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pdf
bcg 2019 年 9 月 阮芳、黄一超、孙磊、过群 解码未来组织 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目 录 液态型 组 织 2 模 块 化平台 型 组 织 5 对传 统 企业的启示 7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展望下一个十年 ,技术的变革将催生更多商业模式的崛起 ,带来传统业务模式革新 , 进一步转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 ,传统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竞 争格局和愈加频繁的技术冲击 ,转型 、创新 、突破 、重构将成为传统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 未来的组织形态将何去何从 ?制胜未来的关键是什么 ?传统企业又该如何使新的组织形态 “为己所用”? “组织 ” 是企业发展的 “骨骼 ” ,它支撑着企业的增长 ,并通过差异化分工协作 ,促进 了企业的高效运转 。组织架构的搭建 、机制的设计 、责任边界的确立决定了资源流动方向 和效率,对推动企业整体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传统企业的转型势必产生新的业务形态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业务的发展诉求 ,构建适 应并支撑新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 ,企业首先要熟悉不同业务形态下的组织特征 ,再反观已 有的组织,思考不同业务形态的组织架构对自身转型的启示。 我 们 认 为 , 企 业 的 业 务 形 态 受 两 方 面 因 素影响 ,可分为四种模式 ,且不同模式的业务 形态下,对组织形态的要求也不同(参阅图1)。 精准执行 :业务规模相对小 ,且依赖于组织能力 。该业务形态下 ,组织需要支撑部门 间的专业分工,促进部门对管理层指令的准确执行,推动企业发展步入正轨。 效率驱动 :业务规模扩张 ,且更依赖于组织能力 。组织设计更偏重于提升运营效 率 , 提 高 企 业 特 别 是 业 务 前 端 对 外 部 环 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创新驱动 :业务规模相对小 ,且更依赖个人创新 。组织架构更偏重于释放员工潜能 , 激发创新和主动性,帮助企业实现业务创新,推动企业高速成长。 动态平衡 :业务规模庞大且高度依赖个人创新 ,代表未来潜在的业务形态 。该业务形 态下 ,企业的组织架构需要考虑如何在实现 “提升企业整体效率”和 “激发员工个人 创新”中达到动态平衡。 解码未来组织 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2 如今 ,传统企业普遍采用科层式组织架构 明确各部门专业分工并层层铺开 ,保证 企业战略自上而下有效落地 以支撑其 “精准执行 ” 的业务形态需求 ;而快速发展的互 联网企业则多采用“面向未来” 的组织架构,满足企业“创新和效率驱动” 的发展诉求。 未来 ,传统企业在技术变革的驱动下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强化创新能力 ,这意味着其 业务形态也将不断向 “创新驱动 ” 和 “效率驱动 ” 两个方向扩充并转型 ,中国互联网企业 的组织架构经验将逐渐渗入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 ,以 “液态型组织” 和 “模块化平台型组 织” 为代表的 “面向未来” 的组织架构特征及应用将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诸多参考 (参阅 图2)。 液态型组织 液态型组织是一种 “无边界 、多流动 ” 的组织形态 ,它打破了传统的刚性组织结构 , 赋予组织和人才更多共融共生的机会,为创新、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液态型组织像一只流动的容器 ,承载并传输着企业内跨部门的人才 、技术 、知识等 , 并通过在容器内的 “混合” 和 “流动” 完成自我更新 、激发创造力 ,快速应对外部的竞争 和变革。 效率驱动 精准执行 创新驱动 业务规模 业 务属性 大 小 组 织能力驱 动 个 人创新驱 动 动态平衡 图1 | 业务规模和业务属性共同决定企业的四种业务模式 注: 业务规模由企业员工数,业务地区布局,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决定;业务属性,即企业业务增长的本质驱动因素;组织能力驱动,企业 对操作的精准度和协同效率、专业能力有高需求;个人创新驱动,企业对创造力和专业能力有高需求。