约经营,扶持蔬菜种植 100亩以上大户 50 户,带动 10000 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 花卉苗木种植。带动5000 贫困人口脱贫,对公共事业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户中购买苗木,解决种植户的投入和销售压力,实现脱贫目标。 发展乡村旅 游业。通过建设 “一座南山、十里蓉江、万亩果园 ”生态旅游长廊、以大山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家具体验为主题的商贸旅游、莲花山旅游区、赤土畲族民俗旅游区等五个旅游点的建设,带动 5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移民搬迁,洗脚上岸进城。针对那些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生产资源缺乏、生产开发无门路的偏远山区和库区农民,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在重点项目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6 页 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 “洗脚上岸 ”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 “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 ”,计划逐步解决 1 万户共 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3.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力。通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部分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创业,不愿外出的则可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解决 2.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一是针对农村 “8090后 ”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进城意愿的,定期举办劳务就业培训,转移就业 0.9 万人;二是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劳动技能且愿意回乡创业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带动就业 0.8万人;三是兼顾强化特殊岗位职业培训,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举办起重机动车辆驾驶、电焊、焊工、刺 绣、保洁、保安等培训班,带动就业 0.9 万人。 4.政府供养,保障基本生活。主要对象为特殊贫困户(含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员等)。一是加大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条件。加强敬老院硬件建设,扩建增容,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各乡镇社会发展规划,与五保对象日益增加集中供养的需求相适应;整合各类民生政策,抓好五保户、低保户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好村级集中供养点。二是加强供养经费的动态化管理,确保五保对象生活稳定。为确保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生活稳定,应建立与我区农村经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7 页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五保经费保障体系,财政转移 支付的五保供养经费每年进行调整,保障其生活水平稳定在农村一般生活水平。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支持残疾人员参与就业。鼓励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安排残疾人员就业,政府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保障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正常生活。 (二)存在问题 1.对象识别还不够精确。尽管从 6月底开始,该区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以及 “一申请二评议三公示四审核 ”的识别程序,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先后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培训、登记造册、初步录入等环节工作,但从确定的扶贫对象来看,还存在对象 识别不够精确的问题。一是按照整户识别贫困人口原则,很难把握家庭整体贫困情况,因而出现扶贫对象不精准的情况。二是对农户收入很难准确统计,存在农户隐瞒部分收入的情况,特别是家庭成员分散就业,很难掌握家庭成员各自收入的变化情况,导致少数已脱贫的农户也纳入了扶贫对象。 2.扶贫成效还不够稳定。一是自身脱贫,致富造血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 “扶不起 ”现象。特别是留守在农村那部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 “三偏 ”贫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 “等、靠、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8 页 要 ”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二是遭受自然灾害或各类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贫情况,致使扶贫变成反复扶贫。三是收入来源渠道不稳定。贫困人口普遍无一技术之长,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很多投入打了水漂。相当一部分人是靠打临工、卖苦力谋生,收入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返贫。 3.移民搬迁后续发展存在隐患。实施搬迁扶贫进城的这部分农民,原先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无论是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还是生产方式,进城后都很不适应,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住得更舒服了,但原先生产方式无用武之地, “洗脚上岸 ”后不知所措,无固定收入来源。特别是贫困户本来就没有积蓄,有的为购房又新欠了一屁股债,不仅没脱贫还加 剧了债务负担。加上城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日常生活水平下降,不仅生活保障压力加大了,在新的环境下与左邻右舍也会时常出现冲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社会管理和帮扶政策跟不上,不仅这部分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将会引发新的贫困,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4.动态管理还有待加强。还约有 3 万户 10 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工作复杂难度也大。一是被调查的贫困人数多,加上脱贫户担心再得不到扶持而隐瞒真实收入,导致调查数据不真实准确;二是工作量大。各乡村人手不足,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9 页 也缺乏工作经费,不可能像建 档立卡时一样每年都集中大批的专人开展调查摸底公示上报。因此,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必须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不走样。 5.扶贫资金缺口较大。 2019年,各级政府安排全区的扶贫资金达 3320万元,但对于该区的扶贫工作任务来说相距甚远。尽管区财政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有所增加,但从扶贫资金的人均占有量角度来看,扶贫资金依然不足,缺口较大。按 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 10万计算,农村贫困人口平均占有扶贫资金是 332 元,与人均扶贫资金占有量的最低标准相差较远。资金短缺仍然是贫困地区 的 “瓶颈 ”因素,且短期内难有大的转机。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在总结经验、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产业扶贫,夯实农民脱贫致富基础。进一步创新生产扶持方式,用好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引导帮扶,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帮助农户就地脱贫致富。一是通过加大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0 页 贫困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二是围绕脐橙甜柚、生猪和蔬菜、花生、油茶、优质稻等 “两主四特 ”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 方式的转变,推行 “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户 ”、 “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 ”、 “市场 +基地 +农户 ”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 1 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 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 (二)抓后续扶持,巩固搬迁扶贫成果。一是抓好进城民工就业。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部分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抓好公租房建设 。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 “洗脚上岸 ”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 “居者有其屋 ”。三是抓好进城进镇示范点建设。 2019年,加快建设 3 个区级进城进镇进园示范点,争取蓉江桥口示范点安置 800户 3000 人,唐江九驳桥示范点安置 100 户 400 人,家具产业园区级示范点安置 600 户 2400 人。四是抓好搬迁后续扶持与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部门协作,为进城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公益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加强对移民小区设区管理,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帮助、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 加快融入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