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pdf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1 前 言 不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笔记本电脑,庞大的用户群体都在渴求着更小的机身、 更大的屏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博得用户青睐,智能手机的屏幕经历了“宽边 框、窄边框、刘海屏、水滴屏、全面屏”这几个阶段,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屏占比也 越来越高。而柔性屏技术 以及 为了的柔性转轴 真正实现了用户“机身更小、屏幕 更大”的诉求,打破了传统屏幕固定形态的束缚,实现了在用户手中可靠地自由 折叠、卷曲,创造了全新的人与物的交互体验, 是 智慧物联场景下极佳的人机交 互方案。 除此之外,柔性屏技术还将催生全新的产品、开启全新的场景、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全新变革。在未来,随着柔性屏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各行各业的企业客 户将会需要更多的柔性解决方案,广大用户也将会体验到更多的优质柔性产品。 联想集团是业界最早进行柔性技术和产品研究的公司 之一 ,早在 2015 开始 就针对 柔性屏 进行产品研究 , 包括 穿戴式产品、手机、平板以及个人电脑 等 。 2016 年 , 联想 在业界率先展示了 使用柔性屏幕的穿戴式 设备技术原型 CPlus 和折叠平 板 技术原型 Folio。 经过 数年的 研发积累 , 2019年联想 摩托罗拉移动 推出 motorola razr 2019 全球首款 6 英寸折叠屏 手机 。 在 2020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 CES 2020) 上,作为行业智能化变革的引领者和赋能者,联想展出了一系列成熟且完整的智 能设备产品。其中也包含了 “重新定义折叠屏 ”的 ThinkPad X1 Fold。 目前,“柔性 屏技术”是多家企业的重点研发对象,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已有多个相关产 品落地。柔性 电子 产品 技术是科研和产品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 希望这本白皮书能够对行业读者有所助益,推动柔性屏技术在未来的实践中 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发展 。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2 目录 第一章 柔性电子产品概览 . 7 1 柔性电子产品分类 . 7 1.1 按屏幕尺寸分类 . 7 1.2 按弯折类型分类 . 7 2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研究 . 9 3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原型 . 11 3.1 联想 CPlus . 11 3.2 联想 Folio . 12 4 联想上市柔性电子产品 . 14 4.1 联想 motorola razr . 14 4.2 联想 ThinkPad X1 Fold . 15 5 业界柔性电子产品简介 . 16 第二章 柔性电子产品关键技术 屏幕 . 18 1 OLED 显示技术的演变:从刚性到柔性可折叠 . 18 1.1 从刚性 OLED 到柔性 OLED 的演变 . 18 1.1.1 聚酰亚胺( PI)和激光剥离技术( LLO) . 19 1.1.2 薄膜封装( TFE) . 19 1.2 从柔性 OLED 到可折叠 OLED 的演变 . 20 1.2.1 OCA 光学 胶 . 21 1.2.2 圆偏光片( Circular Polarizer) . 21 1.2.3 透明 聚酰亚胺 ( Colorless Polyimide,简称 CPI) . 21 1.2.4 硬化涂层( Hard Coating) . 22 1.2.5 柔性折叠触控( Foldable Touch) . 22 1.2.6 不锈钢片( Stainless Steel,简称 SS 或 SUS) . 22 2 折叠屏性能指标及技术发展 . 23 2.1 弯折性能 . 23 2.1.1 动态弯折 . 23 2.1.2 静态弯折 . 