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pdf
亿欧智库 iyiou/intelligenceResearch on Space Industry in China 2019研究报告Copyright reserved to EO intelligence, November 2019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中国的航天工业在国家主导下发展了 60余年后,首次打开了面向民营资本的大门。一时间,政策、资本、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商业航天领域,在短短五年内形成了初具雏形的产业体系。政策上,从 2014年开始,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频繁推出利好商业航天发展的文件和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健康有序进入产业。同时,国家积极牵头建设相关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和园区,扶持项目落地。资本上,优质资方愈加关注商业航天赛道。据统计, 2018年至少有 70家投资机构向不少于30家初创航天企业注入资金,其中包括顺为资本、经纬中国等知名头部机构。技术上,依托中国雄厚的航天工业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商业航天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流程上具备一定优势。然而,与美国、欧洲相比,中国的航天商业化运营进程仍处在初级阶段。初创民营企业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处理好和“国家队”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商业全球化、跨领域跨技术大背景下,如何将自身业务模式进行最优化处理,需要所有从业者认真思考。序言INTRODUCTION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现状041.1 中外产业特点对比1.2 中国商业航天宏观背景趋势展望243.1 运营服务将成为主要增量3.1 市场3.2 商业发射需求急速增长3.3 总体和配套制造环节成本3.3 持续下探152.1 商业航天 30强榜单解读2.2 榜单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分布2.3 企业案例介绍2019中国商业航天30强榜单目录CONTENTS亿欧智库 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Research on Space Industry in China 20194报告主要内容导览本篇报告分为三个章节,共 31页。 第一章介绍了商业航天产业现状,其中包括中外产业特点对比和政策、投资的宏观环境。 第二章展示了“ 2019中国商业航天 30强榜单”,并梳理了榜单企业的基本特征、资本特征和技术特征;同时,企业图谱和企业案例介绍也在本章体现。 第三章是亿欧智库根据过往的研究和调研,针对商业航天产业未来 5-10年作出的趋势预测。经过近五年的发展 ,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初具雏形 , 在各个细分领域里都有民间企业进入 , 在政策的宏观加持和资本的助推下 , 基本形成了国营为主 、 民营补充的一条完整产业链 。与国外相比 , 中国商业航天既具有行业的共通性:例如都由政府主导转向商业化运作 , 又有和国外不同之处 这其中多数是差距 。 因此 ,本章重点梳理了中外商业航天产业的异同 , 以及行业发展的宏观背景 ,展现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现状 。5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现状Industry StatusCHAPTER 1亿欧智库 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Research on Space Industry in China 20196商业航天产业现状相同点如果把 2015年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 这个产业截至现在只有不到 5年的历史 。在初期阶段 , 行业遵循了一些与国外相同的发展规律: 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商业化转变的历程 , 同样是政策助推 等等 。同时 , 中国商业航天的现状也呈现出了与国外不同的特点 。 首先在 发展时间 上 ,中国显然不及美国 、 欧洲的历史久远;其次 , 在 行业结构 上 , 中国目前仍然以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为主 , 下游领域与美国庞大的卫星服务规模存在较大差距 。 亿欧智库在下文梳理了中外商业航天产业的相同点与差异点 , 供读者参考 。由政府主导转向商业化中国 航天 工业起始于 1956年 。 当年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 是为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前身 。 半个多世纪以来 , 由政府和国有资本绝对主导的航天产业在人造卫星 、 运载火箭 、 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 , 技术研发水平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航天产业起源于国防建设 , 航天技术在最初的作用是科学探测 、 技术试验 、军事侦察等 , 其目的多与国家意志和战略相关 。2015年以前 , 中国的航天行业基本由两大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导 。 在商业化方面 , 前期主要由两大集团向国外提供发射服务和卫星产品 。 据亿欧智库统计 , 截至报告发布 , 航天科技长征系列火箭共向国外提供 64次发射服务 。 卫星产品也陆续向南美 、 东南亚 、 东欧市场渗透 。2015年前后 , 随着政策的放开 , 两大航天集团开始对民营卫星资源开放服务 。