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化学纤维行业概览.pdf
1 报告编码19RI0429 头豹研究院 |新材料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工业团队 化学纤维是指使用天然或人造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原 料,经过化学和机械方法加工制造的具有纺织性能 的纤维。随着下游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等行业增 长放缓,中国化学纤维市场进入了增长率较低的成 熟阶段。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化学纤维年产量 由 4,389.8 万吨上升至 5,011.1 万吨, CAGR 为 3.4%。 未来 5 年,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纤维等领域增长 的带动下,中国化学纤维市场有望保持 2.9%的 CAGR,在 2023 年达到 5,781.1 万吨。 热点一:国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热点二:信息技术应用,化学纤维生产智能化 热点三:沿产业链向上延伸,炼化、化纤一体化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下游的终端应用主要包括服装服饰、 家用纺织品、工业制造、工程建造、医疗卫生等领域, 其中服装及家纺等消费性行业对化学纤维纺织品的需求 直接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过去 5 年,在国家宏观 经济水平发展的促进下,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 提高,速度领先全球。 在化纤“十三五“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以自动 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智能化制造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中 国化学纤维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今后,更多的化学纤 维生产商将投资装配智能测量仪表、新型纺织传感器、 质量控制与执行系统等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 执行功能的智能装备。 为缓解上游 PX 原料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的情况, 具备 资金实力的化学纤维生产商在政策支持下开始将业务链 向上游拓展,积极向炼化、化学纤维生产一体化的大炼 化型企业转型。经过数年的布局与建设,2019 年及未来 几年将是民营大炼化项目开工投产的高峰期。 庄林楠 高级分析师 蔡宇宁 分析师 邮箱:csleadleo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新材料系列行业概览 2020 年中国玻璃纤维行业概 览 新材料系列行业概览 2020 年中国聚酰亚胺行业概 览行业概览 新材料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珠光颜料行业研 究报告 新材料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碳复合材料行业 研究报告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429 目录 1 方法论 . 3 1.1 研究方法 . 3 1.2 名词解释 . 4 2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市场综述 . 6 2.1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定义及分类 . 6 2.2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发展历程 . 7 2.3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市场现状 . 9 2.4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 . 10 2.4.1 上游分析 . 11 2.4.2 中游分析 . 13 2.4.3 下游分析 . 14 2.5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市场规模 . 14 3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驱动与制约因素 . 15 3.1 驱动因素 . 15 3.1.1 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 . 15 3.1.2 自主技术提升 . 16 3.1.3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 16 3.2 制约因素 . 17 3.2.1 产能结构性过剩,供需存在矛盾 . 17 3.2.2 小品种纤维竞争力不足,产品创新程度低 . 18 1 报告编号19RI0429 3.2.3 生产原料对外依存度高,相关成本高企 . 18 4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政策及监管分析 . 19 4.1 行业支持政策 . 19 4.2 行业监管政策 . 21 5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市场趋势 . 22 5.1 信息技术应用,化学纤维生产智能化 . 22 5.2 沿产业链向上延伸,炼化、化纤一体化 . 23 5.3 碳纤维先行,高性能纤维持续进步 . 25 6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26 6.1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竞争格局概述 . 26 6.2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27 6.2.1 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 27 6.2.2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 . 30 6.2.3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33 2 报告编号19RI0429 图表目录 图 2-1 化学纤维分类 . 7 图 2-2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发展历程 . 7 图 2-3 中国化学纤维出口及内销占比(以销售额计) ,2018 年 . 9 图 2-4 中国合成纤维产品市场占有率,2018 年 . 10 图 2-5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 . 11 图 2-6 中国化学纤维产量,2014-2023 年预测 . 1 4 图 3-1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化学纤维产量,2014-2018 年 . 17 图 4-1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相关支持政策 . 21 图 4-2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相关监管政策 . 22 图 6-1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竞争格局 . 27 图 6-2 恒逸石化主营业务 . 29 图 6-3 国望高科主营业务 . 