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报告.pdf
CREDIT TECHNOLOGY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报告研究机构 研究支持 报告主编 赵慧利 报告编审 于百程 分 析 师 蒋照生 张召 李薇P 1信用科技是以数据为基础、以新兴技术为驱动力的创新业态,旨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节约信用成本,降低信用风险,提升信用价值,推动信用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信用科技让间接的非 强 金融数据在技术催化下发挥更大价值,成为评估个人与企业信用的重要支撑,驱动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走向场景化与智能化。小微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体现在:中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专利发明、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始终在大力鼓励小微金融发展,解决小微融资难题。2020年全国两会工作报告,“小微企业”出现12次。特殊时期,要发挥中央“六保”效果,首先要保住小微企业,只有保住小微,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过渡和有序发展。小微金融创新的紧迫性在于小微融资需求侧与资金供给侧之间始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巨大鸿沟:需求侧,融资缺口巨大,小微贷款覆盖率仅为20%左右,融资需求长期难以满足;供给侧,担保模式难以服务小微下沉客户,但占比长期高于70%,信用贷款则因小微缺数据、缺信用,银企间信息不对称而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非朝夕之功,而应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策推动下最终由技术驱动的长期行为。短期依靠政策扶持,驱动市场规模增长,长期依赖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内生动力。信用科技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重构小微信贷流程,进而利用数据驱动决策,促进小微金融创新。信用科技赋能小微金融,要求“数据+场景+技术”的三位一体:数据是前提,场景是基础,技术是核心。随着“新基建”的深入发展,科技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会愈加重视技术研发,而更多金融机构倾向于同专业的信用科技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提升业务服务效率。外部合作的增多,可能对信用科技企业信息采集、处理和评估能力形成挑战,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成熟度将成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CREDITTECHNOLOGY摘要AbstractP 2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 报告1 2信用科技:让信任更简单 6 (一)中国信用市场现状概述 7 1、信用的分类及价值 72、 中国信用市场发展现状 83、信用建设法规密集出台,科技赋能势在必行 10(二) 信用科技兴起 121、信 用科技的概念:概念虽新,内核由来已久 122、 信用科技构建 社会信用基础设施 12信用科技驱动小微金融创新, 加速普惠金融发展 14 (一)小微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小微发展迅猛, 政策大力推动 151、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源泉 152、政策驱动小微发展,鼓励小微金融创新 16( 二)小微金融创新的紧迫性:信用传递不畅,市 场供需失 衡 211、需求侧: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巨大,后疫情时代 亟需“外部输血” 212、供给侧:担保贷款难以服务下沉客户,小微信 贷将是更优选择 24( 三)技术驱动:信用科技为小微金融创新提速 281、小微信贷的数字化变革 282、信用科技重塑小微信贷全流程 293、科技赋能,小微金融“正当时” 31( 四)信用科技下,小微金融创新的市场主体及 典型模式 331、信用科技驱动的小微金融市场主体 332、信用科技催生的小微金融典型模式 34目录ContentsP 33 4信用科技助力小微金融的主要玩法 38(一)另辟蹊径的评价体系 401、依据内部场景、交易数据增加评估体系 402、以企业固定经营数据为替代品进行信用评价 413、根据自身业务衍生出信用评估依据 414、专业征信服务服务商:自有数据和第三方数 据的结合 42(二)掌握行业特征 深耕小微企业供应链 43(三)根据小微企业特性 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定制 化产品 44(四)信用科技服务商给金融机构的输出 45小微企业携手信用科技 迎接“新基建” 大潮 46 (一)新背景下小微金融的新挑战 471、小微企业如何拥抱数字化大时代? 472、何以缓解“融资贵”? 483、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亟需拓宽 48( 二)借助“新基建”东风,小微金融将走向何方? 49 1、海量数据时代 信用科技将解决什么? 502、科技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必经之路 503、To B金融合作增多 新竞争与新合作 504、小微企业“供应链”成关键词 51( 三)信用科技赋能小微企业信用 发挥其商业 价值 51P 4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 报告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复工延期和市场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使众多企业举步维艰,小微企业更是成为疫情冲击下的“重灾区”。活下去,成为小微企业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面对疫情,中央及时提出“六保”目标,其中首要任务就是保就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市场主体份额。特殊时期,要发挥“六保”效果,首先要保小微。唯有保障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才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解决就业才能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小微企业是重要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小微企业是供应链重要组成)和保基层运转(小微企业是众多县市的经济支柱)。导语IntroductionP 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为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多部委相继出台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帮助小微节流开源,拓宽经营渠道。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实施小微贷款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和无还本续贷,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增强小微贷款可获得性,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小微,努力实现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的总体目标。政策推动下,小微融资难题得到暂时缓解。但当前监管部门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是“疫情”下的特殊措施,今后很难常态化,治标不治本。作为已存在数百年的世界性金融难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导致小微融资难的因素很多,最直接原因是小微自身素质偏弱,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平均存活周期较短。此外,小微融资需求一般具有金额小、频率高、用款急、周期短等特点,也会对金融机构本身的人工成本和服务效率造成影响。服务一家大客户可能与服务数十家小微企业效益相当,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难以规模经济的小微金融使金融机构深度介入动力不足。而小微企业信息获取成本高,融资需求端和资金供给端之间始终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导致无法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信用评估,风控难以保障,则是限制小微金融发展的内生因素。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成为业界共识。过去数十年间,从政府到金融机构,始终在坚持探索小微金融创新模式,试图找到一条可持续、商业化、数字化的发展之路。