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2019年).pdf
版权声明 本白皮书 版权属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 ,并受法律保护 。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 注明 “ 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 ”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 院 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 言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 2019 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指出, 发展普惠金融 , 既 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 的落脚点,也是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不断加深,进一步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得性,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范围。 数字普惠金融 越来越成为推动政策落地、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白皮书聚焦 于 数字普惠金融 发展情况及 典型 发展 模式 , 从理论研究 出发, 结合对 多家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 的广泛 调研, 深度 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首先,白皮书系统总结 了 数字普惠金融的 基本概念及发展意义,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体系 ,并从政策 支持条件 、数字化基础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的 基础条件。 其次 , 深入分析了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并 总结了各个模式的主要特点与业务情况。 接着 ,结合理论研究与调研内容,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目前 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最终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策略与 建议。 本 白皮书 的撰写工作 得到 了 中国移动 、京东数科、字节跳动、华炫鼎盛、佰才邦、因果树 等企业 的 大力支持与帮助 , 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 感谢!目 录 一、数字普惠金融概述 . 1 (一)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 1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意义 . 4 (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体系 . 5 二、数字普惠金融基础条件 . 7 (一)政策支持条件 . 7 (二)数字化基础条件 . 10 (三)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 15 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 17 (一)网络支付提高重点人群基础金融账户覆盖率 . 17 (二)网络借贷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 19 (三)综合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三农发展 . 21 (四)数字化理财促进大众理财意识觉醒,服务长尾客户 . 23 (五)互联网保险提升保险可得性与普惠性 . 25 四、数字普惠金融风险与挑战 . 27 (一)数字普惠金融监管面临新挑战 . 27 (二)组织体系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28 (三)目标用户基础素养和教育薄弱 . 28 (四)数字金融欺诈带来金融排斥 . 29 (五)数字技术的应用带来安全风险 . 30 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建议 . 31 (一)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 31 (二)强化基础,教育用户 . 32 (三)生态构建,提升能力 . 33 (四)安全防护,加强风控 . 3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 2019 年) 1 一、数字普惠金融概述 (一) 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普惠金融( Financial Inclusion) 又称为包容性金融,最早 由联合国 在 2005 年 “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 提出来 的 ,其 含义 是“能有效、全方位、方便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同年,普惠金融的概念进入中国,并得到推广。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通过发展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 11 个战略部署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 2015 年 年底 ,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正式明确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官方定义: “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 规划提出,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 的 重点服务对象 。 相比传统金融服务体系 而言, 普惠金融 更加强调 服务对象的包容性、服务 方式 的便捷性、服务内容的全面性与无差异 性以及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 随着 互联网 、移动通信 等数字 技术 与金融 业 的不断融合,金融 交易 方式与服务模式也 在 不断演进 ,数字化 、移动化与 智能化 的普惠金融 成为大趋势。 数字普惠金融(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DFI)概念是 2016 年杭州 G20 峰会上首次被提出的 。 根据 G20 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 GPFI) 的 定义 ,数字普惠金融 泛指一切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它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 2019 年) 2 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是以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方式提供,同时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可持续的。 杭州 G20 峰会发布的 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理 财、银行对账单服务等),通过数字化或电子化技术进行交易,如电子货币、支付卡或常规银行账户。 综合 上述观点 , 本 白皮书 认为, 数字 普惠金融是 在成本可控、模式可持续的前提下,以各类数字化技术为实现条件,为 社会各阶层 尤其是 现有金融体系覆盖 不足 的 城镇 低收入人群、农村 人口、 偏远地区人口 等特殊群体 以及小微企业 提供平等、有效、 全面 、方便的 金融 产品 和服务 。 相比 于 传统 的 普惠 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 呈现出如下几大特征 及 优势 : 一是 覆盖区域 更 广泛 。 一般 的金融服务要想向 基层 进行 延伸,往往需要依靠 物理 营业性网点 和分支机构 的铺设来实现 。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金融机构一般 会 选择 将资源投放于 人口密度大、经济 较为活跃的地区 , 而 对于 位置偏远、人口 较少 或贫困落后 地区的覆盖则会相对稀少或 欠缺。 相比而言, 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互联网 、移动通信等数字化技术, 在基础通信设施广泛覆盖的前提下,能够 极大突破金融机构布局的地域 限制 , 从而 更大程度上为用户提供跨空间、无差别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实现 数字 普惠金融向县域、乡村、社区 的深入推进。 二是 服务成本更低廉 。 