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2021年度策略:“数字+科技”的化学变化正发生.pdf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1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2020年 11 月 17日 电子元器件 增持(维持) 胡剑 SAC No. S0570518080001 研究员 SFC No. BPX762 021-28972072 hujianhtsc 刘叶 SAC No. S0570519060003 研究员 SFC No. BKS183 021-38476703 liuyehtsc 李梓澎 SAC No. S0570120090023 联系人 lizipenghtsc 1海康威视 (002415 SZ,买入 ): 助力数字化转型,构建多元化生态 2020.11 2通富微电 (002156 SZ,买入 ): 与 AMD 共成长,与中国芯共奋进 2020.11 3电子元器件 : LCD 缺货依旧,家庭教育数字化加速 2020.11 资料来源: Wind “数字 +科技”的化学变化正发生 电子行业 2021 年度策略 “数字 +科技” 的 化学变化正发生, 2021 年看好四条主线 随着 TWS、智能手表、智能汽车等电子终端兴起,各类非电子产品电子化、简单电子 产品智能化的“电子 +”时代全面展开。我们认为,“电子 +”过程本质还只是电子产业品类扩张的“物理变化”,而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浪潮中,以 5G、 AI 为酶,数据与科技正在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等各类场景中产生“化学变化”,这正是数字经济在电子产业的体现,是海康威视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的落地。基于对这一产业趋势的乐观判断,我们看好:生活 /生产场景数字化、光学半导体化、可穿戴服务化及核心器件国产化四个方向。 光学升级不停息,半导体光学开启光学加工新纪元 基于手机端多摄升级持续从高端机型向中低端机型渗透、多摄模组中潜望式及 3D 感知模组的占比不断提升,以及车载镜头、激光雷达和座舱 HUD等应用快速推广,光学应用在手机、汽车等存量市场中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与此同时,基于终端设备微型化、高性能化对光学元件的加工精度及性能要求提高,我们认为可实现高一致性和低成本的半导体光学正开启光学加工新纪元,其中 AR 光波导显示和 WLO 镜头市场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接力 TWS,精准捕捉差异化应用场景,智能 穿戴市场百花齐放 根据 IDC 数据, 1H20 全球可穿戴出货量同比增长 19%至 1.6 亿部, 20/24年有望达到 4.0/6.3 亿部( 21-24 年 CAGR 为 12.4%)。我们看好 TWS 耳机作为手机配套产品在降噪升级及换机需求驱动下的销售增长持续性,认为智能手表健康服务化发展及价格下探有助于拓展客户群体、加速终端渗透。此外,随着疫情期间居家娱乐需求提升、终端软硬件升级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强化 VR 社交属性, IDC 预计 VR 出货量有望自 21 年重启高增长。 把握 IoT 时代 IC 产业新机遇,看好功率 IC 维持高景气 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 及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 8 月 4 日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将集成电路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发展前沿领域,彰显国家 长期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决心。在此背景下, 我们看好 2021 年因 8 寸 晶圆代工产能紧缺,电动车、 5G 新基建、变频家电需求旺盛而进入景气周期的功率 IC 行业; 看好 IoT 和汽车电子为国产 MCU 及 RiscV 架构创造发展契机 ;看好 2021 年大基金二期投资高峰期、国内晶圆产能提升为半导体上游设备、 材料带来 的 发展机遇。 供需趋紧 +景气上行,看好 LCD 龙头利润兑现,本土 MLCC 大厂加速崛起 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中美关系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 LCD、MLCC 行业迎来供需趋紧、景气上行发展机遇期。 2020 年以来 LCD 面 板价格呈现加速上行的态势,伴随行业周期性弱化, 中国 大陆 LCD 龙头 盈利能力及盈利稳定性强化, 2021 年起 有望迈入 业绩兑现期 。海外疫情蔓延加剧 MLCC 供需紧张态势, 5G 时代 MLCC 需求大幅增加,国内 MLCC 厂商有望借 此机遇,改善自身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加速 MLCC 国产替代进程。 2021 年四条主线 重点推荐 标的 生活 /生产场景数字化:海康威视、视源股份、 京东方 A、 乐心医疗;光学半导体化:水晶光电;可穿戴服务化:立讯精密、环旭电子、歌尔股份、领益智造、乐心医疗、鹏鼎控股、长信科技、精研科技;核心器件国产化:京东方 A、风华高科、兆易创新、通富微电。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升级风险,宏观下行风险,创新品渗透不及预期风险 。 (10)827456319/11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电子元器件 沪深 300一年内行业 走势图 相关研究 行业 评级: 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2 正文目录 “数字 +科技 ”的化学变化正发生, 2021 年看好四条主线 . 4 在 5G+AI 的催化下,智能硬件 +软件服务 +数据要素正产生 “化学变化 ” . 