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pdf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 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 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 2017 年安徽 省环境状况公报。 安徽省环 境保 护厅厅长 二一八年五月 2017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 2017“六五”世界环境日及江淮环保世纪行启动 第二批省级环保督察启动 综 述 2017 年 , 在省委、省 政府和环保部的 坚强领导下,全 省 环保系统 深入学 习贯彻党 的十八 大、 十 八大历 次全 会及十九 大 精神, 坚持 以习 近平新时 代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思 想为指导, 积 极开展中 央环境 保护督察 反馈意 见整改 , 认真 组织 实施省级 环 境 保护督察 ,严格 执行新 环境保 护法 ,紧 紧围绕 全省五 大 发展行动 计划特 别是绿色 发展行 动计划 , 坚持 以改 善大气 、 水 、 土壤环境 质量为 核心, 不断 加强 生态环境 保护工 作, 全省环 境 质量总体 保持稳 定, 局部 区域 有 所好转, 未发 生 重、 特大 突发 环境事件 ,为建 设五大发 展美好 安徽做出 了积极 贡献。 2017 年,全省可 吸入颗粒 物浓度 为 88 微克/立方米,比 2013 年下降 11.1% , 完成 “大气 十 条” 第一 阶段确 定的目标 任 务。 境内长 江流 域总体水 质为良 好, 淮河流 域总 体水质为 轻度 污染 , 新安 江流域 总体水质 为优 , 巢 湖为轻度 富营养 , 完成 “水 十 条”年度 目标任 务。16 个设区的市集中式 生活饮 用水水 源 地水量达 标率 为 97.2% 。 城市声环 境质量总 体稳定 , 辐射环 境 质量和生 态环境 质量整体 良好。 2017 年环保工作大事 2017年4月,省委、省政府成立省环境保护委员会。 2017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 2017年4月27日至5月27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安徽省开展环境保 护督察。 2017年4月、5月,分两批对合肥、淮北、宿州、蚌埠、六安、马鞍山、铜陵、 池州、安庆和黄山10市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实现省级环境保护督察“两年 全覆盖” 。 2017年6月,在合肥举办2017年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 2017年6月,启动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淮北国安电力公司获得全省首张排污 许可证。 2017年7月,举办全国首次无脚本全实战辐射事故应急演练。 2017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安徽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 护红线实施方案 。 2017年10月,部署开展“绿盾2017”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2017 年 11 月,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 环境保护条例 (修订) ,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7 年,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确定的目标任务、 “水十条”年度目 标任务和“土十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综述 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1 水环境 5 声环境10 辐射环境11 生态环境12 重点行动和保障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13 水污染防治14 噪声污染防治15 辐射安全管理15 生态环境保护16 土壤和固体废物管理16 环境准入17 环境保护督查17 环境监察执法17 环境监测18 环境应急19 环境信访19 环境信息20 环境宣传教育20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环 境 质 量 大气环境 空气质量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评价,2017 年, 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 66.7% , 16 个设区的市 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 例范围为 50.4% (宿州) 98.1% (黄山) ,日超标污染物主要 为细颗粒物、 臭氧和可 吸入颗粒物。 黄山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污染物指标 2017 年,全省细颗粒物 (PM 2.5 )年均浓度 为 56 微克/ 立方米,超过二级标准 0.60 倍;14 个未达标城市*细颗粒物 (PM 2.5 ) 年均浓度为 58 微克/ 立方米, 超过二 级标准 0.66 倍;可吸 入颗粒物(PM 10 )年均 浓度为 88 微克/ 立方米 ,超过二级标 准 0.26 倍; 二氧化硫 (SO 2 ) 年均浓度为 17 微克/ 立方米, 达到一级标准; 二氧化 氮(NO 2 )年均浓度为 38 微克/ 立方米, 达到一级标准;一氧化碳(CO )日均值 第 95 百分位浓度为 1.4 毫克/ 立方米, 达到一级标准; 臭氧 (O 3 ) 日最大 8 小时平 均第 90 百分位浓度为 160 微克/ 立方米,达到二级标准。 