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旅游发展报告.pdf
1 世界旅游发展报告 2019 旅游促进减贫的产业植入和文化建设 在全球旅游业保持稳定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更快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继续充当全球减贫事业的主力军。全球旅游减贫的实践 表 明,以项目引进、资金扶持、个体支持等为主的旅游减贫方式其弊端日益显现,而产业植入和文化建设逐渐成为旅游促进减贫的有效手段。 产业植入是旅游促进减贫的新亮点 所谓旅游减贫中的产业植入就是 将旅游业发展成为一个当地大部分人口都能参与的产业,并且通过旅游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1.较多数量的旅游企业或旅游经营者 具有 一定数量 的旅游企业或旅游经营者 是 旅游 产业植入的重要标志 。同时, 更多的旅游企业和旅游经营者,也 意味着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受益可能性 。 作为 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的典型案例 , 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 的 成功离不开众多旅游项目的建设和业态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坎昆只是一个仅有 300 多人的渔村。后 来 墨西哥政府在此发展旅游,多2 种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了大量旅游项目。到 1994 年,半岛上的旅馆已达 90 家,客房 20000 多间,另开发有数百家餐馆、夜总会、网球场和高尔夫球场等。现在,坎昆 已经 发展成为人口规模过百万的大城市 , 每年接待国际游客数百万,旅游外汇收入数十亿美元。中国河北省的野三坡百里峡景区,通过民宿旅游、工商资本、合作共享、龙头企业等多种资源配置方式,成立了 23 家旅游减贫合作社,新建或改建了 800 家旅游农家院,农家乐经营法人达 2203 家,推动了景区周边旅游迅速发展,辐射带动了 71 个贫困村,有 45 个村以乡村旅游为主业,覆盖贫困人口 9094 户、 17526 人。 2.较长的旅游产业链和较大规模的旅游产业集群 发展较好的旅游目的地,必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要素进行上下游的纵向拓展和差异化的横向发展,从而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 达的国家之一,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除了自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景点外,还策划了巴黎 -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狩猎旅游、博物馆旅游、尼日尔非洲国际时装节等特色旅游项目。中国湖南省的张家界景区,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近年来推出“龙头企业 +基地 +村集体 +旅游购物 +农户、特色种养村 +农副产品 +乡村旅游 +农户、基地 +农旅文旅产品 +旅游购物 +农户”等旅游减贫模式,通过将张家界工艺评选和包装3 为“张家界礼物”,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2000 多种;把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结合,开发“张家界茶”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牌,带 动 5200 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3.现代化的旅游生产经营方式 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要想获得大的成功必须积极促进旅游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化。世界旅游组织在东帝汶合作开展的社区生态旅游营销项目,不仅组织了社区旅游营销培训研讨会,制作了关于东帝汶生态旅游的小册子,并且开发了英文旅游网站。马达加斯加虽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在 2016 年宣布三年光缆网络计划,要打造覆盖马达加斯加全岛所有城市的光纤网络,到 2018 年已建成 9000 公里。中国非常重视科技在减贫中的运用。 2018 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与高德地图合作,开发了“山西省旅游减贫地图”。 “湖北第一淘宝村”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近年来抓紧发展旅游业,现代化的淘宝一条街和青石板路、古朴的吊脚小楼齐头并进。 4.当地居民参与程度较高 真正的产业植入应该是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否则就只不过是“产业殖民”。当地居民参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参与就业和创业,或者以自身拥有的房产、土地、资金等参与投资4 入股。在 2019 年亚太旅游年会( PATA)峰会上,菲律宾旅游部长表示数百万菲律宾人将旅游业作为生计来源。 2017 年旅游业对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 12.2,对 总就业人数的直接贡献为 13.1,为菲律宾人提供至少 530 万个工作岗位。中国广西自治区南宁市新江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通过聘请贫困户到农家乐打工,实现就业人数 100 多人;通过优先聘请贫困户参与旅游基础建设务工,实现就业 100 人左右。 2016 年底,新江镇实现脱贫 527 户 2199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3.56,降低了 7.05。中国西藏林芝地区,在发展旅游后大批农牧民从事旅舍、藏餐、客运等行业发家致富。 