31 图 6-4 威海光威主营业务 . 33 3 报告编号19RI0429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已经积 累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从纺织、服装饰品、医疗卫生等领域着手,研究 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业走 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业模 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7 月完成。 4 报告编号19RI0429 1.2 名词解释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高分子量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可达 10 至 10 6 。 粘胶纤维: 以天然纤维为原料使用粘胶工艺生产的纤维, 包含人造棉、 人造毛和人造丝 等品种,是人造纤维的一种类型。 涤纶: 学名为聚酯纤维, 涤纶是商品名。 工业化大量生产的聚酯纤维由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醇酯(PET)制成,是合成纤维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锦纶:又称尼龙,学名为聚酰胺纤维,具有无毒、高强度、耐磨等特性,是合成纤维的 重要品种之一,也是最早的品种。 腈纶:学名为聚丙烯腈纤维,是合成纤维的重要品种,因与羊毛性质相似,常用于毛纺 工业。 氨纶:学名为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具有弹性高的特点,是合成纤维的重要品种之一。 丙纶:学名为聚丙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重要品种之一。 维纶:又称维尼纶,学名为聚乙烯醇缩醛纤维,性质与棉花相似,是合成纤维的重要品 种之一。 布票: 又称棉布购买证, 是中国对布匹实行计划供应时期国民用于购买布匹的一种凭证。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ugene Porter,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曾提 出“波特五力模型“等理论。 PTA:Pure Terephthalic Acid,即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 聚酯或 PET)的原料之一。 MEG:Mono Ethylene Glycol,即乙二醇,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或 PET)的原料之一。 PX:Para-Xylene,即对二甲苯,芳烃的一种类型,是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的原 5 报告编号19RI0429 料之一。 己内酰胺: 英文简称为 CPL, 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主要用途是通过聚合生产聚酰 胺切片(又称锦纶切片、尼龙-6 切片) 。 经编:针织中利用经纱纵行结圈连成织物的方法。 差别化: 对常规化学纤维品种进行物理或化学的改性处理, 令纤维的形态结构、 物理化 学性质有所变化,通常能改善常规品种性能不足的方面。 木溶解浆:又称人纤木浆、木浆粨,是以木片为原料,通过化学处理溶解制成的浆料, 是粘胶纤维的主要生产原料。 十二五: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自 1953 年起,中国开始以五年为单位制订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即简称为 “一五”。“十二五”对应的年份为 2011 年至 2015 年。 十三五: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对应 的年份为 2016 年至 2020 年。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即化学需氧量,指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物质的 氧当量,是表示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常用指标。 碳梁:风力发电装置中叶片的主要承力结构部件。 芳纶纤维: 全称为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是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 按分子链的排列方式可 分为分子链直线形排列的对位芳纶纤维、分子链锯齿形排列的间位芳纶纤维。 6 报告编号19RI0429 2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市场综述 2.1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定义及分类 化学纤维是指使用天然或人造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原料, 经过化学和机械方法加工制造的 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在该定义下,化学纤维产品可根据生产原料、产品形态、产品性能等 分类标准进行划分(见图 2-1): (1)根据生产原料的不同,化学纤维可分为人造纤维及合成纤维两种类型:人造纤 维是以棉、麻、竹子、木材等天然物质中的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纺制而成的纤维,又被 称为纤维素纤维或再生纤维, 主要品种包括粘胶纤维、 醋酸纤维和铜氨纤维等; 合成 纤维是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纺制而成的纤维,主要品种包括涤纶、锦纶、 腈纶、氨纶、丙纶、维纶等。 (2)根据产品形态的不同,化学纤维可分为长丝及短纤维两种类型:长丝是指长度 达千米级别、连续不断的长纤维条,又被称为连续长丝,可进一步划分为单根长丝(单 丝)及复丝;短纤维是指由长丝切断或拉断后制成的纤维,长度通常为厘米级别,又 被称为切段纤维,主要品种包括棉型短纤维和毛型短纤维等。 (3)根据产品性能的不同,化学纤维可分为普通纤维及高性能纤维两种类型:普通 纤维指与天然纤维性能类似, 终端织成品用于服装服饰、 家用纺织品等传统领域的纤维。 高性能纤维指具有特殊物理化学结构或特殊性能(如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难燃 烧、高模量、化学稳定性突出等)的纤维,又被称为特种纤维,主要品种包括耐高温纤 维、抗腐蚀纤维、高强度纤维、抗燃纤维等,终端织成品主要应用于工业制造、工程、 医疗、国防军工等领域。 7 报告编号19RI0429 图 2-1 化学纤维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2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奠基期、起步期、高速发 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见图 2-2) : 图 2-2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发展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 奠基期(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 50 年代,辽宁安东 (现丹东市) 人造丝厂及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修复并恢复生产, 标志 着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开端。