污染物时空分布 全省污染物浓度呈明显季节变化特征,PM 2.5 、PM 10 、SO 2 、NO 2 和 CO 浓度夏 季最低、冬季最高,O 3 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注: * 14个未达标城市:指2015年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35 微克/立方米) ,分别是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 芜湖、宣城、铜陵和安庆市。 1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主要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明显,PM 2.5 高 值区主要位于皖北, 低值区位于 黄山市; PM 10 高值区主 要位于皖北和沿江地区, 低值区主要位于皖西和皖南地区; SO 2 高值区位于铜陵市 ;NO 2 高值区位于合肥、铜陵、芜湖和宿州市。 与 2016 年相比,全省平均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下降 7.6 个百分点,PM 2.5 年均浓度上升 5.7% ,PM 10 年均浓度上升 14.3% ,O 3 年均浓度上升 14.3% ,SO 2 年 99 95 80 77 88 0 20 40 60 80 100 120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微克/ 立方米 2013 2017 年 全省PM 10 年均浓度变化 | 2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均浓度下降 19.0% ,CO 年均浓度下降 12.5% ,NO 2 年均浓度持平。 全省 PM 10 浓度比 2013 年下降 11.1% , 完成 “ 大气十条” 第一阶段确定的目标 任务。 酸雨 2017 年, 全省平均酸雨频率为 7.4% , 滁州、 马鞍山、 芜湖、 铜陵、 安庆和黄 山等 6 个市出现酸雨。 全省平均降水 pH 年均值为 5.83, 其中, 铜陵 和黄山市为酸 雨城市*(降水 pH 年均值分别为 5.12 和 5.53) 。 与 2016 年相比, 全省酸雨频率下降 3.5 个百分点, 降水 pH 年均值上升 0.15, 酸雨污染状况有所好转。其中,池州、安庆和黄山市酸雨频率分别下降 13.3、9.5 和 60.3 个百分点,降水 pH 年均值分别上升 0.25、0.35 和 0.55,酸 雨污染状况明 显好转。 注: * 酸雨城市:指降水 pH 年均值小于 5.6 的城市。 3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 4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水 环 境 地 表 水 总体水质状况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评价,2017 年,全省 136 条河 流、37 座湖泊 水库 总 体水质状 况为轻度污染。 322 个地表水监 测断面 (点位) 中, 类水 质断面( 点位) 占 73.6% ,水 质状况为优良; 劣类水质断面 (点位) 占 5.0% , 水质状况为 重度污染。 与 2016 年相比(以可 比的 252 个断 面计算 ,下 同 ) ,全省 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类水质断面 (点位) 比例上升 3.6 个百分点, 劣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下降 1.6 个百分点。 长江流域 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监测的 47 条河流 84 个断面中,类水质断面占 88.1% ,水质状况为优良;无劣类水质断面。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状况为优, 支流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 监测的 46 条 支流中, 有 29 条支流水质为优、10 条为良好、5 条为轻度污染、2 条为中度污染。 2017年长江支流水质状况表 水质状况 支 流 名 称 境内 出境 优 ( 类) 青山河、黄浒河、漳河、青弋江、西津河、徽河、顺安河、 秋浦河、白洋河、九华河、青通河、黄湓河、尧渡河、七星 河、皖河、华阳河、鹭鸶河、潜水、皖水、长河(太湖) 、 凉亭河、二郎河、清溪河、舒溪河、秧溪河、浦溪河、麻川 河 阊江、龙泉河 类 2.5% 类 40.4% 类 30.7% 类 14.6% 类 6.8% 劣 类 5.0% 2017年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水质类别比例 5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良好 (类) 姑溪河、清流河、长河(枞阳) 、采石河、水阳江、东津河、 桐汭河、陵阳河 泗安河、滁河 轻度污 染 (类) 来河、襄河、得胜河、无量溪河 梅溧河 中度污 染 (类) 雨山河、慈湖河 与 2016 年相比,长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 淮河流域 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 监测的 63 条河流 114 个断面中, 类水质断 面占 56.1% ,水质状况为优良;劣类水质断面占 7.9% ,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 淮河干流 总体 水质状 况 为优,阜 阳王 家坝入 境 断面水质 为 类,滁 州 小柳 巷 出境断面水质为类。支流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20 条入境支流中,有 9 条 支流水质为轻度污染、5 条为中度污染、6 条为重度污染。 