同时 , 民营火箭公司也着手布局自身业务 , 目前已经有三次民营企业火箭发射纪录 , 两次失败一次成功 。 2019年 7月 25日 , 星际荣耀研制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 为国内民营火箭首例 。美国 同样经历了从国家主导到商业化转变的过程 。 上世纪六十年代 , 德尔塔火箭成功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 “ Early Bird” 卫星送上太空 , 开启了商业发射的进程 。在早期 , 美国政府和军方长期垄断航天市场 , 实行举国体制 。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 ,因为与前苏联的军备竞赛 , 美国将巨额经费投入到航天技术的研发和各项发射任务中 , 其中包括 “ 阿波罗 ” 登月计划 。登月后 , 美国政府在航天产业的投入资金愈发减少 , 随后将部分业务外包给诸如洛克希德马丁 、 波音等行业寡头 , 以控制研发成本 。 进入新世纪 , 美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激励和规范航天产业的商业化运营 , SpaceX、 蓝色起源等公司强势崛起 。 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幅降低了制造和发射成本 , 同时催生了新的盈利模式 。Part 1. 商业航天产业现状1.1 中外产业特点对比1.1.1 相同点1.1.2 差异点1.2 中国商业航天宏观背景1.2.1 政策1.2.2 投资Part 2. 2019中国商业航天Part 2. 30强榜单2.1 商业航天 30强榜单解读2.1.1 企业基本特征2.1.2 企业资本特征2.1.3 企业技术特征2.2 榜单企业在产业链中的123分布2.2.1 企业图谱2.3 企业案例介绍2.3.1 灵动飞天2.3.2 国星宇航Part 3. 趋势 展望3.1 运营服务将成为主要增3.1 量市场3.2 商业发射需求急速增长3.3 总体和配套制造环节成3.3 本持续下探亿欧智库 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Research on Space Industry in China 20197在中外航天产业商业化进程中,政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从 2014年开始,国务院发布“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国家空间技术基础建设”的相关文件后, 中国 官方不断推出支持、规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与中国相同, 美国 在转型过程中也对整个市场环境做了政策上的激励。美国政府和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针对航天领域的各环节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投资协议,包括“商业轨道运输服务”( COTS)计划、“商业补给服务”( CRS)和“商业乘员开发”( CCDev)计划等等,为行业内的民营企业提供帮助。不仅如此, NASA还为一些航天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已有的科研成果无偿分享给企业自用,企业自己完成商业化运营。其他国家和地区如 欧洲、日本、印度 等,也同样是通过政策激励开启航天商业化道路。政策导向政策 国家 时间 商业航天发射法 美国 1984 美国法典 1 美国 2010 国家太空战略 美国 2013 航天创新与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30 英国 2014 国家空间安全政策 英国 2014 国家航天政策 英国 2015 商业航天投资计划 法国 2015 中国的航天 中国 2016 “十三五“纲要 2 中国 2016 国家太空战略 3 美国 2018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亿欧网( iyiou)注 1:增加“国家航天和商业航天项目” 注 2:提出加快卫星商业化应用 注 3:是 2013年的更新版本亿欧智库整理相关数据后发现, 21世纪 第二个十年 ,是各主要国家发布商业航天政策的高频时期。在政策发布上,全球步调基本一致,这体现了商业航天产业具有全球协同一体化的特征。Part 1. 商业航天产业现状1.1 中外产业特点对比1.1.1 相同点1.1.2 差异点1.2 中国商业航天宏观背景1.2.1 政策1.2.2 投资Part 2. 2019中国商业航天Part 2. 30强榜单2.1 商业航天 30强榜单解读2.1.1 企业基本特征2.1.2 企业资本特征2.1.3 企业技术特征2.2 榜单企业在产业链中的123分布2.2.1 企业图谱2.3 企业案例介绍2.3.1 灵动飞天2.3.2 国星宇航Part 3. 趋势 展望3.1 运营服务将成为主要增3.1 量市场3.2 商业发射需求急速增长3.3 总体和配套制造环节成3.3 本持续下探亿欧智库 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Research on Space Industry in China 20198技术密集型在全球范围的语境中,航天产业都属于 高度技术密集 的产业。其 研发强度 相较于一般制造行业(如汽车)要高。以航天科技集团旗下负责卫星研制和生产的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为例,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研发费用约占营业收入的 12%。与汽车行业做对比后发现,航天行业的技术研发投入高,属于技术密集型。就 商业航天 而言,由于大部分参与主体是民营企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研发投入占整体营收比重更大。亿欧智库的一项针对商业航天企业的调研显示,接近半数企业的 2018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超过 70%,四分之三企业的这一数据超过50%。12.0 6.1 2.6 2.2 1.6 1.6 05101520中国卫星 比亚迪 广汽 长城 北汽 上汽来源:企业半年报 亿欧( iyiou)单位: %研发强度 50%以上 , 75%研发强度 50%以下 , 25%研发强度 70%上,46%来源:亿欧智库商业航天报告调查 时间: 2019年 10月 样本量 =30家企业亿欧智库:商业航天企业研发强度分布Part 1. 