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docx
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说着炎黄子孙的剑胆琴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李太白静夜思不知引来多少华夏游子回望乡关,报效祖国。一阕广陵散琴曲,一腔正气歌豪情,一段梁祝倾诉,一片离骚忧思 诗辞歌赋,丝竹管弦,所有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传递着一个东方民族的侠骨柔情和勇敢担当。正是这铁骨铮铮的方块汉字,筑起了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正是这 “巍巍乎高山,荡荡兮流水 ”的鼓声琴音,在无数江河子嗣的内心引起了巨大的 回响和波澜。 “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 ”文化作为看不见的精神纽带,纵横千里,绵延古今,使中华民族在任何危急关头都保持着无比的自信和雍容,也使得中华民族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保有着一颗庄严无畏的高贵心灵。 (二)文化产生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探索和理解之中,它的发展和延续更与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习俗、信仰和观念密切相关。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以及精神创造物,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传播和绵延的动力。从语言萌芽到部落初建,从土地之制到礼乐之兴,从刀耕火种到信 息革命,人类告别蒙昧落后、走向开化文明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地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翻开林林总总的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邃古以迄今日,人类社会由蒙昧进而至于开明,其历史不仅是一部生命繁衍、岁月推移的历史,不仅是自然改造、财富积累的历史,更是一部文化进步、文明传承的历史。不论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长城、特洛伊古城、耶利哥遗址、兵马俑、纳斯卡线条、克诺索斯宫殿、罗塞达石碑,还是口口相传、手手相授最终形诸文字和形象的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都在某个特定的角度上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个积淀层。文化 史中的任何一个琐碎发现、一笔不甚清晰的记载,都有可能重新书写人类的历史与未来。一块远古的打磨石器、一件来自北美洲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手工艺品、一串源自冰川时代的贝壳雕饰、一个在中国内蒙浩瀚山岭的坚硬石壁上舞蹈的人形石刻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无疑都具有巨大的文化蕴涵。文化以各种形式被载入文明史册,成为记录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正是源于对人类文化孜孜不倦的考察,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发出无限感慨。 (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在潜移默化 中释放着巨大而无穷的能力。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文艺复兴,从先秦诸子的文化典籍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新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文化以其对社会历史的巨大作用力,贯穿、渗透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环节。文化的力量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重大社会实践之中,而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且还在更为宏观的历史层面上,以其无微不至的渗透力和雄强宏阔的整合力构成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巨大张力。 一部神曲敲响了中世纪封建主义的丧钟,开启了启蒙运动的先河;一篇共产党宣言把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 ”,深刻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一本薄薄的新青年凝聚起一群热血青年,开创了中华民族走向民主与科学的新天地;一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激扬的旋律,鼓舞了亿万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忘我的投入到反侵略战争 无数的事实无不充分证明,积极健康的文化能够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启迪灵魂,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赓续绵延的强大精神动力。相反,萎靡不振、腐朽堕落的文化无疑也会产生不良导向,对人们形成消极的负面影响。毛诗序所谓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 以思,其民困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当代社会,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尽管国际风云变幻,南北东西矛盾加剧,地区冲突不断,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国际间经济往来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这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国坚持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受了新考验、取得了新成绩、积累了新经验。我们党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清除腐朽没落的旧文化 ,培育和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艺术质量和学术价值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问世,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党和人民的精神支柱,这是主流。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加剧烈,西强我弱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对我进行 “西化 ”“分化 ”的图谋。伴随着改革深化带来的经济、组织、就业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反映到文化领域中来,严 重影响着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文化选择。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沉渣泛起,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负面作用不容低估。告别革命、躲避崇高,颠覆传统文化、解构经典文献,用某些舶来的错误思想观念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思潮正严重侵害着中国文化健康的肌体。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想文化倾向的干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投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五)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努力解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精神文化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文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化的利益。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在 制定从现在到 2019 年和谐社会构建的八大目标中,特别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任务提出来,这标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对社会走向的科学把握,体现着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高度的理论成熟和深刻的历史自觉。 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以进步思想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从来都是引导人类社会前进的伟大旗帜,它的每一次高扬都是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深刻反映,是对人类正义事业和崇高精神的热烈张扬,并给思想 的解放和历史的进步开辟道路,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当前,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目的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既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决定性因素。 (六)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要坚定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6 页 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 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在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经济社会进步中的科技贡献率,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要认真贯彻 “二为 ”方向和 “双百 ”方针,弘扬 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描绘人民奋斗的多姿多彩的图景,奏响祖国发展的昂扬高亢的乐章,努力用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精品力作去赢得群众、赢得市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七)发展先进文化,增进文化力量,是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竞争,而且 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7 页 济实力的竞争虽然突显于表面,但从更深的层面上看问题,竞争的实质却是现代科学文化的竞争。因而,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技文化是现代生产和现代文明的知识基础,是人类更有效地征服和利用自然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综合国力提升的智力条件。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决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走向,影响并导引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进程。文化作为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 精神纽带。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事物的内在力量,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无形精神动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广泛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球华人世界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古人云: “亡人之国先去其史 ”。如果失去了作为民族心史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灵魂支撑,不能在强手如林的现代世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优势,就会在国际间的各种交往中处于被动 守势,就无法捍卫国家的战略利益,因而,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八)发展先进文化,增进文化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呼唤。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8 页 成部分,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着自觉的能动作用。文化的力量体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 在现代社会,文化通过人的文化素质、科技知识水平和劳动工具的科技水平、管理的系统水平,在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和工具上表现出来 。文化不仅可以构成经济活动的价值底蕴,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发展,而且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其商品生产和国际化的市场营销来实现的。商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其生产和销售方式所附加的意识形态内蕴,都更隐蔽地传达着文化的讯息和符号,铺天盖地的日本家电产品,充耳塞目的美国好莱坞影视作品,都是文化通过商业进行传播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价值依托和强大精神动力作用,一方面,要加大生产中包括科技、知识、技能和信息在内的文化因 素的介入,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营造的特定生产环境和运作方式,为经济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文化贮备。同时提高我国物质产品经过文化赋值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九)发展先进文化,增进文化力量,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必然选择。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9 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延续发展的中华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结成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 不息。健康进步、昂扬向上的文化品质在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民族气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 1840年第一位奋起抵抗外侮的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到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喊出 “振兴中华 ”的响亮口号;从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高高举起的民主与科学旗帜,到以毛泽东、李大钊们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争;从抗日战争救亡图存的浴血抵抗,到排山倒海式的解放战争;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到抗洪救灾和抗击非典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在其中产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 “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才能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0 页 有纪律的公民,使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发展先进文化,增进文化力量,有利于在更深刻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无数的炎黄子孙找到了温暖而永恒的精神家园;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影响规范着社会的运行机制,而且还直接影响作用着广大民众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历史发展最敏感的感应器和风向标,是历史进程的推动力,是大风大浪的蓄水池,又 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归宿地。“民心所向,关乎安危,系焉大矣,不可不察。 ”而文化氛围则最直接地影响着这 “蓄水池 ”和 “感应器 ”,以润物细无声的巨大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时代的风尚和精神的生态。 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文化以其对社会心理的直接、有效的影响力而成为 “杠杆 ”和推动力。对变动不居的社会大众心理,积淤者疏浚,低浅者提升,正气者高扬,歪邪者贬抑。建设和谐文化,对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氛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企 业、社区、家庭,层层结构分明;电视、报纸、网络,条条渠道畅通;流水代谢,户枢常新,一种健康、向上、清新、俊爽的文化氛围就会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文化对社会心理的有效调节还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让某些不良倾向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得以转移或消失,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