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假眼小绿叶蝉监测与无害化治理技术规程DB52/T 784-2012.pdf
ICS 65.100.99 B 30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7842012 茶假眼小绿叶蝉监测与无害化治理 技术规程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ntrol techniques of Empoasca vitis Gothe 2012-11-05发布 2012-12-05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2/T 784201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监测技术.2 3.1 系统监测.2 3.2 发生期虫口密度调查.2 4 无害化治理技术.3 4.1 植物检疫.3 4.2 农业防治.3 4.3 生物防治.4 4.4 物理防治.4 4.5 化学防治.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茶假眼小绿叶蝉调查表.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茶假眼小绿叶蝉物理防治方法.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茶叶上禁用的农药品种(47种).8 附录 D(资料性附录)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药剂及用量.9 DB52/T 784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农药检定管理所、石阡县植保植检站、毕节市植保植检站、湄潭县植保植检站、都匀市植保植检站、凤冈县植保植检站、纳雍县植保植检站、普安县植保植检站、遵义县植保植检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琼、夏忠敏、邵昌余、姜星、黎藜、莫纯碧、江建、刘霞、肖卫平、王蓉、罗洪会、汪勇、李家林、余欣、莫章刑、丁昭斌、张雯晴。DB52/T 7842012 1 茶假眼小绿叶蝉监测与无害化治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害茶叶的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监测和无害化治理技术。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危害茶叶的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监测和无害化治理。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监测技术 根据茶假眼小绿叶蝉生活习性、发生消长动态等进行全面、持续、定性和定量的观测记载,掌握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及变化规律,为制定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技术。2.2 系统调查 在茶叶生长季节进行定点、定时、定方法的调查,掌握一个地区危害茶叶的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消长动态。2.3 茶园普查 在茶叶生长季节进行较大范围内的多点调查,掌握一个地区危害茶叶的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整体发生情况。2.4 无害化治理技术 采取农业、生态、物理、生物等综合治理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以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色板、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等技术为主,辅以化学防治技术的综合防治措施。2.5 生物源农药 DB52/T 7842012 2 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有害生物的农药。2.6 无害化的有机肥 有机肥应经过充分腐熟,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值等指标达到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不包含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医院垃圾及有害污泥等。3 监测技术 3.1 系统监测 越冬虫口基数监测 3.1.1 监测时间 在秋茶采停后和次年 3月,当气温降至 10和回升至 10,各调查一次。3.1.2 监测方法 采用盘拍法。选择历年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较重的茶园作为系统监测点。在监测点选择 3 块有代表性的茶地实施监测,面积不得少于 666.7m2。按五点取样,每点随机选取样点茶丛 4 丛。待晨露干后,二位调查人员各持一个内径为 33.3 cm 的白色塑料盆,并将其平接于茶丛下方,然后顺着茶丛的走向在每个茶丛的左右两侧同时迅速用手掌拍打茶丛中下部各二下,立即清点落于盆内的茶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数。应固定拍打调查人员,拍打轻重一致。调查结果记录于表 A1,并计算样点茶丛平均虫量和估算越冬前后每 666.7 m2茶地虫口密度,计算公式:3.2 发生期虫口密度调查 3.2.1 监测时间 4-10 月,每7 天一次。3.2.2 监测方法 在确定为系统监测点的茶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二块,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 100 片叶片。晴天在晨露未干前采用目测法计数调查,阴雨天则可全天进行。在选定的样点上,随机检查 100 片茶丛 样点茶丛平均虫量666.7 666.7m2越冬前后虫量(头)=茶蓬覆盖度(%)样点茶丛蓬面平均面积 DB52/T 7842012 3 中、上部叶片正反面的成若虫数。在新梢长出前,查上年留下的叶片;新梢长出后,查当年生长的嫩叶(一般查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采茶结束后,查当年留下的新叶。查看时动作要轻、快,防止小绿叶蝉成若虫逃脱,避免重、漏数。调查结果记录于表 A2。3.2.3 若虫孵化高峰期监测 在系统监测点茶园,在每次系统监测生长期虫口密度的同时,随机摘下当季的芽(每芽 2-3叶)20个,带回室内,用解剖针轻轻剥开嫩梢皮,查看卵粒。以卵粒基数作为依据,在成虫产卵高峰后的 7天,即若虫孵化高峰期。调查结果记录于表 A3。3.2.4 茶园普查 在开展系统监测的同时进行茶园普查。普查时间集中在系统监测出现若虫孵化高峰期后 3-5 天之内。调查方法同系统监测,调查结果记于表 A4。