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规程DB34/T 2055-2014.pdf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0552014 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oil camelliae anthracnose 2014-02-17 发布 2014-03-1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055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舒城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六安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金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裕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束庆龙、段琳、曹志华、郭树林、陈继东、陈名君、胡娟娟、张鑫、张克莉、李多祥、徐善传、徐光余。DB34/T 20552014 1 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及周边地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 1730.1-2008 油茶 第1部分:优树选择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历史病株 History disease-plant 历史病株是指油茶林中存在的每年发病早、树上病部多、病斑扩展迅速、病果增长快、病落果率高的少数高感植株,它们起着大量积累、增殖病原菌并对周围植株传播病菌的作用。4 寄主、分布 4.1 寄主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Q.Ktze.)、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Thunb.)steud.)、杨(Populus spp.)、柿(Diospyros kaki L.f.)、核桃(Juglans regia L.)、梨(Pyrus spp.)、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ne)、枣(Ziziphus jujuba Mill.)、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 Lindl.)、苹果(Malus spp.)、桃(Prunus persica Batsch.)等。4.2 分布 油茶栽植区均有发生,以皖南、皖西等山区油茶林危害较重。5 为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5.1 为害程度 油茶炭疽病为害程度的分为、V共五级,详见附录A。DB34/T 20552014 2 5.2 成灾标准 受害植株达到以下指标之一,即为成灾:嫩叶被害率10;新梢被害率10;果实被害率10。6 疫情监测与调查 6.1 病情监测 在油茶园选择每年发病较重的病株并标号,每年从 4 月中旬开始,每隔 5 天调查一次发病率,将调查结果填入调查表见附录A。6.2 植株抗病性调查 油茶林不同植株间发病程度差异很大,在防治前做好病情的本底调查,将不同地块或植株的病情划分为轻、中、重 3 个等级,以便确定防治重点区或重点植株。7 防治总则与措施 7.1 防治总则 7.1.1 无公害防治 油茶是一种木本油料树种,在防治措施上采用无公害治理措施,以选用抗病品种和营林防病技术为主,辅以无毒或低毒的化学防治。7.1.2 耐雨水冲刷药剂 油茶炭疽病主要发生于雨季,需选择波尔多液等持效、耐雨水冲刷类的药剂。7.1.3 关键时期喷药 油茶炭疽病发生时期较长,定期监测,选择关键时期喷药防治。7.2 防治措施 7.2.1 选用抗病良种 防治油茶炭疽病的根本性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新造林必须栽植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按照 LY/T 1730.1-2008 的相关规定执行(病果率在 3以下)。7.2.2 营林防治措施 7.2.2.1 清除林间病源 7.2.2.1.1 清除历史病株 DB34/T 20552014 3 每年发病高峰期,在进行病情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标记严重感病植株(或“历史病株”)。对于老林,可在冬季挖掉病株并带出林外烧毁,于次年春季补栽抗病良种;对于幼林,可采取高接换优的途径进行换冠处理。7.2.2.1.2 摘除病梢病果 及时摘除林间的病果、病枝和其它病组织,减少林间病菌侵染来源。剪除的发病部位要带至林外深埋或烧毁。7.2.2.2 保持通风透光 7.2.2.2.1 合理密度 油茶成林后,要及时进行间伐或整枝修剪,其基本原则是保持林分内油茶植株间的枝叶互不交错(郁闭度在 0.7 以下为好)为宜。7.2.2.2.2 合理间种 林内避免种植高秆或半高秆作物(如玉米等),以有利于油茶林的通风透光。7.2.3 适时喷药保护 7.2.3.1 化学药剂选择 依据炭疽病发生于雨季,选择耐雨淋、持效期长、预防效果好的 1波尔多液(波尔多液性能与配置见附录B)。如果错过最佳预防时机,可喷洒 50多菌灵 500 倍液、或 70硫磺锰锌 600 倍液等內吸性杀药剂。7.2.3.2 防治次数和时间 选择关键时期喷药,建议 1 年喷 3 次药:第一次选择 4 月底至 5 月初新梢发病初期,病菌传播之前;第二次选择 5 月中、下旬果实发病初期;第三次选择 10 月份果实采收后(寒露籽 10 月中旬、霜降籽 11 月上旬)花器受侵染时期。每年由于气候不同,具体防治时间应在病情监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8 防治效果调查 8.1 调查时间 防治措施前和防治 15 天后至 20 天内各检查 1 次,最好在发病初期、盛期和后期各检查一次,以便了解防治作用的持久性。8.2 调查方法 油茶炭疽病一般采取标准株或标准枝检查法,在各防治小区内按对角线位置随机选定 3050 株油茶作为标准株,或按栽植行每隔 35 行选 1 行作为调查样株。标准株编号挂牌或用红漆在树干上作标记。以后即以标准株的感病率或感病指数来计算防治效果。标准株要在有代表性,分布均匀,距离林缘 12 行选择,不能设置在小班的边缘线上,以免外界因素干扰。