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3 传统的刚性组织结构依托 “清晰的等级权力” 和 “明确的部门界限” 稳定运作 ,而液 态型组织的运作则需依托 “基于信任的文化” 和“弱化的管理边界” (参阅图3)。 基于信任的文化: 在没有刚性的 “组织约束” 前提下, 支撑人思考、 决策和行动的 “文 化约束” 对企业尤为重要 。基于信任的文化更有利于打破制度的框架 ,让领导者充分对员 工赋能、激发员工创造力;同时强化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 构建基于信任的文化有三种可行的途径: 弱化层级 ,崇尚平等 :减少对个体间权利的区分 ,降低管理者的优越感 。具体来说 , 企业可以为所有员工 (包括高管) 提供开放式座位、 共享开放的资源平台、 弱化头衔、 职称等层级标签,鼓励通过自由、无障碍的沟通。 打破信息壁垒 ,鼓励合作 :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分享意识 ,增加信任文化的浓度 。 企业可以通过组织正式的讲座 、研讨会进行信息分享 ;同时 ,适度放宽信息的审批门 槛、不排斥员工通过多元化的社交网络进行非正式的信息沟通与分享。 重视文化考核 ,凝聚初心 :将文化纳入绩效管理框架内 ,通过考察对文化的认同和实 践情况,强化企业的文化价值导向,提高文化归属感。 基本特征 液态型组织 B A 独立团队 模块化平台型组织 业务前端 赋能平台 组织形态 示意图 组织目标 创新驱动 释放员工潜能,激发创新 效率驱动 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 通过赋能平台承载将业务前端可直接利用的 模块化功能 模块化功能可以根据业务诉求实现迭代创新 扁平化组织,边界模糊 人才自由流动,主动突破组织边界形成跨团 队工作组,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图2 | 两种“面向未来”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组织架构,液态型组织 & 模块化平台型组织 来源:AMI/Enduse 模型;BCG 模型测算。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4 弱化的管理边界 :基于信任的文化为液态型组织创造了生存的 “土壤” ,而弱化的边 界管理可以保证个人能够自由、自主的流动和协作,是支撑液态型组织运作的“养分” 。 此处的边界 ,不仅代表部门之间的 “组织墙” ,也代表可能限制员工潜力发挥的职责 界限 。模糊的管理边界可以让员工自由发挥想象和创意 ,由工作的载体变为创新的主体 , 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以应对外界的快速变化。 实现边界的弱化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组织扁平 ,减少垂直边界 :削弱对员工 “自上而下 ”的监督和管控 ,将工作自主权交 还员工 ,鼓励他们主动分享并积极合作 ,满足年轻一代在价值创造和自我实现方面的 需求。 巧用目标和关键成果 (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简 称OKR) , 延长能力边界: 不 同于KPI 对目标自上而下的定量分解 ,OKR 充分调动了自下而上的工作热情 ,在目标 对齐的前提下, 避免了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管理 “无序” , 并通过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 鼓励员工不断突破自我、跨界合作。 保留组织灰度, 打破创新边界: 组织中的 “灰色地带” 就像一个充满可能的 “处女地” , 接纳人才和信息的汇集 ,这种模糊的组织边界和归属 ,为员工的跨界协作提供了良好 的基础。 文化:强信任 管理:弱边界 1 2 图3 | 液态组织运作的两大基础: “基于信任的文化”和“弱化的边界管理”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5 液态型组织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高速发展的企业内 ,让每位员工成为主动的 “负责 人” 而非被动的“打工者” 。 模块化平台型组织 不同于液态型组织 ,模块化平台型组织在形态上保留了传统组织的 “边界” ,但在一 定范围内, 通过自上而下的引导建立 “平台” 突破边界, 实现节约成本、 激励创新等目标, 支撑业务变革和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模块化平台型组织由两部分构成 :业务前端和模块化赋能平台 。