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方面,创新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党的十六大把 “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之后,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 “和谐社会 ”概念,第一次提出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 目标 “和谐 ”是古今中外都比较关注的一个概念,但以此来定位一个社会,则是在科学吸收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精粹基础之上的一种重大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 “自由人联合体 ”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的一系列天才设想,同时又正式提出自己关于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命题,就是针对现实资本主义的不公正、不和谐而提出来的。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当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强调 “斗争 ”哲学,经济 社会发展长期走了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确认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奋斗目标,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 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小康,开始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历史任务。正如六中全会决定所言: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仅从国内的情况看,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在实现人均 GDP 从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历史跨越中,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这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背景。 决定号召全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和谐 ”,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又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增添了新内容。 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命题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 “三位一体 ”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 “四位一体 ”。和谐社会内容的加入,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 “社会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社会 ”,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狭义的 “社会 ”,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特指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从广义上来说,它应该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 “三大文明建设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从狭义上来说,它除了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还需要发展和完善文明的社会关系,即社会文明。它是在 “三 大文明建设 ”的基础上,面对 “三大文明建设 ”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必须解决相伴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展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解决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的历史背景下,更好地协调好多元力量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力量。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位一体 ”格局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理念和一种整体性 思考方式的确立。 创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 “五句话 ”的科学论断是一个统一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整体,既包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调整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蕴含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指明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条件和途径。 应当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从 经济的角度来界定的。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绝不仅仅是经济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确认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决定的这个科学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 ”,它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 上,侧重于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进一步的完善和诠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居于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方面,创新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