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结构物耐久性混凝土技术规范DB41/T 826-2013.pdf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 41/T 8262013 公 路结 构物 耐久 性混 凝土 技术 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urable Concrete of Highway Structures 2013-09-05 发布 2013-11-05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 41/T 8262013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 义.1 4 基本规定.3 4.1 设计使 用年限级别.3 4.2 环境类 别与作用等级.3 5 耐久性指 标.4 6 混凝土原 材料.6 6.1 一般规 定.6 6.2 水泥.6 6.3 矿物掺 合料.6 6.4 细集料.7 6.5 粗集料.7 6.6 水.8 6.7 外加剂.8 7 耐久性混 凝土配合比设计.8 8 混凝土施 工.10 8.1 一般规 定.10 8.2 原材料 准备.10 8.3 混凝土 称量与拌制.11 8.4 混凝土 运输.11 8.5 混凝土 浇筑.11 8.6 混凝土 振捣.11 8.7 混凝土 养护.12 8.8 拆模.13 9 质量检验.13 9.1 一般规 定.13 9.2 施工前 检验.13 9.3 施工过 程检验.13 9.4 施工后 检验.13 DB 41/T 826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 定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高速公路驻信段改扩建工程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云祥、田莉、李光辉、孟庆东、李庭志、张鹏、段永灿。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潘发晶、张光杰、张营、王勇杰、王清、李玉梅、杨静、陈丽、王琰、孙志军、孙含玉、苗荀、杨玉晶、郭玮、冯春、史鸿远。DB 41/T 8262013 1 公路结 构物耐 久性混 凝土技 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结构物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原材料技术指标、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要求及质量检验。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公路工程中的桥梁、涵洞及隧道等结构物耐久性混凝土,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它特种混凝土。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 通用 硅酸盐水泥 GB/T 176 水 泥化学分析方法 GB/T 1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8074 水泥比表面测定方法 GB 8076 混 凝土外加剂 GB/T 14684 建设用砂 GB/T 14685 建设用卵石、碎石 GB/T 50080 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JC/T 420 水 泥原料中氯离子的化学分析方法 JGJ 55 普通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TG E42 公 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T F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环境作用 environmental action 温、湿度及其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氧、盐、酸等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结构的作用。3.2 胶凝材料 binder 混凝土中水泥和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总称。DB 41/T 8262013 2 3.3 胶凝材料 用 量 binder content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活性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3.4 水胶比 water to binder ratio 混凝土拌合物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3.5 矿物掺 合料掺 量 percentage of mineral admixture 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3.6 含气量 concrete air content 混凝土中气泡体积与混凝土总体积的比值。对于采用引气工艺的混凝土,气泡体积包括掺入引气剂后形成的气泡体积和混凝土拌合过程中挟带的空气体积。3.7 碱集料反 应 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水泥、外加剂等混凝土组成物及环境中的碱与集料中碱活性矿物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并导致混凝土开裂破坏的膨胀反应。3.8 电通量 passed electric charge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混凝土规定截面积的电荷总量,用于评价混凝土抵抗离子或水等介质向内渗透的能力。