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的国际比较.docx
中国经济转型的国际比较 2019 年 12 月 10 日 内容提要 我们将过去 8 年中国经历的经济转型,与类似时期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 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在经济增长率、城市化、出口和制造业竞争力等指标上, 中国的总体表现是接近的;但在投资率、杠杆率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领域存在一些 压力,这可能进一步影响未来十年 ( 即 2020-2030 年期间 ) 的经济表现。 2010 年 10 月我们撰写了研究报告三十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潜在增速的 趋势转折 ( 全文见附录) ,在文章中我们讨论了 2011-2020 年中国经济潜在增 速的变化及其影响。当时我们在中性情景假设下的估算认为,到 2015 年中国经济 的潜在增速可能下落到 7左右,到 2020 年进一步下降到 5.5左右。同时我们 在文章中提出在经济潜在增速下行趋势中,政府可能持续采用逆周期政策,这将 在经济中积聚大量扭曲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差不多十年以后回头来看,这些推算 的偏差并不算很大,关键的想法也差强人意。 2010 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走在长期波动下行的趋势中,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从模仿和追赶驱动的模式转入自主创新驱动的模式,逐步从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入依靠消费和服务来拉动经 济。 站在当下,如何评价过去十年我国的经济转型?如何看待未来十年中国经济 增长的基本前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尝试把中国经济的转型放在东亚经济 体转型的背景下来比较和分析。 为了进行这样的国际比较,首先需要把中国经济的转型与东亚经济体历史上 的转型进行合理对标。为了寻找恰当的对标年份,我们使用了两个指标,一是人 均 GDP,把它转化成美元的水平,并对美元的币值在历史序列上进行调整。二是 观察经济体内部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化。 结合这两个指标的观察,我们确立了经济转型的对标年份,如表 1 所示,即 中国 2010 年的经济发展程度、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大致接近于日本 1968 年前后 的水平、韩国 1991 年前后的水平、中国台湾 1987 年前后的水平。 表 1 中国发展阶段与日韩中国台湾的对标 中国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 对标基准 2010 1968 1991 1987 基于这样的对标,我们对比各经济体主要的经济指标。 首先观察经济增长率。我们把对标的这一年作为观察的元年,观察这些经济 体在元年之前二十年和之后二十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考虑到数据在短周期上波动 较大,我们对经济增速进行了移动平均。 数据的结论一目了然,如图 1 所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有自身的特性,但是就过去转型十年的情况而言,中国所经历的经济增速中枢不断下沉,在东亚其他 经济体转型过程中都经历过;在相应的年份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三者的平 均经济增速与我国大致接近。 图 1:转型中的实际 GDP 增速, % 15 实际 GDP同比( 5YMA):中国 日韩台平均 12 9 6 3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注:日韩台平均是对经济转型相应阶段的日韩台实际 GDP 增速的算术平均。 如果该图所显示的历史经验大体可信,并且能够对预判未来的经济走向提供 合理借鉴,那么我们认为中国迄今为止的经济减速过程应该还没有结束。从这里 的数据看,日韩台在转型结束后的平均增速大约在 4-5%之间。 我们沿着相同的思路比较了东亚经济体在转型阶段的人均电力消费量。如图 2 所示,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所经历的人均电力消费的提高与对标阶 段的东亚经济体十分接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在转 型过程中有较多可比的成分。 图 2:转型中的人均耗电,千瓦时 /年 12,000 人均电力消费:中国 日本 韩国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经济转型的指标是城市化率。从表面上来看,如图 3 所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始终大幅落后于东亚其他经济体在可比阶段的水平。 图 3:转型中的城市化率, % 城市化率:中国 日本 韩国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但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的转型,似乎与这样的城市化数据不完全一致,重 要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率这一指标在定义和计算上存在诸多困难,比如中国的户籍制度以及统计技术上的困难。再比如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老龄化程度 显著高于其他东亚经济体,老年人难以实现城市化,而且老年人实现城市化本身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讲,意义也十分有限。 我们尝试构建了另外一个指标,即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适龄劳动人口的比 重。如图 4 所示,该指标显示 了中国经济所经历的深刻的内部转型,过去十年或 者更广地来说,过去四十年中国所经历的转型与东亚其他经济体相比毫不逊色。 图 4:转型中非农就业占适龄劳动人口比, % 非农就业占劳动年龄人口比:中国 日本 中国台湾 估计值:中国 70 60 50 40 -10 -5 0 5 10 15 20 注:劳动年龄人口指 15-64 岁人口;在估算中,我们假设中国每年新增非农就业维 持 2016-2018 年均值,每年新增非农就业 598.8 万人。 该指标对我们预判 2020-2030 年的经济增长有两个重要含义:一是如果我们把该指标作为中国真实城市化率的合理度量,从该指标来看,中国高速城市化的 过程很可能已经进入了晚期,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基本会结束, 或者至少会大幅放慢。 