2017年淮河支流水质状况表 水质状况 支 流 名 称 入 境 境内 出境 优 ( 类 ) 淠河总干渠、东淠河、西淠河、 漫水河、黄尾河、竹根河、淠东 干渠、 胡家河、 东流河、 扫帚河、 辉阳河、马槽河 史河 良好 (类) 北淝河、 芡河、 丁家沟、 枣林涵、 木台沟、中心沟、怀洪新河、茨 淮新河、 西淝河、 谷河、 陡涧河、 庄墓河、 东淝河、 南沙河、 淠河、 汲河、濠河、沣河 新汴河 轻度污 染 (类) 惠济河、涡河、沱河、浍河、 运料河、颍河、王引河、灌 沟河、泉河 阜蒙新河、济河、澥河、池河、 白塔河 老濉河、 新濉河 中度污 染 (类) 黑茨河、闫河、赵王河、黄 河故道、油河 濉河 重度污 染 (劣 类) 洪河、小洪河、包河、武家 河、奎河、郎溪河 石梁河、龙河 注:表 中字 体倾 斜并 加下 划线的 河流 (如 史河 )表 示淮河 南岸 支流 。 与 2016 年相比, 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类水质断面比例上 升 9.0 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 3.4 个百分点。 | 6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新安江流域 总体水质状况为优。 干流水质状况为优;4 条支流 (扬之河、 率水、 横江、 练 江)水质均为优。 与 2016 年相比,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 巢湖流域 巢湖 湖体 全湖平均水 质为类、 中度污染、 呈轻度富营养状态。 其中, 东半 湖水质为 类、轻 度污 染、呈轻度 富营养 状态 ;西半湖水 质为 类、 中度污染、 呈轻度富营养状态。 环湖 河流 总体水质状 况为轻度污染, 监测的 21 条河流 33 个断面中, 类水质断面占 69.7% , 水质状况为优良; 劣类水质断面占 18.2% , 水质状况为重 度污染。21 条环湖河流中,有 5 条河流水质 为优、7 条为良好、3 条为轻度污染、 1 条为中度污染、5 条为重度污染。 2017年巢湖环湖河流水质状况表 水质状况 河 流 名 称 优( 类) 杭埠河、姚家河、河棚河、西河、兆河 良好( 类) 丰乐河、裕溪河、柘皋河、白石天河、清溪河、小南河、汤河 轻度污 染( 类) 双桥河、神灵沟、民主河 中度污 染( 类) 朱槽沟 重度污 染(劣 类) 南淝河、店埠河、十五里河、派河、肖小河 与 2016 年相比, 全湖水质由轻度污染下降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总磷由 0.092 毫克/ 升上升为 0.107 毫克/ 升(地表水总磷类水质标准为 0.1 毫克/升 ), 水 体营养状 态无明 显变化 ,环湖河 流水质 有所好 转,劣 类水质 断面比 例下降 5.3 个百分点。 其他主要湖泊、水库 全省其他 36 座主要湖泊、水库总体水质状况为优。17 座水库中,14 座水质 7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为优、3 座为良好;19 座湖泊中,14 座为良好、3 座 (芡河湖、 城西湖、 龙感湖) 为轻度污染、1 座 (沱湖) 为中度污染、1 座 (石龙湖) 为重度污染。 石龙湖呈重 度富营养化 ,沱湖 、芡 河湖、瓦埠 湖、高 塘湖 、焦岗湖、 南漪湖 、龙 感湖、黄大 湖和升金湖等 9 座湖泊呈轻度富营养化,其余 26 座湖库均未出现富营养化。 与 2016 年相比, 董铺水库、 大房郢水库、 城 西水库、 沙河水库、 丰 乐湖和奇 墅湖水质均 由类 好转 为 类,其 余湖库 的水 质状况均无 明显变 化; 梅山水库、 响洪甸水库 和太平 湖水 体营养状态 由中营 养好 转为贫营养 ,升金 湖、 黄大湖和瓦 埠湖由中营养下降为轻度富营养,其余湖库水体营养状态均无明显变化。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设区的市 2017 年,对 16 个设区 的市 40 个集中式生活 饮用水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 地 27 个、 地下水源地 13 个) 开展了监测, 水量达标率为 97.2% , 水源个数达标比 重度富营养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响洪甸水库 梅山水库 太平湖 磨子潭水库 佛子岭水库 港口湾水库 白莲崖水库 花亭湖 丰乐湖 龙河口水库 奇墅湖 牯牛背水库 城西水库 白荡湖 沙河水库 凤阳山水库 石臼湖 泊湖 董铺水库 大房郢水库 武昌湖 女山湖 城东湖 高邮湖 菜子湖 城西湖 升金湖 黄大湖 瓦埠湖 南漪湖 高塘湖 焦岗湖 龙感湖 沱湖 芡河湖 石龙湖 2017年全省主要湖泊、水库水体营养状态 中营养 轻度富营养 重度富营养 指数越大, 富营养化越重。 未出现富营养 轻度 富营养 中度 富营养 重度 富营养 贫营养 | 8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例为 85.0% , 淮南市水源地总磷出现超标, 亳州市地下水源地因地质原因氟化物出 现超标, 其余 14 个设区的市达标率均为 100%。与 2016 年相比, 16 个设区的市水 量达标率下降 0.9 个百分点,水源个数达标比例下降 9.9 个百分点。 县级市 2017 年, 对 6 个县级市的 10 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其中, 地表水源地 9 个、地下水源地 1 个 )开展了监测,水量达标率为 71.6% ,其中,桐城、明光、 宁国和天长市达标率均为 100% , 巢湖市水源地总磷出现超标, 界首市氟化物出现 超标。与 2016 年相比,6 个县级市水量达标率下降 9.6 个百分点。 县城所在镇 2017 年,对全省 57 个 县城所在镇的 65 个集 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其中, 地表水源地 53 个、地下水源地 12 个)开展了监测,水量达标率为 95.6% 。 地表水源地水量达标率为 100% 、同比上升 0.4 个百分点,53 个地表 水源地全 部达标。 地下水源地水量达标率为 73.3% 、 同比上升 2.8 个百分点, 12 个地下水源 地中有 9 个达标,不达标水源地主要是因地质原因氟化物出现超标。 9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声 环 境 城市区域声环境 2017 年, 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 54.1 分贝, 质量等级为二 级。 