3.9 氯离子 在混凝 土 中 的扩散 系数 chlori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描述混凝土孔隙水中氯离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过程的参数,用于评价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3.10 抗冻等级 resistance class to freezing-thawing 用快冻法测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划分的混凝土抗冻性能等级,用于评价混凝土抵抗冻融循环破坏的能力。3.11 抗硫酸盐 侵 蚀等级 resistance class to sulphate physical attack 用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测得的最大干湿循环次数来划分的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等级,用于评价混凝土抵抗化学侵蚀破坏的能力。DB 41/T 8262013 3 3.12 碱含量 alkali content 混凝土 碱含量是指混凝土中等当量氧化钠的含量,以 kg/m3计;混 凝土原材料的碱含量是指原材料中等当量氧化钠的含量,以质量百分率计。等当量氧化钠含量是指氧化钠与 0.658 倍的氧化钾之和。3.13 氯离子含 量 chloride content 氯离子含量是指混凝土中各种原材料的氯离子含量之和,以其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表示。4 基本规定 4.1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4.1.1 公路结构物混凝土的使用年限级别应按表 1 进 行划分。表1 公路结构物混凝土的使用年限级别 级别 名称 适用范围 设计使用年限 一 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特大型桥涵、隧道,立交桥枢纽,二级以上(含二级)公路上的桥涵等 不低于100 年 二 一般基础设施工程 三级公路上的大型桥涵,其它等级公路上的桥涵,其它基础设施工程等 不低于50 年 4.2 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 4.2.1 公路结构物混凝土所处环境类别可分为一般环境、冻融环境、氯化物环境及化学侵蚀环境。4.2.2 不同类别环境的作用等级应按表 2、3、4 所列环 境条件特征进行划分。表2 冻融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等级 环境作用等级 环境作用等级 结构构件示例 D1 微冻地区的无盐环境+混凝土高度饱水 微冻地区的水位变动区构件和频繁受雨淋的构件水平表面 寒冷地区的无盐环境+混凝土中度饱水 寒冷地区的水位变动区构件和频繁受雨淋的构件竖向表面 D2 寒冷地区的无盐环境+混凝土高度饱水 寒冷地区的水位变动区构件和频繁受雨淋的构件水平表面 微冻地区的有盐环境+混凝土高度饱水 有氯盐微冻地区的水位变动区构件和频繁受雨淋的构件的水平表面 寒冷地区的有盐环境+混凝土中度饱水 有氯盐寒冷地区受雨淋构件的竖向表面 D3 寒冷地区的有盐环境+混凝土高度饱水 有氯盐寒冷地区的水位变动区构件和频繁受雨淋的构件水平表面 注1:寒冷地区和微冻地区是根据其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划分的。微冻地区、寒冷地区最冷月的平均气温t 分别为:-3t 2.5 和-8t-3;注2:中度饱水指冰冻前偶受水或受潮,混凝土内饱水程度不高;高度饱水指冰冻前长期或频繁接触水或湿润土体,混凝土内高度水饱和;注3:无盐或有盐指冻结的水中是否含有盐类,包括除冰盐或其他盐类。DB 41/T 8262013 4 表3 氯化物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等级 环境作用等级 环境条件特征 结构构件示例 L1 四周浸没于含氯化物水中 地下水中构件 接触低浓度氯离子水体,且有干湿交替 处于水位变动区,或部分暴露于大气、部分在地下水土中的构件 L2 受除冰盐水溶液轻度溅射作用 桥梁护栏,桥墩 接触中等浓度氯离子水体,且有干湿交替 处于水位变动区,或部分暴露于大气、部分在地下水土中的构件 L3 直接接触除冰盐溶液 桥面板,与含盐渗漏水接触的桥梁盖梁、立柱 受除冰盐水溶液重度溅射或重度盐雾作用 桥梁护栏、桥墩 接触高浓度氯离子水体,有干湿交替 处于水位变动区,或部分暴露于大气、部分在地下水土中的构件 注1:水中氯离子浓度(mg/L)的高低划分为:低100500;中等5005000;高5000;土中氯离子浓度(mg/kg)的高低划分为:低150750;中等7507500;高7500。注2:氯化物环境的作用等级与冬季除冰盐的具体用量和频度有关,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表4 化学侵蚀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等级 化学侵蚀类型 环境作用等级 H1 H2 H3 H4 硫酸盐侵蚀 环境水中SO42-含量,mg/L 200 1000 1000 4000 4000 10000 10000 20000 土中硫酸根离子浓度SO42-含量,mg/kg 300 1500 1500 6000 6000 15000 15000 30000 酸性侵蚀 环境水中pH 值 6.5 5.5 5.5 4.5 40 100 100 镁盐侵蚀 环境水中侵蚀性Mg2+含量,mg/L 300 1000 1000 3000 3000 注1:对于盐 渍土 地 区的混 凝土 结 构,埋 入土 中 的混凝 土遭 受 化学侵 蚀;当 环境多 风干 燥 时,露 出地 表 的毛细 吸附区的混凝土遭受盐类结晶侵蚀。注2:对于一 面接 触 含盐环 境水(或土)而 另一 面临 空且处 于干 燥 或多风 环境 中 的薄壁混凝土,接触含盐环境(或土)的混凝土遭受化学侵蚀,临空面的混凝土遭受盐类结晶侵蚀。注3:当环境中存在酸雨时,按酸性环境考虑,但相应作用等级可降一级。DB 41/T 8262013 5 5 耐久性指标 5.1 混凝土耐久 性指标包括 碱含量、氯 离子含量、电通量、抗 碳化性能、抗冻性能、抗氯离子渗 透性能和抗化学侵蚀性能等,应依据混凝土结构物的环境作用类别、环境作用等级及设计使用年限级别选定相应的耐久性指标。混凝土耐久性指标的检验方法应按 GB/T 50082 中 的规定进行。