8.3 效果统计 DB34/T 20552014 4 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可用感病百分率和感病指数进行计算,一般采用发病率及相对防治效果表示。100%100,%对照病指数或发病率处理病指数或发病率 对照病指数或发病率相对防治效果果总数 叶 调查枝果数 叶 发病枝发病率 DB34/T 20552014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油茶炭疽病调查记录表及统计方法 A.1 计数法(果实、新梢发病率)油茶果实和新梢发病对油茶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定,可用果实或新梢计数法评价病情,即发病果(或梢)数占总果(或梢)数的百分数。100%数 新梢 调查果数 新梢 调查果发病率 表A.1 油茶炭疽病(样株的果实、新梢)调查表 调查日期 样株号 调查果(或梢)数/个 感病数/个 发病率/%备 注 A.2 分级计数法(感病指数)先将标准地内的油茶植株,按病情轻重划分为若干级,统计各级株数,同时给各级病害一个代表数值,然后按公式计算出标准地内油茶的感病指数。感病指数各病级株数 该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 最高一级代表数值%100 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80)林护字第1号文件,病害为害程度的分级标准如下:表A.2 油茶炭疽病(枝、叶、果)的分级标准 病级 发病程度 代表数值 V 无病或几乎无病 1/4 以下的枝、叶或果发病 1/41/2 的枝、叶或果发病 1/23/4 的枝、叶或果发病 3/4 以上的枝、叶或果发病 0 1 2 3 4 DB34/T 20552014 6 表A.3 油茶炭疽病(枝、叶、果)的调查记录表 病害各级株数 标准地号 面积/m2 调查株数 V 病株合计 发病率/%感病 指数 DB34/T 20552014 7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波尔多液性能与配置 B.1 波尔多液性能与配置 B.1.1 性能 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有效成分为碱式硫酸铜 CuSO4*Cu(OH)23+3Ca SO4+20H2O),喷洒药液后在植物体和病菌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药膜,该膜不溶于水,但在二氧化碳、氨、树体及病菌分泌物的作用下,使可溶性铜离子逐渐增加而起杀菌作用,可有效地阻止孢子发芽,防止病菌侵染,并能促使叶色浓绿、生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该制剂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病菌不会产生抗性、对人、畜低毒等特点,是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广谱性杀菌剂。B.1.2 剂型 自行配制。硫酸铜、生石灰的比例及加水多少,要根据树种或品种对硫酸铜和石灰的敏感程度(对铜敏感的少用硫酸铜,对石灰敏感的少用石灰)以及防治对象、用药季节和气温的不同而定。生产上常用的波尔多液比例有:波尔多液石灰等量式(硫酸铜:生石灰=1:1)、倍量式(1:2)、半量式(1:0.5)和多量式(1:35)。用水一般为 100240 倍。B.1.3 配制方法 按用水量一半溶化硫酸铜(硫酸铜溶解慢,应事先把大块结晶研碎),另一半溶化生石灰(先用少许水将石灰消解,待充分消解成粉状后再加入少量水把石灰调成糊状,最后将剩余的水加入搅匀即成石灰乳液,必要时可用纱布过滤以除去粗沙石),待完全溶化后,再将两者同时缓慢倒入备用的容器中,不断搅拌。也可用 20的水溶化生石灰,80的水溶化硫酸铜,待其充分溶化后,将硫酸铜溶液缓慢倒入石灰乳中,边倒边搅拌,即成天蓝色波尔多液。但切不可将石灰乳倒入硫酸铜溶液中,否则质量不好,防效差。B.1.4 注意事项 配制容器不能用金属器皿,喷过的药械要及时洗净,防止腐蚀。该药久放物理性状破坏,宜现配现用或制成失水波尔多粉,使用时再兑水混合。阴雨天、雾天、早晨露水未干时均不能使用,以免发生药害。不能与石硫合剂等碱性农药混用,两药间隔期为 1520 天。DB34/T 20552014 8 参 考 文 献 1 袁嗣令主编.中国乔、灌木病害 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2 周仲铭主编.林木病理学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 陈守常,曾大鹏编著.油茶病害及其防治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4 刘世骐主编.安徽森林病虫图册 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4 束庆龙主编.中国油茶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5 曹志华,束庆龙,程义明,等.12种农药对油茶炭疽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农药,2012,51(4):304-306.6 曹志华,束庆龙,张鑫.安徽油茶病害种类及识别特征.安徽林业科技,2011,37(1):63-67.7杨光道,段琳,束庆龙,等.油茶果皮花青素、糖含量和PAL活性与炭疽病的关系.林业科学,2007,148-152.8 段琳,杨光道,束庆龙,等.油茶果皮颜色对炭疽病的抗性影响.经济林研究,2005,23(2):9-12.9 杨光道,束庆龙,段琳,等.不同油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比较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4):480-483.10 董传媛,曹志华,束庆龙,等.油茶果皮内含物以及缓冲容量与炭疽病的关系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40(5):21-25 11 Xinzhang,Guangdao Yang,Jie Yang,et al.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of different Camellia varieties.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2,11(8):2026-2031.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