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四:巴林银行的快速死亡.pdf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2019 年 06 月 03 日 深度 研究 固定收益 研究 研究所 证券分析师: 靳毅 S0350517100001 021-68930187 jiny01ghzq 巴林银行 的快速死亡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四 相关报告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二:亚洲巨人的急速陨落 2019-05-27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 2019-05-27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三:当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2019-05-26 资本市场思考系列之四:城投何去何从? 2018-07-26 金禾转债( 128017.SZ)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安赛蜜格局优化,三氯蔗糖投产,龙头地位巩固 2018-05-30 投资要点: 巴林银行成立之后,业务专长一直 在 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 方面 , 其经营网络遍布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巴林银行不开展普通客户存款业务,代之以服务机构客户为主。巴林银行从服务外贸企业,并为其提供贸易融资开始,业务范围逐步拓展至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等方面,并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从 1994 年末到 1995 年初,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的交易员兼清算部经理尼克里森 越权进行的期货投机交易连续亏损,问题曝光之后巴林银行陷入了破产倒闭的危机之中。 1995 年2 月 26 日,巴林银行已探明的亏损高达 6 亿多英镑,而它的自有资金加上在英格兰银行的储备 只有 3.5 亿英镑左右,资不抵债,巴林银行就此破产倒闭。 10 天后,荷兰国际集团以 1 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将巴林银行收购。 巴林银行的倒闭从表面上看,是由其交易员尼克里森的违规操作及投机失误造成的,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及外部监管的无力低效。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认为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现代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企业经营风险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2 内容目录 1、 速览 . 4 2、 倒闭始末 . 5 2.1、 1990-1992:混乱的序曲 . 5 2.2、 1992-1994: “88888”的错误 . 5 2.3、 1995:孤注一掷,满盘皆输 . 7 3、 原因分析 . 8 3.1、 高层管理者管理上的失职 . 8 3.2、 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 9 3.3、 外部监管形同虚设 . 10 4、 启示 . 10 4.1、 完善人力资源体系 . 10 4.2、 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 11 5、 大事记 . 12 6、 风险提示 . 12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3 图表目录 图 1:日经 225 指数变化图 . 7 表 1:巴林银行集团 . 4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4 1、 速览 在美国,经营时间最长的银行当属纽约梅隆银行,其前身之一的纽约银行成立于1784 年。然而早在纽约银行成立的二十年前,本篇的主角 英国巴林银行就已经成立了。巴林银行由弗朗西斯巴林爵士于 1763 年在伦敦创建,是英国老牌商人银行之一,在伦敦城内历史悠久且名声显赫。在两百三十多年的经营历史中,巴林银行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驰名,它也成为许多显贵阶层和各大公司的首 选银行。 巴林银行成立之后,业务专长一直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经营网络遍布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但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巴林银行不开展普通客户存款业务,代之以服务机构客户为主。巴林银行从服务外贸企业,并为其提供贸易融资开始,业务范围逐步拓展至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等方面,并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在集团构成上,巴林银行集团主要包括四部分:( 1)巴林兄弟公司;( 2)巴林证券公司;( 3)巴林资产管理公司;( 4)在美国一家投资银行拥有 40%的股份。 纵观整个巴林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诸多辉煌“战绩”:在刚步入19 世纪时,巴林银行就曾为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纳地区提供了所用资金;同期,作为英国老牌商人银行之一的巴林银行还成为了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可见其在英国银行中的实力不可小觑。后至 19 世纪 80 年代,巴林银行发行的“吉尼士”证券 1上市时,引起了当时疯狂的抢购热潮。