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平等报告.pdf
香港不平等報告 1 報告摘要 樂施會相信貧窮源於不公平, 不公平的制度是貧窮的主因。目前 全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不平等現象持續惡化。國際樂施會 今年 1月發表 最新報告請回報勞動,不是酬謝財富指出,全球最富有 1%人口 取得 了 2017年新增財富的 82%,相反全球最貧困的 37億人口並不能分享任何成果 1。 極端的貧富懸殊不斷擴大,將大量人口推向貧窮和弱勢,程度已影響社會及經濟可持續發展。 過去十年間, 香港極端的貧富懸殊 問題愈來愈 嚴重, 堅尼系數 由 2006 年的 0.533上升至 2016 年的 0.539,情況較 主要 已發展經濟體 (如新加坡 0.417、 美國 0.411、英國 0.358、澳洲 0.377 及加拿大 0.322)惡劣。 比較 本港 最富裕一成及最貧窮一成住戶月入差距,也由 2006 年的 34 倍 擴大到 2016 年的 44 倍。 香港 貧窮家庭數目高達 53 萬戶,當中 約 30 多 萬戶屬於在職貧窮,貧窮人口超過 130 萬人。2018 年 5 月 ,全港首 21 位超級富豪的資產,相當於香港政府可動用的財政儲備總額 1.83 萬億港元。可是,超級富豪旗下企業的須繳付的利得稅 率 ,現時16.5%的 水平 已遠低於經合組織成員及 G20 國家平均稅率 (24.2%及 28%),更甚的, 這群富豪同時收取至少 230 億元的股息,卻不用繳納任何稅款。 面對 貧富懸殊日益加劇 , 縱使政府過去數年在扶貧工作上作出嘗試,但數據反映過往的扶貧工作無法收窄差距,甚至漸趨惡化。 政府應當做好 社會資源再分配的角色,以人為本推行惠 民 政策。 香港政府在過去十年累積逾 6,900 億元盈餘,令財政儲備突破 11,000 億元。 可是,在 剛公布的 2018/19 年度 財政預算,雖然額外增加經常開支撥款,令 政府經常開支佔生產總值的比例為 14.4%,但仍比2003/04 年度沙士時期的 15.7%為低 。 相比部分其他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如 :日本、 南韓、英國、加拿大、瑞典、新西蘭, 港府投放在最令貧窮人口受惠的基本服務如醫療衞生、社會福利方面的比例更近乎包尾。 政府坐擁龐大財政儲備,卻因為沿用保守理財原則,限制開支增幅只可以大致跟隨經濟增長,令 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等 最能惠及貧窮人的 公共服務無法追上社會需要。 事實上 , 現時有 近 21 萬人蝸居於劏房,在接近全民就業的情況下,在職貧窮人口仍然高達 92 萬。 2016 年, 308,549 個在職貧窮戶中,接近四成 (37.0%, 114,467 戶 )每月入息低於相應的綜援金額。最低工資雖有兩年一檢的制度,升幅一直落後於通脹。現時最低工資每小時 34.5 元的購買力,只相當於 2010 年 10月時的 26.8 元。香港政府自 1997 年起,以外判形式讓私營機構參與公共服務。但是在價低者得下,工人只能領取最低工資。要改善工資問題,我們相信應推動生活工資,能夠滿足工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資水平。 與此同時, 基層 婦女、兒童、長者、以至少數族裔亦不能 倖 免於貧窮。全球女性平均收入低於男性,而香港的情況更為嚴重。本地女性勞動參與率低,性 別不平1oxfam/sites/oxfam/files/file_attachments/bp-reward-work-not-wealth-220118-en.pdf,第 8頁, 第 3 段。 2 等較想像嚴重。幼兒照顧服務嚴重不足的實況下,貧窮婦女因需肩負 照顧 長幼的重擔,只能選擇工時短的兼職工作,兼職工作大多是低薪、無保障及 零散的工作,無助脫貧。現時本港有接近十五萬人參與零散工,當中六成為婦女。 2016 年有超過 39 萬 位 65 歲或以上的貧窮長者,每 3 個長者之中,便有 1 人陷於貧窮。香港現時採用世界銀行倡議的四大支柱退休保障制度, 但 事實是各根支柱仍存在不少漏洞。強積金戶口因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被對冲問題,嚴重蠶食退休人士的 勞動 成果,直接影響退休保障。估計 全港 不需納稅勞動人口數目超過150 萬,佔近半勞動人口 (45%),估計當中大部分屬貧窮階層,他們供養父母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對於基層長者而言,若單靠他們以自願性儲蓄維持退休生活,實在捉襟見肘。 少數族裔一向是被社會邊緣的一群,由於中文語言能力較弱,他們無論在日常生活、升學、工作以至使用社會服務等 面對更多的困難 ,現時南亞裔貧窮率達 23%;每三個南亞裔的兒童,就有一個 陷於 貧窮。教育是減低不公平,扶助社會上最弱勢的社群向上流動的有效工具。可是,近六成有非華語學生的學校不獲政府額外資助支援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學習需要,令他們 競爭力受限。 