2017年全省设区的市区域声环境状况 等级 城市名称 二级( 较好 ) 合肥、 淮北 、亳 州、 宿州 、淮南 、六 安、 芜湖 、宣 城、池 州、 安庆 、黄 山 三级( 一般 ) 蚌埠、 阜阳 、滁 州、 马鞍 山、铜 陵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 2017 年, 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 67.7 分贝, 质量等级 为一级。 2017年全省设区的市道路交通声环境状况 等级 城市名称 一级(好) 淮北、亳州、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 黄山 二级(较好) 合肥、宿州、蚌埠、芜湖、安庆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 2017 年, 全省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平均达标率为 79.5% , 其中, 昼间为 89.4% 、 夜间为 69.5% 。 与 2016 年相比,全省 城市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上升 0.5 分 贝(质量 等级仍为二级) , 宣城市由三级一般好转为二级较好, 阜阳、 滁州和铜陵市由二级 较好下降为 三级一 般, 池州市由一 级好下 降为 二级较好; 道路交 通声 环境昼间平 均等效声级上升 0.2 分贝(质量等级仍为一级) ,亳州、阜阳和铜陵市由二级较好 | 10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好转为一级 好,淮 南市 由四级较差 好转为 一级 好,合肥和 宿州市 由一 级好下降为 二级较好;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平均达标率下降 1.5 个百分点。 辐 射 环 境 2017 年,全省伽玛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含宇宙射线贡献值)年均值为 94.6 纳戈瑞/ 小时,范围为 57130.5 纳戈瑞/ 小时,合肥、宿州和芜湖三个自动站采集 的大气气溶胶中放射性核素水平未见异常,大气辐射环境处于正常本底水平。 长江、 淮河和巢湖流域水体中的总阿尔法放射性水平不大于 0.07 贝克/升 ,总 贝塔放射性水平范围为 0.050.24 贝克/ 升 ,总铀含量范围为 0.10 0.81 微克/ 升, 水体放射性 水平处 于正 常水平范围 。各地 市饮 用水源地水 体中的 总阿 尔法放射性 水平不大于 0.12 贝克/ 升,总贝塔放射性水平不大于 0.24 贝克/ 升, 饮用水水体总 放射性水平处于正常水平范围。地下水总阿尔法放射性水平不大于 0.12 贝克/ 升, 总贝塔放射性水平不大于 0.18 贝克/ 升,地下水放射性水平处于正常范围。 各地市土壤监测点中铀-238 放射性水平范围为 2565 贝克/ 千克, 钍-232 放射 性水平范围为 5474 贝克/ 千克, 镭-226 放射性水平范围为 2850 贝克/ 千克, 钾 -40 放射性水平范围为 372758 贝克/ 千克, 铯-137 放射性水平不大于 3.0 贝克/ 千 克,监测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未见异常。 2017 年,开 展了城市 (合肥市 区) 电磁辐射 (射 频) 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点位综合强 度为 1.62 1.94 伏特/ 米,电磁环 境质量状况良好。 11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生 态 环 境 2016 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16 个设区的市中,黄山、池州、宣 城、安庆和 六安市 生态 环境状况优 ,铜陵 、芜 湖、马鞍山 、滁州 、合 肥、淮南、 蚌埠、亳州、阜阳、宿州和淮北市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与 2015 年相比, 2016 年, 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 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注: * 由于遥感影像解译工作耗时长,当年公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是基于前一年的遥感 解译数据评价的。 | 12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重点行动和保障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 实施 “蓝天行动” , 制定超常规措施确保完成控制目标, 开展三轮冬季大气污 染防治督导和驻点督察,完成“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确定目标。 重污染天气预警 修订安 徽省重 污染天 气应急预 案 、 省环 保 厅重污染 天气应 急响应 实施工 作方案 ,全年共发布省级蓝色预警 1 次、黄色预警 2 次。 工业 污染防治 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609个。 完成20万千瓦以上煤电机组共4281万千瓦超低排放改造,完成2431万千 瓦煤电机组节能升级改造,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任务。 扬尘 污染治理 完成矿山、码头、混凝土搅拌站、物料堆场扬尘整治项目667个。 完成建筑扬尘整治项目1839个。 机动车 污染防治 淘汰黄标车与老旧车13.04万辆,全省在用黄标车基本淘汰完毕。 加强油气回收治理,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整治项目 138个。 燃油品质升级,全面实施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升级(1月1日),全面供 应与国五标准相同含硫量的普通柴油。 燃煤锅炉 淘汰改造 全省累计淘汰燃煤锅炉807台,共计1465.94蒸吨。 