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水仙 栽培技术规范DB35/T 1223-2011.pdf
ICS 67.140.10 B3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 35/T 12232011 代替 DB35/T 121.4-2001 闽北水仙 栽培技术规范 2011-12-31发布 2012-03-15 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223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规范。本标准是对DB35/T 121.4-2001闽北水仙栽培技术规范的修订。本标准与前版的主要差异:1)增加规范性引用文件内容;2)删除对产量和品质的要求;3)修改了施肥的内容;4)修改了幼龄茶园修剪的要求;5)修改了病虫害防治内容。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建瓯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瓯市茶厂、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建瓯市龙兴茶叶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瓯市龙山茶叶有限公司、福建御壶春茶叶有限公司、建瓯市鹭苑茶业有限公司、建瓯市成龙茶厂、建瓯市苑北茶叶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荣健、肖弘、郭雅玲、吴光兴、吴族良、胡守久、严林华、刘成龙、吴振群、余荣清。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DB35/T 121.4-2001闽北水仙栽培技术规范。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2001年5月1日,2011年12月第一次修订。DB35/T 12232011 1 闽北水仙 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闽北水仙茶栽培的茶园的选择和规划、培育目标、栽培技术、采摘和机械采摘。本标准适用于闽北水仙茶树的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225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 3 茶园的选择和规划 3.1 茶园自然条件 3.1.1 气候条件 3.1.1.1 气温 b)茶树生长要求日平均气温在 10以上;c)生长季节的月平均温度要求 15以上。最适宜的生长气温是 2027;d)茶树的活动积温在 4000以上。3.1.1.2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7090。3.1.1.3 降雨量 a)年降雨量大于1000;DB35/T 12232011 2 b)生长季节的月降雨量100以上。3.1.2 土壤条件 3.1.2.1 土壤类型 红壤、黄壤、紫色土、沙壤土、棕色森林土均适宜茶树生长。3.1.2.2 土壤结构 土壤要求保水性,通气性良好。3.1.2.3 土层深度 有效土层大于80cm。3.1.2.4 土壤要求 a)pH值4.56.5;b)土壤相对含水量2528;c)地下水位在地表1m以下。3.1.3 地形条件 坡度要小于25。3.2 建园规划 3.2.1 道路设计 3.2.1.1 干道 7公顷以上的茶园要设置主干道,路宽2.5m5m,能通机动车辆,坡度小于6,弯道半径不小于12m。3.2.1.2 支道 供各片茶园间联系,可通人工拉力车。路宽2m,坡度小于6,弯道半径不小于10m。3.2.1.3 步道 连接上下层梯层要设步行道。3.2.1.4 环园道 在茶园四周设环行道,路宽1m1.5m。3.2.2 等高梯层茶园建造 3.2.2.1 坡度在 5以下的山地可实行等高种植。坡度在 5以上的山地都要构筑成等高梯层茶园。3.2.2.2 等高梯田的宽度最窄不得小于 1.5m。