二是观察图 4 的虚线。这些虚线的基本想法是,如果中国城市经济部门第二、三产业每年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在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我国非农就业占全 部适龄劳动人口的比例将逐步超过日本同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总结而言,考虑到适龄劳动人口开始下降,而适龄劳动人口中在城市经济部 门工作的比例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在该水平上继续维持当前的上升速度将会 变得越来越难。 第三,我们来评价过去十年中国可贸易部门竞争力的提升。过去十年的经济 增长、服务业的兴起是城市化的继续,同时中国的制造业部门和可贸易部门也在 高速增长,这一高速增长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技术基础。 如何来看待过去十年中国可贸易部门竞争力的提升?我们使用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来观察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变化,一个相 对易于计算和比较的指标是中国的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的变动。如果中国 出口品的竞争力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提升,那么中国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上 升。 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存在大量的加工贸易,这使得中国的总出口量被放 大。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我们把中国的出口分为两个指标,如图 5 所示,红 色柱状图代表中国的一般贸易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份额的变化,蓝色柱状图代表一 般贸易加上加工贸易后市场份额的变化。 在经济转型开始以后的 8 年时间里,日本出口品国际份额提升约 26%,与韩国接近,而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中国出口份额提升的幅度约 24%,不包括加工贸易中国出口份额的提升是 54%。 换言之,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驱动的加工贸易在过去 8 年大幅萎缩,但依靠 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一般贸易出口份额大幅提升。即便把加工贸易包括在内, 我国整个出口份额的提升跟日韩同期也非常接近。从这一角度来观察,中国过去 8 年时间里,经济转型后所经历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处于正常水平,甚至比日韩 的水平略好一些。 图 5:转型开始后 8 年出口份额累积提升比例, %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中国 日本 韩国 注:累积提升比例计算方法为:经济体 8 年内出口提升份额 /该经济体转型元年份额。 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可以表现为出口部门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增 长,或者表现为本国汇率的大幅上升。从一般意义上讲,制造业可以进行国际贸 易,这意味着制造业竞争的背后是从事制造业活动的劳动力之间的竞争,这种劳 动力之间的竞争要考虑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劳动力的创造力、劳动的技术复杂 程度以及他们相对工资水平的高低。所以可贸易部门竞争力的变化,我们认为另 外一个重要的角度是观察可贸易部门工人工资水平变化和汇率变化。 53.9 一般贸易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 总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 26.6 26.6 23.9 图 6:转型中制造业实际工资指数 250 制造业实际工资指数:中国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 200 150 100 50 0 -10 -5 0 5 10 15 20 , 注:我们将转型元年的制造业实际工资标准化为 100。 如图 6 所示,我们首先以本币计算,把转型元年的工资指数设定为 100,来 计算转型过程中制造业以本币计价的实际工资的增长情况。 我们看到转型 8 年以后,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制造业实际工资的累积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日韩台同期的水平。 但该计算没有考虑汇率升值的影响,所以进一步,我们把工资水平用汇率转 化成美元的水平,考虑美元币值的变化再做一些技术性调整后,进行比较。如图 7 所示,这一比较结果仍然显示在经济开始转型 8 年以后,中国制造业以美元计 价的工资水平的提升要高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同期的水平,但要弱于日本同期的水 平。 图 7:转型中制造业实际工资指数(汇率调整)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实际工资指数 (汇率调整):中国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 -10 -5 0 5 10 15 20 , 注:我们将制造业名义工资使用本币兑美元汇率进行转化,然后使用美元指数进行调整,计算出汇率调整后的制造业实际工资,最后将转型元年的汇率调整后制造业 实际工资标准化为 100。 如果认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就是汇率的升值和制造业实际工资的上升,那 么在过去 8 年的时间里,中国放在东亚经济体转型的背景下来讲基本上处于正常 水平。 接下来再比较一下市场较为关注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如果以相同的方法来比 较同一发展阶段东亚各经济体的汽车保有量,如图 8 所示,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 量明显低于韩国和日本的水平。但是如果我们把比较的基准做一点调整,比如说 中国的 2014 年对应日本 1968 年、韩国的 1991 年,调整后会发现人均汽车保有量 变得比较接近,但是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上升的速度明显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