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兹恭录如下.docx
【精选】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 兹恭录如下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精选 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 兹恭录如下 -WORD版 导读: 近年来,笔者有幸跟随冯世纶先生侍诊抄方,获益匪浅。冯先生常跟学生们强调,经方起源于神农时期,从单方方证到复方方证逐渐发展而来 近年来,笔者有幸跟随冯世纶先生侍诊抄方,获益匪浅。 冯先生常跟学生们强调,经方起源于神农时期,从单方方证到复方方证逐渐发展而来,与黄帝内经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要读懂伤寒论,首先要明了六经实质。伤寒论所指六经与黄帝内经所指六经是不同概念,六经来自于八纲,而非脏腑经络学说,而辨方证是能否治愈疾病的关键,是辨证的尖端。 侍诊过程中,笔者目睹冯老治疗一例崩漏病例,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相应,疗效颇佳,兹恭录如下。 病案举例 刘某,女, 28 岁, 2014 年 4月 4 日初诊:月经后期 1年余,近半个多月来经行淋漓不断,末经 2014年 3月 18日至,至今未断,经色暗红或咖啡色,腹痛偶作,口中和,易汗出,无恶寒,唇下痤,纳可,小便可,经常大便干,日一行,苔白脉细。辨六经属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胶艾汤证。处方:艾叶 10克,生地黄 18克,生地炭 15克,川芎 6 克,当归 10克,白芍 10克,生白术 15 克,生阿胶(烊化冲服) 10克,炙甘草 6克, 7剂水煎服。 【精选】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 兹恭录如下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二诊( 2014年 4月 12日):出血量减少,色暗,腹痛已,唇下痤已,口中和,汗出少,手心热,苔白脉细。辨六经属太阴病,辨方证为当归芍药散证。处方: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苍术 10 克,川芎6克,泽 泻 12克,茯苓 12克,桑寄生 15克,川断 15克, 7剂水煎服。 三诊( 2014年 4月 22日):血止,痤平,口中和,手心热,纳可,汗出少,苔白脉细。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赤小豆当归散证。处方:柴胡 12克,茯苓 12克,白芍10克,枳实 10克,当归 10克,泽泻 12克,苍术 10克,川芎 6克,赤小豆 15克,生苡仁 18克,炙甘草 6克, 7剂水煎服。 按:该患者月经淋漓不尽,属中医 “崩漏 ”范畴。以前未接触六经辨证时,笔者常用脏腑辨证,按血热、血瘀、肾虚、脾虚等论治,疗效不尽如人意。 但冯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三诊而愈,使笔者亲身感受了经方的魅力。 患者初诊时月经淋漓不断,经色暗红或咖啡色,腹痛,经常大便干,证属太阴,兼夹有血虚血瘀;痤疮病机多为上热下寒,易汗出,不恶寒,属阳明证;故初诊辨为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胶艾汤方证。 “胶艾汤 ”见于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方中川芎、当归、生地、白芍,【精选】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 兹恭录如下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后世称为四物汤,有补血祛瘀疗腹痛之功。阿胶、艾叶均可调经止血,且阿胶既 能补血,又能止血,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另加生地炭以止血,生白术以通便。生地炭具有止血作用,因 “血见黑自止 ”。长期大便干,多为里虚寒而津液虚所致,证属太阴,大剂生白术可温胃健中,生津液,从而达到通便的目的。 二诊患者经血量见少,腹痛已,痤已,汗出减,上热证已不明显,故辨为太阴里虚寒证,辨方证属当归芍药散证。 “当归芍药散 ”见于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 “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与胶艾汤比较,少了调经止血的阿胶、艾叶和清热凉血 的生地,多了具有利水作用的茯苓和泽泻,可治疗血虚水盛的太阴证。另加加川断、寄生止崩漏。川断、寄生均属于强壮药,能够补肝肾、强筋骨,调血脉,止崩漏。 三诊患者血止,痤已,手心热,汗出减,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 “四逆散 ”见于伤寒论 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该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为大柴胡汤去黄芩、半夏、大黄、生姜、大枣,加炙甘草组成,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冯世纶教授说, 通过临床观察,应用本方时,四逆证少见,而手足热证较多见。临证中,【精选】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 兹恭录如下 WORD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少阳阳明合病不明显,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宜下者,可用之。 “赤小豆当归散 ”见于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病治第三:“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金匮要略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方中赤小豆消痈排脓,当归活血化瘀,另加生苡仁以清热利湿,其味甘,微寒,主治阳明病,具有清热、利湿 、排脓、利小便之功效。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而辨证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八纲辨证等,还有很多的中西医结合医生提出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理论等。辨证方法繁多复杂,使许多学中医者不容易掌握,很难运用这些方法来指导临床,不易树立对中医治疗疾病的信心。通过本案可以看出,临床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清了疾病的病位与病性,再针对其病性病位确定相应的治法,方证相应,即伤寒论第 317条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