5 基于良好的软硬件和消费者基础,中国有望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浪潮 . 7 历经智能手机 “黄金十年 ”,国产品牌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强 . 7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移动签约用户渗透率全 球领先 . 8 中国 5G 核心专利数全球领先,国内消费者对于 5G 的接受度高于全球 . 9 互联网创新模式涌现, AI、云计算兴起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软件基础 . 11 “软硬兼备 ”催生智慧城市、智能教育、智能医疗等全新应用场景 . 12 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支撑下,安防龙头向 IoT 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 . 12 DOT 时代显示面板成为物联网入口,京东方明确 “芯屏气 /器和 ”发展战略 . 13 在线教育加速推进,可视化教育工具逐步丰富 . 13 可穿戴 +云服务驱动远程医疗进入发展快车道 . 14 光学升级不停息,半导体光学开启光学加工新纪元 . 15 手机光学应用功能及场景创新持续,后置潜望式及 ToF 渗透有望加速 . 15 智能驾驶兴起,车载光学应用有望接力手机市场成就光学新蓝海 . 18 AR 应用渐行渐近,半导体光学契合 3C 终端发展需求或为全新发展方 向 . 20 接力 TWS,精准捕捉差异化应用场景,智能穿戴市场百花齐放 . 23 苹果取消附赠耳机加速 TWS 普及,降噪升级及换机需求助力需求高增长 . 23 健康检测打造智能手表差异化产品属性,融合 IoT 生态全面拓展消费群体 . 24 疫情居家娱乐需求重塑 VR 用户习惯,软硬件升级优化体验提升产品粘性 . 26 把握 IoT 时代 IC 产业新机遇,看好功率 IC 维持高景气 . 29 功率半导体市场长期向好,供应链重塑机遇下国产替代正当时 . 29 欧美日厂商领跑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 MOSFET/IGBT 英飞凌遥遥领先 . 29 低速电动车升级、新能源汽车渗透、家电变频化驱动功率半导体需求增长 . 30 新冠疫情及中美摩擦带来供应链重塑机遇,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正当时 . 32 物联网和汽车电子成为发展新动能,国产 MCU 前景广阔 . 32 ARM 收购案或 带来技术授权不稳定性, RISC-V 国产 AIoT 内核将加速发展 . 33 携手 ARM,拥抱 RISC-V,兆易创新布局 MCU 构建未来 . 34 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决心坚定,上游设备和材料迎来成长机会 . 34 中芯国际资本开支大幅增加,有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 35 国家大基金二期蓄势待发,助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发展 . 35 国内供应商纷纷加码,国产光刻胶研发进入快车道 . 36 供需趋紧 +景气上行, LCD 龙头利润兑现, MLCC 大厂加速崛起 . 37 韩厂加速退出,需求稳中有升,中国大陆 LCD 龙头迈入收获期 . 37 2020 年 5 月以来, LCD 面板价格加速上涨 . 37 韩厂加速退出,预计 2020-2022 年全球 LCD 面板产能将基本保持平稳 . 37 疫情下需求仍保持韧性,预计 2020 年全球 LCD 面板需求稳中有升 . 39 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3 全球 LCD 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龙头厂商规模优势凸显 . 39 疫情加剧供需紧张态势,国产替代加速进行, MLCC 具备长期成长潜力 . 41 重点推荐标的 . 43 歌尔 股份( 002241 CH,买入,目标价: 54.40 元) . 43 海康威视( 002415 CH,买入,目标价: 55.43 元) . 43 视源股份( 002841 CH,买入,目标价: 117.78 元) . 43 京东方 A( 000725 CH,买入,目标价: 6.72 元) . 43 风华高科( 000636 CH,买入,目标价: 39.94 元) . 43 乐心医疗( 300562 CH,买入,目标价: 29.22 元) . 43 环旭电子( 601231 CH,买入,目标价: 33.48 元) . 43 立讯精密( 002475 CH,买入,目标价: 68.00 元) . 43 水晶光电( 002273 CH,买入, 目标价: 19.78 元) . 44 长信科技( 300088 CH,买入,目标价: 13.95 元) . 44 鹏鼎控股( 002938 CH,买入,目标价: 57.60 元) . 44 领益智造( 002600 CH,买入,目标价: 15.60 元) . 44 精研科技( 300709 CH,买入,目标价: 71.86 元) . 44 兆易创新( 603986 CH,买入,目标价: 251.10 元) . 44 通富微电( 002156 CH,买入,目标价: 29.81 元) . 44 风险提示 . 46 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4 “数字 +科技” 的 化学变化正发生, 2021 年看好四条主线 尽管 2020 年初至今新冠疫情蔓延、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等事件 给华为等企业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但在 5G 新周期换机潮启 动、 3C 品类扩张逻辑不断强化 及国内疫情防控见效、海外转单效应 的 催化下,年初至今电子行业整体还是 延续了 19 年 以来的 上涨态势 。 根据Wind 数据,截至 11 月 16 日,电子板块年初至今整体上涨 29.35%,位列全市场第 十 。 