5.2 当混凝土结构处于复合环境作用下时,混凝土应分别符合各种环境下的耐久性指标要求。5.3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电通量应符合表 5 的规 定。5.4 一般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应符合表 5 和表 6 的规 定。5.5 冻融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应符合表 5 和表 7 的 规定。5.6 氯化物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应符合表 5 和表 8 的 规定。5.7 化学侵蚀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应符合表 5 和表 9 的规定。表5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电通量 评价指标 混凝土强度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年)二(50年)电通量(56d),C C30 1500 2000 C30C45 1200 1500 C50 1000 1200 表6 一般环境下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指标 评价指标 环境作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年)二(50年)碳化深度,mm 一般环境 10 15 表7 冻融环境下混凝土抗冻性能指标 评价指标 环境作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年)二(50年)抗冻等级(56d)D1 F200 F150 D2 F250 F200 D3 F300 F250 表8 氯化物环境下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评价指标 环境作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年)二(50年)氯离子扩散系数(56d)DRCM(10-12 m2/s)L1 7 1 0 L2 5 8 L3 3 4 DB 41/T 8262013 6 表9 化学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评价指标 环境作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年)二(50年)抗硫酸盐等级 H1 KS9 0 KS6 0 H2 KS1 2 0 KS9 0 H3 KS1 5 0 KS1 2 0 H4 KS1 5 0 KS1 2 0 6 混凝土原材料 6.1 一般规定 6.1.1 混凝土工程 所用的各种 原材料,应 符合本标准 和有关规范 的规定,并 应在原材料 进场时对其 性能和质量进行检验。6.1.2 为限制混凝 土中的氯离 子含量,应 对各种原材 料的氯离子 含量进行检 测,并选用 氯离子含量 符合要求的原材料。6.1.3 为限制每立 方混凝土中 的总碱含量,应对各种 原材料的碱 含量进行检 测,并选用 碱含量符合 要求的原材料。6.2 水泥 6.2.1 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6.2.2 水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GB 175 和表10 的规定。表10 水泥的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 检验方法 1 比表面积,m2/kg 300350 GB/T 8074 2 碱含量,%0.60 GB/T 176 3 熟料中的 C3A 含量,%8.0 4 游离氧化钙,%1.5 5 氯离子含量,%0.03 JC/T 420 6.3 矿物掺合料 6.3.1 配制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宜选用品质稳定、来源固定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6.3.2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TG/T F50 和表 11 的 规定。6.3.3 混凝土中宜使用 S95 级 及以上级别的磨细矿渣粉;磨细矿渣粉应测定碱含量,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TG/T F50 中的规定。DB 41/T 8262013 7 6.3.4 硅灰应测定碱含量,硅灰的技术要求应符合JTG/T F50 中的 规定。表11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 检验方法 C50 以下混凝 土 C50 及以上混 凝土 1 细 度(45 m 方 孔筛筛余),%2 0 1 2 GB/T 1596 2 需水量比,%105 9 5 3 氯离子含量,%0.02 JC/T 420 4 烧失量,%5.0 3.0 GB/T 176 5 游离氧化钙含量,%1.0 6 活性指数,%7d 7 5 8 0 GB/T 1596 28d 8 5 9 0 注:粉煤灰应测定碱含量,并在指标中注明测定数值。6.4 细集料 6.4.1 细集料宜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砂或人工砂。6.4.2 细集料的质量要求应符合 JTG/T F50 和表12 的 规定。检验试验方法应按 JTG E42 的规定。6.4.3 混凝土宜使用非碱活性细集料,在施工前应对细集料进行碱活性检验,检验方法按 GB/T 14684中的规定进行。表12 细集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 质量指标 类 类 类 天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1.0 2.5 3.