24 2.2 表面及抗冲击性能 . 25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 2.2.1 表面硬度 . 25 2.2.2 耐摩擦 . 25 2.2.3 水滴接触角 . 25 2.2.4 抗冲击 . 26 2.3 平整度及恢复性能 . 26 2.4 折叠屏各性能之间的平衡 . 27 2.5 柔性折叠屏技术发展路线 . 28 2.5.1 第一阶段: 2014-2017. 28 2.5.2 第二阶段: 2018-2020. 29 2.5.3 技术展望: 2021-2023. 30 3 联想在折叠屏领域的研发成果 . 31 3.1 CPlus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2 Folio 是 引领 业界 的 外 折 可折叠智能设备,弯折半径 5mm, 实现了 5.5 英 寸 智能 手 机模式和 7.8 英 寸 平板电脑模式之间 的 自由切换。 图 2-6 CPlus 和 Folio 屏幕 规格 3.1 CPlus & Folio 折叠屏的 技术 CPlus 作为一款腕带智能设备, 其 弯折半径 ( R15) 较大,技术难度 较小 , 屏 幕采用了较成熟的 POLED 叠构,只是将 POLED 的玻璃盖板替换为柔性盖板,即 可满足 CPlus 的弯折需求。 Folio 则不同,由于 当时 业界开发的屏幕叠构 主要 是针对内折 应 用, 如果将这 样的叠构应用于外折,屏幕的触控因为受到拉应力而容易失效。这是因为在内折 的屏幕叠构中,中性层通常位于显示层( TFT/OLED/TFE)附近,以确保其在弯折 状态下应力最小。除了显示层,触控是另外一层对应力,尤其是拉应力较敏感的 膜层。 由于触控层位于 显示 层上方 , 当屏幕内弯时,触控层受到压应力。根据材 料的特性,其 抗压能力要大于其抗拉能力 ,故触控层在内弯时失效风险很小。为 了实现外折,需要对显示叠构进行调整。一种可能性是采用双中性层的叠 构 设计, 即显示层和触控层分别位于两个中性层附近,使得其受到的弯折应力最小。然而, 受限于当时 OCA 材料 特性, 双中性层的设计较难实现,故未采用。另一种可能 性是仍然使用单中性层设计,由于显示层位于触控层下方,外折时显示层受到压 应力,故其失效风险较小。因此 设计上采取 将中性层的位置从显示层上移至触控 层 的方案 。根据合作伙伴的 应力仿真 结果,确定可以通过减薄偏光片厚度的方式 来实现中性层位置的上移,故此方案 被 Folio 折叠屏所采用 。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3 图 2-7 内折 和外 折 屏幕叠层设计规则 为了实现偏光片的减薄, 联想与屏幕供应商以及偏光片供应商一起合作,提 出了超薄偏光片的 实现方案 , 即减小上层 TAC 基材以及 PVA 膜层的厚度,同时 移除下层 TAC 基材,使得 偏光片的 总体 厚度从 原有的 约 150m 降低到 45m( 如 下图所示 ) 。基于此方案 ,联想最终 研发 出 业界第一台外 折 概念 原型机 Folio,并 在联想 创新科技 大会 2016 上成功 展示 。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4 图 2-8 Folio 屏幕超薄偏光片设计 3.2 motorola razr 折叠屏 技术 摩托罗拉 要求 motorola razr 折叠 手机 能够实现完全闭合,且闭合时 翻盖部 分和底座 部分 之间 无明显 间隙 。 为了开发满足上述需求的折叠屏,根据 外形设计 的具体需求, 首先 确定折叠 屏的弯折形状, 其次再开发相应的屏幕叠构,确保折叠屏在特定弯折形状下的弯 折特性、 可靠性以及耐用性符合产品的需求。 3.2.1 水滴型 折叠屏叠层结构的 设计 与 开发 图 2-9 水滴型 折叠屏屏幕 弯折形状 内弯区域 外弯区域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5 触控 U 形内折 R3 的折叠屏通常采用外挂式触控方案,它 由基底材料 和触控 电极 两部分组成。尽管外挂式触控的自身 厚度 仍有优化的 空间 ,但考虑到外挂式触控 层仍然需要使用 OCA 胶与其 它叠层 贴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整体厚度 减薄 的 难度,而且额外的 OCA 胶层会影响折叠屏的平整度及恢复特性。在 motorola razr 折叠屏的最终 叠构 设计中 ,采用了 集成度更高 的 on-cell 触控方案 。 与传统的外 挂式触控相比, on-cell 方案能够将超薄 的触控 电极 与 显示功能层 整合在一起 , 从而去除了基底材料以及 OCA 粘结剂的使用,这不仅使得触控整体 厚度 降低到 传统方案 的 10%,而且还能够让触控 层 与应力中性层更接近,进而减少其弯折应 力,提高其可靠性。 