业务前端团队具有多 个领域的业务专长 ,可作为独立的P&L 直接与市场互动 ,工作灵活敏捷 ;模块化赋能平台 由专门针对特定领域的模块化团队组成, 主要承载 “降本提效” 和 “支持创新” 两大功能: 一方面 ,平台从前端提取共性需求转化为模块化服务 ,直接输送给前端 ,减少重复工作 , 提高跨部门协作效率 ;另一方面 ,易于插入的模块化服务可以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 ,降低 创新的故障成本,为业务创新提供了保障。 模块化平台组织有效运转的前提是清晰的定义前端和平台价值 ,并通过有效的机制保 证价值传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这就需要做到两个 “良性循环” ,一个循环发生在前端与 平台之间,另一个发生在平台内部(参阅图4)。 前端与平台的高效合作 :模块化平台组织的有效运行建立在 “前端” 和 “平台” 高效 协作的基础上 。由于前端组织和赋能平台在工作节奏 、沟通方式 、人才特征 、利益诉求等 方面体现出很多差异甚至冲突,企业需要多管齐下,促进两个齿轮同时运转,相互带动。 实际上,企业调和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求共识: 自 2012 年建立以来 ,字节跳动充分利用液态 型组织 “灵活多变 、快速创新” 的特点 ,从一家初 创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员工 规模在七年间增长至5 万人。 在 “人才本位” 的理念下 ,字节跳动的所有员 工均可享受无拘无束的工作环境和灵活平等的工作 方式 ;通过 “Context not control” 的文化理念 , 管理层充分信任员工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鼓励内部 信息共享,员工不仅可以充分使用公司资源,还可 调配重大相关方参与关键项目或自由组建项目团 队 。同时 ,采用OKR 进行目标管理 ,从CEO 到普 通员工的OKR 均在内部网站公开 ,以2 个月为周 期更新迭代,最大化实现公司上下的目标对齐与跨 部门目标协同,有效打破了管理的边界。 专题案例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6 加强沟通, 建立联系: 确保前端团队和赋能平台 “互通有无” , 例如以强制的定期会议 和经验分享研讨会作为载体 ,集中讨论前端团队当前的业务战略 、痛点 ,赋能平台最 近的解决方案。通过分享,实现双方的信息对称,夯实合作的信任基础。 人员轮岗 ,换位思考 :在了解对方工作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轮岗让员工学会共情 ,增 强对彼此工作的熟悉和理解, 而且在操作层面实现了组织间的相互 “输血” , 有利于增 加组织凝聚力。 合理解决冲突 :在预防的基础上 ,企业必须设计合理的冲突解决机制应对可能真正到 来的冲突 ,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将争议交给上层管理者进行裁决 ,但应注意的是 ,这个 裁决过程需基于管理层的全面、高维视角,而非管理者的“高职级”和“高姿态” 。 平台内的有序运营和迭代 :为了防止平台稳定运营后仅作为被动的 “模块服务提供 者” ,企业应该不断激励平台发挥其独特优势,彻底摆脱“成本中心” 的定位。 具体操作中 ,企业可以通过文化重塑 ,倡导 “拥抱变革 、敢于创新 ” 的理念 ,鼓励平 台组织内的员工居安思危、自我驱动,积极参与团队协作。 同时 ,企业应该向员工传递明确的价值主张 ,平台除了要满足前端的基本需求 ,也应 该积极寻找与前端协同的机会 ,敏锐地感知市场变化 ,开发新的模块化服务主动支撑前端 发展。 前端与平台的交互 平台内的 有序运营和迭代 1 2 图4 | 平台型组织有效运作需满足两个良性的“循环”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7 2015 年起, 阿里正式提出 “大中台、 小前台” 的 “中台战略” ,依托组织和业务变革进行全面的 企业战略转型。 平台的搭建凝聚了公司管理层的大量心血,帮 助平台克服了运营初期的诸多阻力。在这一战略的 指导下,阿里巴巴搭建起包括业务、数据和技术在 内的多个赋能平台;平台从电商订单系统、会员系 统、商品信息等部门抽取共性需求,整合为模块化 功能,赋能前端团队。 在平台的支持下,前端团队的业务领域得以拓 宽,如阿里新零售等;同时,传统业务线也不断从 平台中汲取活力,实现业务模式创新。 此外 ,阿里平台组织的KPI 中 ,在保障服务稳 定的基础上,较大一部分与价值创造相关,如服务 接入量、满意度、创新度等指标,完整的绩效评估 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中台战略” 的有效落地。 注: 企业IT 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践 , 钟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年7 月第一版。 专题案例 最后 ,企业也可以改良绩效考核方式 ,将 “价值创造 ” 的相关指标融入考核体系 ,实 现有效的闭环。 