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 0.5 0.5 云母含量(按质量计),%0.5 坚固性指标(按质量损失),%天然砂 5 8 1 0 人工砂 人工砂的石粉含量(按质量计),%M B 1.40 10.0 MB1.40 1.0 3.0 5.0 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0.5 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0.01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0.5 DB 41/T 8262013 8 6.5 粗集料 6.5.1 粗集料应优先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的洁净碎石。6.5.2 粗集料宜采用连续级配,不宜采用单粒级或间断级配;粗集料的堆积密度宜大于 1500 kg/m3,紧装密度的空隙率宜小于 40%。6.5.3 粗集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TG/T F50 和表 13 的 规定。检验试验方法应按 JTG E42 的规定。6.5.4 混凝土宜使用非碱活性粗集料,在施工前应对粗集料进行碱活性检验,检验方法按 GB/T 14685中的规定进行。表13 粗集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 质量指标 类 类 类 含泥量(按质量计),%0.5 1.0 1.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 0.20 0.25 针片状颗粒总含量(按质量计),%5 10 15 压碎值,%10 15 20 氯化物含量(以氯离子质量计),%0.02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0.5 6.6 水 6.6.1 混凝土用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它来源的水时,水的品质应符合 JTG/T F50 的 要求。6.7 外加剂 6.7.1 混凝土外加剂种类的选择应根据使用目的和外加剂的特点确定。6.7.2 外加剂的掺 量应根据施 工条件、混 凝土原材料 的变化等通 过试验确定,且应进行 外加剂与选 用胶凝材料的相容性试验,不得有假凝、速凝、分层或离析现象。6.7.3 在使用减水剂时,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选用相应的产品,其性能指标应符合 GB 8076的规定。6.7.4 在配筋混凝土中不得使用含有氯盐的早强剂和防冻剂。7 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7.1 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 JGJ 55 进行,其工 作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应满足要求。7.2 耐久性混凝 土配合比的设 计应根据 混凝土所处 的环境类别、作用等级 和混凝土使 用年限,按 同时满足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最大胶凝材料用量和混凝土原材料组成等确定。7.3 耐久性混凝 土配合比设 计时,混凝 土最大水胶 比、最小胶 凝材料用量 和最大胶凝 材料用量参考 表14 的规定。7.4 不同环境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符合表 15 的要 求。DB 41/T 8262013 9 7.5 冻融环境下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 16 的 规定。7.6 不同环境下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应符合表 17 的规定。7.7 不同环境下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应符合表 18 的规 定。表14 混凝土配合比参数限值 混凝土强度等级 最大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 最大胶凝材料用量,kg/m3 C25 0.60 260 400 C30 0.55 280 C35 0.50 300 C40 0.45 320 450 C45 0.40 340 C50 0.36 360 480 C55 0.36 380 500 注1:表中数据适用于最大骨料粒径为20 mm 的情 况,骨料粒径较大 注2:对于强度等级达到C60的泵送混凝土,胶凝材料最大用量可增大至530 kg/m3。时宜适当 降低胶凝材料用量,骨料粒径较小时可适当增加。表15 不同环境下混凝土中的矿物掺合料掺量范围 环境类别 矿物掺合料种类 掺量范围,%水胶比0.4 水胶比0.4 一般环境 粉煤灰 3 0 2 5 磨细矿渣粉 4 5 3 5 冻融环境 粉煤灰 2 5 2 0 磨细矿渣粉 3 5 3 0 氯化物环境 粉煤灰 2545 2040 磨细矿渣粉 3550 3045 化学侵蚀环境 粉煤灰 2545 2040 磨细矿渣粉 3550 3045 以上各种环境下 复合掺合料 45 35 注1:本表规 定的 矿 物掺合 料的 掺 量范围 仅限 于 使用硅 酸盐 水 泥或普 通硅 酸 盐水泥 的混 凝 土,当 采用 其 他通用 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掺量。注2:在一般环境、冻融环境、氯 化物环境和化 学侵蚀环境下,采用粉煤灰 与磨细矿渣粉 复合掺加,当 水胶比0.4时复合最大掺量为45%;当水胶比0.4 时复 合最大掺量为35%,且各组份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DB 41/T 8262013 10 表16 混凝土中含气量最低限值要求 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mm 混凝土中最小含气量,%D1、D2 D3 40.0 4.5 5.0 25.0 5.0 5.5 20.0 5.5 6.0 表17 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最大限值 项目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氯离子含量,%0.10 0.06 表18 混凝土的碱含量最大限值 设计使用年限 碱含量最大限值,kg/m3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含碱环境 100年 3.0 3.0 2.5 50年 3.5 3.0 3.0 注1:本表中所列限值均为使用无活性骨料情况。