極端的貧富差距限制社會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 展,因此 聯合國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各國需在 2030 年 前 採 取 行 動 達 致 可 持 續 發 展 目 標(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致力 消 除 一切形式的貧困及減少不平等。香港作為全球社會的一員,樂施會期望香港應朝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十):減少不公平狀況進發,我們要求香港政府應採取更進取的行動,以遏止貧富不均的情況 。 我們呼籲政府 是時候放下掌櫃心態, 以 人 為 本 管理 公共財政,收窄差距,讓基層市民能享有尊嚴的生活。樂施會建議政府 應 : 1)在規劃上 長遠應將 聯合國 通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香港未來的發展 藍圖 , 以回應全球及本港的社會發展需要 。 2)採納 人本公共財政,透過增加公共開支還富於民,滿足社會需要。 我們 建議政府額外增加經常開支 ,使其經常性開支佔生產總值比例由目前預算的14.4%,重回 2003 年 (15.7%) 的水平 。 以 2018/19 年度預算本地生產總值為28,224 億計算,所需額外開支為 367 億元 。 顧及政府政策需要時間規劃,而新增措施或服務 (如增加院舍宿位 ) 亦可能需要分階段實行,額外增加經常開支的建議可分三年逐步落實。 與此同時,在決定新增公共預算的支出時,我們期望政府需 探討推行參與式預算的可能性,讓市民透過共同辯論協商,決定部分公共預算 開 支,更直接地參與公共資源分配 ,當中樂施會認為最重要的惠民政策包括: 每年檢討最低工資,鼓勵僱主向其員工支付高於最低工資水平的生活工資,全面檢討政府外判制度,修訂僱傭條例,以全面保障從事零散工的從業員可享有法定勞工保障,重啟保障集體談判權的諮詢及立法工作 。 3 投放更多資源於學前教育,為 少數族裔學童提供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增潤課程,盡早讓少數族裔學童趕上整體學生的中文程度,增加幼稚園資源支援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 增加資助 托 兒 名額,延長 托 兒 服務的 營 運時間, 設立墟市政策, 助基層家庭重返勞動市場。 盡快落實 取消強積金對沖,容許有需要長者獨立申請綜援,進一步調高長者生活津貼,增加長者護理服務經常性開支。 加大力度支持過渡性社會房屋,透過規劃及開發棕地入手,加快規劃進度及加大公營房屋比例,增加公屋供應量紓解房屋問題。 3)以能者多付原則檢討現時稅制,從而未雨綢繆為人口老化作好準備。同時應加強稅務透明度 , 規定公司必須進行國別報告 及披露實益擁有權的資料 。 4 目錄 1. 前言 . 6 2. 研究方法 . 8 3. 貧富差距嚴重 財富累積在極少數人手上 . 9 4. 香港雖是富裕城市 公共財政卻非常保守 . 11 5. 誰是貧富懸殊下的受害者 ? . 17 5.1劏房居民 . 17 5.2 基層勞工 . 21 5.3 貧窮婦女 . 26 5.4 貧窮兒童 . 31 5.5 貧窮長者 . 35 5.6 少數族裔 . 38 總結 : 逆轉極端不平等 須由人本經濟出發 . 44 5 圖 表 圖表 1 2006 及 2016 年住戶入息中位數第十等分之於第一等分的倍 數 . 9 圖表 2 香港五大首富股息收入 (港元 ) . 10 圖表 3 本地生產總值 (以當時市價計算 )(百萬港元 ) . 12 圖表 4 經常性開支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比例 (*2018/19 為預算數字 ) . 12 圖表 5 部分經合組織成員的醫療衞生佔政府總開支百 分比 . 13 圖表 6 部分經合組織成員的社會福利佔政府總開支百 分比 . 13 圖表 7 發達地區的堅尼系數 (2015 年 ) . 14 圖表 8 發達地區中央與地方合併企業所得稅率 (利得稅率 ) . 14 圖表 9 每年利得稅金額 (百萬港元 )及其佔總收入百分比 . 15 圖表 10 政府收入來源分布 . 15 圖表 11 住戶入息中位數以及小型單位樓價及租金指數 (2007 至 2016). 17 圖表 12 住屋開支佔整體支出百分比 . 18 圖表 13 發達地區房屋開支佔住戶整體支出百分比 . 18 圖表 14 公屋申請宗數及編配數目 (2013 至 2017 年 ) . 18 圖表 15 自置居所數量及佔所有住戶的比例 (2007 至 2017 年 ) . 19 圖表 16 在職貧窮戶申領綜援的比率 (2001 至 2016 年 ) . 21 圖表 17 發達地區最低工資時薪 (2016 年 ) (美元 ) . 23 圖表 18 發達地區購買一份麥當勞巨無霸所需的基本工 資工作時間 (分鐘 )(2016 年 ) . 23 圖表 19 發達地區的兩性收入中位數差距 (%) . 