3.2.2.3 梯壁高度一般不超过 2m。3.2.2.4 梯壁构筑方法 a)用石头砌壁、斜度可达80;b)用心土夯筑梯壁,斜度在60以下。DB35/T 12232011 3 3.2.2.5 等高梯田的质量要求 a)园地开垦前应把园内的石头、杂木,杂草等清理干净;b)筑壁时应做到心土筑壁表土回田;c)梯壁(梯埂)要高出田面15。田面要做到外高内低略有倾斜;d)园地土壤要全面深垦60以上,并将园内翻出的竹根、树根等清除干净。3.2.3 水沟设置 山地茶园要求做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3.2.3.1 防洪沟 茶园顶端要求开一条5080的防洪沟,以防洪水冲入茶园。3.2.3.2 蓄水沟 在每一梯层内侧开设竹节型蓄水沟,沟宽3040,深2030,每隔4m8m筑一土埂。3.2.3.3 排水沟 排水沟设在各片茶园间的道路内侧与蓄水沟相连接。3.2.4 环境绿化,水土保持 3.2.4.1 绿化道路 茶园道路两旁要种些豆科植物或落叶果树,株距15m20m为宜。3.2.4.2 绿化茶园周围 茶园顶部和茶园外围或有灾害性的风口方向种植一些树木。3.2.5 梯壁防护和维修 3.2.5.1 为了保护梯壁,可在梯壁上种植一些爬地兰、地稔或无刺含羞草等作物。3.2.5.2 梯壁上长出的杂草、竹子宜剪不宜挖,以护其根系固壁。3.2.5.3 大雨、暴雨后梯壁被冲毁的要及时修筑好。每年秋茶采摘后,利用冬闲时对所有的梯壁茶园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维修。4 培育目标 壮、宽、密、茂 4.1 树高 7090。4.2 树幅 树冠采摘面在110150,树冠覆盖度达85以上。4.3 芽头密度 DB35/T 12232011 4 700个/900个/。4.4 叶面指数 4.4.1 茶树绿叶层厚度在 25 35。4.4.2 叶面指数35。4.5 成年树骨干枝 4.5.1 一级骨干枝茎粗 1.7 以上。4.5.2 二级骨干枝茎粗 1.2 以上。4.5.3 三级骨干枝茎粗 0.7 以上。4.5.4 采摘面萌芽桩粗 0.2。5 栽培技术 5.1 划种植行 5.1.1 平地茶按 1.8m2.0m 行距划种植行。5.1.2 梯层面宽度 2m 以下的梯层只能划 1 行,2.7m 以上的按 1.4 m1.6m 行距划种植行。5.2 挖种植沟 种植沟的深度和宽度为6080。5.3 施基肥 每666.7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磷肥1000,施后与土拌匀施于沟底,然后覆土35。5.4 种植 5.4.1 种植时间 春栽为立春至惊蜇之间;秋栽为霜降至立冬之间,种植一般选择雨后阴天为宜。5.4.2 种植规格 一般行距1.5m左右,穴距3040,每穴两株,株距10。每666.7m2种植1800株2200株。5.4.3 种植深度 一般深度在23,种后用手轻提一下茶株,使其根系自然伸展。5.4.4 栽后覆土用脚踩实,盖上一层松土,穴内保持 2 3 浅沟。如有可能再铺草覆盖或浇 1 次水。5.5 茶园管理 5.5.1 中耕除草 每年2次3次。分别在春茶后、秋茶前完成。一、二龄的幼龄茶园茶头附近的杂草要用手拔以防锄断茶苗。DB35/T 12232011 5 5.5.2 施肥 5.5.2.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无机肥,一般茶园要求 2年3 年施一次基肥。a)时间:秋末初冬,结合冬季茶园耕锄后进行。b)种类和数量:每666.7m2施入有机肥20003000,饼肥100。磷肥25,钾肥15。c)方法:对幼树茶园施肥量可少一些,离根茎部15cm45cm处挖条形沟,沟深20cm25 cm;对成年茶园施肥时量应多一些,在茶行间挖条形沟,沟深20cm30cm,施肥后应及时覆土。5.5.2.2 追肥:以无机肥为主,配合施粪肥、沤肥。a)时间:每年每季采茶20d25d前都要施1次追肥;b)氮、磷、钾比例:成龄茶园施用氮:磷:钾的比例为3:1:1;幼龄茶园施用氮:磷:钾的比例2:1:1;c)种类和数量:可选用复混肥、尿素、钙镁磷、过磷酸钙、硫酸钾等,也可选用生物固氮菌肥、有机复合肥、腐殖酸多元复混肥等,不同树龄的茶园,纯氮、磷、钾的施肥量不同,可参考表1。