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稿.docx
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稿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稿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青年,我从父辈们口中听说了中国由乱而治的几十年,亲身经历了中国由穷变富的过程,享受了父辈们梦寐以求的完整的教育和安定的生活。不得不说,我们生活在汉唐以来前所未有的盛世里。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飞跃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日益颓废:清正廉洁的少了,贪污受贿的多了;见义勇为的少了,爱看热闹的多了;崇尚科学的少了,求神拜佛的多了;为人民服务的少了,见利忘义的多了;贫穷遭受无情的嘲笑,甚至 “笑贫不笑娼 ”,中国几千年传承的优良品德 “礼义仁耻信廉 ”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遗忘,却对金钱权利顶礼膜拜、肆意追捧;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严重侵蚀着人们的心灵,整个社会 “物欲横流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 “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 ”。一句话,中国主流精神正严重缺失。 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 实,面对严重影响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种种异端,我们怎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时候,我们不能让思想道德的士地荒芜。作为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人,作为祖国新一代青年,我们渴望民族的富强、繁荣和昌盛;我们希望中华民族的美德得以传承;我们向往公正、民主、淳朴与和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寻找丢失的纯净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稿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但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又如何去做?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陷入深深的迷茫难以自拔,迷失在川流不息、眼花缭乱的十字路口。 恰在此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 “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短短 112个字, 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在我们引以为荣的传统美德在改革的大浪中物化、蜕变、甚至遭到唾弃的时候, “八荣八耻 ”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祖国大地,同时也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纵观古今,有关荣辱观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顾炎武云: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如果社会一旦失去廉耻, “则祸败乱亡无所不至 ”。龚自珍云: “士皆知耻,则国家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康有为云: “人之所以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则无事不可为矣。 ”西方哲人康德也说,这个世界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 一个就是我们人类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庭。 是的,只有知荣明耻之人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我在一个系统内闻名的困难企业工作,曾一度为此苦恼,总认为前途一片灰暗,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在这彷徨迷茫的时刻,全国劳模李洪应来了,带着他的 “钢腿铁臂 ”和搞活企业的雄心壮志。一年多来,他的所言所行无不让我深深叹服:面对周围恶势力的挑战,他毫不屈服,为厂里赢回了损失;对待厂里孤寡老人,他自掏腰包为他们买米买油;炎炎酷暑,他放弃休息走访看望生病住院的离退休职工;节假日,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全家团圆的 欢乐氛围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稿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中时,李洪应却挺着 “钢腿铁臂 ”带着营销人员奔走于冰天雪地的东北洽谈业务;针对厂里出现的一小股歪风邪气,他一身正气,义正辞言:“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为共产党争回一片青天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他身上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全厂职工无不为之折服。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厂员工团结一心,为企业的振兴默默地奉献着,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企业就发生了 “起死回生 ”的变化:高高的龙门吊竖起来了,漂亮的新厂房建起来了,出租的土地收回来了,人心热了、企业活了,干实事的多了,发劳骚的少了。昔日冷冷清清的企业,如今人气日 益兴旺,一个花园式的厂区开始展现在众人面前。 李洪应,一个只有 “半壁江山 ”的中年汉子,却屡屡创下奇迹,抒写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铸就的 “壮丽诗篇 ”,他以实际行动对荣辱观做了最好的诠释。是他,让我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光荣而有意义的人生;是他,给了我榜样的无穷力量;是他,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是他,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陋的,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丑恶的;是他,坚定了我为企业奉献的信心和决心。 2019 年是设备总厂乘势而上、扭亏持平、实现跨跃的决战之年,也是企业脱困的关 键之年,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团结一心,拼搏奋斗。作为一名从事宣传工作的青年员工,我尤其觉得肩负的责任重大。我必将以劳模的精神为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航标,以设备总厂脱贫为己任,贡献自己青春的力量。 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稿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