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晚霜冻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4114/T 137-2020.pdf
DB4114/T1372020 DB4114 商 丘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14/T 1372020 冬小麦晚霜冻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2020-09-29发布 2020-10-29实施 商丘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14/T1372020 I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商丘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商丘市梁园区植保植检站、商丘市梁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红杰、王艳敏、葛君、秦凯、鲁倩倩、吕国华、胡新、赵辉、韩同进、倪永静、蒋英、赵敬领、朱培培。DB4114/T1372020 1冬小麦晚霜冻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冬小麦晚霜冻害测报调查的术语和定义、冻害程度调查及数据处理、冻害调查。本标准适用于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害的测报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本科 GB 27966 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指南 GB/T 35663 天气预报基本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晚霜冻害 冬小麦拔节期后植株体温度低于 0幼穗形成的低温冻害。3.2 草面温度 气象部门观测距地面6cm草面的温度。在没有草面温度数据的情况下,按公式(1)计算。Y=0.558ST+0.482AT+0.087RH+1.304WS-12.704(1)式中:ST 最低地表温度;AT 最低气温;RH 每日17:00 次日7:00 的平均相对湿度;WS 每日17:00 次日7:00 的平均风速。3.3 冻伤穗 是指幼穗部分呈水渍状或发白,即部分小穗冻死的伤害。3.4 DB4114/T1372020 2冻死穗 是指整个幼穗呈水渍状或全部发白,即幼穗冻死。3.5 冻伤穗率 是指冻伤穗数占调查总穗数的百分率。3.6 冻死穗率 是指冻死穗数占调查总穗数的百分率。4 晚霜冻害程度调查及数据处理 4.1 晚霜冻害程度形态特征分级 晚霜冻害划分5级。0级:叶色正常,植株生长正常,幼穗无明显冻伤痕迹。级:冻伤程度较轻,单穗中冻死小穗数较少,冻死小穗数占总小穗数的比率小于5%。级:冻伤程度稍重,单穗中冻死小穗数稍多,冻死小穗数占总小穗数的比率在5%30%之间。级:幼穗冻死冻伤,单穗中冻死小穗数较多,冻死小穗数占总小穗数比率在30%50%之间。级:大部分小穗冻死,冻死小穗数占总小穗数比率在50%以上。4.2 晚霜冻害程度计算(冻害指数)晚霜冻害程度(冻害指数)按公式2计算。冻害指数=5 51 1()/i i ii iN W N=(2)式中:Ni地块样点中各冻害级别的穗数;I冻害级别;Wi各冻害级别的权重;注:0-级别权重分别为0、0.1、0.2、0.3和0.4。冻害指数越大冻害程度越重。5 晚霜冻害调查 5.1 晚霜冻害发生时期 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5.2 调查时间 降温过程中,出现草面温度-2 时,低温发生3 d后进行调查。5.3 地块选择 DB4114/T1372020 3根据当地小麦品种的布局,按晚霜冻走向,每10公里一个点,每个点选择35个品种,每个品种调查3块地。调查地块选择远离城镇、村庄、树林、省或国道路(1km以上),种植相对集中,且面积较大的地块。5.4 调查方法 5.4.1 田间取样 在远离地头5米的田间,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随机考察30穗以上,调查小麦生长基本情况,考察结果汇入表1。做好样品标识,并带回实验室进行镜检分级。5.4.2 室内镜检 去除包裹幼穗的叶鞘、叶片,将幼穗逐一放置解剖镜下观测受冻情况,结果汇入表2。表1 田间调查表 调查日期 品种 播期 生育期 叶片 叶鞘 茎秆 调查穗数 冻死冻伤穗数 颜色 冻害程度 颜色 冻害程度 颜色 冻害程度 表2 室内幼穗镜检分级表 调查地点 调查 日期 播期 品种 生育期 各等级穗数 冻害指数 0 DB4114/T1372020 4参 考 文 献 1刘红杰,武永峰,任德超,等.黄淮冬麦区气象因子与小麦晚霜冻害关系研究-以商丘市为例J.中国农业气象,2017,38(8):517-525.2 胡新,任德超,倪永静,等.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随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5):575-580._