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pdf
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2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内容提要】 展望2018年,各国制造业创新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竞争水 平将进一步得到提升。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将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的战略支撑。针对当前创新载体彼此分散独立、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割裂,创新成果转 化通道不畅、技术创新对产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知识产权应对形式较为单一、国际话 语权有待提升,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滞后、供给质量与需求仍不匹配等问题,赛迪智库提 出几点建议: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布局,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协同创 新,打通科技到产业创新通道;主动发声,大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推 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加快形成以质量品牌为标识的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 工业技术创新 发展形势 展望 回顾2017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到来的背景下,发 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以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我国通 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基础、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创新体 系也不断得到完善。展望2018年,随着全国逐渐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合 力,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将逐步完 善,以产学研合作为有效途径的协同创新机制将持续深化,以正面防 御、主动发声为主要手段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建设将不断优化,从数量 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的制造业战略性转变将逐渐加快,工业技术创新将为 我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水平提供源源不断 的强大动力。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一、对2018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各国制造业创新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将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导致制造模式理念、技术体系、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 危机爆发之后,发达国家为解决国内经济和就业面临的困难,纷纷推出 制造业创新计划,旨在通过建设制造业创新网络来重振实体经济,扭转 经济低迷态势。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指出要将中 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互动。2017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 (夏季达沃斯)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为主题。预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计2018年,各国将会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合作发展,积极 促进制造业创新计划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美国联邦政府于2012年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受益于早期 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建设进度加快,截至目前美 国已建成14家制造业创新研究院。特朗普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之后虽然 在执政风格上与前任奥巴马不甚相同,但在重振美国制造业战略目标上 两者基本一致。2017年1月,美国国防部委托德勤公司从促进技术创新 和商业化、加速制造业劳动力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生态 三个方面对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到目前为止的初步运行成效进行评估。 报告指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成功推动了美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竞争 力显著提升,实体经济复苏趋势明显,达到了最初设计和战略规划的目 标,对于一些长期目标,则还需假以时日进一步观察。 英国政府自2010年至今已经建成遍布全国的11个弹射中心,在推进 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筹集技术转化资金等方面初见成效,为英国经济持 续发展注入驱动力。未来,英国政府还将在绿色经济、机器人、物联网 和合成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建设弹射中心。预计2018年,英国政府要加强 弹射中心与其他的研发机构、独立实验室、创新中心以及某些重点高校 的技术转移部门有效结合,共同构成更广泛的中介部门。同时促进弹射 中心与英国创新平台计划、研发合作计划、知识转移网络、小企业研究 计划等英国已有的创新计划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强与欧盟的项目对接。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二)全国创新驱动持续深入,技术创新将进一步引领制造业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17年我国创新体 系、创新环境、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观念与时俱进。201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 式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其中 的重要内容。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2018年,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将不断优化,创新将成为国家命运所系和世界大势 所趋、将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体制机制来看,围绕2017年发布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号),全国将大力 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等工作,各地也将积极推出相应政策和法规;从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来看,围绕工信部2017年7月发布的省级制造业创 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在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 先进工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将不断涌现新的国家级制 造业创新中心。 (三)我国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创新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预计2018年,我国工业在资金、人才和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的总量 将持续增加,我国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将稳步提升。 第一,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将持续增加。我国研发投入总量从2012年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的10298.4亿元快速增长至2016年的15676.7亿元。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 局之年,2016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量增长率突破10%,研发投入强度(即研 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稳步提高到2016年的2.11%(见图 1)。为了达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设定的目标(到202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十三五”期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仍将大幅增长,预计2018年我国 R&D经费投入总量将突破165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15%。 