26 圖表 20 按性別劃分的就業人士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 (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 . 27 圖表 21 發達地區 15 至 64 歲人口的兩性勞動參與率 (2016 年 ) . 27 圖表 22 育有兩歲或以下子女的婦女就業率 (%) . 28 圖表 23 18 歲以下人口及貧窮率 . 31 圖表 24 65 歲以上人口及貧窮率 . 35 圖表 25 南亞裔貧窮率 . 38 圖表 26 南亞裔兒童貧窮率 . 38 圖表 27 19 至 24 歲少數族裔人口的就學比率 . 39 表 格 表格 1 政府部分短中期土地供應措施 . 19 表格 2 食住行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與平均薪金指數 . 22 表格 3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最低工資水平及相應購買 力 . 22 表格 4 發達地 區 15 至 64 歲人口的兩性勞動參與率及差距 (2016 年 ) . 28 表格 5 亞洲地區兼職僱員享有的法定僱傭福利比較 . 30 表格 6 0 至 2 歲或以下幼兒人口及相關幼兒照顧名額的資料 及比例 . 32 表格 7 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全 日制 0 至 2 歲 名額及使用率 . 32 表格 8 0 至 2 歲全日制幼兒照顧名額與幼兒比例 (分區 )(2015 至 2016 年 ) . 33 表格 9 勞動人口及薪俸稅納稅人數目的比較 . 36 表格 10 2017 至 18 年度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小學及中學數目及比率 1 . 40 表格 11 2017 至 18 年度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數目及比率 . 40 6 1. 前言 樂施會作為國際扶貧發展機構,一直積極在全球各地推動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致力消除貧困,對抗不平等和不公義。多年來,樂施會一直透過研究、政策倡議、公眾教育、以及支持本地團體推行各類型的扶貧項目,推動有利於貧窮人脫貧的政策。 我們相信貧窮源於不公平,而 極端的財富累積代表透過經濟發展來減少貧窮問題的機制已經失效。 事實上, 全球貧富差距正不斷擴大,不平等現象持續惡化,最新國際樂施會報告 請回報勞動,不是酬謝財富 指出,全球最富有 1%人口佔有了 2017年新增財富的 82%,相反全球最貧困的 37億人口並不能分享任何成果2。 在香港, 根據政府統計處 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本港的堅尼系數已上升至 0.539,香港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相比其他已發展經濟體 (新加坡 0.42、 美國 0.41、英國 0.35、加拿大 0.32)情況更加惡劣 ,為各先進國家及地區中最高。 是次報告發現 香港政府在過去十年累積逾 6,900 億元盈餘,令財政儲備突 破11,000 億元。 可是, 2017/18 年 度 政府經常開支佔生產總值的比例為 14.4%,比2003 年 沙士時期 15.7%更低。 更甚的, 相比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成員 (下稱經合組織 ) 如日本、南韓、英國、加拿大、瑞典、 新 西蘭,港府投放在最令貧窮人口受惠的基本服務如醫療衞生、社會福利方面的 開支 比例更近乎 敬陪末席 。 政府 長年壓縮最能惠及基 層市民的 基本服務開支,導致 政府服務水平持續倒退,無法追上社會的需求,最終必定會加劇貧窮和貧富懸殊等社會深層矛盾。 現時貧窮家庭數目高達 53 萬戶,當中 30 萬戶屬於在職貧窮 家庭 ,貧窮人口超過 130 萬人。 持續擴大的貧富差距令數以百萬計的人無法脫貧,甚至令更多人墮進貧窮,財富滴漏效應已不奏效,經濟繁榮只會令超級富豪的財富累積得更快, 勞動者縱使拼手抵足地幹活, 收 入 卻追不上通脹, 普羅百姓卻不能因而受惠,貧窮人缺乏公平發展的機會,無法靠自己力爭上游。 消除貧 困 和不平等狀況是聯合國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所要實現的理想 , 在 17項 可持續發展目標 當中,多項目標如目標一 (消 滅 貧 困 )、五 (性別平等 )、八 (體面工作 )、十 (減少 不平等 )及十一 (可持續發展城市及社區 )也是針對 這些議題, 樂施會全力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並 已 在全球展開實現平等倡議運動,希望迫使各國政府採取行動, 以實現 可持續發展目標,及推動以 人本經濟為 發展 宗旨, 我們 呼籲經濟體系須作出根本性的改革,讓其為所有人服務,而不僅僅是少數的富人。 