商业航天产业现状1.1 中外产业特点对比1.1.1 相同点1.1.2 差异点1.2 中国商业航天宏观背景1.2.1 政策1.2.2 投资Part 2. 2019中国商业航天Part 2. 30强榜单2.1 商业航天 30强榜单解读2.1.1 企业基本特征2.1.2 企业资本特征2.1.3 企业技术特征2.2 榜单企业在产业链中的123分布2.2.1 企业图谱2.3 企业案例介绍2.3.1 灵动飞天2.3.2 国星宇航Part 3. 趋势 展望3.1 运营服务将成为主要增3.1 量市场3.2 商业发射需求急速增长3.3 总体和配套制造环节成3.3 本持续下探亿欧智库 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Research on Space Industry in China 20199差异 点中国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国外相对成熟就 商业航天 而言 , 中国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 , 从 2015年开始至今 , 只有不到 5年的时间 。 相比之下 , 国外的航天商业化进程启动较早 。从上世纪 60年代开始 , 美国就开始涉足商业发射 。 80年代时 , 美国航天局采取的模式是将发射任务外包给民营公司 , 如波音 、 洛克希德马丁等 。 由于早期行业被几个寡头垄断 , 导致整体成本并没有下降很多 。进入 21世纪后 , 在官方政策鼓励下 , SpaceX、 蓝色起源等一批航天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 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运营和竞争 。 美国是目前商业航天发展最成熟的国家 , 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 , 尖端的技术和大量的政策 。欧洲的商业航天发展偏向各国间的协同与合作 。 1967年 , 英国公司设计 、 生产的卫星 Ariel-3经由美国火箭发射升空 , 使得英国成为最早掌握卫星技术的几个国家之一 。 70年代 , 英国可以将自行研发生产的卫星用于商业化 , 但价格一直很高 。80年代 , Ariane火箭 (由法国 Arianespace公司生产 ) 开始承接商业发射任务 。 致使欧洲航天局 ( European Space Agency) 在 90年代成为最成功的商业发射机构之一 。 该系列火箭到 2006年已成功发射 25次 。总体而言 , 欧美国家的航天商业化起源于上世纪 60年代 , 在 8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段时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 我国的航天商业化在 2015年开始 , 发展历程相对短 。外国 中国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本世纪初2015年美国、欧洲开始投入航天研发力量,同时试水商业市场。美国政府和航天局将航天器和火箭的生产业务外包给巨头公司;欧洲各国联合成立欧洲空间局。法国 Arianespace公司开始将Ariane火箭用于商业化服务。SpaceX为首的大量商业航天企业出现,卫星发射、应用需求激增。中国政府主导的航天工业研究启动,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商业航天元年。在政策和资本的助推下,中国航天产业开始进行商业化。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工业一直以政府和两大航天国企为主导。Part 1. 商业航天产业现状1.1 中外产业特点对比1.1.1 相同点1.1.2 差异点1.2 中国商业航天宏观背景1.2.1 政策1.2.2 投资Part 2. 2019中国商业航天Part 2. 30强榜单2.1 商业航天 30强榜单解读2.1.1 企业基本特征2.1.2 企业资本特征2.1.3 企业技术特征2.2 榜单企业在产业链中的123分布2.2.1 企业图谱2.3 企业案例介绍2.3.1 灵动飞天2.3.2 国星宇航Part 3. 趋势 展望3.1 运营服务将成为主要增3.1 量市场3.2 商业发射需求急速增长3.3 总体和配套制造环节成3.3 本持续下探亿欧智库 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Research on Space Industry in China 201910To C环节差距明显美国卫星工业协会 ( SIA) 数据显示 , 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总营收 2774亿美元 。其中 , 卫星服务领域营收 1265亿美元 , 占比 45.6%。 拆开来看 , 卫星服务行业中包括卫星电视 、 广播 、 手机 、 宽带等 。另外 , 地面设备这一细分领域营收 1252亿美元 , 占整体比重同样很高 , 达到45.1%。然而 , 中国目前卫星服务 ( 运营 ) 领域的公司多偏重测控环节 , To C的内容服务也基本由国有企业掌控 , 民营参与方很少 。 由于 C端应用市场还不成熟 , 地面设备市场规模也有限 。 这和国外的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卫星服务46%地面设备45%卫星制造7%卫星发射2%来源:美国卫星工业协会 亿欧( iyiou)Part 1. 商业航天产业现状1.1 中外产业特点对比1.1.1 相同点1.1.2 差异点1.2 中国商业航天宏观背景1.2.1 政策1.2.2 投资Part 2. 2019中国商业航天Part 2. 30强榜单2.1 商业航天 30强榜单解读2.1.1 企业基本特征2.1.2 企业资本特征2.1.3 企业技术特征2.2 榜单企业在产业链中的123分布2.2.1 企业图谱2.3 企业案例介绍2.3.1 灵动飞天2.3.2 国星宇航Part 3. 趋势 展望3.1 运营服务将成为主要增3.1 量市场3.2 商业发射需求急速增长3.3 总体和配套制造环节成3.3 本持续下探外国 中国卫星电视服务占比高地面设备市场规模大下游营收数十倍于中上游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产业链重心在前半段卫星内容服务有待进一步放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