再到 20 世纪90 年代初,巴林银行开始向海外发展业务,并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开设了办事处,随后又成立了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 表 1: 巴林银行集团 巴林银行集团 巴林兄弟公司 从事银行业务、企业融资及 资本市场业务 巴林证券公司 主要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巴林资产管理公司 主要管理机构和个人资产 在一家美国投资银行拥有40%的股份 -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随着巴林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不断壮大,截止 1993 年底时,巴林银行全部资产总额已达 59 亿英镑,盈利却有 1.05 亿英镑。同期,渣打集团总资产 318.83 亿英镑,净利润 2.29 亿英镑;苏格兰皇家银行总资产 374.39 亿英镑,净利润 1.24亿英镑;巴克莱银行总资产 1660.51 亿英镑,净利润 3.1 亿英镑。由此可见,巴林银行当时的金融市场业务实力非常强劲,盈利能力远超英国大型银行。 但从 1994 年末到 1995 年初,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的交易员兼清算部经理尼克里森 越权进行的期货投机交易连续亏损,问题曝光之后1 “吉尼士”证券:巴林银行在 1886年发行的证券。因巴林银行当时在英国银行中很有影响力,所以看好该证券的人很多,该证券一上市,大家都踊跃来购买。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5 巴林银行陷入了破产倒闭的危机之中。 1995 年 2 月 26 日,巴林银行已探明的亏损高达 6 亿多英镑,而它的自有资金加上在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只有 3.5 亿英镑左右,资不抵债,巴林银行就此破产倒闭。 10 天后,荷兰国际集 团以 1 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将巴林银行收购。 2、 倒闭始末 2.1、 1990-1992:混乱的序曲 20 年代后期, 恰逢日本股市大幅上扬,日本分部为巴林银行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也使 巴林银行在该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 ,巴林银行继而将日本分布的经营模式复制到了香港、 新加坡、印尼等 地。巴林银行的海外业务 获得了外界的广泛认可 。 1990 年初,在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工作的尼克里森为谋求职业发展争取到了去印尼工作的机会后,他发现巴林银行的海外业务其实并不像外界传闻中说的那样出色,反而更应该用“一团糟”来形容:公司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各种不 记名债券随意被扔在房间里没人处理、拥有的一亿英镑的股票无法出售给客户等等。面对这些并未引起高层注意、也没人知道如何从源头上去处理的问题,尼克里森主动承担起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他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去处理了那些股票和不记名债券,终于在 1990 年年底,将巴林银行印尼分部的收支差压缩到了一千万英镑。 等到 1991 年 3 月尼克里森回到伦敦 后 ,他又用了接近一年的时间考察了巴林银行在欧洲和远东的业务,并于 1992 年初向总部提出申请到新加坡去开拓期货与期权交易方面的新业务。 总部负责人只因听说了尼克里森之前在印尼如“救火 队长”般的出色功绩,便很快接受了尼克里森的提议,允许其在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任命他兼任前台交易员和后台清算部经理两职。 1992 年初,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成立, 其 走向破产倒闭的序幕由此拉开。 2.2、 1992-1994:“ 88888”的错误 2.2.1、 错误账户“ 88888”的建立 一般在银行进行交易的过程中, 交易员难免会犯错。有人可能把买卖合同的份数弄错、有人可能把“买入”看成“卖出”,而这些错误如果是交易员自身原因造成的,银行便需要设法妥善处理这些错误。 巴林银行伦敦总部最初则是通过一个账号为“ 99905”的账户来记录这些错误交易 ,但 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自建立之后,因为新员工操作不熟练,每天产生的错误交易较多,伦敦总部认为全由他们处理起来过于麻烦,于是建议新加坡分行设立一个新错误账户以便分行自行处理小错误。经理尼克里森考虑到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6 “ 8”这个数字比较吉利,于是开设了账号为“ 88888”的错误处理账户。 在设立完新的错误账户“ 88888”几周后,伦敦总部又通知新加坡分行 总部 所换的新电脑可以统一处理错误, 因此 还是让新加坡分行将错误交易记录在“ 99905”的账户 中。于是,“ 88888”账户 在并未被注销的情况下被搁置 ,为后续的隐患埋下伏笔 , 直接导致了之后的亏损危机。 2.2.2、 “ 88888”账户成为尼克里森隐瞒错误的保护伞 1992 年 7 月 17 日,错误账户“ 88888”首次被 私自 使用。当天,尼克里森的下属金姆王在交易时错把客户要求购进的合同卖了出去,而尼克里森在当晚进行清算时才发现这个错误,并且这笔失误的交易在日内已造成了两万英镑的亏损。 未能及时发现并纠错这一笔金额不小的失误,也会让尼克里森担责,于是他 决定将其计入“ 88888”账户中进行隐瞒,不向伦敦总部上报。随后的一周内,由于价格的上扬,这笔错误交易所造成的损失已扩大至六万英镑,尼克里森想方设法继续隐藏亏损。但是鉴于头寸未平,尼克里森为应对亏损,便通过启用客户的浮动资金及使用他个人所赚的佣金来追加错误账户“ 88888”内的保证金以通过月底的检查。 尼克里森在使用了“ 88888”账户几次后,发现这个账户对他来说极为有利。一是该账户能帮他隐瞒数额较大的失误,以避免高层管理者的问责和伦敦总部对他所领导的新加坡金融市场业务的担心;二是该账户还能为他争取不少自行处理错误的时间,以 蒙混过内部的检查。于是尼克里森使用该账户的频次越来越高,直到 1992 年底时,他已将三十次差错计入了“ 88888”账户中。 当尼克里森还未处理完之前的错误时, 1993 年 1 月, 又一个如出一辙的交易失误出现了。尼克里森的好友交易员乔治在上百份合同的操作中出现差错并造成了上百万英镑的损失。由于乔治的错误过大,里森担心上报之后自己 也 会受牵连而失去奖金甚至是丢掉职位,于是又将这次错误计入了“ 88888”账户中。将错误计入“ 88888”账户中对尼克里森来说只是扬汤止沸,真正棘手的是后面随之而来的三个问题:如何弥 补这些损失;如何顺利蒙混过伦敦总部月底内部审计人员的查账;如何支付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每天要求他们追加的保证金。 