图表 1: 2020 年初至 11 月 16 日各行业区间涨幅 资料来源: Wind, 华泰证券研究所 估值方面,截至 11 月 16 日 电子行业整体 TTM PE (48.25x),其中 半导体板块 TTM PE (99.17x),在国产替代预期支撑下仍居于 2015 年以来峰值的 61%分位,而元件、其他电子 II 和电子制造 板块 TTM PE 仅位于 2015 年以来峰值水平 40%、 35%、 41%分位。 图表 2: 截至 11 月 16 日电子行业整体的 TTM PE 为 48.25 倍 资料来源: 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随着 TWS、智能手表等电子终端兴起,我们在 19 年 11 月 26 日发布的 5G 仅是开端,“电子 +”时代来临中定义的各类非电子产品电子化、简单电子产品智能化的“电子 +”时代全面展开。我们认为,“电子 +”的过程本质上还只是电子产业“品类扩张”的“物理变化”,而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浪潮中,以 5G、 AI 为酶,数据与科技正在城市管理、教育、医疗 等各类场景中产生“化学变化”,这也正是数字经济于电子行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海康威视所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的落地。 基于对这一产业趋势的乐观判断, 2021 年我们看好:生活场景数字化、光学半导体化、可穿戴服务化及核心器件国产化四个方向。 (20)(10)01020304050607080SW食品饮料SW电气设备SW休闲服务 SW汽车SW医药生物SW家用电器SW建筑材料SW国防军工 SW化工SW电子SW机械设备SW轻工制造SW有色金属SW农林牧渔 SW计算机 SW传媒SW综合SW钢铁SW商业贸易SW非银金融SW交通运输SW纺织服装SW公用事业 SW通信SW建筑装饰 SW房地产 SW银行SW采掘(%)020406080100120140160180Jan-15May-15Sep-15Jan-16May-16Sep-16Jan-17May-17Sep-17Jan-18May-18Sep-18Jan-19May-19Sep-19Jan-20May-20Sep-20(TTM PE) SW电子 SW半导体 SW元件 SW光学光电子 SW其他电子 SW电子制造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5 在 5G+AI 的催化下,智能硬件 +软件服务 +数据要素正产生“ 化学变化 ” 从国内电子产业的发展阶段来看,与单纯实现产品品类扩张的、类似于华为“ 1+8+N”产品结构拓展的“物理变化”不同,我们认为,站在当下时点,在 5G 的连接能力以及 AI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支撑下,智能硬件、软件服务、数 据要素正在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当中产生类似于“化学变化”的有机融合,智慧城市、远程诊疗、在线教育、工业互联网等高度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正加速落地。 图表 3: 在 5G+AI 的催化下,电子行业 智能硬件 +软件服务 +数据要素正产生“化学变化” 资料来源: Omdia, 中国信通院, 华泰证券研究所 这一“化学变化”过程与海康威视所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相类似,从概念上而言,物信融合就是把智能物联网的数据,与具体业务中信息网的数据相融合,支持跨智能物联网和信息网的资源治理、数据治理、数据融合、数据服务与数据应用,帮助用户快速 实现数据平台落地交付,支撑数据融合与应用。 图表 4: 海康威视 AI Cloud 物信融合数据平台的主要能力 资料来源: 海康威视年报, 华泰证券研究所 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物信融合是大势所趋,国家强调数据要素市场化。根据信通院的定义,数字经济是通过 5G、大数据、 AI 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其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产业数字化指传统产业应用数 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我们认为,国内的科技产业在经历了以“智能手机产业链全面崛起”、“移动互联网赋能传统商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的繁荣之后,正步入以产业数字产业化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20 年 4 月 9 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意见中已正式将数据纳入了生产要素的范围。 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6 图表 5: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 图表 6: 数据成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 资料来源: 中国信通院, 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中国信通院, 华泰证券研究所 数字经济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2020 年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数字经济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的战略规划也从推进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演变为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 图表 7: 我国数字经济战略 规划从推进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演变为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 中国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发布时间 主要内容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2013 年 8 月 14 日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培育信息消费需求;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等。 