d)方法:一般采用沟施或穴施,成年茶园采用沟施,离根茎部15cm45cm处挖条形沟;对幼树茶园沟施或穴施,沟深或穴深10cm15cm,施肥覆土。表1 各种树龄茶园施肥量 类 型 树龄(年)纯氮量(kg/667)纯磷量(kg/667)纯钾量(kg/667)类型单产(kg/667)纯氮量(kg/667)纯磷量(kg/667)纯钾量(kg/667)2以下 2.55 1.53 1.53 20100 7.5 2.54 2.54 3 67.5 34 34 101150 1218 36 36 4 810 45 45 151200 1824 68 68 幼 龄 茶 5以下 10以上 5以上 5以上 成年茶201250 2430 810 810 5.5.3 茶树修剪 幼龄茶园每年秋后修剪1次,幼龄茶园修剪要求见表2。表2 幼龄茶园定型修剪要求 定剪次数 离地高度(cm)比上次剪口提高高度(cm)第一次 1520/第二次 2530/第三次 3540 15左右 第四次 4550 15左右 第五次 6070 15左右 5.5.3.1 成龄茶园修剪分为轻修剪、深修剪 a)轻修剪:成龄茶园每年秋茶(含秋露茶)采后都要进行一次轻修剪,把树冠表层的鸡爪枝、徒长枝,弱枝病虫枝剪掉,以形成整齐树冠利于下次采摘。b)深修剪:把茶树表层的所有枝条剪去1020,刺激切口下部骨干枝潜伏芽头萌发新梢,更新 树冠。修剪时一般安排在春茶前15天内完成。5.5.4 病虫害防治 5.5.4.1 防治原则 a)以防为主防治结合;DB35/T 12232011 6 b)积极推行生物防治;c)认真采用农业综合防治;d)在茶树非采摘季节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广谱性农药防治。5.5.4.2 防治措施 a)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执行。b)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见表 3。表3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虫害 名称 生活习性、发生期、防治时期 农药名称及 规格、剂型 每667用药量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d)毒蛾类(茶毛虫、茶黑毒蛾)幼虫群集性强,在叶背下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呈膜斑,3 龄后分群迁散,咬食叶片。年发生34代,茶毛虫一般发生在5 月中、下旬6 月中旬、8月下旬9月;茶黑毒蛾在3 月下旬8月下旬,防治时应在3龄前幼虫期施药。5%联苯菊酯 10%氯氰菊酯 BT制剂 0.3%印楝素乳油 2.5%溴氰菊酯 25ml 12.5ml15ml150g250g 100ml150ml12.5m15ml 30006000 60008000 300500 400500 60008000 7 7 35 810 5 尺蠖类(茶尺蠖、油桐尺蠖、木蓼尺蠖)茶尺蠖取食叶片呈缺刻或洞孔,年发生39代,以第 3、4代(6月下旬7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发生重,每米长茶行虫数大于10头即应防治;油桐尺蠖每亩达1200头即施药。10%氯菊酯 2.5%联苯菊酯 10%氯氰菊酯 0.3%印楝素乳油 2.5%溴氰菊酯 12.5 ml15ml12.5 ml 15ml;12.5 ml15ml 100 ml150ml25 ml35ml 60008000 30006000 60008000 400500 30004000 3 7 7 810 5 象甲虫(茶丽纹象甲、绿鳞象甲、茶籽象甲等)年发生一代,4 月8 月,具假死性。取食嫩叶呈不规则缺口;取食茶果或新梢呈中空,上午露水干后及下午 2 时至黄昏期间活动最盛,5 月上旬羽化出土,幼虫在表土中取食,幼虫在表土越冬。5月上旬6 月下旬成虫盛发,可在树冠和土面施药12次。98%杀螟丹 2.5%联苯菊酯 75g 75 ml100ml 1000倍 7501000 7 7 卷叶蛾类(茶小卷叶蛾、茶卷叶蛾、茶细蛾等)年发生46代,3月11月。