事实上 ,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实践中不断借鉴不 同模式的优点并探索新模式与原有模式的融合 。如字节跳动为旗下多个短视频产品建立技 术和运营平台 ,以提高管理效率 ;而阿里巴巴也在尝试通过模糊组织边界的方式鼓励员工 交流与创新,释放人才潜能。 对传统企业的启示 研究上述两种互联网企业组织的意义 ,并非是要传统企业在转型中 “二选一” ,直接 照搬 。恰恰相反 ,我们认为传统企业在进行组织转型时 ,应当基于自身业务特性 ,合理地 借鉴互联网组织形态的特征 ,同时不可忽视企业自身的 DNA 在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执行中 的影响(参阅图5)。 我 们 建 议 , 传 统 企 业 可 以 从 中 国 互 联 网 企业的组织形态与运作机制中借鉴如下经验: 重视“基于信任的管理” ,并通过保留组织灰度激发创新。 采用OKR 作为沟通的工具,有利于推动组织目标和结果的快速迭代。 管理层自上而下定义并宣贯平台的价值,并将其与绩效评估形成闭环。 通过人才轮岗机制为组织相互“输血” ,提高员工的共情能力,促进团队合作。 营造“拥抱变革”的文化,有利于组织实现自我迭代与创新。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8 未来 ,伴随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 依然道阻且长。 正如美国管理学大师Jim Collins 在 基业长青 一书中表达的核心理念一样, 管理者应该 “造钟 ” 而非 “报时” (Clock Building, not Time Telling) 。对传统企业的管 理者而言 ,构建一个面向未来 、可实现自我创新和适应的组织即为 “造钟 ” 的过程 ,是支 撑企业转型成功和长期繁荣的基石。 传统企业的转型将受两方因素影响 业务规模持续扩张 业务属性 更依赖个 人创 新 互 联网企业 的组织形 态可在传 统企业 转 型之路中提供借鉴 转型后的 传统企业 液态型组织 互联网企业 组织形态 业务属性 组织能力驱动 个人创新驱动 业务规模 大 小 模块化 平台型组织 科层式组织 混合型组织 1 2 转型前的 传统企业 图5 | 放眼未来,传统企业将面临两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业务形态将逐渐从“精准执行”向“动态平 衡” 转变,由此也将带来组织形态和机制的变革波士顿咨询公司 2019年9月 解码未来组织: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9 关于作者 阮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 董事总经理, 全球合伙人,BCG 组织与人才专项亚太区 及大中华区负责人, 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 如需联络, 请致信ruan.fangbcg。 黄一超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董事经理。如需联络,请致信huang.yichaobcg。 孙磊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 项目经理。如需联络,请致信sun.raybcg。 过群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 项目经理。如需联络,请致信guo.qunbcg。 此外,特别感谢陈晓白、孙 珮 琦、郭铮言为本文撰写所做的贡献。 关于波士顿咨询公司: 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 与商界以及社会领袖携手并肩 ,帮助他们在应对最严峻挑战 的同时 ,把握千载难逢的绝佳机遇 。自1963 年成立伊始 ,BCG 便成为商业战略的开拓者和 引领者。 如今, BCG 致力于帮助客户启动和落实整体转型推动变革、 赋能组织、 打造优势、 提升业绩。 组织卓越要求有效整合数字化能力和人才 。BCG 复合多样的国际化团队能够为客户提 供深厚的行业知识、 职能专长和深刻洞察, 激发组织变革。BCG 基于最前沿的技术和构思, 结合企业数字化创新实践 ,为客户量身打造符合其商业目标的解决方案 。BCG 创立的独特 合作模式,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面紧密协作,帮助客户实现卓越发展。 如需获得有关BCG 的详细资料,请发送邮件至:GCMKTbcg。 如欲了解更多BCG 的精彩洞察 ,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账号 :BCG 波士顿咨询 ;ID: BCG_Greater_China;或“BCG 洞察” 小程序。BCG 官微 BCG 报告集锦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 年版权所有 09/19b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