偏光片 与 折叠屏 的显示 和触控层相比 ,传统 偏光片 厚度较厚,是折叠屏整体厚度减 薄的关键 。联想和 业界领先的材料供应商联合 开发 了 基于液晶 涂布技术的新型 偏 光片 。 柔性盖板 motorola razr 折叠屏的柔性盖板提了高柔性屏的表面强度及抗外部冲击的 能力。同时,通过与硬化涂层材料供应 商 的深入合作,调整硬化涂层材料 的 配方, 进一步提升了柔性屏表面 的 抗 刮伤 性能,增强屏幕的耐用性。 超薄 不锈钢片 motorola razr 折叠屏 最底部的不锈钢片可以通过 20 万次的 水滴型 动态弯折 测试。 可折叠 OCA 胶 如前所述 , OCA 胶的性能是决定 水滴型 弯折性能的关键。为了实现 motorola razr 折叠 屏能够达到室温下 20 万次动态弯折的目标, 屏幕 叠构 的 每一层材料尤 其是 OCA 材料,无论是厚度的选择,贴合工艺参数的设定,还是其物理化学性 能的优化 , 都是基于严格的理论推导计算以及完备的实验测试 来最终确定 。 在项 目整个开发过程中,为了找到最适合的 OCA 胶,项目组评估和验证了来自不同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6 供应商的多达 10 余种可折叠 OCA 胶,并最终指定了业界领导厂商的某一款 OCA 作为 motorola razr 项目的指定用胶。 经过对可折叠材料和工艺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探索和研究,联想为 motorola razr 开发 了全新的 折叠屏叠构。 屏幕整体厚度比业界标准堆叠的总厚度减少了约 30%。同时,该 叠构 实现了折叠屏 弯折性能,表面及抗冲击性能,平整度及恢复 性能三者 之间的 平衡 ,很好地满足了产品的使用要求。 3.2.2 水滴型弯折 柔性屏 动态 和静态弯折测试 系统 验证 motorola razr 柔性屏的 叠构 设计是否满足最终产品的使用要求,需要 借助动态弯折测试系统和静态弯折测试系统。然而市场上只有适用于 U 形弯折 形状的动态弯折测试设备,并没有适用于 水滴型 弯折形状的通用弯折测试设备。 这是因为 水滴型 弯折形状跟转轴的设计密切相关,不同品牌的折叠产品,转轴的 设计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可能做出业界通用的 水滴型 弯折测试设备。 为了克服这个挑战,联想研究 人员 自主研发了适用于 motorola razr 水滴型 的动态弯折测试系统和静态弯折测试系统(如下图所示)。该测试系统不仅应用 于联想内部设计开发验证,而且已经商业化并装配到屏幕供应 商的量产线上,以 支持 motorola razr 屏幕的大规模生产。该测试系统是基于 motorola razr 星轨 转 轴而设计的,因此可以很好地模拟屏幕在最终手机产品中 、 动态弯折 时 的应力分 布情况。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7 图 2-10 动态弯折测 试 设备 图 2-11 静态弯折测试治具 3.2.3 motorola razr折叠屏 的 性能 表现 基于上述弯折测试设备,对 motorola razr 折叠 屏单体进行了性能测试, motorola razr 折叠屏的叠构成功 地 解决了水滴形 弯折形状给弯折性能带来的挑 战,助力联想成为全球第一个成功发布和发售基于 水滴形 弯折形状的折叠手机的 品牌。此外, 折叠 屏的表面平整度性能也是相当出色。联想是 水滴形 弯折形状的 先行者,引领着折叠设备的创新,包括从关键部件 ( 屏幕和转轴 ) ,到系统设计, 从概念原型到商用产品,从产品形态到全生态系统。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8 第三章 柔性 电子 产品关键技术 转轴 1 转轴发展历程 最初转轴被引入电脑行业是因为便携和移动办公的需要,自 1979 年第一代 笔记本形态电脑问世到今天, 转轴 经历了近 40 年的发展,应用到电脑 /数码相机 /手机等各类数码产品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针对消费者提出 的 各类需求, 产品 形态在变化的同时, 转轴需求 也在不断变化。 普通转轴经历过长 久的发展,发展出众多的类型,对液晶屏(硬屏) 转轴 时期的产品提供了很大的 帮助,实现了很多形态。普通转轴可以把两部分零组件连接起来,并能进行灵活 的开合 ,以此 来给用户带来携带的便利性。下图中是普通转轴。 图 3-1 普通转轴 转轴,作为笔记本电脑的标志性元素 之一 ,是 现今 区分笔记本电脑 和 平板电 脑的一个重要因素。