秸秆焚烧 污染防治 全年秸秆焚烧火点为93个,淮北市保持秸秆焚烧“零火点”。 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7.3%,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13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水污染防治 巢湖蓝藻应急 根据巢湖蓝藻应急监测工作方案(试行) ,2017 年 411 月,共开展常规 监测 31 次、加密应急监测 21 次,启动黄色预警 1 次、红色预警 1 次。 监测结果显示:2017 年,以藻类密度评价,水华程度以藻类密度小于 200 万 个/升的 “无 明显 水华 ”为主 ;以 水华 发生 面 积评价 ,水 华规 模以 水 华面积 占全湖 面积比例 小于 10% 的“零星性水 华” 为 主;水 华区域主 要位 于西半 湖 ,未发生 影响 水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 2017年度,全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通过国家考核。 10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和劣类比例分别为77.4%和2.8%。 全省217个城市黑臭水体中累计完成137个,占总数63.0%。76个地下 水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为极差的占总数的18.4%,达到控制目标要求。 全省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300千米,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25万吨/日, 污水处理量较上年增长5.6%。 合肥、六安、池州和黄山市被命名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宿州、蚌埠 和宣城市被命名为省级节水型城市。 全省150家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 在线监控装置。 全省划定禁养区2627个,完成关闭或搬迁养殖场(小区)7654家。 饮用水源地 保护 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排查发现的29个环境 违法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全省16个设区的市、31个县(市)完成备用水源建设。 流域生态 保护 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开展以来,累计投入120.6亿元,完成生态保护项 目134个,水质连续六年达到补偿要求。 继续实施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累计补助7.6亿,完成生态保护项目 33个,水质连续四年达到补偿要求。 在全省范围建立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覆盖全省淮河、长江干流 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 加强巢湖水质保护,公布巢湖流域水环境一、二、三级保护区范围。 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编制2017年安徽省地下水基础环境 状况调查评估报告。 | 14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饮用水安全的蓝藻暴发事件。 与 2016 年相比,湖区藻类密度下降 30.0% ,水华程度有所减轻;水华面积占 全湖面积比例大于 10% 的大面积蓝藻水华发生频次减少 55.6% , 单次最大水华面积 (出现在 6 月 26 日, 面积为 88 平方千米, 占全湖面积的 11.6%)下 降 63.0%,水 华规模有所好转。 噪声污染防治 辐射安全管理 工业、建筑、社 会生活噪声污染 防治 “12369”、“110”、 “12319”噪声污染投诉 环保、公安 和城管噪声 污染防治部 门联动 “绿色护考” 行动 完成全国首次无脚本全 实战辐射事故应急演练。 参与环保部组织的两次 朝核应急监测行动。 应急 管理 与省公安厅等四部门联 合开展放射源安全保障 专项执法行动,对全省 所有使用放射源和放射 性药品的单位开展全面 检查。 2017年我省未发生辐射 事故,辐射安全可控。 安全 检查 15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生态环境保护 土壤和固体废物管理 2017年,宣城市、金寨县和绩溪县被环保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 明建设示范市县,旌德县被命名为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 2017年,岳西县被环保部列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试 点)。 截至2017年底,累计创建国家生态县(区)14个、生态乡镇157个、生 态村21个,省级生态市1个、生态县(区)26个、生态乡镇576个、生 态村1264个。 生态创建 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设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8个(其中国家级8个、 省级3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约46万公顷。 落实国家“绿盾2017”专项行动,对全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全覆盖 检查。