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楼栽培技术规程DB34/T 409-2015.pdf
ICS 67.080.10 X 24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4092015 代替 DB34/T 307-2003、DB34/T 369-2003、DB34/T 409-2004 栝楼栽培技术规程 文稿版次选择 2015-12-30 发布 2016-01-30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409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34/T 3702003栝楼中耕除草技术规范、DB34/T 3692003栝楼肥水管理技术规范、DB34/T 4092004栝楼病虫害虫防治技术规范。本标准与被代替标准相比,主要内容以下变化:增加了“产地环境”一章,并修改了相关要求(见3);增加了“肥料、农药的使用原则和要求”一章(见 4);修改了“大田准备”的技术要求(见 5,DB34/T 263-2002 的 4.2)修改了“大田移栽”中的种苗选择、定植方法及移栽密度等技术要求(见 6,DB34/T 263-2002的4.2);修改了“蔓架设置”方法(见7.2,DB34/T 264-2002的 3.2);删除了“稳瓜措施”(见DB34/T 264-2002 的 7.2);增加了“引蔓疏枝”技术条款(见 10.2);将被代替的3项标准整合成1项标准,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并重新拟定了标准名称。本标准由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池州九华野葫芦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池州市农业委员会、池州市质量技术协会、池州新野生态农业合作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双喜、王金龙、李东红、林邦宜、李志成、伍先旺、姚卫平、方文武、邢艳、王呈祥。本标准历次版本情况:DB34/T 3702003、DB34/T 369-2002、DB34/T 4092004。DB34/T 4092015 1 栝楼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栝楼栽培的产地环境、大田准备、大田移栽、搭设蔓架、田间管理、人工辅助授粉、整枝打顶、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管理。本标准适用于栝楼的人工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应符合 NY 5010 的规定。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光照充足、排灌方便、通风条件好、砂质壤土的田块为宜。4 肥料、农药使用原则和要求 4.1 允许使用和禁止使用的肥料按NY/T 496的规定执行。4.2 允许使用和禁止使用的农药按GB 4285和 GB/T 8321的规定执行。5 大田准备 依南北纵向深耕深翻并耙平,按宽 150 cm、高 50 cm 做畦,畦沟宽 150 cm,在各畦正中挖一条宽30 cm、深 50 cm 的基肥沟,施入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3000 kg/6675000 kg/667,并覆土盖平(通常再加地膜覆盖防止草害)。6 大田移栽 6.1 种苗选择 选用株高 15 cm20 cm、无病虫害的健壮种苗。6.2 定植方法 DB34/T 4092015 2 在畦面中间,按株距 80 cm100cm 挖穴(穴深 15 cm 20 cm),栽入种苗,根部埋入穴中 6 cm7 cm,压实并浇透水。6.3 移栽密度 每 667m2 栽植密度宜为 180 株250 株。7 搭设蔓架 7.1 材料准备 选择水泥柱(10 cm*8 cm)或钢架(2 cm 以上)等具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材料做立柱,同时预备专用尼龙网、8-14 号防锈铁丝。7.2 蔓架设置 按间距 3 m3 m、地上高度 2 m 埋设立柱。立柱顶端用铁丝拉固,再于其上铺盖一层专用尼龙网。8 田间管理 8.1 中耕除草 整个大田生长期应及时除草,适时翻松表土。8.2 合理追肥 8.2.1 前期追肥 5 月底以前每 667m 追施尿素 5 kg7.5 kg,方法是将尿素溶于 100 kg150 kg 水中,在离根部 20 cm30 cm 处施用。8.2.2 花果期追肥 结合中耕,每半月左右追肥一次,每次每 667 施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150 kg 或复合肥 20 kg30 kg。7 月至 8 月中旬,喷施 2磷酸二氢钾叶面肥。8.3 水分管理 整个生产周期应做好抗旱排涝,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排水、适时浇水。9 人工辅助授粉 进入花期后,每天早晨露水将干时,摘下雄花,去除花冠流苏,将露出的雄蕊花粉涂抹在雌蕊柱头上。10 整枝打顶 10.1 选留主茎 春季出苗时,每株选留 1 个2 个主芽,其余的芽予以摘除。DB34/T 4092015 3 10.2 引蔓疏枝 主茎长至 30 cm50 cm 时引蔓上架,茎长 2.5 m3.0 m 时及时打顶,将 2.0 m 以下侧枝摘除,疏去多余细弱侧枝和徒长枝。11 病虫害防治 整个栽培期宜参照附录A 的要求做好病虫害防治。12 采收管理 12.1 栝楼果实采收 9 月份至霜降前,果实变软,表皮呈黄色时,即可采收。