1957 年,为扩大全国的人造纤维产量,中国第一座大型人造 纤维厂保定化纤厂于河北保定兴建,该厂的生产设备主要从欧洲引进。20 世纪 60 年代, 8 报告编号19RI0429 一批人造纤维厂在中国吉林、 新乡等地建成, 同时中国开始重点发展维纶纤维产品, 在北京 建成全国第一个万吨级维纶纤维厂, 生产设备主要从日本引进, 为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后续 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起步期(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 80 年代,装备了成套进口设备的四大国 有化学纤维生产基地天津市石化总厂、 辽阳化纤厂、 四川维尼纶厂、 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 二期以及特大型化学纤维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陆续建成并投产, 中国合成纤维单厂产 能规模突破十万吨级。1983 年,中国取消布票,在民用需求得到释放的推动下,中国化学 纤维产量迅速扩大,由 1981 年的 52.7 万吨扩大到 1989 年的 148.1 万吨。在化学纤维品 种方面, 为缓解民用服装布料供应紧张情况, 适宜制衣及大规模生产的涤纶在政府的支持下 快速发展。 (3) 高速发展期(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 10 年代)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 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推进, 在国有化学纤维生产基地多期工程继续发展的同时, 中国化学纤 维行业的组织结构、 区域布局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有所调整, 以浙江恒逸集团为代表的 一批自主选址建厂的民营化学纤维生产企业得到发展,推动了行业产能的持续扩大。1998 年,中国化学纤维年产量达到 510 万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化学纤维生产国。2001 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与超过 100 个国家及地区签署了双边市场准入协议, 中国的化学纤维产品凭借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 在出口需求的带动下, 中国 的化学纤维产量由 2001 年的 841.4 万吨扩大到 2009 年的 2,747.3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 到 16.0%,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 (4) 成熟期(21 世纪 10 年代以后) :受全球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的影响,2010 年后中国化学纤维产量年增长率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 5 年多保持在个位数水平,比 起上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有所缓和。根据迈克尔波特等管理学家的理论,以市场需求趋近饱 9 报告编号19RI0429 和、 市场规模增长率降低为标志,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进入了行业生命周期中发展相对平缓的 成熟阶段。 2.3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市场现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中国化学纤维市场目前形成了以内销为主、 合成纤维为主流产 品的市场格局。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化学纤维产量在 1998 年后长期保持全球 首位, 2018 年中国化学纤维产量为 5,011.1 万吨, 在全球化学纤维产量中的占比已达到 70% 以上。从销售额来看,中国化学纤维 92.0%的销售额来自国内市场,出口销售额的占比仅 为8.0%(见图 2-3) 。 图 2-3 中国化学纤维出口及内销占比(以销售额计) ,2018 年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从合成纤维与人造纤维的市场比例来看, 目前合成纤维在中国化学纤维市场中占据主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 5 年来合成纤维在中国化学纤维市场中的占比均保持在 90% 左右, 2018 年合成纤维的月平均产量占比为 89.7%, 相比 2017 年 90.8%的占比略有回落。 在合成纤维的细分产品领域中, 涤纶凭借易清洁、 快干、 弹性好、 结实耐用等特点, 在服装、 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纤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18 年其月平均产量在合成纤维市场中的 10 报告编号19RI0429 占比为 87.7%(见图 2-4) 。锦纶是合成纤维细分领域中仅次于涤纶的第二大品种,2018 年其月平均产量在合成纤维中的占比为 7.5%。其余腈纶、氨纶、丙纶、维纶等品种的市场 占比共计不超过 5%。除涤纶外的其他合成纤维品种,由于其材料的固有属性,应用范围固 定在几个较小的市场,故产量整体保持在较低水平。 图 2-4 中国合成纤维产品市场占有率,2018 年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4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由上至下依次可分为上游化学纤维原料及设备提供商、 中游化 学纤维生产商以及下游纺织品制造商(见图 2-5) : 11 报告编号19RI0429 图 2-5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4.1 上游分析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业链上游的主要参与者为化学纤维生产原料及设备提供商, 两者的 发展情况如下: (1)原料提供商 化学纤维上游原料主要包括生产涤纶所需的 PTA(精对苯二甲酸) 、MEG(乙二醇)及 生产锦纶所需的己内酰胺等。 在 PTA 方面,由于中游化学纤维生产商多以自行制备 PTA 的生产方式为主,因此上 游原料对行业的影响实际可追溯至制备 PTA 所需的 PX(对二甲苯)环节。2017 年中国的 PX 进口量为 1,425 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 59.1%,主要进口源为韩国、日本及台澎金马关 税区。2019 年是中国国内 PX 项目投产的元年,主要投产方为民营企业,随着中国民营大 炼化项目进程的推进,中国本土的 PX 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日本、韩国等国际 PX 出口商 的议价地位将被弱化。 在 MEG 方面,中国对国外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 据显示,2017 年中国 MEG 进口量为 875 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 61.2%。以生产工艺为标 12 报告编号19RI0429 准进行分类,MEG 可分为油制 MEG 及煤制 MEG 两类,中国由于原油资源的长期短缺, 自产 MEG 大部分为煤制 MEG。