拥有固定转轴的机器 一般 是笔记本电脑,而拥有可拆卸转轴 的一般为 PC、 平板二合一机器 , 而没有转轴的机器, 一般 是平板电脑。影响用 户体验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屏幕的开合角度, 一般来 说开合角度越大的笔记本电 脑,它的体验是越好的。 常见 的笔记本电脑转轴的最大开合角度都在 130左右, 而我们使用笔记本电脑时总是会有许多不同的摆放方式。这个时候需要更大的开 合角度, 130的转轴设计必然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 所以市面上便出现了许多开 合角度达到 180的笔记本电脑。不过这还不够,近期出现了许多可以 360开合 转 轴的笔记本电脑,这样的设计无疑使得用户的使用方式变的多种多样。比如可 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将笔记本电脑站立起来方便观看,也可以直接翻转 360变成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39 一台平板电脑方便触屏使用,这样的创新设计 极大的 增强了笔记本电脑的可玩性 和可操作性 。 从上也可以看出,开合角度随着用户的需求,逐渐发展改变, 从小到大, 最 终有了 360,甚至可以双轴旋转。 1.1 普通转轴的结构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普通转轴结构 。 1.1.1 突起式转轴 突起式转轴固定在主机上,可以使屏幕贴合更紧,最大优势在于打开时,屏 幕整体是向上升的 , 这样,屏幕不会遮挡笔记本的后部,可以方便地在笔记本的 后部 放 置各种端口、散热孔等。从充分利用笔记本空间、增加端口数量的角度来 说,是非常有利的。同时,由于突起式转轴在旋转时不易受到遮挡,使得屏幕可 打开的角度较大,一般能达到 150-180, 但缺点是屏幕厚度必须和固定处一致, 不能做的太薄。 图 3-2 凸起式转轴 1.1.2 下沉式转轴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40 下沉式转轴的固定点位于较厚的主机部分,与 A 面 的厚度没有关联。当笔记 本走向了超级本时代,为了能让笔记本更加轻薄,转轴厂商开发出了下沉式转轴, 屏幕不再受限于机身的厚度。缺点是由于设计及制作工艺难度的增加,屏幕距离 眼睛更远,两个面之间,很大一条缝开合角度不够大,也减少了笔记本的接口数 量,但 满足了 使用者对移动便携的向往。 图 3-3 下沉式转轴 1.1.3 多轴式转轴 随着二合一变形本大行其道,多转轴应运而生。 多转轴 采用独特的翻转转轴 设计,两个平行的转轴相互作用实现了无限灵活的屏幕翻转,使得笔 记本也能拥 有完美的平板电脑形态,最大限度节省了笔记本的使用空间。 为触控操作,影视 欣赏,网页浏览等提供了绝佳的畅快体验。 其 集合了突起式与下沉式转轴的优点, 最大开合角度 能 达到 360,充分满足了笔记本在不同场景下应用形态的需求。 图 3-4 多轴式转轴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41 1.1.4 铰链式转轴 如下图可 360翻转的联想 Yoga3 Pro,铰链式转轴使得联想 Yoga 拥有多变 的使用模式,该机能在四种不同的屏幕角度自如切换,其中包括 “笔记本、平板 电脑、站立、帐篷 ”4 种模式 , 该 表链式转轴由 813 个零件手工装配而成,每一个 金属扣之间紧密相连,将屏幕与机身紧紧连接,同时还能够 360翻转 。该转轴 工 艺复杂, 造价高昂 。 图 3-5 铰链式转轴 总体来说,突起式转轴和下沉式转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而应看具体机型 来决定采用何种设计。一般情况下,大屏幕笔记本、商用笔记本以及全功能笔记 本,考虑到扩展性能和观看舒适度,往往会采用突起式转轴。而上网本、轻薄本 是为了控制笔记本上盖的厚度,则往往会采用下沉式转轴或多转轴式转轴。 普通转轴已经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一直在逐步的前进,推动着产品的革新换 代或者被产品 推动着优化改善,形成了众多的 、 形态各异的 、 功能不同的转轴。 但转轴永远是为产品服务的,寄托于产品,衍生于产品,服务于产品,是产品部 件的一 份 子,让我们看看转轴几十年 以来 的发展: 1.2 柔性转轴与普通转轴的差异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为了 满足复杂多样的 需求 ,许多新 形态 的 产品应运而生。 