方法是用剪刀从瓜蒂上方剪下,应根据成熟度分批进行。12.2 栝楼根采收 采收雄株栝楼根应在霜降前后进行;采收雌株栝楼根,应在果实采摘后进行。采挖时首先去除栝楼根部的表土,然后沿着根的生长方向进行采挖,避免损伤栝楼根。DB34/T 4092015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栝楼栽培的病虫害防治 A.1 总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病虫害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将农药残留控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保护作物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A.2 预测预报 自 4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进行栝楼病虫害定点系统调查,一般每 5-7 天调查一次,观察记载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害虫的发生数量及发育进度和病情指数,以及栝楼生育阶段。A.3 农业防治 A.3.1 选用良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良种。A.3.2 清除枯病残体 栝楼收获后,及时清除枯死的茎蔓和地表残茎落叶,进行焚烧处理,消灭残体上的病虫害。A.3.3 翻晒田土 冬前翻挖田土,深度 20 cm 左右。早春开冻后,结合大田整畦,将土翻向两边,分若干次晒干填入沟内,以控制根结线虫的发生。A.3.4 科学施肥 施肥原则为控氮增磷补钾,促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自身抗病力。施用的有机肥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A.3.5 规范田间管理 按照本标准第 8 章的要求做好田间管理,减少病害发生几率。A.3.6 合理轮作 避免重茬种植,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五年以上,严禁与丹皮、桔梗等根茎类中药材轮作。A.4 物理防治 A.4.1 灯光诱杀 DB34/T 4092015 5 在大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A.4.2 人工捕杀 利用黄守瓜成虫的假死性,在清晨露水未干前拍打植株或棚架,将其震落捕杀。挑拨茎蔓上的虫瘿,捕杀透翅蛾幼虫等害虫。A.5 生物防治 A.5.1 注意保护和利用农田中的草蛉、瓢虫、蜘蛛、寄生蜂、鸟等有益生物。A.5.2 中后期在田中放养家禽捕食控制害虫。A.5.3 运用脱毒技术,培育无毒健康幼苗,控制病毒病。A.5.4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A.6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物防治,应严格按 GB 4285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A.6.1 掌握防治适期 病害应在发病初期或发病前施药;虫害一般应在低龄幼虫阶段施药,其中黄守瓜、黑守瓜在成虫盛发期,蚜虫在春、秋季若蚜高峰期施药。A.6.2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 栝楼病虫害防治推荐用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见表A.1。表A.1 栝楼病虫害防治推荐用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 农药名称 防治对象 667 用量或稀释倍数 施药方法 安全间隔期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甜菜夜蛾 瓜绢螟 透翅蛾 10 ml15 ml 兑水 45 kg60 kg 喷雾 7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蚜虫 510 g 兑水 45 kg60 kg 喷雾 10 20啶虫脒乳油 蚜虫 2000 倍2500 倍 喷雾 14 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 透翅蛾 瓜绢螟 甜菜夜蛾 美洲斑潜蝇 蓟马 40 g55 g 兑水 45 kg60 kg 喷雾 7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甜菜夜蛾 瓜绢螟、蚜虫 黄(黑)守瓜 4000 倍5000 倍 喷雾 7 5噻唑膦颗粒剂 根结线虫 4 kg5 kg 土壤处理 25 DB34/T 4092015 6 表A.1(续)农药名称 防治对象 667 用量或稀释倍数 施药方法 安全间隔期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蔓枯病 斑枯病 炭疽病 200 g300 g 兑水 45-60 kg 喷雾 14 97恶霉灵可湿性粉剂 根腐病 150 g200 g 苗床土壤消毒 20 800 倍1000 倍 大田浇根 20 1多氧霉素水剂 炭疽病 斑枯病 蔓枯病 150 ml200 ml 兑水 45-60 kg 喷雾 7 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 细菌性角斑病 200 ml230 ml 兑水 45-60 kg 喷雾 5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