考虑到这次造成的损失过大,慢慢通过操作盈利填补窟窿已不可行,于是 尼克里森 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跨式交易,希望从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 ;再之后利用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的不重视,用赚取的期权权利金来平衡“ 88888”账户中因期货交易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索取保证金而引起的赤字。至于保证金不足的问题,他则是准备利用高层对业务的不了解和高层对他的极度信任来向总部不断地索取运营资金。幸运的是,当时 期货市场运行平稳,尼克里森赌对了方向 。 到 1993 年 7 月时,“ 88888”账户已被尼克里森扭亏为盈。但可惜的是,里森却未就此收手停止对“ 88888”账户的使用。 在 1993 年下半年的一周,市场价格接连几天每天都破纪录地飞涨 1000 多点,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7 用于清算记录的荧幕又频繁出故障,因此无法在交易做成后立马将它打上荧幕,许多交易的入账工作也就积压了起来,只能随后靠人力来完成。 等到清算结束时,尼克里森发现他们一共造成了五百份合同的差错,并且这些损失数额已非常大。尼克里森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再次决定将 错误隐藏进了“ 88888”账户中。 但这次尼克里森却没那么幸运了。他为了赚取可观的收益来弥补账户内的损失,冒着风险进行非套期交易,我们也知道,若想赚得更多的收益则必须要承担更大的风险,然而这一次市场行情却不如尼克里森所预测的那样,他很快就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了,亏损也自然越来越多。 “ 88888”账户内的损失从 2000 万英镑、3000 万英镑开始不断上升,并在 1994 年 7 月时,达到了 5000 万英镑。 随后尼克里森为弥补“ 88888”账户中 5000 万英镑的损失,又开始进行买入日经225 股指期货和卖空日本政府债券的操作。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市场变动方向恰好与尼克里森预测的方向相反。等到 1994 年底时,尼克里森发现“ 88888”账户内的损失已达一亿七千万英镑左右,而他之前原以为能在年底前平衡掉账户内的亏损。尼克里森面对巨额损失,越来越麻木,无能为力的他决心先混下去。 2.3、 1995:孤注一掷,满盘皆输 1995 年 1 月 18 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在随后的几天中,东京日经指数再次大跌,日本债券价格再次上升,整个市场一片混乱。然而在此种情况下,尼克里森 判断 当时的市场对地震反映过激,所以通过不断地逆势加 仓来影响日经指数的变动,使其反弹。但 事与愿违 ,随着交易量越来越大,亏损也越来越多。 不过尼克里森并未放弃能影响市场走向的赌博式操作,他决定背水一战。终于在 1995 年 1 月 26 日时,市场开始有了回升,但因为账户内的损失额巨大, 难以平衡亏损 ,甚至只能挽回很少一部分的损失。尼克里森只好又以每天一千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取资金,开始不断地买进日经期货并卖空日本债券,期待着能挽回损失。 图 1:日经 225 指数变化图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8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然而,直到 1995 年 2 月 23 日,尼克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所付出的努力还是没能奏效, 日经指数不断下跌,日本债券价格一路上扬,巴林银行损失惨重,尼克里森也放弃了挣扎,问题被曝光。 1995 年 2 月 26 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这一天,有着两百三十多年历史且名声显赫的巴林银行破产倒闭。 3、 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的破产倒闭在亚洲及欧美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并且对东京股市、伦敦股市及纽约道琼斯指数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巴林银行的倒闭从表面上看,是由其交易员尼克里森的违规操作及投机失误造成的,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及外部监管的无力低效。 3.1、 高层管理者管理上的失职 3.1.1、 对业务风险认识不清 巴林银行高层管理者对其所开展的金融市场业务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对新兴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根本不了解。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单凭对交易员尼克里森的信任,在缺乏对该项业务盈利及风险客观分析的情况下就允许了新业务的开展。并且在此后的经营过程中,总部 也 更多地只关注到新加坡分行金牌交易员尼克里森通过这项业务为其带来的账面收益, 并未对其业务进行深入检查 。 3.1.2、 对审计报告过度轻视 13,000.0015,000.0017,000.0019,000.0021,000.0023,000.0025,000.001992-06-30 1992-09-30 1992-12-30 1993-03-31 1993-06-30 1993-09-30 1993-12-30 1994-03-31 1994-06-30 1994-09-30 1994-12-30 1995-03-31 1995-06-30 1995-09-29 1995-12-29 1996-03-29 1996-06-28 1996-09-301996-12-30 1997-03-31 1997-06-30日经 225指数概况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9 早在 1994 年 7 月,银行内部审计报告就曾提出: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交易情况的日益复杂化,建议派遣独立的风控与税务人员,对其业务进行严格督查 。但巴林银行高层管理者并未重视这份建议,仍仅安排总部人员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另外,审计报告中还记录了“风险委员会”对每日头寸的最高限额建议 两百份日经期货、一百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五百份欧洲货币期货。