图1 2011-2016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量、增长率及研发投入强度情况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十二五”期间,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一直占据全 国研发投入的较高比例,R&D经费支出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研发投入增8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长态势良好(见图2)。在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大力推进下, 可以预见2018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将达到12500亿元以上。 图2 2011-2016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率与占全国研发投入经费比例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第二,企业研发人员规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图3可以看出, 2004-2016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04年的54.2万人 /年提高到了2016年的270.2万人/年,在全国企业中所占比例达到70%左 右。从趋势上看,2018年这一比值仍将保持在70%左右。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图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情况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第三,工业企业投资建设研发机构的数量和比例将快速增长。图4显 示,2004-2016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的研发机构数量大幅增长,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由2004年的6.2%提高到了2016 年的23.0%。随着企业科技创新对研发机构的重视,预计2018年,越来越 多的企业日益重视技术创新,加快组建企业内的研发机构。00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图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企业与有研发活动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以上趋势看,预计2018年,我国创新总的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01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四)我国创新产出持续提升,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 护、运用。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共 同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排名居第22位, 比2016年上升3位。2017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 告显示,2015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45(以2010年为100),比上年增长 5.8%。从这个趋势看,预计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预计为153左右,到2017 年将达到162。 在国际专利方面,2017年1-9月,我国PCT专利申请量为3.2万件,同 比增长9.0%。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PCT专利申请增速均超过30%,分别 达到32.8%和36.2%。预计2018年,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仍将继续增长。0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表1 2017年1月-9月我国PCT申请状况表 单位:件 按国内外分组 9月合计 当年累计 申请量 构成 申请量 构成 国内 4780 93.8% 32925 93.1% 国外 318 6.2% 2438 6.9% 合计 5098 100.0% 35363 100.0%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我国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受理总 量自2012年以后迅速增长,2016年全年达到3464824件,预计2018年,中 国三种专利受理仍将继续增长,总数有望突破400万件。 图5 我国三种专利受理年度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0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2017年1-9月, 国内授权发明专利达到23.28万件,预计2017年全年 将突破30万件。 表2 2017年1-9月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状况表 单位:件 类别 9月合计 当年累计 授权量 构成 授权量 构成 职务 22754 92.8% 216495 93.0% 非职务 1770 7.2% 16377 7.0% 小计 24524 100.0% 232872 100.0%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7年1-9月,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平均维持率为64.8%,排 名前十位地区的五年以上维持率均超过平均值。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提升 空间较大,预计2018年,前十位仍主要为这些地区且维持率平均值保持 在65%左右。 表3 2017年1-9月全国各地区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状况统计表 地区 五年以上维持率 地区 五年以上维持率 台湾 93.80% 云南 58.90% 香港 91.90% 河北 58.40% 西藏 86.70% 江西 57.70% 深圳 85.80% 宁波 57.60% 澳门 83.50% 成都 57.60% 上海 74.40% 陕西 57.50% 广东 74.00% 福建 57.20%0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北京 71.80% 四川 57.10% 海南 69.50% 西安 56.80% 杭州 65.70% 湖北 56.40% 内蒙古 65.00% 武汉 56.40% 天津 63.90% 吉林 56.10% 辽宁 63.50% 黑龙江 55.80% 大连 63.50% 重庆 55.40% 厦门 62.70% 哈尔滨 54.40% 沈阳 62.60% 河南 54.30% 广州 62.30% 山东 53.20% 新疆 61.60% 青岛 53.10% 江苏 60.50% 青海 52.90% 甘肃 60.0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2.60% 南京 59.60% 长春 52.40% 山西 59.50% 宁夏 49.70% 贵州 59.30% 济南 49.10% 浙江 59.00% 安徽 48.40% 湖南 58.90% 广西 43.10%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在全国技术市场的交易情况方面,从图6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6年 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2018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 增长率仍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0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图6 全国技术市场历年成交额(亿元)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在新产品销售方面,2016年全行业(含内外资企业)规模以上企业 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74604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内资企业新产品 销售收入为120839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为13.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为21.8%;外商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 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为21.2%。我国内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 入的比重明显低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同期水平。预计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仍将大幅高于 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方 面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0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从以上趋势看,2018年,我国创新指数将持续上升,工业技术创新环 境将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将持续提升,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创新成效也 将显著增强,技术创新支撑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创新载体彼此分散独立,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割裂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制造业创新载体。