幼虫在叶苞内取食芽叶,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发现1、2龄幼虫叶苞时每丛虫数大于10头即施药 10%氯菊酯 2.5%功夫菊脂 2.5%溴氰菊酯 12.5 ml15ml20 ml25ml 15 ml20ml 60008000 30004000 40006000 3 5 5 茶叶螨类(茶橙瘿螨、茶跗线螨、茶叶瘿螨、咖啡小爪螨)全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虫卵散布叶背、叶面,除雨季外都盛发。个别枝条上叶片无光泽、变色,叶背主脉变红或叶正面有细蛛丝,少数叶片呈现褐色锈斑的点片发生时,即应施药。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73%克螨特 40 g75g 45 ml50ml 10002000 15002000 10 10 DB35/T 12232011 7 表 3(续)病害 名称 发生期,生活习性,防治时期 农药名称及 规格、剂型 每亩用药量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d)叶 蝉 类(小绿叶蝉、假眼小绿叶蝉)年发生多代,一年有 2 个高峰期,5 月下旬至 6 月中下旬,10 月至 11 月下旬,产卵于嫩梗中。百叶虫口:夏茶5、6头,秋茶大于10头施药防治。25%噻嗪酮 10%吡虫啉 98%杀螟丹 2.5%联苯菊酯 10%氯氰菊酯 2.5%功夫菊脂 BT制剂 0.3%印楝素乳油 40 g75g 15 g20g 40 g50g 25ml ml 12.5 ml15ml 25 ml30ml 150 g250g 100 ml150ml 10002000 40005000 10002000 30006000 30004000 20003000 300500 400500 10 710 7 7 7 5 35 810 茶蚜 年发生 20 多代,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以及 10 月11 月为发生高峰期,在发生高峰期施药 70%阿克泰 2.5%功夫菊脂 10%吡虫啉 3%啶虫脒乳油 0.3%印楝素乳油 2.5%溴氰菊酯 70g 12.5 ml15ml 10g 40 ml75ml 100 ml150ml 12.5 ml15ml 15003000 60008000 20003000 10002000 400500 60008000 1014 5 710 10 810 5 粉虱类 年发生 4 代,幼虫固定在叶背面刺吸汁液。在 5 月中、下旬,9 月下旬10 月中旬施药。25%噻嗪酮 90%灭多威 10%吡虫啉 3%啶虫脒乳油 50 ml100g 20 ml30ml 25 g30g 40 ml75ml 10001500 30004000 20003000 10002000 10 7 710 10 蚧类(长白蚧、角蜡蚧、蛇眼蚧等)年发生 13 代,在枝梗、梢、叶上吸取汁液,卵孵化盛末期,在 5 月中下旬10 月上旬施药防治长白蚧;6 月7 月上旬施药防治角蜡蚧。25%噻嗪酮 20%甲氰菊酯 2.5%溴氰菊酯 50 g75g 20 ml30ml 25 ml50ml 10001500 20008000 20003000 10 7 5 茶炭疽病 高温条件下有利发病,全年发梅雨季节发生最盛,主要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下旬9月 春、秋季发病期,5 天中有 3 天上午日照3h,或降雨量5,芽梢发病率3.5%即施药。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 75%百菌清 75%十三吗啉乳油 波尔多液 20 g25g 75 g100g 40 ml50ml 450 ml700ml 20003000 600800 15002000 0.6%1%石灰半量式 1014 10 1014 25 茶云纹叶枯病 该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最盛。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遭受冻害,虫害的茶园发病也重。6月、89月发生盛期。