注2:干燥环境是指不直接与水接触、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长期不大于75%的环境;潮湿环境是指长期处于水下或潮湿环境土中、干湿交替区、水位变化区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5%的环境;含碱环境是指与高含盐碱土体、含碱工业废水或钠(钾)盐等直接接触的环境。干燥环境或潮湿环境与含碱环境交替作用时,均按含碱环境对待。8 混凝土施工 8.1 一般规定 8.1.1 混凝土施工应按照 JTG/T F50 和本章 的规定。8.1.2 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浇筑入模前以及成型过程中严禁向混凝土拌物内加水。8.1.3 混凝土浇筑期间,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 30。冬期施 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且应对 混凝土采取适当的保温养护措施。8.2 原材料准备 8.2.1 混凝土原材 料进厂后,应对原材料 的品种、规 格、数量以 及质量证书 等进行验收 核查,并按 规范要求的频率、数量抽样检测。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方可使用。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应予以清除出厂。DB 41/T 8262013 11 8.2.2 混凝土用水 泥、矿物掺 合料等应采 取散料仓分 别存储。袋 装粉状材料 在运输和存 放期间应用 专用库房存放,不得露天堆放,严防受潮。8.2.3 混凝土用粗集料应按要求分粒径采购、运输、堆放和计量。8.2.4 集料储料场地宜进行硬化处理,细集料宜增设防雨遮盖设施。8.3 混凝土称量与拌制 8.3.1 混凝土原材 料应严格按 照施工配合 比要求进行 准确称量(按质量计),混凝土原 材料称量允 许偏差应符合表 19 的规定。表19 混凝土原材料称量允许偏差 材料类别 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 集料 拌合用水 允许偏差,%1 1 2 1 8.3.2 搅拌混凝土前,应准确测定粗细集料的天然含水率,以便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用水量。8.3.3 掺聚羧酸系 高性能减水 剂的混凝土 拌和时间应 适当延长,从投料完毕 到出机混凝 土拌合物的总搅拌时间不得少于 90 s。8.4 混凝土运输 8.4.1 运输能力应 与混凝土的 凝结时间和 浇筑速度相 适应,应使 浇筑工作不 间断且混凝 土拌合物运 到浇筑地点时工作性能满足要求。8.4.2 应保持施工 便道的平坦、畅通,保 证混凝土拌 合物的均匀 性和运输的 时效性,使 混凝土拌合 物运至浇注现场时不出现分层、离析和漏浆等现象,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满足要求。8.4.3 混凝土拌和物运送至浇筑地点如出现离析、分层或坍落度不满足要求等现象时,严禁使用。8.4.4 混凝土运输设备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防止局部混凝土拌合物温度升高(夏季)或受冻(冬季)。8.5 混凝土浇筑 8.5.1 浇筑混凝土 前,应针对 工程特点、施工环境与 施工设备、人员配备情 况编制混凝 土浇筑施工 组织方案,方案包括浇筑起点、浇筑进展方向和浇筑厚度等;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施工。8.5.2 为保证钢筋 保护层厚度 尺寸及钢筋 定位的准确 性,混凝土 浇筑前,应 仔细检查钢 筋保护层垫 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钢筋保护层垫块宜使用高强高耐久性专用垫块,专用垫块强度应高于结构本体。8.5.3 不同强度等 级、不同配 合比的混凝 土不得混合 浇筑。当不 同强度等级 混凝土必须 交叉浇筑时,应先浇筑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8.5.4 在每个浇筑 区段内应连 续浇筑混凝 土,因故中 断间歇时,其间歇时间 不应小于前 层混凝土的 初凝时间或能重塑时间。8.5.5 在炎热季节 浇筑混凝土 时,应避开 气温较高的 时间区间,尽可能安排 在气温较低 的时间内浇 注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覆盖和养生。8.5.6 在低温条件下(日平均气温连续 5 d 低于 5 或 最低气温低于-3)浇 筑混凝土时,应严格按照混凝土冬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要求组织混凝土施工,防止混凝土在初凝之前受到冻害。DB 41/T 8262013 12 8.6 混凝土振捣 8.6.1 混凝土的振捣可采用插入式振动器、附着式平板振捣器、表面平板振捣器等振捣设备。8.6.2 应严格按照 试验确定的 工艺、路线 和方式振捣 混凝土,应 在混凝土浇 筑过程中及 时将入模的 混凝土均匀振捣密实,不得随意加密振点或漏振,每点的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且不冒大气泡为准,但应避免过振。8.6.3 采用插入式 振捣器振捣 混凝土时,宜采用垂直 点振方式振 捣。若需变 换振捣器在 混凝土拌合 物中的水平位置,应首先竖向缓慢将振捣器拔出,然后再将振捣器移至新的位置,不得将振捣器放在拌合物内平拖,也不得用插入式振捣器平拖驱赶下料口处堆积的混凝土拌合物。8.6.4 插入式振捣器的位移间距应不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 1.0 倍,与侧模应保持 50 mm 100 mm 的距离,且插入下层混凝土中的深度宜为 50 mm100 mm。