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docx
【精选】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WORD版 导读: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 ”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 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 “古之博大真人! ” 老子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 “道经 ”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 “德经 ”主要论证治 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之术。 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数代皇帝的高度重视。汉朝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之前的 5个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精选】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思想。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 “太玄元皇帝 ”,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 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进行阐述。 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 ”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 “不为天下先 ”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思 想之一。不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 “处后 ”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老子认为,这是实现 “柔弱胜刚强 ”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 年 4 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 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你打边区,我先退,一舍三十里。第三条出自礼记 “来而不往非礼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可以说,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反侵略作战的整个历史过程。 为什么毛泽东对老子 “不为天下先 ”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军事思想【精选】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如此推崇?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老子的 “不为天下先 ”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 中国战争史上许多有名战例加以论证,如楚汉成皋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等等有名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毛泽东选集第 1卷第 204页)。 这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内容!正因为在相当长时间里,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生死存亡问题。所以,毛泽东在指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用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汲取了老子 “不为天下先 ”、 “柔弱胜刚强 ”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老子的思想在 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 “我把老子认作是东方思想的代表 ”。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认为: “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念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 道 暗示着 场 的概念, 气 的概念与量子 场 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 “国情咨文 ”中引用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 60章) ”这句话,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西方的广泛的重视,并掀起了一股老子热,成为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