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 生态保护 2017年,争取中央农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3592万元,开展800个建制村 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联合住建、农委等部门协同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施,着力改 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环境 整治 土壤环境 管理 组织实施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 目标责任书,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 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印发安徽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截至2017 年12月底,采集农产品样品600余件、农用地表层土壤样品6200余件,稳步推进分析测 试工作。 编制安徽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推进污 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组织对28个疑似污染地块开展调查评估,其中5个污染场地完成环 境调查和风险评估。 发布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对纳入名单的全省243家重点企业提出环境监管要求。 固体废物 管理 持续增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全省持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10家,经营能力为 352万吨/年,其中,收集、贮存的企业29家,收集、贮存能力43万吨/年;危险废物综 合利用企业57家,综合利用总能力283万吨/年;危险废物处置企业24家,总处置能力 26万吨/年(工业危险废物处置能力22.8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3.2万吨/年)。 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对16个设区的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督 查考核,共抽查100家企业,抽查合格率68.8%,考核工作评分等级为B。 开展危险废物在线申报登记、省内转移备案、跨省转移审批等工作。全年约2788家工 业企业申报144万吨,利用处置量171.2万吨(含利用处置去年结转量),利用处置率 90.8%, 贮存量17.3万吨。全年共有2476家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医疗废物3万吨。全年共 有2146家企业运行电子联单4.1万份,转移危险废物总量48.56万吨。 加强固体废物管理,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和进口固体废物企业专项整治。 | 16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环境准入 继续推进 规划 环评审 查 ,严格建 设项 目环评 审 批,积极 落实 建设项 目 环 境影 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制度。2017 年,共审查省级开发园区规划环评 8 个、省级交通 规划环评 2 个,全省共 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9771 件(其中:报 告书 1525 个, 报告表 8246 个) 、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 20331 个,获环保部审批的重大建设项目 环评文件 5 个。 2017 年, 全省共批准省级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项目 33 个, 市级建设项目竣 工环保验收项目 1140 个。印发安徽省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计划 ,组织 开展固定污染源许可证核发工作。 全省共核发火电、 造纸、 农药制造等 14 个行业 593 家排污许可证。 环境保护督察 配合中央 第四 环境保 护 督察组开 展环 境保护 督 察,做好 突出 环境问 题 责任 追 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截至 2017 年底,督察组移交的 3719 件群 众投诉已全部办结,反馈的 144 个问题已完成整改 86 个。 截至 2017 年, 全省已 完成省级环保督察的全覆盖。 其中,2017 年分 两批督察 了 10 个市,受理群众举报 2234 件,已全部交被督察市进行办理;督察反馈各市 突出环境问题共 439 个,已列入问题清单并制定整改方案,并按要求进行了信息 公开,截至 2017 年底,已完成整改 395 个。 环境监察执法 2017 年,全省适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查处案件 3013 件,其 中: 按日连 续处罚案件 14 件,查 封、扣押案件 1848 件 ,限产、停产案件 845 件,移送行 政 拘留案件 243 件, 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 63 件 。对 5 起环境违法案件实施省 级挂牌督办 ,对铜 陵循 环经济工业 试验园 、东 至经济技术 开发区 实施 区域限批, 约谈望江县政府主要负责人。 17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制定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施方案,共排查 8 个重点 行业企业 650 家并积极整改。 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 饮用水水源地环 境保护执法 专项行 动、 纳污坑塘环 境问题 排查 整治专项行 动、打 击涉 危险废物环 境污染犯罪 专项行 动、 水泥玻璃行 业淘汰 落后 产能专项执 法督查 、砖 瓦行业环境 保护专项执 法检查 、垃 圾焚烧发电 行业专 项执 法检查等各 类环境 执法 专项行动, 开展火电、造纸行业未持证排污企业清单核查及持证排污企业执法检查。 