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3 年 8 月 16 日 提出将宽带网络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 2015 年 7 月 1 日 从创业创新、协同制 造、现代农业、 智慧能源 、 普惠金融 、 益民服务 、 高效物流 、电子商务、 便捷交通 、 绿色生态 、人工智能 11 个领域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 年 5 月 20 日 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 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 的指导意见 2017 年 11 月 27 日 通过 夯实网络基础 、 打造平台体系 、 加强产业支撑 、 促进融合应用 、 完善生态体系 、 强化安全保障 、 推动开放合作 等措施,深入 推进“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 发展。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2019 年 5 月 6 日 明确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动网络扶贫、统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十大项重点任务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 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2020 年 3 月 30 日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 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 、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 、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 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 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组织保障。 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 年 11 月 3 日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华泰证券研究所 中国数字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力量。 2005 年以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 2005 年的 2.62 万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35.84 万亿元,对应年复合增速为 20.56%。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中国信通院数 据, 2019 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 31.8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5.30%;其中美国以 13.1 万亿美元的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以 5.2 万亿美元的规模紧随其后,德国、日本、英国分别以 2.44、 2.39、 1.76 亿美元位居 3-5 位。从数字经济 GDP 占比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 2019 年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 GDP 比例分别为63.4%、 62.3%、 61.0%,位居全球前三位;中国数字经济 GDP 占比 36.2%,位居第九。 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7 图表 8: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及占 GDP 的比重 图表 9: 2019 年数字经济规模前十大国家及占 GDP 的比 重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华泰证券研究所 基于良好的软硬件和消费者基础,中国有望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浪潮 历经 智能手机 “黄金十年”,国产品牌 全球竞争力 日益增强 2009 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 市场经历“黄金十年” ,现已进入 存量发展 阶段。 2009-2019 年智能手机不断升级 换代 , 逐步 实现了对于功能手机的全面替代;根据 IDC 数据,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从 2009 年的 1.74 亿部增长至 2019 年的 13.73 亿部,对应 2010-2019 年的CAGR 为 22.93%。 