特别是 柔性 屏幕的 出现对新的电子产品形态进行了 演变和 推进, 增加 了 体验 感。 但是, 柔性 屏幕应用在消费类电子设备上 面临 着 新的挑战 ,由于柔性屏幕的不可 拉伸 性, 当前市面上的折叠电脑或手机的普通转轴都无法使用。 ( 1) 普通转轴 只 有中心部分连线 时,才能 保持长度不变 ,打开成 180时,中间无法完美对接成为 一整张 支撑 平板; ( 2) 表链轴的 转轴 能 解决柔性弯曲,但无法把转动中心移动到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42 表面 ; ( 3) 偏心 转动转轴在直板 和弯曲 时无法 保障 屏幕的柔软顺滑。 下面是详细 的描述: 现有的方案: 传统转轴 如下图左所示:当转轴转动时,绿色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屏幕长度也随之产 生变化; 或者如 下图右 所示 , L2 的长度与 L1 的长度不相等( L1、 L2 表示屏幕的 长度);如何解决打开时 L1 与闭合时 L2 长度差的问题? 图 3-6 普通转动 转轴 与柔性转轴的差异 现有的方案 :表链转轴 联想的表链转轴也存在表面 拉伸 和压缩问题。 如下图左所示,转轴在中间部分,处于圆心的位置的连线始终保持不变,但 内壁表面的屏幕位置会产生压缩 ,外壁表面的 屏幕 位置会产生 拉伸。 为了 保持屏幕层的长度不变,对内折就是内侧绿色线在打开或者闭合时长度 不变;对外折就是外侧绿色线在打开或者闭合时长度不变。如上图右的外折示意 图, 需要 设计一种转轴 使得: L1 = L2。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43 图 3-7 表链转轴 与柔性转轴的差异 为了解决该技术难点,并保持良好的体验形态,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连接方式 柔性 转轴 。 1.3 柔性转轴的分类和开发技术要点 柔性转轴 以形态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 内折转轴、 外折转轴、全段弯 折 , 复合弯折,卷轴式等。 联想 已经先后做过 内折转轴(包括中大型尺寸) , 外折转 轴,和 全段折弯,以适应不同的产品,未来会持续探索各种折叠装备实现的可能 性。 图 3-8 柔性转轴分类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44 2 柔性 转 轴开发流程 每一款柔性设备都非常独特,需要认真 分析需求 , 针对弯折型态 ( 内折 /外折 /全 段弯折 等 ) 和 关键参数 , 根据 相应屏幕的特性参数 ( 厚度 /叠构 /中性面 /弯折 半径 /弯折曲线等 ) 进行转轴结构 的 设计以及动态仿真。 转轴的动作原理设计与动态分析,决定了转轴的成功与失败 。 原理正确,设 计的过程可以进行修正调整达成目标。柔性转轴设计流程如 图 3-9 所示。 3 柔性转轴设计介绍 3.1 柔性转轴 参数指标 柔性转轴的 关键 参数 包括 弯曲半径、开合形式、转动扭力、中性面、边框宽 度、柔性转轴的寿命、柔性转轴的平面度、转动噪音等。 1) 弯曲半径:对内折转轴 来讲 ,产品的厚度在一定的情况下,屏幕的弯曲 半径对转轴空间有比较大的影响, 弯曲半径越大 ,转轴的空间越小。对 外折转轴 来讲 ,产品的堆叠厚度一般能满足要求。 2) 开合形式:半自动打开,自动打开,任意角度。 3) 转动扭力:依照产品的不同对扭力的需求也差异很大 , 分为定扭力轴 / 无扭力轴 /角度变化扭力轴 /半自动开合扭力轴等;笔记本产品一般使用 定扭力轴 /角度变化扭力轴 , 手机产品一般使用半自动开合扭力轴。对 于定扭力轴,扭力依整机尺寸重量设定合适的扭力值,太大的扭力会缩 短零件寿命;太小的扭力,不能支撑产品的使用。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45 图 3-9 柔性转轴开发流程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46 4) 中性层:在屏幕模块弯曲过程中,无应力或长度不变的层。在这层中, 材料没有受拉应力与压应力 , 寿命最佳。转轴设计的转动过程就需与屏 幕中性层保持一致。如下图,中间的虚线就是中性层的位置。中性层的 位置按屏幕模块的实际材料分析决定 。 图 3-10 中性层 5) 边框宽度:屏幕边缘到产品轮廓的距离,越窄的边框宽度,屏占比越 大。(屏占比:屏幕面积与整机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屏占比 =正面 屏幕面积 /整机面积) 。 