樂施會警告 若 各國 政府不從根本制度去解決不公平問題, 收窄貧富差距, 社會將進一步 撕裂及 瓦解,未來將有更多人陷入貧窮。 聯合國 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各國需在 2030年前採取行動達致 可持續發展目標,以消 除 一切形式的貧2oxfam/sites/oxfam/files/file_attachments/bp-reward-work-not-wealth-220118-en.pdf , 第 8頁 , 第 3 段。 7 困及減少不平等。香港作為全球社會的一員,樂施會期望 香港應朝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10):減少不公平狀況進發, 香港政府 長遠應 將 聯合國 通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香港未來的發展 藍圖 ,以回應全球及本港的社會發展需要。 有別過往的貧窮報告, 今年 樂施會特意撰寫第一份香港不平等報告,從貧富差距、房屋、公共財政等方面揭示香港嚴重的不平等問題;同時分析在貧富懸殊的情況下受害 群體 (如 劏房居民、 基層勞工、婦女、兒童、長者及少數族裔人士 ) 所面對的各種困難,並向政府提出遏止貧富不均的具體建議。 8 2. 研究方法 是次研究報告透過分析政府統計處兩屆人口普查 (2001、 2011年 )及兩屆中期人口普查 (2006、 2016年 )及其他數據,檢視香港過去 15年 (2001至 2016年 )的貧富差距情況, 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的扶貧政策建議。 在本報告中,貧窮住戶為家庭每月入息少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 (外籍家庭傭工除外 )的每月入息中位數之一半 的 家庭 。 在本報告中,在職貧窮住戶為家中有最少一名就業人士的住戶 (外籍家庭傭工除外 ),而其每月入息少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之一半。 9 3. 貧富差距 嚴重 財富 累積在極少數人手 上 3.1 香港的貧富差距 為各先進國家及地區中最高 統計處在 2017 年 六月公布的 2016 年最新 的堅尼系數 為 0.539,比 2006 年前上升 0.006,創 45 年來新高。 比較 多個已發展經濟體 ,香港的貧富差距最嚴重:堅尼系數 (Gini coefficient)為 0.539,比新加坡 (0.417)、美國 (0.411)、英國 (0.358)、澳洲 (0.337)及加拿大 (0.322)更高。 3.2 最富裕一成住戶月入是最貧窮一成住戶的 44 倍 2016 年,全港最富裕的 10%住戶,其每月入息中位數 (不包括外籍傭工 ),是最貧窮的 10%住戶的 43.9 倍,換言之,最貧窮的 10%家庭 需要工作 3.7 年 ,才能換取最富裕的 10家庭的一個月 的入息 , 這個差距 比 2006 年 的 33.9 倍 大幅擴大 ,令人憂慮 。 雖然近年貧窮階層入息漸見增長,但其增長比率仍遠遜於最高收入階層, 過去十年 貧富差距未見收窄。全港最貧窮的 10%住戶之每月入息中位數,由 2006 年的2,250 元輕微增長至 2016 年的 2,560 元,增幅約 14%; 與此同時,最富裕的10%家庭的每月入息中位數 (112,400 元 ),卻較 2006 年 (76,250 元 )高出近 47%,顯示香港的貧富懸殊情況 持續惡化 。 圖表 1 2006 及 2016 年住戶入息中位數第十等分之於第一等分的倍數 數據來源:各年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報告 3.3 全港首 21 位富豪的資產已相當於政府所有可動用的財政儲備 根據福布斯雜誌在 2018 年 5 月的數字 3,全港 50 名最富有的人總資產為港幣 $2.47 萬億;截至 2018 年 4 月 ,香港政府可動用的財政儲備總額為港幣 1.83萬億 4,即首 50 位富豪的資產是香港儲備的 1.35 倍;首位 21 富豪的資產已相當於香港政府可動用的財政儲備總額。 香港最富有的首 5 名富豪,同時 位列 全球富豪 榜中首 100 名的位置 5。 3Forbes the World Billionaires, forbes/billionaires/list/#version:realtime_country:Hong%20Kong, 4香港金融管理局外匯基金資產負債表。可動用的財政儲備指在外匯基金資產負債表中財政儲備帳 + 累計盈餘總和 hkma.gov.hk/media/chi/doc/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2018/20180430c4a1.pdf 5Forbes the World Billionaires, forbes/billionaires/list/#version:realtime_country:Hong%20Kong, 2018 年 5月 8 日。 33.9 43.9 2040602006年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