自 1994年 9 月起,尼克里森手头所持有的头寸就远超“风险委员会”所建议的最高限额 五千份日经期货、两千份日本债券期货、一千份欧洲货币期货及数额庞大的期权,并且这些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这些远远超过限额的数目并未引起管理层的关注。 3.1.3、 对外部监管不以为然 1994 年 9 月,巴林银行高层在知道其海外资产已超过英格兰银 行规定的 25%限额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设法控制风险并调查此事,而且开会决定打破原来内部规定的收支差限额,将收支差限额从原来的一亿英镑提高到了一亿二千七百万英镑。1994 年末和 1995 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两次汇报了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异常行为,但是巴林银行高层管理者在回信中的态度反映出他们的漠视与掉以轻心,公司的财务董事也未曾独立地去调查整过件事情的始末。 3.1.4、 对内部员工过度信任 在 1994 年 7 月 尼克里森造成的损失已经高达 5000 万英镑时,高层曾派人调查过尼克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中其实记录了这些亏损, 但高层对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仍然不断满足里森每天汇入 1000 多万英镑以便其追加保证金 的要求 。 3.2、 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3.2.1、 分支机构管理权限分离不清 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成立后,前台交易职务和后台清算职务没有进行有效隔离。 一般银行允许其前台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敞口,并通过每天后台清算部的结算工作对交易员给予有效监控。但糟糕的是,尼克里森恰好身兼二职,而他又更注重盈利,忽视风险,清算的风控功能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2.2、 没有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 巴林银行高层管理者与员工都 更注重盈利及薪酬待遇一事影响了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独立性 ,高管和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进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而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的缺乏导致了内部审计机制的不健全。 3.2.3、 内审人员存在失职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0 除了巴林银行的高层管理上的失职外,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也存在问题。早在1993 年底时,新加坡分行就已造成了 1900 万英镑的巨额损失,但它报告的却是 900 万英镑的盈利, 内部审计部门并未发现有人在谎报利润。 之后 1995 年 1月,尼克里森曾做了一个简单的分录来假造巴林银行在花旗银行有 5000 万英镑存款,而实际上这 5000 万英镑已被尼克里森挪用来补偿“ 88888”账户中的损失了, 但内部审计部门查了一个月的帐都没有人发现这里面的漏洞,因为根本没有人想到去查花旗银行的账目。 3.3、 外部监管形同虚设 英格兰银行有规定英国银行的海外总资金不应超过资产的 25%,但 除了 1994 年4 月 -6 月 , 巴林银行 1993 年 - 1994 年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和日本市场每个季度投入的运作资金均已超过 25%。 巴林银行的情况非但没有受到管制,相反,得到了 格兰银行主管商业银行监管的高级官员 “默许”。 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分部因驻地和 参与市场,分别受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及日本中央银行的监管,而巴林银行又受英格兰银行的监管,新加坡、日本、英国三国监管同一机构 ,却 很难充分获取相互的信息,沟通效率极其低下 。 各国金融当局监管内容 也使得监管真空难以避免。 4、 启示 梳理巴林银行倒闭一案,从其海外金融市场业务的无序扩张开始,到新加坡分行期权与期货交易部门不断扩大风险进行越权交易,再到最终的破产。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认为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现代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 4.1、 完善人力资源体系 4.1.1、 健全培训体系 健全培训体系旨在通过对不同层级员工的分级培训来加强各层级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加强员工的业务能力等。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基层员工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及合规意识;中层员工需做好监督及稽核检查工作,对全部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全面审核评价;高层管理人员除了需要把控住经济周期与战略方向之外,还需要对其机构的经营业务完全熟悉,需对所管业务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他们不仅要认识到这些业务能够赚钱,也要认识到这些业务可能给他们带来亏损,以尽可能地做 到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并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 4.1.2、 完善奖惩机制 合理的奖惩制度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力进而为企业带来利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