6) 柔性转轴的寿命:手机大约 10 万次,笔记本电脑一般 3-5 万次 。 7) 柔性转轴的平整度 : 0.2mm。 8) 转动噪音: 1 ohm 100m ohm 特点 超薄 0.38mm 能够注塑 安全 传统锂离子电池结构改进 循环寿命更好 内阻 小 图 3-35 柔性电池 比较表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 波形结构 +常规电池材料 在能量密度以及内阻上更 具优势,比较适合用于功耗较高的电子设备上。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64 柔性电池除了 对于 最基本的充放电能力有要求之外,弯折的性能也是重点衡 量的指标 。 如 下图 所示,弯折的角度与电芯的厚度有一定的关系,电芯越薄弯折 的 R 角可以越小,而电芯在相同长宽尺寸下,如果越薄容量也就越小,所以在柔 性电池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弯折角度 、 电芯尺寸 、 容量等因素来设计最佳的方 案。 柔性电池虽然可以弯折,但真正适合应用的场景并不多 。 主要是因为 : 一方 面 , 柔性电池的能量密度相较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较低,放电能力也会稍显不足, 不太适合用于较高功率的电子设备中, 另外一方面,柔性电池在结构设计的堆叠 布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65 第四章 柔性 电子产品 未来展望 单一 柔性 电子 产品 可以提供多种使用模式, 包括 手机 模式 、笔记本 模式 、书 本 模式 、平板 模式 、帐篷 模式等 ,这是 以前很多产品 无法实现的 。它的出现解决 了用户想要尽可能的扩展屏幕空间 、 而又不至于使得 产品 尺寸变得太大的烦恼。 同时,轻薄便携是柔性电子产品非常关键的特点, 让 用 户感觉不到它的实物存在 , 却能提供 非凡的 使用功能 ,。 柔性设备未来会变得更加轻薄便携,这需要依靠屏幕 技术、材料、电路板、零部件、技术设计等各方面的协作来共同完成。 图 4-1 柔性 产品概念 目前,业内已有 一些新的 柔性电子设备 形态,尽管有些还 未能作为 产品 进行 上市,但 其 展示了 将来的 柔性电子设备 的发展 趋势 多样化发展。 1) 由 小变大 。 主要体现在产品尺寸 方面,即 看起来小 巧 ,但能给用户一个大 的显示尺寸,一个更大的“舞台”。例如在 CES 2020 上, 英特尔 所展示的 折叠式 PC 概念 模型 :英特尔带来了一款折叠屏概念 PC,名为 Horseshoe Bend。这款产 品取消了键盘, B 面和 C 面都是屏幕,展开是一块 17.3 英寸的 OLED 屏幕。合 起来是一个 13 英 寸的笔记本电脑。 2)轻薄化 。 机身的材质、 Type-C 接口 的广泛应用 、电池 技术的进展 等等都 为笔记本带来了轻薄的机身。 对 用户 来说,随身携带的物品越轻越好 ,人们 对 轻 薄 的追求永无止境 。 随着超轻材料 、 镁铝合金 、 镁锂合金 、 碳纤维等材料的发展, 在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 电子产品可以 做 得 更轻更薄;关键器件,特别是柔性屏 幕,无论在厚度还是重量上, 都比液晶显示屏幕更具优越性 。 3) 设备形态更加丰富 。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66 组合折叠: 图 4-2 组合折叠 这种组合折叠 既有内折又有外折,或者多个内折,多个外折 。 由于结构复杂, 空间占用多,产品经济效益 目前 相对较低。 Rollable( 卷轴 ): 卷轴设备非常吸引用户,但是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 ( 1) 打开后保持平整的 问题; ( 2) 多层卷曲后, 错 层严重,每卷曲一圈,屏幕的内外差是: 2*屏厚度 *Pi。 图 4-3 Rollable( 卷轴 ) 概念 卷曲 +滑动: 这种形态集成了卷曲和滑动拉伸,拉伸后有多连杆进行支撑。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67 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 、 制造水平的提高 、 工艺的改善 、 转轴与屏幕价格的下 降,经过多个产品的迭代,未来的柔性转轴产品将会从一个细分的领域逐渐占据 消费类 电子 产品的半壁江山。 联想柔性电子产品技术白皮书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