2018 年 1 月至 4 月,全市参与旅游服务的农牧民群众达1358 户 8207 人次,实现收入 6122 万元。 5.旅游 业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大的产业特性,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是旅游 产业植入的重要标志。 泰国黎敦山 是将 旅游业和咖啡、兰花种植以及手工艺等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中国近年来提出了“旅游 +”和“全域旅游”等系列概念,有力推动了旅游扶贫中的产业融合发展。海南省保亭县三道镇在 2018 年投入409 万元,引进台湾兰花种植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帮助村民发展兰花种植和乡村旅游,实现农民不离乡、不离土、5 不失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脱贫,解决了 30 户贫困户 143个劳动力就业。福建省建 瓯市的小松镇, 通过 引导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帮助村民在流转土地上发展百香果等水果观光采摘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使得每个贫困年增加收入近 10 万元,实现了依托现代休闲农业稳定脱贫。同时,小松镇利用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体育活动结合,建设了全长约 35 公里的水美步道,沿线串联 6个村和 1 个场,设计了自行车道、户外徒步、登山、露营、溪河漂流等多个运动项目 。 2017 年,小松镇被评为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 2018 年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中国最美康养小镇”。 贫困地区旅游产业植入的动力和机制 在一定意义上,产业植入是项目引入、资金扶持、个体支持等多种减贫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叠加和交融。 1.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旅游者分别扮演重要角色 政府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承担者。柬埔寨的洞里萨湖原本是越南难民的水上家园, 通过 政府对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的支持,现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好转的旅游目的地。中国西藏的林芝地区,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明显得益于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过去 5 年6 间,林芝新增公路里程 1373.78 公里,通外航线增加到 6 条,成为除拉萨外游客进出西藏最重要、最便利的通道。国 家投资修通的水泥路为农牧民的客栈带去丰厚收入的同时也将当地盛产的松茸等众多土特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近年来,中国政府围绕农村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出台了众多政策,包括在农村地区推行“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草场围栏),重点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施“三改一整”工程(即改厨、改厕、改房间、修整院落),有力改善了贫困户旅游接待条件。中国在金融政策方面也给予旅游扶贫项目倾斜。政府还通过奖励或补助的方式引导旅游减贫发展。如福建省的武平县对每场乡村旅游活动补助 3 万元;漳平市对老房子改造 民宿服务设施给予资金扶持,每间补助 3000-5000 元。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真正主体。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植入一方面需要培育发展本地的旅游企业和旅游经营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借助外部企业的支持。中国旅游集团在四川凉山州雷波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开展了“五个一”旅游扶贫工程,即编制一组旅游规划,培养一支旅游管理队伍,培育一条特色旅游线路,打造一个 4A 级景区,推广和开发一批旅游特色产品。万达集团基于扶贫的考虑,在贵州投资兴建了丹寨小镇。自开业以来,小镇以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侗文化主题广场、千亩花田、环湖慢跑道 、精品客栈、7 街坊、酒坊、米店、会馆和酒吧、影院等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访。当地景区往往也是旅游产业植入的重要推动者。如广西贺州钟山红花峰江生态园是一个三星级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它主动联系周边的贫困户,让贫困户进入生态园并入股。 旅行商拥有强大的市场动员和游客组织能力, 在旅游减贫中可以发挥重要的综合带动作用。携程旅行网抓住交通基础设施这一关键要素,推出“交通公益 +旅游扶贫”项目,在全国推出首批 100 条扶贫旅游路线,覆盖福建、四川、重庆、山西、云南、新疆、贵州、陕西、青海、河南等近 20 个省份,近 1000 个 旅游景区。 旅游者是旅游减贫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客源市场已经形成 了负责任旅游的广泛共识,正在积聚慈善旅游的市场基础。游客来到一个地方,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吃当地的食材,住社区旅馆和特色民宿,购买传统的工艺品,就是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有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或旅游之后,还积极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穿针引线、宣传推广。