75%百菌清 波尔多液 75g100g 450 ml700ml 8001000 0.6%1%石灰半量式 10 25 茶轮斑病 危害叶片、成叶发病,在叶缘或叶尖形成病斑,不规则形,褐色,有明显的同心圆状轮纹,上生浓黑色墨汁状粒点,病梢发黑枯死。梅雨、秋雨季(6月、9月),采摘或剪后,立即喷药防治 75%百菌清 波尔多液 75g100g 450 ml700ml 8001000 0.6%1%石灰半量式 10 25 DB35/T 12232011 8 表 3(续)病害 名称 发生期,生活习性,防治时期 农药名称及 规格、剂型 每亩用药量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d)茶白星病 危害嫩叶、茎,病斑圆形,中央凹陷,边缘有紫褐色隆起线,其上有黑色小粒,数个至上百个病斑愈合,使叶片扭曲。春茶期,气温在1624,相对湿度80%以上;或叶发病率6%,即施药防治。75%百菌清 波尔多液 75g100g 450 ml700ml8001000 0.6%1%石灰半量式 10 25 5.5.4.3 农药安全使用 按照GB 4285和GB/T 8321.1GB/T 8321.9的规定执行。5.5.5 茶园深翻 深翻时间在秋茶(含秋露茶)采后至立春以前。深翻方法主要用深耕锄,把采茶后的茶园全面深翻一次,深度为2530。茶行行间深翻,茶头浅翻,并结合挖沟施基肥。5.5.6 自然灾害的防护 5.5.6.1 苗期要加强防热防旱,当气温连续 10 天以上达35,土壤持水量在 60以下时就要在茶园内铺草覆盖,中耕松土或适当浇水。5.5.6.2 雨季要注意防涝,防洪沟清理畅通,低洼地里的积水及时排出,把倒塌的梯埂修复好。6 采摘 6.1 采摘标准 6.1.1 成熟度:顶叶中开面。6.1.2 标准芽叶:新梢形成驻芽,采三、四叶。6.1.3 采摘季别:春茶、夏茶、秋茶、秋露茶。6.2 采摘要求 6.2.1 开采 6.2.1.1 幼树开采期:树高、宽幅各达 50;新梢成熟度达采摘标准即可开采。6.2.1.2 成年树各季开采期 a)春茶:当采摘面上有60的新梢达采摘标准时开采。b)夏、秋茶:生长快,可适当嫩摘。c)秋露茶:各地温差大,应视新梢鲜叶成熟度而确定采摘时间。6.2.2 分批采 6.2.2.1 新梢成熟度一致的,可一次性采。6.2.2.2 成熟度不一致的应分批采。6.2.2.3 大面积茶园适当提前嫩采。DB35/T 12232011 9 6.3 采摘技术 6.3.1 定高平面(或略弧形)采摘法。在每季萌发的新梢,确定一合理的留养高度为采摘面高度,并以此为水准,从树冠中往外采。高于额定采摘面以上的新梢芽叶一律采摘,采齐;低于额定采摘面以下的新梢芽叶一律留养。6.3.1.1 严格留养采摘面以下的侧枝、低梢及树冠稀疏处的芽梢,待每季采摘后期,再轻度摘去留养新梢的顶芽,以促进下季梢的发育。6.3.1.2 投采茶园一般控制树冠高度在 70 90。6.3.2 采摘方法 6.3.2.1 幼年茶树:幼树经次次定剪后,可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6.3.2.2 青年茶树:前期继续培养树冠,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在逐渐趋向平齐的树冠采摘面上春、夏、秋梢各留叶,秋露留鱼叶采齐。6.3.2.3 壮年茶树:盛产期采取以采为主,以留为辅的定高平面采摘法,适当嫩采,控制树冠高度在70 90。冬季封园,再剪除个别突出枝,保持采摘面整齐一致。6.3.2.4 老年茶树:拟定修剪高度以上芽梢全部采摘,及时修剪改造,改造后的茶园仍按幼、青年茶树进行采摘。7 机械采摘 适宜机械采摘的茶树高度为7090。7.1 树冠培养 7.1.1 根据上轮茶采摘情况提高采位 2 3。7.1.2 重视增加施肥,每轮采后都要增施一次肥,增施肥量为手采茶园的 3040。7.1.3 为能控制茶蓬高度以适应机采要求和延缓树势衰退,实行一年一度冬剪,冬剪时用修剪机,在上年冬剪的剪口处提高 2 3 剪平。7.2 机型选择 机械化采摘应选择好机型,可以选用双人采茶机、双人修剪机及单人修边机。7.3 采摘技术 按NY/T 225规定执行。_ DB35/T 12232011 福建省地方标准 闽北水仙 栽培技术规范 DB35/T 12232011*2012年 5月第一版 2012年 5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