推动全省建成 投运的 16 家生活 垃圾焚烧厂完成 “装树联”工作。 印发关于进一步 加强重点排污单位 自动监控数据超标 行为处理处罚工作 的通知 ,严厉打击伪造、篡改监控数据行为。 环境监测 2017 年, 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对 322 个地表水断面 (点位) ,137 个国省控环境 空气质量点、40 个酸雨 点,16 个设区的市、6 个县级市和 57 个县城所在镇集中式 生活饮用水水源地,2258 个区域网格、796 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测点以及 284 个 环境功能区测点开展声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组织开展全省 31 个国控 跨界(省界、 市界) 水体水质联合监测。 组织全省 17 个分析测站承担国考断面采测分离工作的 分析任务。组织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监测范围覆盖全省 21 个县的 37 个 村庄。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新增 7 个转移支付县域环境质量点位布设及 污染源监测名单认定工作。 配合完成全国生态状况变化 (2010-2015 年) 调查与评 估工作。开 展淮河 流域 生态保护成 效和两 淮地 区矿产资源 开发两 个专 项调查与评 估工作。完成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工作。组织开展全省 850 家重点污染 | 18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源监督性监测、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 省辐射监测机构完成全省 4 个辐射自动站、 16 个饮用水监测点、3 个地表水监测点、1 个地 下水监测点位、16 个土壤监测点、11 个陆地辐 射监测点位、 2 个电磁辐射监测点的国控网监测 任务, 以及省控网 16 个设区的市 59 个陆地辐射 监测点, 覆盖长江、 淮 河、 巢湖等重点流域和水 体的 18 个水质监测点 和 1 个电磁辐射环境监 测 点的监测任务。 省辐射站对 9 家环保部监管核技 术利用单位和 140 余家省管核技术利用单位的重点污染源开展了监督性监测。 全省 85 个省、市、县 级监测站中,1 个省级站、15 个市级站和 45 个县级站 完成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79 个市、县级监测站取得实验室资质认证。省辐射站 4 大类 26 项辐射检测因子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 环境应急 推进重点 行业 环境安 全 隐患排查 ,全 年共排 查 涉危化品 、涉 危废和 尾 矿库 企 业 1236 家。 推进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管理, 联合芜湖市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突 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完善长三角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更新应急救援物资信息库。 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2017 年,全省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4 起,均属于一般级 别突发环境事件,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环境信访 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 全年厅领导接访 25 批 137 人次。 畅通信访投诉渠道, 强化“12369 ”环保 举 报管理, 建立考 核通报 机制。继 续做好 信访投 诉受理工 作, 全年共接听来电 7000 余通、 收到来信 402 件、 接到网络投诉 170 件、 接待群众来 访 110 批次。 19 | 公 报 2017 年安徽省环境 状况 环境信息 加强环保 系统 网站建 设 ,创新环 境信 息公开 方 式方法, 开通 “安徽 环 保” 微 信、微博公 众号。 全面 公开行政审 批、环 境执 法、环境质 量及污 染源 环境监管等 信息, 统一发布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自行监测和监督性监测信息。 全面推进决策、 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公开” 。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2431 条,受理政府 信息公开申请 108 条。 环境宣传教育 举办安徽 环保 宣传教 育 暨“六五 ”世 界环境 日 、江淮环 保世 纪行、 环 保公 众 开放日、全 省环保 主题 宣传画和微 视频、 安徽 省秸秆综合 利用产 业博 览会宣传和 千名环境友好使者培训与传承等系列活动。 召开新闻发布会和新闻通气会 6 次, 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100 多人 (次) 。 在省 环保厅门户网站发布新闻 200 余篇。 编发舆情周报 48 期, 编辑 安徽环境 12 期, 播出电视栏目绿色安徽52 期。加强新媒体宣传力度,全年微信发送 584 篇文 章、微博发送 570 条,阅读量均突破 200 万人次。 持续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开展绿色社区、 环境 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等活动, 承办环保部宣教中心组织的“清洁节水青春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