在国际上还有一种贫民窟旅游,可以看作旅游减贫的一种形式。通过发展贫民窟旅游,可以改善贫民窟居民的收入,改变人们对贫民窟内居民的看法。在 2019 年 6 月全球最大的旅游评论网站“猫途鹰”的一项评选中, 孟买达拉维贫民窟击败泰姬陵被评选为印度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8 国际官方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植入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旅游联盟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关注旅游减贫问题,通过收集减贫案例、发布减贫报告、组织研讨会议等提高人们对旅游减贫的认识。在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来自法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台湾地区,专业志愿者和驻村艺术家制度已经非常成熟。 2.形成合理、可持续的利益机制 只有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形成合理、可持续的利益机制,产业植入才可能顺利进行。 从全球来看, 外来投资商获取 主要 利益的模式 已经 被摒弃,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负责任旅游等理念才是主流。中国在旅游减贫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如贵州省六盘水市创新扶贫治理结构,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大大激活了旅游扶贫的内生动力。重庆市石柱县将贫困户和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起来,县财政每年安排 1000 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扶持乡村旅游业主,每“捆绑” 1 户贫困户补助经营主体 20000 元。吉林省舒兰市上营镇的二合雪乡,在旅游发展中形成旅游投资发展公司 、村集体 、 外来投资者 三大利益主体 的协作 。另外为了防范宰9 客现象, 还 制定了服务和收费标准,统一收费、统一派送游客。 3.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推进 在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植入进程中,通过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示范带动是一项重要经验。 贵州省在旅游扶贫工作方面开展较早,其编制的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曾被印发全国各省市参考。这几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旅游减贫发展。 被称为 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四川省郫县农科村,在徐纪元误打误撞创办第一家农家乐徐家大院并取得成功后,现在已经有 120 多家农家乐。浙江省湖州市 德清县西部山区属于相对落后区域, 2007 年南非籍人士高天成在此开设了第一家“洋家乐”,带动瑞典人、韩国人、荷兰人等在此建设了一大批“洋家乐”,国人也在此建设民宿,从而把莫干山发展成了一个国际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去的 45 个地方之一。 2018 年,集聚区共接待游客 260.12 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 25.01 亿元。 4.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 如果不能真正提升当地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和经营意识、不能激发当地贫困人口的主动性,任何增量的资金和项10 目进入都无法形成旅游业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 世界旅游组织在莫桑比克伊尼扬巴内支持的项目,为超过 600 名当地人(以妇女和青年为主)提供不同旅游科目的培训,包括家政、招待、食物准备和导游。在中国,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张家界景区通过“旅游企业多渠道开辟岗位 +各业培训 +农户”模式,开展旅游服务、实用人才技术等系列培训,仅 2017 年就完成户外旅游指导员、旅游服务员、讲解员等旅游专业培训 9200 人,指导农民就业 4000人。万达集团在贵州丹寨的投资包括万达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开设的护理、会计和旅游管理三个专业 2017 年共收了 405名在校生,未 来可容纳 2100 名学生就读, 50%的优秀毕业生可直接被万达录用就业。 5.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相互促进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说,旅游产业植入有两类不同的路径。一类是旅游业优先发展,然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斐济、尼泊尔等旅游发展起来之后,都带动了当地手工艺的规模化发展。中国湖南省安化县是著名的“黑茶之乡”, 2007年,全县黑茶产值仅 1 亿元,自 2012 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几次黑茶文化节后,这一数字在 2018 年达到 180 亿元。另一类则是借助其他产业发展旅游业。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由于大多没有完成产业化过程,经济发展对传统农 业依赖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