目前中国煤制 MEG 项目整体运行稳定性欠佳,实际产量 及质量水平不高,在短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进口依存度。 在己内酰胺方面, 由于其下游产品锦纶切片市场出现了供应过剩的情况, 中国己内酰 胺产品价格呈现下行趋势。2019 年初,中国锦纶切片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但直至 4 月份下 游锦纶市场的需求迟未启动, 锦纶切片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锦纶切片库存高企的 情况下,切片厂家对开工率进行了下调,己内酰胺的需求同步减少,导致己内酰胺价格与 2018 年相比有所回落,厂家议价能力不高。 (2)设备提供商 化学纤维上游设备主要包括聚合、纺丝、拉伸、卷绕、后处理等关键工序设备及喷嘴、 喷丝板、 卷绕头等设备组配件。 目前中国化学纤维设备市场呈现出本土与国际品牌共存的局 面。 凭借下游化学纤维产业发展时间早带来的技术先发优势, 国际化学纤维设备厂商在中国 化学纤维设备高端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代表性企业有德国欧瑞康集团旗下的欧瑞康巴马 格(Oerlikon Barmag)及欧瑞康纽马格(Oerlikon Neumag) 、日本的 TMT 公司(TMT 机械株式会社)等,本土设备厂商在高端市场中仍处于较弱势的地位。 在中低端设备市场, 国产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 自给率大幅上升, 代表性市场有聚酯设 备、化学纤维长丝设备等。聚酯设备领域,在国产聚酯技术及硬件水平提升背景下,中国在 21 世纪初建设的聚酯产能中,装备国产化率已达到 75%以上,目前行业中已全面普及国产 聚酯技术及设备。 在化学纤维长丝设备领域, 随着国产设备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北京中丽制 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大型厂商推出了与国际技术 水平接轨的高质量产品,国产化学纤维长丝生产设备的市场份额已达到 30%以上。 13 报告编号19RI0429 2.4.2 中游分析 中游化学纤维生产商的议价地位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种有所分化,产量规模较大的品种 (以涤纶为代表)及差别化品种的生产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第一类议价能力较强的中游化学纤维生产商为大体量合成纤维品种的生产商, 主要代表 为涤纶长丝行业的龙头企业。 中国涤纶长丝行业在近几年的洗牌重整后初步形成了寡头格局, 2018 年前 6 大企业产能在行业中的占比达到 45%。 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 未来一至三年行 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在应用端行业高度分散的情况下, 涤纶长丝龙头企业的议价权高于 下游。 第二类议价能力较强的中游化学纤维生产商为差别化化学纤维品种生产商, 代表性企业 如差别化聚酯纤维生产商苏州龙杰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该类企业数量较少且产品创新性 强、可替代性低,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强。 14 报告编号19RI0429 2.4.3 下游分析 化学纤维产品的直接下游为纺织品制造商, 这一环节整体处于弱势的议价地位, 主要包 括经编、针织、毛纺、工业丝等织造行业。下游环节以经编行业为例,虽然在近年中的产业 规模有所扩大,但行业的集中度依旧不高,企业平均体量小,在 A 股市场中目前仅有宏达 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为经编业务。 在行业集中度及企业规模 均小于中游的情况下,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弱于中游。 2.5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市场规模 随着下游终端应用领域服装服饰、 家用纺织品等行业增长放缓, 中国化学纤维市场进入 了增长率较低的成熟阶段。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化学纤维年产量由 4,389.8 万吨上升 至 5,011.1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 3.4%。未来 5 年,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纤维等领域增 长的带动下, 中国化学纤维市场整体规模仍将保持上升态势, 有望保持 2.9%的复合增长率, 在 2023 年达到 5,781.1 万吨(见图 2-6) 。 图 2-6 中国化学纤维产量,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5 报告编号19RI0429 3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驱动与制约因素 3.1 驱动因素 3.1.1 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 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是驱动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具体影响在不同时 期的表现存在差别,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行业市场化前(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市场化程度低,行业发展方向主要由国家规 划, 国家政策在行业的发展中具有计划性作用。 在此发展阶段, 中国化学纤维行业的新增产 能均由国家政府负责领导立项、选址、调拨资金建设。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化学纤维行 业发展水平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 化学纤维在中国服装原料中的占比极低。 为解决中国国民 的穿衣问题,以 1973 年 1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 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为基础, 中国开始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化学纤维等轻工业。 在国家政策的 大力支持下,中国国有化学纤维生产基地相继投产,化学纤维产能在 80 年代后大幅提升, 行业得以起步发展并逐渐摆脱落后局面。 (2)行业市场化后(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20 年代 90 年代以后,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化学纤维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形成由市场主导的组织形式, 。以中国地区化学 纤维产量规模最大的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于 2017 年 7 月印发 了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7-2020 年) ,提出产品升级、生产智能等发展原 则,帮助省内化学纤维企业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等领域提高,推动了中国化学 纤维行业的改造提升与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