数字普惠金融相比传统 普惠 金融服务 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 2019 年) 3 成本更低, 这主要 得益于 两方面 的 原因: 一方面, 金融机构不管是铺设营业网点还是增加分支机构,都会带来一系列 包括人力、物力、场地在内的 固定成本的增加 , 尤其是 对偏远地区或人口稀少的地区 来说 , 当新增网点带来的长期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时,将会抑制一部分 普惠 金融服务的供给 。但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化技术 可以 取代相当比例的网点与人工投入, 同时 使服务新增客户的边际成本大大降低 ,从而 在整体上为金融机构节省开支 。 另一方面, 由于 市场 信息不对称、金融行业风控要求高等原因,传统金融产品 与服务 往往存在着 宣传 推广效率较低 、 交易流程复杂繁琐 等 问题, 在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 业务 的成本。而通过领先科技的创新应用则可深度解决这些 行业 痛点问题。 例如, 以 大数据技术 作为支撑, 通过多维度分析用户信息与数据,识别用户需求, 进行精准营销,从而 减少 金融 服务 供需双方的搜寻与匹配 的时间 , 降低 金融机构获客成本 ,从而 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降低成本,实现 数字 普惠金融 的商业可持续 性。 三是 服务对象更 普遍 。 世界银行 2017 年开展的全球普惠金融调查 显示 , 目前 全球 仍有 17 亿 成年人没有金融账户 , 这些人的主要特征包括:几乎全部来自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接近 三分之二 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 , 接近二分之一是失业人口。 报告 同时 指出, 收入过低 没有开账户 的 必要 、 金融服务成本 较高 以及 金融服务 距离 较远是这些人没有金融账户的主要原因 。 1可以看到,虽然各国积极 开展 普惠金融 的发展 ,但 部分困难及特殊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障碍仍然 客观1 世界银行 , 2017 年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库:度量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革命 ( 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 2017: 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 Fintech Revolution)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 2019 年) 4 存在, 金融机构仅仅依靠传统服务方式或运营模式很难 改变现状,也很难 将这些潜在用户纳入其中 。 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有普惠金融 在服务对象大众化上的目标,也有相应的落实技术作为支撑和保障。 例如, 大数据 技术 能够使 以往很难达到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估门槛的 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 也满足要求 ,帮助其获得信贷、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另外,新技术所催生出的全新业务形态,例如 网络贷款平台 、众筹平台等也 增加了 金融 资本与普通用户参与金融 活动 的 途径和 机会。 (二) 数字普惠金融的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问题 、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与商业可持续 问题 等 多 个方面上 都有重要意义 。 美国咨询 公司 麦肯锡在 2016 年发布的报告面向所有人的数字金融:推动新型经济体包容性增长 ( Digital Finance for All: Powering Inclusive Growth in Emerging Economies) 中计算推测,到 2025 年,数字普惠金融的广泛使用能够使新型经济体的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3.7 万亿美元,该数值比正常情况高出 6 个百分点,同时创造 出 9500 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Tavneet Suri( 2016)在研究肯尼亚 的数字普惠金融 后 估计 , 移动货币的使用 提高了消费分配的效率,提高了肯尼亚人均消费水平,使 2%的家庭摆脱了贫困 。 Oliver Wyman( 2017) 研究发现, 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对于缩小普惠金融 差距 有巨大作用 , 它可以满足社会底层人群和小微企业大约 40%的支付需求及 20%的信贷需求。同时 Oliver 也 测算出 ,数字普惠金融的累积效应能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 2019 年) 5 推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 GDP 增长 2%-3%,低收入人群(每天收入低于 2 美元)收入增加 10%。 我国学者 黄益平等( 2018) 研究认为 ,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缺乏商业可持续性,而数字技术却为克服普惠金融的天然困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因此,他认为到目前为止数字金融所展示的最大优势是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宋晓玲( 2017)、 张子豪等( 2018) 、张贺等( 2018) 在 分析我国省区市的空间面板 数据 后 都发现 ,数字普惠金融 的发展 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的缩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龚沁宜 等( 2018)通过我国西部地区 12 个省市 2011-2015 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 , 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地区的贫困情况有十分明显的减缓作用。 任碧云等( 2019)基于对京津冀 2114 位农民调查数据的研究,指出数字普惠金融 中的数字支付服务、数字借贷服务以及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对农村包容性增长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 王馨( 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弥补了适量的供给缺口,减轻了信贷配给程度,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帮助。 (三)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体系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体系主要由上层的政策支持、底层的基础条件以及中层的运行机制三部分构成。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 2019 年) 6 图 1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体系 其中,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中央政府一级的法律法规、国家战略和统一规划 、 地方政府一级的发展政策以及各监管机构所制定的领域政策。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化技术与普惠金融的产物, 尤其需要各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协同监管。 基础条件主要指的是数字化基础条件与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其中,数字化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以移动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网络通信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主要包括社会信用信息体系 、 金融消费者保护 及教育 体系。 运行机制 主要指的是数字普惠 金融体系中的主体通过一系 产品与 业务 作用 于客体的过程。与传统普惠金融体系中只有金融机构与用户两方关系不同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主体增加了科技企业。不论是拿到金融牌照直接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还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