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docx
【精选】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 -WORD版 导读: “虚静 ”乃道家(道教)惯用语,亦是凸显道家(教)修养之深的 “境界 ”语 “虚静 ”乃道家(道教)惯用语,亦是凸显道家(教)修养之深的 “境界 ”语。对于 “虚静 ”,世人多以 “一词 ”对待之,即以混沌、综合之眼光对待之 “虚静 ”乃 “虚无 ”之境界。自然,若以大文化、大国学之视角看待之,取 “虚静 ”复合义亦未尝不可。但若从道家的立场研究 “虚静 ”,则须采取精微的立场分析之,否则, “虚静 ”过于混沌而陷入隐晦不明的境地。 “虚静 ”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是分解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16章)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曰,若达到静,当需从 “虚 ”开始;二则,只有致 “虚 ”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 “没身不殆 ”之境。亦是在此意义上,老子才有 “致虚极,守静笃 ”之说。无独有偶,近日予读老子道德经憨山注第十六章时,得见憨山对 “虚静 ”的另一解释,获益颇多。憨山云: “致虚极守静笃者。致,谓推致推穷之意。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 ”憨 山注老子自然多从佛家立场入手,然其对虚、静的内外二分可谓精当,笔者对于虚、静的内、外二分亦是受了憨山大师的启发才得以成文。 【精选】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窃以为,虚者,将外物空掉也;静者,内心寂然不动也。故欲达到静,首先要 “虚 ”,若无 “虚 ”之功夫, “静 ”之境界则难以达到。故道家(教)所谓的 “虚静 ”可从此境地上做两重观。 “虚 ”。道家之 “虚 ”虽有 “空 ”之意,然却又不完全类同佛家之空。道家视野中宇宙万物乃为道所生,应依附于道,顺应大道。自然,人亦应顺从大道之流行方能逍遥游于万物之间。然而,遗憾的是,人往往为外物所执而陷入 “有待 ”的锁链之中, 恰如老子所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12章)于是,人之本应澄明之道心为外在之物所污染、所束缚,最终陷入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归 ”(庄子 齐物论)的悲哀境地。故 “虚 ”当谓从外物的角度而言,即要 “虚 ”掉 “外物 ”,进而渐次达到明静之心。 “虚 ”的功夫在老子道德经中多采取 “以无观有 ”和 “去欲 ”的方式而进行,且老子多言虚无之用 因为虚,故能容纳、涵盖万物。宋人苏轼所言 “空故能纳了 ”概括得颇为精当。所谓 “以无观有 ”,乃是以 “空无 ”之心而呈现 “妙有 ”之用:如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即言虚无(空无)之用;第五章 “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则亦虚之 “动 ”, “虚 ”而动,实乃 “静极而动 ”,此乃从哲学之层面言说之。 【精选】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所谓 “去欲 ”,实则 “排除 ”杂念之过程,老子的哲学核心乃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然愈达到无为之境,须 “空 ”掉各种欲望,正如其所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3章 ) “虚 ”在老子视野中,乃是成就 “实 ”,成就 “有 ”,乃至 “没身不殆 ”的重要环节,故老子言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44章);第四十五章老子亦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其中 “大盈若冲 ”之意为真正的充盈若空虚之状,因为空虚,所以才能容纳万物,才可以长久。 如果说老子之 “虚 ”多带有形上之意,且多从治世角度而言,那么庄子之 “虚 ”则偏重于人生体验,从解脱外在束缚之层面而展开。庄子理想之境界乃是 “逍遥游 ”,逍遥游之关键在于 “无待 ”,而达成无待的先天条件则是 “虚 ”,是 “空 ”掉一切,不粘滞,不执 著。自然庄子之空,非谓佛家否认万物之存在,而是将自身融于自然万有之中,应时而变,浑然一体,一如陶潜所谓的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进入 “虚 ”之状态的呢? 概言之,庄子对外物之 “虚 ”乃通过 “忘 ”的态度而达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之所以能与大道为一,在于一个 “忘 ”字 忘物乃至忘己;大宗师中庄子借颜回之口予世人敞开了一条通往大道的路径: 颜回曰: “回益矣。 ”仲尼曰: “何谓也? ”曰: “回忘仁义矣。 ”曰: “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处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精选】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忘礼乐矣。 ”曰: “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坐忘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