我们 认为目前全球 智能手机行业 已 进入存量发展的阶段, IDC 预测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将 从 2019 年的 13.73 亿部 增长 至 2024 年的 14.92 亿部, 对应2020-2024 年的 CAGR 为 1.68%。 图表 10: 2009 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经历“黄金十年”,现已进入存量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 IDC,华泰证券研究所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国产品牌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强。 全球 智能手机市场的集中度持续 提升 , 根据 IDC 数据, 2019 年全球前 六 大手机品牌 (三星、华为、苹果、小米、 OPPO、 vivo)市场份额合计为 57.94%,同比提升 3.28pct; 1H20 全球前六大手机品牌市场份额 进一步提升至 60.21%。此外,根据 IDC 数据 ,四大国产品牌 (华为、小米、OPPO、 vivo) 的全球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13.01%提升至 1H20 的 34.92%,国产品牌的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强。 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1H20 国产品牌包揽 出货量 前四名。 根据 IDC 数据, 2019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五名的品牌为华为、 vivo、 OPPO、小米、苹果,份额分别为 38.36%、18.14%、 17.13%、 10.92%、 8.94%。根据 IDC 数据, 2019 年 HMOV 四大国产品牌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合计 84.55%,同比提升 6.21pct; 2020 年上半年 HMOV 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 88.87%。 0%5%10%15%20%25%30%35%4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2018 2019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比重0%10%20%30%40%50%60%7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美国中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加拿大墨西哥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亿美元) 占 GDP比重-20%-10%0%10%20%30%40%50%60%70%8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23E 2024E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百万部) 同比增速(右轴)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8 图表 11: 国产 智能手机 品牌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强 图表 12: 国产品牌 包揽 1H20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出货量前四名 资料来源: IDC,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IDC,华泰证券研究所 响应“电子 +”趋势,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布局多品类终端生态。 2019 年 3 月 华为在 HI LINK生态大会上首次提出 1 8 N 全场景智慧化战略,其中 1 是 指 以手机为主入口, 8 是 指 以PC、平板、 TV、音响、眼镜、手表、车机、耳机为辅入口, N 是 指 “泛 IoT 硬件”,覆盖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慧出行、移动办公等多个场景。 此外, 小米 2019 年初 确立“手机 +AIoT” 双引擎战略 ; 2020 年初 ,在 5G 赋能 AIoT 的 技术背景下 , 小米 将战略 升级为“ 5G+AIoT” ,并将投入力度由 5 年 100 亿元 升级至 5 年 500 亿元。 继华为、小米后, OPPO、 vivo 等国内智能手机品牌 也相继 涉足 智能穿戴 领域 , 我们认为,国内消费电子终端品牌有望基于 智能手机领先优势,逐步拓宽终端形态并形成多品类生态布局。 图表 13: 华 为 “ 1 8 N” 全场景智慧化战略 布局 图表 14: 小米“ 5G+AIoT”战略布局 资料来源:华为 发布会 ,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小米官网 ,华泰证券研究所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 、 移动 签约 用户渗透率 全球领先 中国 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移动用户渗透率位居全球前列。 根据 Newzoo 数据,2019 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目高达 8.45 亿人,位居全球第一,渗透率( 智能手机用户 占总人口比例)为 58.9%; 2019 年印度、美国、印尼、巴西智能手机用户数目分别为 3.84亿人(渗透率 28.1%)、 2.66 亿人( 渗透率 80.9%)、 1.44 亿人(渗透率 53.3%)、 0.98亿人(渗透率 46.6%)位居全球 25 位。 此外,根据 Ericsson 数据, 2Q20 中国移动签约用户(包括 5G、 LTE、 WCDMA/HSPA、 GSM/EDGE 等)渗透率为 114%, 渗透率位居全球前列, 凸显中国在智能手机用户规模、移动用户渗透率领域的优势。