截至 2015年底,科技部牵头建设了4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78家国家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建设了15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2 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教育部牵头建设 了38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这些创新载体为推动我国的科技0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这些已建成的创新载体基本 上处在“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上的不同位置, 彼此相对独立,而且这些创新载体多为事业单位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 或国有企业而建,创新力量比较分散,难以适应网络化协同创新的新趋 势和新要求,亟需组建新型创新载体,打造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 (二)创新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技术创新对产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原有的行业科研院所经过市场化转制,为了自 身生存和应付资产保值增值等考核要求,无暇、更无力顾及共性技术研 发,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弱化、流失。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 尚未形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 向,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导致了创新链上研发与产业化环节 出现脱节。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转化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产 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主体的缺失和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例如,尽管我 国在增材制造方面的论文专利总量全球第二,有很多很好的基础研究和 技术成果,但这些研究和成果往往停留在实验室技术阶段,离产业化应 用技术还有一段距离,缺乏强有力的产业化技术研究,与欧美等发达国 家相比,增材制造的产业化规模及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差距依然很大。 (三)应对形式较为单一,制造业领域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 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知识产权日趋成为美国等制 造强国保护国内制造业,打击他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利器。我国自2015年08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以来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先进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美欧等发 达国家为维护其在制造业领域的既得利益,借机对我国制造业领域知识 产权问题不断提出质疑。面对发达国家质疑,我国相关部门密集发声, 通过召开记者会、发布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等 方式,充分展现了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 绩,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是,在应对质疑和不当指责方面,我国还存 在应对形式手段较为单一、主动出击力度较为薄弱、国际话语权不足等 问题,基本上整体处于被动的情况,尚不能满足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 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的需要。 (四)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滞后,供给质量与需求仍不匹配 质量强和品牌强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质量是我国实体 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多数领域的产品质量 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行业普遍存在获证企业生产“非标” “低标”产品(即其产品质量低于国标、行标规定),给我国造成巨大 的损失。据估算,我国制造业因质量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质量损失超过 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特别是在基础产品领域,我国的通用 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的30%-60%,模具产品使用寿命较国 外低30%-50%。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水平与世界第一制 造大国的地位仍不匹配,是典型的产品大国、品牌小国。截至2017年, 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约有170万之巨,但市场认可度尤其是国际市场的 认可度较低,品牌附加值和竞争力都不能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抗衡。20170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年6月BrandZ发布的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中,美国上榜品牌达到 54个,日本上榜5个,英国上榜4个,中国有14个品牌上榜,这和2016年 我国有15个上榜品牌相比略有下降。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布局,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针对制造业创新体系中存在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脱节的问题, 围绕国家部署的22个重点领域,充分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金 融资本等创新资源,依托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一批国家制 造业创新中心。同时,鼓励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创新实力强的省市探10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索创建一批区域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两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最终形 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 (二)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科技到产业创新通道 探索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引导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 以利益为纽带、紧密合作的研发团队和创新网络,推动高校、研究机构 和企业间的深度协同和跨界融合创新,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 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 研发机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 (三)主动发声,大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升我 国制造业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我国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发声,支持科研 院所、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企业等在国际研讨会、行业大型会议等场 合,积极宣传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成效;围绕“中国制造 2025”实施,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风险分析与预警防范;由被动应对 逐步转向正面防御与主动发声,支持相关机构研究发布国内外知识产权 保护情况报告;进一步加强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营造知识产权创 造、保护、运用的良好营商环境。11 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四)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加快形成以质量品牌为 标识的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抓 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 战略性转变”。依托智能制造工程,以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流程智能 化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加工精度,提升产品质量档次;依托工业强基工 程,开展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突破影响质量升级的基础工艺;推进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打造更多国际认可的高端装备品牌。加快建立完善 质量品牌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活动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加强质量 品牌宣传,扩大自主品牌社会影响,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 本文作者:工业技术创新形势分析课题组 13699153533 heyingccidthinkt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