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落针病防治技术规程DB22/T 2178-2014.pdf
ICS 65.020.20 B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1782014 红松落针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korean pine Lophodermium needle cast control 2014-11-25发布 2014-12-25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178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明、王选遥、金红艳、史丽雯。DB22/T 21782014 1 红松落针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松落针病的的发生程度、成灾指标、病害调查和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红松落针病发生林分的防治。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红松落针病 korean pine Lophodermium needle cast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Ascomyce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星裂盘菌目Phacidiales,斑痣盘菌科Rnytismaceae,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的真菌,是红松针叶重要真菌病害。(附录A)3 病情分级、发生程度和成灾指标划分 3.1 发病分级及指标见表 1 表1 红松落针病发病分级及指标 病害等级 代表数值 分级指标 0 健康树,针叶上无病斑 1 针叶上病斑占全冠针叶的25%以下 2 针叶上病斑占全冠针叶的26%50%3 针叶上病斑占全冠针叶的51%75%4 针叶上病斑占全冠针叶的76%100%3.2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100=F Nfi XiA.(1)式中:A 病情指数;Xi各级受害株数;fi各级代表值;N 调查总株数;F最高级代表数值。DB22/T 21782014 2 3.3 发生程度指标见表 2 表2 发生程度指标 发生程度 病情指数 低感病 020 轻度发生 2130 中度发生 3150 重度发生 50以上 3.4 成灾指标 病情指数50以上为成灾指标。4 病情调查 4.1 应施调查寄主林分 60年生以下红松林。4.2 踏查 4.2.1 将相邻的寄主林分合并为一个踏查块,面积不超过 200 hm2,进行统一编号。4.2.2 于 5 月下旬至 6 月中下旬采用样株调查法,调查 100 株样株是否发病。4.2.3 填写红松落针病线路踏查记录表。见附录 B 中的表B.1。4.3 标准地调查 4.3.1 对踏查林分内发病株率达到 20%以上的林分,以小班为单位进行标准地调查。4.3.2 标准地面积为 0.2 hm2左右。4.3.3 采用“Z”字型取样方法,调查样株不少于 100样株。4.3.4 填写红松落针病标准地调查记录表。见附录 B 中的表B.2。5 防治技术 5.1 营林措施 5.1.1 适地适树造林,控制造林密度。营造混交林。5.1.2 对发病林分及时进行抚育间伐,保持 0.70.8的林分郁闭度。5.1.3 对红松人工林施肥,增强林木抗病能力。5.2 物理防治 在秋季至早春,收集落地的针叶深埋或烧毁,减少传染源。5.3 化学防治 5.3.1 在子囊孢子飞散高峰期(7 月下旬)前 10 d 开始,10 d15 d1 次,连喷 2 次3 次。DB22/T 21782014 3 5.3.2 对于低矮的发病林分,采取 25%吡唑醚菌酯 2000倍液、或 45%代森胺 200300 倍液、或65%代森锌 500 倍液、或 1%等量式波尔多液喷雾防治。5.3.3 对于高大郁闭的发病林分,使用硫磺烟剂、百菌清烟剂,7.5 kg15 kg/hm2放(喷)烟防治。DB22/T 21782014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红松落针病 A.1 病原 吉林省已知散斑壳菌Lophodermium属中有8种寄生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侵染1年生至衰老针叶,子实体可在枝上针叶或地面落叶上形成。分别为:Lophodermium parasiticum B.Z.He et Zucc.寄生散斑壳,Lophodermium maximum B.Z.He et Yang 大散斑壳,(3)Lophodermium mirabile Y.R.Lin 奇异散斑壳,(4)Lophodermium nitens Darker 光亮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i-bungeanae Y.R.Lin 白皮松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i-pumilae Sawada 偃松散斑壳,Lophodermium seditiosum Minter,Staley et Miller 扰乱散斑壳和Lophodermium pini-excelsae Ahmad.乔松散斑壳。在吉林省,引起红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寄生散斑壳和大散斑壳。光亮散斑壳、偃松散斑壳和乔松散斑壳3种发生在落地针叶上。A.2 症状 病症 子囊盘埋生在长形子座中。子囊棍棒形,平行排列,有侧丝,子囊孢子单细胞,长形(图A.1,图 A.2)。病状 红松针叶发病后,于 4 月下旬、5 月上旬显露病状。初始针叶基部变色、萎蔫,随之延至整个针叶,使针叶呈灰绿色,后变为淡黄色。针叶上多呈半透明退绿斑,而后针叶逐渐变为黄褐至红褐色,远望树冠似火烧状。受害针叶于 5月中旬开始脱落,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为落叶盛期。落叶后红松枝梢光秃。翌年春季,在病落叶上产生黑色或褐色的横线纹,将针叶分割成若干段(图A.3)。在两个横线纹间产生黑色或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长0.15 mm0.55 mm。此后产生较大的黑色或灰色长椭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的小粒,此为病菌的子囊果,长0.3 mm2 mm,具光泽,中央有一条纵裂缝(图A.4)。部分早落的病叶,也有在当年冬季出现上述症状。因病原物种不同,有的针叶上横线纹较多,有的少或缺如;产生子实体的数量和大小亦有差异。此外,有的病叶枯死而不脱落,并于其上产生子实体;有的针叶仅上部感病枯死,亦产生子实体,下部仍保持绿色。图A.1 子囊孢子 DB22/T 21782014 5 图A.2 子囊 图A.3 红松落针病病状 图A.4 红松落针病分生孢子器 A.3 流行规律 子囊孢子飞散盛期为 5月下旬至 8月上旬,高峰期为 7 月下旬。子囊孢子在距地面 0.3 m4.8 m的高度分布无显著差异。红松落针病的发生,先从树冠下部枝叶开始逐渐向上部蔓延,距地面越近被害越重。随时间的延续、气温的升高、湿度的增加,病情逐渐向树冠中、上部发展,直至整株针叶全部枯黄DB22/T 21782014 6 脱落。病害发生与湿度条件关系密切。在湿度大、阴雨天,子囊孢子成熟早。子囊盘开裂并放散子囊孢子,萌发并侵染。在干旱条件下,虽然子囊孢子成熟,子囊盘不开裂放散子囊孢子,而且开裂但还没放散子囊孢子的子囊盘也会闭合起来,因而延长子囊孢子的放散和侵染时间。20 年生以上林分较少发病。郁闭度大的林分较郁闭度小的林分发病率高。同一立地条件下,林内林木受害重于空旷地、林缘、孤立木;树冠下部针叶发病程度高于上部;纯林比混交林发病重。在地势低洼,土壤脊薄,苗木过密,通风不良而又雨水多的年分,林分发病严重。距离侵染源近的苗木染病严重,相反则轻。病害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加重。染病苗木长距离的调运可为该病害的迅速传播创造有利的条件。B DB22/T 21782014 7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红松落针病线路踏查记录 B.1 红松落针病线路踏查记录见表B.1 表B.1 红松落针病线路踏查记录 踏查块编号,踏查块面积 公顷,森林类型及树种成,林龄组。调查情况记载(有病划“”)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发病株率(%)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人:DB22/T 21782014 8 B.2 红松落针病标准地调查记录见表B.2 表B.2 红松落针病标准地调查记录 调查林分编号;林班小班名称;调查小班面积 公顷;林龄;森林类型及树种组成;年度内是否有其它有害生物同时发生及记述;年度内是否采取了防治措施及记述。病 害 等 级 代表数值 调查记载(划正字)小计 0 1 2 3 4 调查 株数 发病 株数 发病株率(%)病情 指数 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