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内容消费、日常交流应用频次高于全球。 根据 德勤咨询 数据, 2018年中国用户至少每天一次使用手机进行看新闻、观看即时通讯上的视频、视频新闻、播放在线音乐、在线电影 /电视剧、游戏等 内容消费应用的占比分别为 64%、 59%、 54%、 34%、32%、 26%,高于全球平均的 48%、 28%、 21%、 21%、 12%、 22%; 2018 年中国用户至少每天一次使用手机进行即时通讯、社交媒体、视频聊天等日常交流应用的占比分别为88%、 86%、 35%,高于全球平均的 61%、 57%、 10%。 0%20%40%60%80%100%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H20华为 小米 OPPO vivo 三星 苹果 其他0%20%40%60%80%100%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H20华为 vivo OPPO 小米 苹果 其他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9 图表 15: 2019 年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目位居全球第一 图表 16: 2Q20 中国移动 签约 用户渗透率 (人口百分比)位居全球前列 资料来源: Newzoo,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Ericsson,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 17: 18 年中 国和全球用户至少每天一次使用内容消费应用的占比 图表 18: 18 年中国和全球用户至少每天一次使用 日常交流 应用的占比 资料来源:德勤咨询,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德勤咨询, 华泰证券研究所 中国 5G 核心 专利 数 全球领先 ,国内 消费者对于 5G 的接受度高于全球 通信技术升级迭代推动社会发展 , 5G 开启 “万物互联” 时代 。 1973 年摩托罗拉向公众展示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 ; 1992 年诺基亚推出全球首款可收发短信的 GSM 手机 ; 2007年苹果的 iPhone 强势登场,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回顾历史, 通信技术 的 升级迭代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019 年 6 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发放 5G 商用牌照, 5G 从移动互联网扩展“万物互联” 新时代 。 5G 具备 高带宽、广连接、低延时 特性, 将创造行业融合应用及新生态。 相比于 4G, 5G峰值速率为 10-20Gbps,提升了 10-20 倍;用户体验速率将达到 0.1Gbps-1Gbps,提升了 10-100 倍。基于增强移动宽带( eMBB)、海量物联网业务( mMTC)和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业务( URLLC)三大应用场景, 5G 有望 打造出更多的行业融合应用及新生态。 我们看 好 5G 从内容制造、内容处理、内容获取三个方面革新 终端业务,并助力传统行业数字换转型、助力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 图表 19: 5G 革新业务 +赋能行业, 开启 “万物互联”新 时代 资料来源: 中国移动 ,华泰证券研究所 0%10%20%30%40%50%60%70%80%9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德国英国智能手机用户数目(百万人) 渗透率0% 25% 50% 75%游戏在线电影 /电视剧播放在线音乐视频新闻观看即时通讯上的视频看新闻中国 全球0% 25% 50% 75% 100%Email视频聊天社交媒体即时通讯中国 全球行业 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10 中国 5G 核心专利数全球领先, 华为、中兴 5G 专利数目位居全球第一、第三。 2020 年10 月 21 日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 表示: 我国在移动通讯上实现了5G 技术的领跑, 5G 核心专利数 世界第一,并率先实现了 5G 商用,目前我国 5G 基站数已经超过 60 万个,用户数已经突破 1.1 亿。 此外,根据 2020 年 2 月 IPLytics 发布的 5G行业专利报告 ,华为以 3147 件 5G 专利位居全球 企业和科研机构 的第一位,中兴通讯以2561 件 5G 专利位居第三位。我们认为,中国 5G 专利数目全球 领先 有望助力中国 的 5G生态发展、 5G 网络普及走在全球前列。 图表 20: 华为 、中兴通讯 5G 专利位居全球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第一 、第三 位 (截至 2020 年 2 月) 公司 /科研机构 5G 专利家族数目 Huawei Technologies (CN) 3147 Samsung Electronics (KR) 2795 ZTE Corporation (CN) 2561 LG Electronics (KR) 2300 Nokia (incl. Alcatel-Lucent) (FI) 2149 Ericsson (SE) 1494 QUALCOMM (US) 1293 Intel Corporation (US) 870 Sharp Corporation (JP) 747 NTT Docomo (JP) 721 Guangdong Oppo M. Telec. (CN) 647 China Aca. - CATT (CN) 570 资料来源: IPLytics,华泰证券研究所 中国 消费者 对于 5G 的接受度 较高 ,为升级 至 5G 额外付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