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docx
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开展扶贫到户机制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扶贫办组织专人围绕我县扶贫到户情况进村入户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扶贫到户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扶移办的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围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社会扶贫、雨露计划等工作重点,着力构建 “大扶贫 ”工作格局,致力于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壮大贫困重点村集体经济,为实现全县区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19 年我县在 165 个扶贫重点村中就新修和改造村内公路 143 条,完成水利项目 45个,兴建桥梁 12座,新 (维 )修水陂 7 座,排灌站 3 座,水渠水 圳 6600 米,河堤 780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4500 亩,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项目 1 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项目 2 个及校园建设项目 1 个。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重点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水平。 二是产业发展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9 年我县围绕主导产业拓宽发展新路子,安排扶贫资金 49 万元(含到户贴息),用于 “脐(甜)橙、烤烟、油茶、生猪、灰鹅 ”等产业发展。新植甜橙 7660亩,新植油茶 8600 亩,扶持种植烤烟 4800 亩,生猪、灰鹅等产业蓬勃发展。全县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的产业 开发格局逐步形成,大大促进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三是搬迁扶贫带来了贫困户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2019 年上级下达我县移民扶贫任务 2137 名(其中:避灾移民 1009 人,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移民 662 人,深山区移民 400人,生态移民 66人)。根据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在全县 22 个乡镇设立了 14 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移民 288户 1393 人,占移民任务的 65.2%;分散安置移民 134 户 744人,占移民任务的 34.8%。目前已入住的移民户有 402 户 2019 人 ,占 95%;完工未入住的移民户 20 户 107 人,占 5%。上级下拔移民建房资金 742.35 万元,我办已下拔移民建房资金 742.35 万元。集中解决了部分山区、库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存难问题。同时为帮助搬迁农户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我们一方面扶持搬迁农户大力发展产业,一方面开展培训转移,组织劳务输出,使搬迁农户有了稳定的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收入来源,从而真正实现了 “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来 ”的目标。 四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务工收入水平。通过实施 “雨露计划 ”,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 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十一五 ”以来,全县共投入培训经费 833.6 万元,超计划的 78.1%,培训人数达 11332 人,超计划的 7.3%,扶持了 1032 名中专生和中高技工,共转移就业 11129 人,就业率达 98.2%,其中在本县就业的达 86.7%。为全县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基本实现了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 ”的目标。 五是村级互助资金加快了试点村支柱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发展大户。全县有 18 个村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项目, 每个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 15万元,目前,全县入会农户 526户,资本金总额达到 309万元,共培育形成 27个农业支柱产业项目,为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产生了较好的促进、示范、辐射作用。解决了部分农户有种养项目没启动资金的难题,催生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发展大户。这批中小规模的农户家庭养殖模式,既适应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趋势,让部分 “出门打工无技 ”的劳动力 “在家致富有门 ”,又因船小好调头,让种养户能有效规避因市场波动产生的风险,对贫困农户发家致富产生了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4 页 较好的示范作用,为实施扶贫到户提供了范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农村贫困面还较大。我县共人口有 79.1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有65.0418 万人,而贫困人口达到 42019 户、 201947 人 (其中乡村低保对象有 13251 户 30596人 ),占乡村总人口数的 31.51%。全县还有省级扶持贫困村 165 个(其中含 80 个国定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 54.2%,贫困人口遍布全县广大乡村。贫困人口存量大、对象多、贫困程度深、基础薄弱,这些都会导致到户项目难规划难落实。 二是扶贫到户认识存在问题。少数地方对扶贫到户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只要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温饱问 题也就顺利解决了,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项目上,忽视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贫困农户认为扶贫到户就是把钱直接分配到户,等、靠、要的思想更加严重,以至于有的贫困户坐享其成,自己不努力、不奋斗。 三是扶持对象确立存在问题。从调查的贫困户来看,他们除了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从社会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无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无法享受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资源扶持。而有些扶持项目、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5 页 示范项目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和效益快速化,基本都给经济实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的非贫困 户来实施,这就出现了没有真扶贫、扶真贫的现象,造成了部分非贫困户也在分享国家的扶贫政策,无形中弱化了扶贫资金和资源的扶贫功能。一些符合扶贫的农户由于得不到扶贫资金的扶持,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却得到了扶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收入差距的扩大。 四是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气候和优势。如何提高组织化程度并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得应有的社会平均利润,这是我们扶贫开发今后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扶贫攻坚需要实现的目标。 三 、对扶贫到户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一)创新扶贫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扶贫到户的跟踪管理机制。扶贫资金应重点扶持贫困户,对不属于贫困户的对象不能享受扶持,其中包括扶贫搬迁资金,贷款贴息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对到户的扶持资金一律实行财政拨款、银行直达农户 “一本通 “的做法;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帮扶机制。建立党员干部帮扶到户制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帮扶效果与评先表模、提拔晋升挂钩。三是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6 页 科学制定考核评估机制,每个村成立一个扶贫考核评估小组,对照考评细则对扶贫到户情况进行评估。 (二)重点扶持产业发展。 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是解决贫困户稳固脱贫并逐步致富的根本途径。贫困户只有生产发展了,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脱贫。在扶持方式上:一是大力推进互助资金覆盖面。试点实践证明,互助资金是支持贫困户生产发展非常好的平台。二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树立培植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的意识,通过采取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力度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进一步完善 “公司 -基地 -农户 ”模式,让农户广泛参与产业化建设中遇到的产、销、技等方面的问题。使村企共赢、贫困户受益。 (三)完善雨露计划培训方式。 一是科学设置专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员的兴趣志向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实行订单培训,定向转移。建立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保证专业培训质量,确保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真正让他们怀揣多证闯天下, “雨露计划 “可以为在校期间获得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优秀学生给予补贴。培训一人富裕一家。二是对在家务农的贫困户劳动力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聘请不同类型的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按照不同季节,不同需求,不同技术的贫困户需求开展培训。 全县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7 页 (四)扩大互助资金和贴息贷款到户覆盖面。互助资金和贴息贷款到户是扶贫 到户的好政策,贫困户非常欢迎,效果也很明显。一是扩大互助资金试点村数量,增加贴息资金总量。二是完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扶贫、财政部门各自职责,避免职责交叉。金融机构建立贫困户 “零门槛 “贷款机制,对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凭相关证明,可无担保申请贷款。 (五)加大行业扶贫力度。一是相关行业在安排当年的建设项目时,必须优先规划到贫困村,把贫困户作为重点安排对象,凡需要贫困户自筹配套部分予以免去,由政府包揽,使他们能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二是扶贫部门加强同教育、卫生等部门协调与配合,将贫困户作为重点 补贴对象,使贫困人口最大限度地享受惠农制度改革的成果。三是做好扶贫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工作,对于重点贫困户,实行应保尽保;对临时性贫困户实行应急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眼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