3.2.5 发生动态分析 根据系统监测和面上普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气象因子、栽培管理条件、生育期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及时发布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动态信息。4 无害化治理技术 4.1 植物检疫 外地调入的茶苗,严格实行检疫。4.2 农业防治 4.2.1 选栽品种 选栽品种时,在考虑其产品质量水平,适应性的基础上,选择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强的优良茶树品种。4.2.2 健身控害栽培 采用保健措施培育壮苗。实行双行条植,合理密植,提高茶树的抗逆性。4.2.3 施肥 施用无害化有机肥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复混肥,忌偏施氮肥,禁止使用含激素的叶面肥。根据茶园土壤肥力状况实行配方施肥。4.2.4 茶园冬季管理 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进行全园深翻,清除杂草,增施有机肥。并喷施 45%晶体石硫合剂 200倍液封园。DB52/T 7842012 4 4.3 生物防治 在卵孵化盛期采用白僵菌、苦参碱、印楝素、鱼藤酮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可采用冬季铺草或种植绿肥,创造有益生物增殖环境。4.4 物理防治 使用杀虫灯、黄蓝色板诱杀(见附录 B)。4.5 化学防治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合理、安全用药。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品种(见附录C)。4.5.1 防治指标 夏茶百叶虫量超过 5-6头,秋茶百叶虫量超过 10-12 头,应全园防治。4.5.2 防治适期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适期在卵孵化盛期或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方式以蓬面、蓬间扫喷为宜。4.5.3 防治药剂及方法 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药剂及用量见附录D。采取不同药剂交替使用,以防止抗药性的产生。DB52/T 7842012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茶假眼小绿叶蝉调查表 A.1 茶假眼小绿叶蝉越冬基数调查表 表A.1 茶假眼小绿叶蝉越冬基数调查表 单位:调查地点:年度:调 查 人:取样 总虫量(头)虫口密度 调查 日期(月/日)茶园 类型 茶蓬覆盖度(%)方法 茶丛总样点 合计 成虫 若虫 样点茶丛平均虫量(头)头/666.7m2 A.2 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调查表 表A.2 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调查表 单位:调查地点:年度:调 查 人:百叶虫量(头)调查 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取样 方法 检查 叶数 成虫 若虫 总虫量 百叶 虫量 备注 DB52/T 7842012 6 A.3 茶假眼小绿叶蝉新梢卵量调查表 表A.3 茶假眼小绿叶蝉新梢卵量调查表 单位:调查地点:年度:调 查 人:新梢孕卵量(粒)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剥查 新梢数 总孕卵量 平均每梢孕卵量 备注 A.4 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期茶园普查表 表A.4 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期茶园普查表 单位:调查地点:年度:调 查 人:百叶虫量(头)调查 日期(月/日)茶园 类型 取样方法 检查 叶片数 成虫 若虫 总虫量 百叶虫量 备 注 B DB52/T 7842012 7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茶假眼小绿叶蝉物理防治方法 B.1 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 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对该虫诱杀效果突出,在害虫发生期每 3.334 公顷安装 1 盏,就能显著降低该虫为害。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每 3.334.00 公顷安装 1 盏。B.2 黄、蓝板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 每 666.7m2混合安装黄蓝板各 20块,规格 240400 mm2,黄或蓝板悬挂高度高出茶树顶梢 20 cm,可较好地控制茶假眼小绿叶蝉为害,两外还可兼治茶棍蓟马、黑刺粉虱等害虫。DB52/T 7842012 8 B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茶叶上禁用的农药品种(47 种)茶叶上禁用的农药品种: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氟虫腈,灭多威,硫丹。DB52/T 7842012 9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药剂及用量 表C.1 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药剂及用量 农药名称 剂型 常用剂量 备 注 联苯菊酯 100克/升乳油 20-25毫升/亩 本品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安全间隔期 7 天,每季最多施用1次。茚虫威 150克/升乳油 17-22毫升/亩 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噻嗪酮 25%可湿性粉剂 40-60克/亩 本品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有毒,远离水源。安全间隔期为10天,每季最多使用1次。高效 氯氟氰菊酯 25克/升乳油 60-80毫升/亩 本品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产品在茶树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5 天,每季作物最多施药1次。丁醚脲 500克/升悬浮剂 100-120克/亩 本品对鱼类等水生生物剧毒,远离水产养殖区、河塘等水域周围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域内清洗施药器具。对蜜蜂有毒,施药期间应避免对周围蜂群的影响,开花作物花期禁用。_ DB52/T 78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