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永恒价值.docx
【精选】道家的永恒价值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道家的永恒价值 -WORD版 导读: 道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其代表,有时也加上列子。列子的年代可能早于庄子,但是著作散佚,到了西晋的张湛为其作注,再传于后世。 然而,目前所见的列子已受魏晋玄学的影响,甚至夹杂了佛教故事。至于思想主旨则是:人生苦短,死后万事皆休,一切皆为气化,不如及时行乐。这种悲观厌世之情,显然有违道家意旨,不必在此深究。 老子有 “小国寡民 ”的观念,庄子也向往 “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君主有如高处的树枝,人民有如自在的野鹿。 )(天地 ),亦即都有 “无为而治 ”的理想。这种理想在汉代初期形成 “黄老治术 ”,与民休养生息。然而,一旦形成治术,落实为 “用 ”,则其原始理想难免打了折扣。道家固然是如此,儒家呢 ?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来,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如果即体言用,注定将会变质走样,那么在未能明体就想致用时,后果不是更加不堪设想了吗 ?于今之计,我们只能尽力准确把握道家的思想,至于能否应用于生活中,则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今日处于 “后现代社会 ”,对于传统基于理性所建构的价值观 (如仁义、礼乐 ),全都加以质疑,形成 “价值归零 ”的现象。譬如,近十余年来蔚为流行口语的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就是鲜明的例证。在古代,遭逢天下大乱,个人在社会上怀才不遇,所以一方面明哲保身,【精选】道家的永恒价值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同时也培养悟道的智慧,冀求精神上的逍遥无待。在今日,则有民主制度保障人权,自由辐度少有拘限,信息设备又提供了无比开阔的虚拟世界。这真是个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的美丽新世界啊 !然而,越是多样的选项,也将使选择越加困难。自由一变而为压力,因为在未能了解 “自我 ”之前, “自由 ”往往只是任性盲动或恣意盲从的代名词,其后果常为懊恼与悔恨,最后沦于 “重复而乏味 ”的不堪之境。 有一弊,也可能有一利。道家批判社会上的既成规范时,也说过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之类偏激的话,听起来有些后现代的意味。但是,这种 “破 ”是建立在 “让生命在道中安顿 ”的智慧上的 ;破小所以立大,要让自我回溯于一个完整而永恒的根源。任性不是自由,盲从更不是自由,只有回归于整体的道中,化解了身心的执着,开启了灵性的力量,以此为自我的真正主体,做到 “外化而内不化 ”,然后才有自由可言。换言之,今日社会的外在自由,正是我们寻求内在 自由的最佳契机。后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唯一优势,正是道家思想可以大显身手的新天地。 如果从哲学角度评估道家的得失,则正面的肯定是不言可喻的。西方学者习于以儒家为 “伦理学 ”的宣讲者,我们的辩护是 “儒家不仅只有伦理学的成分 ”;但是要揭示儒家的形上学内含,总是难免多费唇舌而未必有效。至于道家,则自从老子说出了 “道可道,非常道 ”一语之后,学者无不肯定 “道 ”为形上学所欲彰显之本体,因而也对道家另眼相【精选】道家的永恒价值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看,视之为极富智慧的哲学立场。 西方哲人观察万物,见其流变生灭,不免提出深刻的质疑: “为何是“有 ”而非 “无 ”?万物依其本质 ,皆为有始有终,在始之前及在终之后,本无一物,因此 “无 ”才是万物的真相。现在居然是 “有 ”,着实让人惊讶,而哲学即是 “起源于惊讶 ”,进而探究其真相的一门学问。那么,听听庄子怎么说,他说: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齐物论 )意思是:古代的人,他们的知识抵达顶点了。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 ?有些人认为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这是到了顶点,到了尽头,无法增加一分了。换言之, “未始有物 ”正是 “无 ”的境界。这个无并非虚无,而是万物的起源与归宿,亦即是道。能够悟道,即是解脱桎梏 ,随物而化,孕生无穷无尽的美感。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北游 )意在斯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