信用科技作为金融科技更专精的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判断、评估、报告等多维场景,将极大程度提升小微信用评估和信贷技术,缓解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上可以突破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成为小微融资难题的破局利器。“无接触银行”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兴起,已然凸显了科技的价值。如今,中国正立于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潮头,信用科技概念也在实践中逐渐被市场所关注。为了更加全面和直观地阐述信用科技之于小微金融创新的价值,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发布了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报告,微众信科等机构为报告提供了研究支持。报告认为,作为小微金融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信用科技以多维数据为基础,凭借各类前沿技术,精准评估小微信用,并结合小微场景特点,优化信贷流程,降低信用风险,让更多小微企业“融得到、融得起”,提升小微企业融资的获得率和满足率。而随着新基建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社会数字化程度将逐步提高,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供更加坚实的底层支撑,也为信用科技助力小微融资降本增效保驾护航。以微众信科为代表的信用科技服务商,正在新基建的时代浪潮中,坚持科技赋能小微,乘风破浪,迈向星辰大海。P 6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 报告1信用科技让信任更简单PART 01P 7(一)中国信用市场现状概述1.信用的分类及价值论语颜渊中关于“信”的表述深刻地阐述了信用的价值。信用作为一种可利用进行投资、融资、资源配置的必要手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石。以参与主体为标准,信用可分为公共信用和私人信用。公共信用又称政府信用,是社会为使政府实现其各项职能而授予政府的信用,其核心是政府公债。私人信用又细分成个人信用和商业信用。个人信用是基于个人过往经历和对未来偿付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关系。商业信用是企业机构间授予的相互信任,其本质多为买卖方双方的借贷关系。人无信而不立,企业亦是如此。企业信用是企业综合能力和整体形象的体现,是决定其市场地位、竞争能力、经营模式的关键要素。企业的信用价值是企业所有经济和管理行为的依据和前提。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论语颜渊P 8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 报告信用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主要包括信用资产市场、信用服务市场和信用技术服务市场。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到如今的繁荣,包括公共信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等在内的中国信用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市场活跃,近年来信贷市场绝对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信用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中国信用市场已经发展相对成熟。但与欧美等国相比,中国信用市场起步较晚,相关立法与监管体系仍存在提升空间;征信市场尤其是个人征信市场盈利空间与能力受限,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信用服务的覆盖范围较国外也存在一定差距。不过,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创新与应用,使得信用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大大提升,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及个人缓解了信用风险,推动风控效率提升,为中国信用市场发展增速助力。虽然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但信用市场发展与前沿技术的结合趋势已经不可阻挡。(1)信用资产市场:2020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上涨45.16%信用资产市场是信用市场的核心,包括信用资产的发行和交易流转。近年来,中国虽着重金融市场去杠杆,增强实体经济稳定性,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始终处于稳定增长阶段。2019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增长33.31%。2020年伊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但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174034亿元,较2019年同期上涨了45.16%。2.中国信用市场发展现状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 , 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的出现。马克思图 1-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及增速(20102020)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零壹智库P 9(2)信用服务市场: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68亿信用服务市场是信用市场的基础,主要协助市场主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信用服务市场是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推进,专门从事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和加工,并提供相关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企业的信用评级、商账管理等。中国信用服务市场与欧美相比起步较晚,但社会信贷规模稳定增长,拉动了信用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我国信用服务市场规模约为53.1亿元,预计2020年,包括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在内的信用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68亿元。信用服务机构是信用服务市场的重要主体,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发展离不开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服务市场的大发展。中国企业征信备案制度从2014年开始起步,经历初期热潮之后,市场发展日益市场化、规范化,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部分市场主体的信用需求有待满足。截至2020年4月末,共有133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基本覆盖全国22个省(市)。已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针对不同企业经营特点,从多渠道采集企业各类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刻画企业信用状况,提高信用信息透明度。与企业征信相比,中国个人征信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中国的个人征信体系由央行主导建立,早期能开展个人征信服务的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目前正在逐步试点市场化运作模式,培育社会征信机构。2018年3月,全国首家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公司百行征信揭牌成立。到2020年5月,百行征信已拓展金融机构1710家,签约信贷数据共享机构近1000家;收录个人信息主体超8500万人,信贷记录22亿条;累计收录P2P借款人4000余万,基本实现网络借贷人群全覆盖。但目前来看,央行征信中心仍是最主要的个人征信服务机构。201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表示,我国央行征信系统已累计收录9.9亿自然人,基本覆盖全国范围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个人。图 1-2:中国信用服务市场规模(20152020)(单位:亿元)图 1-3:中国企业征信机构备案数量(20142020)数据来源:前瞻研究院、零壹智库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零壹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