振 捣时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预埋件。8.6.5 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以防漏浆。8.7 混凝土养护 8.7.1 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严密覆盖(可采用塑料布、土工布等进行覆盖),减少暴露时间,防止表面水分蒸发。8.7.2 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应采取带模包裹、浇水、喷淋洒水或通蒸汽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8.7.3 混凝土去除 表面覆盖物 或拆模后,应继续对混 凝土采取浇 水或覆盖洒 水等措施进 行潮湿养护;也可在混凝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时,迅速采用防渗土工布包覆完好。包覆期间,包覆物应完好无损,彼此搭接完整,内表面应具有凝结水珠。混凝土湿养护的最低要求时间应符合表 20 的规定。表20 混凝土湿养护的最低要求时间 混凝土类型 水胶比 大气潮湿(RH 50%),无风、无阳光直射 大气潮湿(RH50%),有风或阳光直射 日平均气温,湿养护期限,d 日平均气温,湿养护期限,d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 W/B 0.45 510 14 510 21 1020 10 1020 14 2 0 7 2 0 7 W/B0.45 510 10 510 14 1020 7 1020 10 2 0 5 2 0 7 未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 W/B 0.45 510 10 510 14 1020 7 1020 10 2 0 5 2 0 7 W/B0.45 510 7 510 10 1020 5 1020 7 2 0 3 2 0 5 8.7.4 在整个养生 期间,淋注 于混凝土表 面的养护水 温度低于混 凝土表面温 度时,二者 间温差不得 大于 15。DB 41/T 8262013 13 8.7.5 混凝土养生 期间应注意 采取保温措 施,防止混 凝土表面温 度受环境因 素影响(如 曝晒、气温 骤降等)而发 生剧烈变化。养护期间 混凝土的芯 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 之间的温差 不宜超过 20(表面较为复杂时,不宜超过 15)。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前应制 定严格的养 生方案,控 制混凝土内 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8.7.6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应进行覆盖保温养护,防止混凝土受冻,不得洒水养护。8.7.7 混凝土养生期间,应对混凝土的养生过程作详细记录,并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8.8 拆模 8.8.1 混凝土拆模 条件应满足 设计要求或 相关标准规 范要求,防 止因过早拆 模引起表面 质量缺陷,同时应考虑混凝土温度和环境温度之差,防止温差过大引起温度裂缝。8.8.2 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外,还应考虑到拆模时的混凝土温度(由水泥水化热引起)不 能过高,以 免混凝土在 接触空气时 因降温过快 而开裂,严 禁浇洒冷水 养生;应避 免在混 凝土内部开始降温前和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时拆模。8.8.3 拆模宜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不得损伤混凝土,并减少模板损伤。9 质量检验 9.1 一般规定 9.1.1 混凝土质量检验分施工前检验、施工过程中检验、施工后检验。9.1.2 施工前检验 项目应全部 合格后方可 施工;施工 过程检验项 目出现不合 格时,应分 析原因,及 时整改,待整改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施工后检验项目应和施工前、施工过程检验项目共同作为质量评定和验收的依据。9.2 施工前检验 9.2.1 应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混凝土用水泥、骨料、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水等主要原材料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9.2.2 应按设计及 施工要求复 检施工配合 比、混凝土 拌合物性能,核查混凝 土力学性能 及耐久性试 验结果。9.3 施工过程检验 9.3.1 应对混凝土 拌合物性能 及力学性能 进行日常检 验,检验结 果应满足设 计、施工以 及经审批的 施工配合比要求。检测频率按 JTG/T F50 中的规定 进行。9.3.2 对于各种强 度等级的混 凝土应从现 场经过泵送、浇筑和振 捣后的新拌 混凝土中取 样测定混凝 土的电通量。检测方法按 GB/T 50082。9.3.3 在混凝土施 工过程中,如更换水泥、外加剂、矿物掺合料 等主要原材 料的品种及 规格,应重 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试验,并对试验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9.4 施工后检验 9.4.1 施工完毕后,应遵照JTG F80/1 对公 路结构物混凝土进行检验。DB 41/T 8262013 14 9.4.2 必要时对实 体混凝土耐 久性进行检 测,随机钻 芯抽取混凝 土芯样,测 定实体结构 混凝土的电 通量、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等。检测方法按GB/T 50082,判定标 准按本标准第 5 章内容 执行。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